第十二章 漢軍回京,徐恭勸告
「沒用的,我了解陛下的性子,他是個非常霸道的人,心中做好打算就絕對不會改變,我的話陛下會聽,但我死了又會如何呢。」
徐恭看著蔚藍的天空輕輕搖頭,他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後輩幾乎無人可堪大用,徐楚徐諸武力有餘謀略不足,徐胄雖然身居太常要職,又是太學祭酒德高望重,但做事太優柔寡斷缺乏血性,而且年紀也不小了。
至於徐南徐曄等人倒是文武雙全,但都不算突出,只能是中規中矩,能不能得到重用尚且說不好,更何況是做到和自己一樣規勸皇帝了。
然後他又看向了公孫賀:「我死以後,朝中唯有三人可為丞相,一是功勞資歷最重的太尉周亞夫,二是德望最盛的太常徐胄,這三便是你,公孫賀。」
「我…屬下惶恐,丞相太抬舉了。」公孫賀有些慌了,倒不是怕徐恭害他,而是懼怕被周亞夫或者徐胄盯上。
這兩個人的優勢都太大了,周亞夫不必多言,趙國之亂、四國之亂包括拱衛邊疆都有大功在身,就算是軍壇新秀,被封為大將軍的衛青在威望資歷上都遠遠不如
而徐胄也很明顯,首先他是徐氏子弟,在太常之位上待了二十多年,經常輔佐治國,同時還是「太學」的祭酒,此人上位無論是儒黨還是法黨都不會有意見,甚至還會擁護,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覆盎學府的「正統」。
如今「太學」勢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可怕了,劉徹非常喜歡用這些被忠君思想薰陶的人,法黨的代表人張湯官至御史大夫,封武平侯,儒黨的代表人便是當今右相,公孫弘!
可以說某種意義上徐胄甚至比周亞夫更有優勢,天下的文人也是更希望徐胄這個「自己人」拜相。
徐恭搖了搖頭,說道:「你爭不過周太尉和胄兒,但他們之後就非你莫屬了。」
公孫賀這才鬆了口氣,不過他現在除了得陛下賞識外沒有一點優勢,為什麼徐相這麼肯定呢。
「因為我會向陛下舉薦你。」
「為,為什麼?」他又不懂了,按理來說就算舉薦也是其侄徐曄吧,再怎麼樣也輪不到自己啊。
「我很看好你,你和其他人不一樣,你的思想沒有那麼激進,但又不那麼保守死板,必然可以規勸陛下,還有一點你是布衣出身,並非功臣之後,陛下會很欣賞你的。」
徐恭其實更傾向用這些中庸之臣,如今的大漢需要戰爭,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太頻繁了。
周亞夫就是典型的主戰派,徐胄雖然位居中庸但處事優柔寡斷,不果敢,可以用以理政和出謀劃策,但不能令其獨斷。
就像李廣一樣,可為將,但不可為帥。
………
第一次北伐匈奴漢軍大獲全勝,並沒有耗費多少兵力就擺平了東北和遼東等地,還奪下了河套之地,為朝廷提供了一處天然的養馬牧場。
繳獲的牛羊更是有四五百萬頭,現在正準備分批次運回長安,匈奴的勢力被極大程度削減。
衛青這次更是接過了大將軍的位置,不過實際上徐恭還是有節制諸將的權力,即使是大將軍也要聽命。
目前來說朝廷中皇帝之下依然是丞相,劉徹其實也想過削弱徐恭的勢力,畢竟他是個多疑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相信。
不過考慮到徐恭一大把年紀了,就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其創辦太學德高望重,儒黨法黨沒有哪個人敢當這枚刀子。
或許徐胄要比徐恭好控制的多,他本質上是個文人,還不怎麼有主見,相對周亞夫而言更好拿捏。
丞相徐恭和大將軍衛青率領十萬兵得勝回朝,長安舉城歡慶,劉徹也親自帶領百官在外迎接。
這是朝廷主動對匈奴人的第一次勝利,成果遠遠超過了預想,自然非常高興。
鬢角斑白,神態滄桑的徐恭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後當然就是意氣風發,年輕氣盛的衛青了。
劉徹見大功臣回來。笑臉相迎著走過去。
徐恭也趕緊下馬,朝著他行禮:「臣參見陛下。」
「末將參見陛下。」衛青同樣如此,昔日大將軍竇嬰的慘狀猶在眼前,他自然是不敢再居功自傲,而是將自己的姿態放到最低。
以最謙遜的神態面對陛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衛氏能一直存在。
「兩位是我大漢的功臣,快快隨朕進京。」劉徹大笑著為兩人引路。
城內已經有不少沿途歡迎的百姓了,雖然對外戰爭花費了很多錢糧,但此時對百姓的影響其實不大,朝廷打了勝仗他們還是很高興的。
這幾年「崇儒法,抑諸子」的策略已經頗具成效,百姓心中樹立起了民族這杆大旗,大漢的魂魄也是這時鑄就。
「朕聽說霍去病斬了白羊王和匈奴人的右賢王?」劉徹看似隨口提了一句,實則心裡非常關心,他是真的喜歡霍去病這位少年將軍。
能打仗,長得帥,性格忠誠的將領誰能不喜歡呢?從給予的封號冠軍侯就能看出,冠軍意為「勇冠三軍」很是貼切了。
衛青恭敬的點頭:「的確如此,去病作戰非常勇猛,他對騎兵的造詣甚至要超過末將。」
劉徹隨機「哈哈」大笑了起來:「好,不愧是朕看好的將軍,下次北伐朕一定重用他,這磨練的應該也差不多了。」
之後皇帝又問了很多戰爭的細節,衛青也是很有耐心的講解。
徐恭走起劉徹旁邊,一直沉默著的他總算開口了。
「陛下臣有事要奏,希望您能重視啊。」
劉徹有些疑惑,於是問道:「老師有何事要教朕?」
「陛下曾說明年還要再次派兵,一直到解決邊患為止,同時還要征伐南越,可對?」
「不錯,我大漢也該亮亮屠刀了,如果不打仗後世子孫何來生存空間?」
劉徹也是知道老師要說什麼了,無非就是勸他對外戰爭要慎重,不能頻繁,最好是十年二十年一次大型軍事活動,解決完匈奴之後,就要等到恢復的差不多了再進行。
他當然也知道這麼做有好處,但時間不等人,十幾年的時間,會發生什麼沒人說得准,為了以防萬一絕對不能拖!
徐恭看著蔚藍的天空輕輕搖頭,他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後輩幾乎無人可堪大用,徐楚徐諸武力有餘謀略不足,徐胄雖然身居太常要職,又是太學祭酒德高望重,但做事太優柔寡斷缺乏血性,而且年紀也不小了。
至於徐南徐曄等人倒是文武雙全,但都不算突出,只能是中規中矩,能不能得到重用尚且說不好,更何況是做到和自己一樣規勸皇帝了。
然後他又看向了公孫賀:「我死以後,朝中唯有三人可為丞相,一是功勞資歷最重的太尉周亞夫,二是德望最盛的太常徐胄,這三便是你,公孫賀。」
「我…屬下惶恐,丞相太抬舉了。」公孫賀有些慌了,倒不是怕徐恭害他,而是懼怕被周亞夫或者徐胄盯上。
這兩個人的優勢都太大了,周亞夫不必多言,趙國之亂、四國之亂包括拱衛邊疆都有大功在身,就算是軍壇新秀,被封為大將軍的衛青在威望資歷上都遠遠不如
而徐胄也很明顯,首先他是徐氏子弟,在太常之位上待了二十多年,經常輔佐治國,同時還是「太學」的祭酒,此人上位無論是儒黨還是法黨都不會有意見,甚至還會擁護,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覆盎學府的「正統」。
如今「太學」勢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可怕了,劉徹非常喜歡用這些被忠君思想薰陶的人,法黨的代表人張湯官至御史大夫,封武平侯,儒黨的代表人便是當今右相,公孫弘!
可以說某種意義上徐胄甚至比周亞夫更有優勢,天下的文人也是更希望徐胄這個「自己人」拜相。
徐恭搖了搖頭,說道:「你爭不過周太尉和胄兒,但他們之後就非你莫屬了。」
公孫賀這才鬆了口氣,不過他現在除了得陛下賞識外沒有一點優勢,為什麼徐相這麼肯定呢。
「因為我會向陛下舉薦你。」
「為,為什麼?」他又不懂了,按理來說就算舉薦也是其侄徐曄吧,再怎麼樣也輪不到自己啊。
「我很看好你,你和其他人不一樣,你的思想沒有那麼激進,但又不那麼保守死板,必然可以規勸陛下,還有一點你是布衣出身,並非功臣之後,陛下會很欣賞你的。」
徐恭其實更傾向用這些中庸之臣,如今的大漢需要戰爭,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太頻繁了。
周亞夫就是典型的主戰派,徐胄雖然位居中庸但處事優柔寡斷,不果敢,可以用以理政和出謀劃策,但不能令其獨斷。
就像李廣一樣,可為將,但不可為帥。
………
第一次北伐匈奴漢軍大獲全勝,並沒有耗費多少兵力就擺平了東北和遼東等地,還奪下了河套之地,為朝廷提供了一處天然的養馬牧場。
繳獲的牛羊更是有四五百萬頭,現在正準備分批次運回長安,匈奴的勢力被極大程度削減。
衛青這次更是接過了大將軍的位置,不過實際上徐恭還是有節制諸將的權力,即使是大將軍也要聽命。
目前來說朝廷中皇帝之下依然是丞相,劉徹其實也想過削弱徐恭的勢力,畢竟他是個多疑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相信。
不過考慮到徐恭一大把年紀了,就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其創辦太學德高望重,儒黨法黨沒有哪個人敢當這枚刀子。
或許徐胄要比徐恭好控制的多,他本質上是個文人,還不怎麼有主見,相對周亞夫而言更好拿捏。
丞相徐恭和大將軍衛青率領十萬兵得勝回朝,長安舉城歡慶,劉徹也親自帶領百官在外迎接。
這是朝廷主動對匈奴人的第一次勝利,成果遠遠超過了預想,自然非常高興。
鬢角斑白,神態滄桑的徐恭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後當然就是意氣風發,年輕氣盛的衛青了。
劉徹見大功臣回來。笑臉相迎著走過去。
徐恭也趕緊下馬,朝著他行禮:「臣參見陛下。」
「末將參見陛下。」衛青同樣如此,昔日大將軍竇嬰的慘狀猶在眼前,他自然是不敢再居功自傲,而是將自己的姿態放到最低。
以最謙遜的神態面對陛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衛氏能一直存在。
「兩位是我大漢的功臣,快快隨朕進京。」劉徹大笑著為兩人引路。
城內已經有不少沿途歡迎的百姓了,雖然對外戰爭花費了很多錢糧,但此時對百姓的影響其實不大,朝廷打了勝仗他們還是很高興的。
這幾年「崇儒法,抑諸子」的策略已經頗具成效,百姓心中樹立起了民族這杆大旗,大漢的魂魄也是這時鑄就。
「朕聽說霍去病斬了白羊王和匈奴人的右賢王?」劉徹看似隨口提了一句,實則心裡非常關心,他是真的喜歡霍去病這位少年將軍。
能打仗,長得帥,性格忠誠的將領誰能不喜歡呢?從給予的封號冠軍侯就能看出,冠軍意為「勇冠三軍」很是貼切了。
衛青恭敬的點頭:「的確如此,去病作戰非常勇猛,他對騎兵的造詣甚至要超過末將。」
劉徹隨機「哈哈」大笑了起來:「好,不愧是朕看好的將軍,下次北伐朕一定重用他,這磨練的應該也差不多了。」
之後皇帝又問了很多戰爭的細節,衛青也是很有耐心的講解。
徐恭走起劉徹旁邊,一直沉默著的他總算開口了。
「陛下臣有事要奏,希望您能重視啊。」
劉徹有些疑惑,於是問道:「老師有何事要教朕?」
「陛下曾說明年還要再次派兵,一直到解決邊患為止,同時還要征伐南越,可對?」
「不錯,我大漢也該亮亮屠刀了,如果不打仗後世子孫何來生存空間?」
劉徹也是知道老師要說什麼了,無非就是勸他對外戰爭要慎重,不能頻繁,最好是十年二十年一次大型軍事活動,解決完匈奴之後,就要等到恢復的差不多了再進行。
他當然也知道這麼做有好處,但時間不等人,十幾年的時間,會發生什麼沒人說得准,為了以防萬一絕對不能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