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長老會
很快便到了長老會的日子。
真清殿。
在這樣注重清修的山頭,是很難有機會一下子見到這樣多的人的。
通常門人弟子散落各堂,或是靜坐後山洞天修行,各行其是,除了每月不時的講經,和朔望日方丈講事,大家很少有聚在一起的機會。
王和並沒有用離堅白變換外貌,就這麼大搖大擺地進了真清殿。
這大殿的規模可謂頗是恢弘。一排排的大柱立起,大殿自北向南分了三層,層高並不明顯,卻也突出了主次地位。
最上面一層擺著一行神仙像,前邊擺著香爐。
香爐正前方擺了個蒲團,此時正盤坐著本門方丈。他身旁還坐了一個長者,此時正在閉目養神。
真清教的職務很多,大體是按照叢林執事制來的。
門中地位最高者為方丈,其次為輔佐方丈的監院。
再下面一層就是長老坐的地方。
真清派設了二十四位宮觀大執事長老,左邊十二位曰都管、高功、經主、殿主、靜主、都講、主翰、書記、帳房、海巡、迎賓、知客,右邊十二位曰總理、提科、表白、化主、堂主、都廚、典造、公務、庫頭、監修、巡察、尋照。
若是細細考校他們的職能,其實也無非就是講講經,訓訓弟子,管管帳目,和世俗的沒有太大分別。
不過,內門人務於清修,對門中事務並沒有那樣上心,這二十四位長老只是掛個空銜,並不親自辦事。
至於草藥堂、符籙堂這樣重要的分堂,名不在二十四品當中,卻也是舉足輕重,又不能輕易改祖宗規矩,於是也便另設了九大堂主,名頭則用二十四品之中的頭銜替代,可謂是職務和頭銜風馬牛不相及。
譬如草藥堂的何長老,王和瞧見坐在「庫頭」的蒲團上;
至於朱長老,他說自己是道氣職,對應起來,則是巡照一職;
林長老原來是巡察,難怪常在觀中走來走去。
對於其餘長老,王和最多也只是打了個照面,並不認識。
二十四位大執事長老再往下,則是通常所謂的十八頭,什麼門頭菜頭飯頭之類,不過就是管理門中人飲食起居的弟子而已。
例如圊頭,雖然名列十八頭之一,但是本職工作就是挑糞的,無數弟子避之不及。
十八頭和其餘弟子和普通執事,一併到了第三層,沒有坐蒲團的待遇,就這麼席地而坐。
這麼一大批人規規矩矩地坐下來,顯得這真清殿下像個小號的朝廷。
只有方丈面南背北,以示威嚴,監院與其餘二十四位長老則是東西朝向。其餘人等,悉數是面北而坐。
王和眼見左右十二個蒲團排了六排,全都坐滿了人,他這第二十五位長老倒是沒處落腳了。
他有些尷尬地立在大殿正中,揚眉和方丈對視。
「方丈,我也還算是長老吧?」
「自然。還不給他添個蒲團?」
一個童子提著蒲團,看到第二級左右兩邊都已經擺滿了,就準備給王和安排在第三級的最前面。
王和制止了他,自己把這蒲團拉到了第二級的正南方,夾在了兩邊長老中間的空地上,和正北方的方丈相對而坐。
底下弟子響起一陣議論聲,連十來位長老也眼神古怪地打量了下他。
林長老悄聲提醒道:「王道友,這麼做不合禮制的。」
王和輕輕搖頭,並沒有回話。
他坦然地看向方丈,用眼神問他:你還記得賭約麼?
方丈端坐在大殿正北,只是和他對視一眼,神色不變,悠然道:
「長老會,每月一次。每次不過是重複些陳詞濫調,卻有機會把大家都聚過來說一說。今日長老會,有兩樣事宜。」
「其一,把上個月的各條細瑣事情理一理,然後確認下下批進後山洞天的弟子名單。」
「其二,就本門東遷事項,讓諸位長老再次表個態。和往常一樣,依次發言。不知道諸位是不是有什麼新的想法?」
「今日會後,我們還要給一位新長老正式受籙。」
這第一項事,由幾個執事分別匯報。無非是本月各堂支出多少銀兩,產出幾樣東西,各堂都幹了些什麼。
這些事情說來說去,王和發現,九成的人其實都只幹了一件事:修行。
這倒是不出他的所料。
林清遠站出來,把聖妖司送禮的事情又簡單轉述了一下。
方丈對帝流漿似乎也很重視,當下說,將其中一縷獎給本年功勞最大者,另一縷則收入庫房,日後再取用。
朱長老也發了言,誇讚了一番俗務堂新長老的表現,然後又強調了一番為民除害的大道理,呼籲方丈再調幾位弟子進俗務堂。
方丈就這件事問了一圈,二十三位長老躲躲閃閃,當然還是不了了之。
王和自問,他來俗務堂後,其實可以說是沒有辦一件事——嚴格來說,第一樁事情就沒有辦成。
朱長老眼下誇讚他,顯然是在給王和抬高身價。可惜他並不知道,過一會王和就要和他背道而馳了。
一圈俗事說得差不多了,方丈道:
「後面來說說,東遷的事情。」
「贊成的,表個態吧。」
一圈長老一改方才死氣沉沉的模樣,一個個慷慨激昂起來。
什麼聖妖司東逼,真清派岌岌可危。
什麼倉水龍王有大神威,若與真清派強強聯手,必能與聖妖司分庭抗禮。
什麼東邊老倉山也是一處風水寶地,真清香火尚有後繼,河東百姓數量較真清山下更為多,發展教派信仰頗有便利。
十來位長老依次發言,像是商量好的一般,居然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理由。
王和心道,若不是這方丈有一錘定音的權力,恐怕早已人心渙散。
方丈像是聽厭了,一擺拂塵。
「行了,都知道了。你們說了幾年了,半點新意也沒有。那麼,除了我、監院、還有之前的四位長老,這次還有不同意的嗎?」
全場一下子鴉雀無聲,半晌無人答話。
方丈看了一圈,沉重地吐了口氣。看樣子仍然和前邊數百次長老會一樣,這件事情就要不了了之。
他正要開口,再次陳述一下不能東遷之患——
這時,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朱長老的意料,一個沉穩鏗鏘的聲音驟然開口:
「我反對。」
滿殿人,自東南西北方,看向了大殿正中那個緩緩起身的年輕人。
當然是王和。
他瘦削的身子站在殿中,渺渺一身,卻自有一股頭頂皇天腳踏后土的氣魄,自下而上,目光灼灼,直直看向老方丈。
方丈恍惚間覺得王和並沒有看自己,而是看的自己背後的三清,一時間驚疑不定,身子不安地動了一下。
王和又看向了兩旁的長老。他一張臉一張臉的掃過去,和每一位長老對視著,有人迴避,有人直視。
他們中有的人形容枯槁,有的人鶴髮童顏,有的人皮膚如老皺的陳皮,有的人兩手腫爛得像禿鷲爪子,有的人眼神渾濁如支氣管炎患者咳出的痰。
這是二十三位老邁的長老,和一頭豬。
無論是誰,見了這一群人,恐怕都會有這樣的念頭:
真清派老了。
老人喜歡妥協,喜歡拖延著維持現狀,不喜歡冒冒失失。
可是王和仍年輕,他身後真清派的弟子們還年輕。
王和不再看這些老傢伙,轉過身子,看向了殿下一個個屏氣凝神的弟子們身上。
這一次,他們沒有竊竊私語,一個個年輕的面龐,上面浮現出種種神情。
驚訝,不屑,錯愕,惶恐,欽佩。
最重要的,還有質疑。
這是年輕人最可貴的品質,也是年輕人最危險的品質。
王和微微頷首,最後還是看回了大殿正北方的方丈。老方丈的眼睛微眯,猜不透他要做什麼。
王和心神一動,一個捲軸出現在手上。
既然委身於百口難辨之際,便要作聲於萬眾囁嚅之時。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真清殿。
在這樣注重清修的山頭,是很難有機會一下子見到這樣多的人的。
通常門人弟子散落各堂,或是靜坐後山洞天修行,各行其是,除了每月不時的講經,和朔望日方丈講事,大家很少有聚在一起的機會。
王和並沒有用離堅白變換外貌,就這麼大搖大擺地進了真清殿。
這大殿的規模可謂頗是恢弘。一排排的大柱立起,大殿自北向南分了三層,層高並不明顯,卻也突出了主次地位。
最上面一層擺著一行神仙像,前邊擺著香爐。
香爐正前方擺了個蒲團,此時正盤坐著本門方丈。他身旁還坐了一個長者,此時正在閉目養神。
真清教的職務很多,大體是按照叢林執事制來的。
門中地位最高者為方丈,其次為輔佐方丈的監院。
再下面一層就是長老坐的地方。
真清派設了二十四位宮觀大執事長老,左邊十二位曰都管、高功、經主、殿主、靜主、都講、主翰、書記、帳房、海巡、迎賓、知客,右邊十二位曰總理、提科、表白、化主、堂主、都廚、典造、公務、庫頭、監修、巡察、尋照。
若是細細考校他們的職能,其實也無非就是講講經,訓訓弟子,管管帳目,和世俗的沒有太大分別。
不過,內門人務於清修,對門中事務並沒有那樣上心,這二十四位長老只是掛個空銜,並不親自辦事。
至於草藥堂、符籙堂這樣重要的分堂,名不在二十四品當中,卻也是舉足輕重,又不能輕易改祖宗規矩,於是也便另設了九大堂主,名頭則用二十四品之中的頭銜替代,可謂是職務和頭銜風馬牛不相及。
譬如草藥堂的何長老,王和瞧見坐在「庫頭」的蒲團上;
至於朱長老,他說自己是道氣職,對應起來,則是巡照一職;
林長老原來是巡察,難怪常在觀中走來走去。
對於其餘長老,王和最多也只是打了個照面,並不認識。
二十四位大執事長老再往下,則是通常所謂的十八頭,什麼門頭菜頭飯頭之類,不過就是管理門中人飲食起居的弟子而已。
例如圊頭,雖然名列十八頭之一,但是本職工作就是挑糞的,無數弟子避之不及。
十八頭和其餘弟子和普通執事,一併到了第三層,沒有坐蒲團的待遇,就這麼席地而坐。
這麼一大批人規規矩矩地坐下來,顯得這真清殿下像個小號的朝廷。
只有方丈面南背北,以示威嚴,監院與其餘二十四位長老則是東西朝向。其餘人等,悉數是面北而坐。
王和眼見左右十二個蒲團排了六排,全都坐滿了人,他這第二十五位長老倒是沒處落腳了。
他有些尷尬地立在大殿正中,揚眉和方丈對視。
「方丈,我也還算是長老吧?」
「自然。還不給他添個蒲團?」
一個童子提著蒲團,看到第二級左右兩邊都已經擺滿了,就準備給王和安排在第三級的最前面。
王和制止了他,自己把這蒲團拉到了第二級的正南方,夾在了兩邊長老中間的空地上,和正北方的方丈相對而坐。
底下弟子響起一陣議論聲,連十來位長老也眼神古怪地打量了下他。
林長老悄聲提醒道:「王道友,這麼做不合禮制的。」
王和輕輕搖頭,並沒有回話。
他坦然地看向方丈,用眼神問他:你還記得賭約麼?
方丈端坐在大殿正北,只是和他對視一眼,神色不變,悠然道:
「長老會,每月一次。每次不過是重複些陳詞濫調,卻有機會把大家都聚過來說一說。今日長老會,有兩樣事宜。」
「其一,把上個月的各條細瑣事情理一理,然後確認下下批進後山洞天的弟子名單。」
「其二,就本門東遷事項,讓諸位長老再次表個態。和往常一樣,依次發言。不知道諸位是不是有什麼新的想法?」
「今日會後,我們還要給一位新長老正式受籙。」
這第一項事,由幾個執事分別匯報。無非是本月各堂支出多少銀兩,產出幾樣東西,各堂都幹了些什麼。
這些事情說來說去,王和發現,九成的人其實都只幹了一件事:修行。
這倒是不出他的所料。
林清遠站出來,把聖妖司送禮的事情又簡單轉述了一下。
方丈對帝流漿似乎也很重視,當下說,將其中一縷獎給本年功勞最大者,另一縷則收入庫房,日後再取用。
朱長老也發了言,誇讚了一番俗務堂新長老的表現,然後又強調了一番為民除害的大道理,呼籲方丈再調幾位弟子進俗務堂。
方丈就這件事問了一圈,二十三位長老躲躲閃閃,當然還是不了了之。
王和自問,他來俗務堂後,其實可以說是沒有辦一件事——嚴格來說,第一樁事情就沒有辦成。
朱長老眼下誇讚他,顯然是在給王和抬高身價。可惜他並不知道,過一會王和就要和他背道而馳了。
一圈俗事說得差不多了,方丈道:
「後面來說說,東遷的事情。」
「贊成的,表個態吧。」
一圈長老一改方才死氣沉沉的模樣,一個個慷慨激昂起來。
什麼聖妖司東逼,真清派岌岌可危。
什麼倉水龍王有大神威,若與真清派強強聯手,必能與聖妖司分庭抗禮。
什麼東邊老倉山也是一處風水寶地,真清香火尚有後繼,河東百姓數量較真清山下更為多,發展教派信仰頗有便利。
十來位長老依次發言,像是商量好的一般,居然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理由。
王和心道,若不是這方丈有一錘定音的權力,恐怕早已人心渙散。
方丈像是聽厭了,一擺拂塵。
「行了,都知道了。你們說了幾年了,半點新意也沒有。那麼,除了我、監院、還有之前的四位長老,這次還有不同意的嗎?」
全場一下子鴉雀無聲,半晌無人答話。
方丈看了一圈,沉重地吐了口氣。看樣子仍然和前邊數百次長老會一樣,這件事情就要不了了之。
他正要開口,再次陳述一下不能東遷之患——
這時,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朱長老的意料,一個沉穩鏗鏘的聲音驟然開口:
「我反對。」
滿殿人,自東南西北方,看向了大殿正中那個緩緩起身的年輕人。
當然是王和。
他瘦削的身子站在殿中,渺渺一身,卻自有一股頭頂皇天腳踏后土的氣魄,自下而上,目光灼灼,直直看向老方丈。
方丈恍惚間覺得王和並沒有看自己,而是看的自己背後的三清,一時間驚疑不定,身子不安地動了一下。
王和又看向了兩旁的長老。他一張臉一張臉的掃過去,和每一位長老對視著,有人迴避,有人直視。
他們中有的人形容枯槁,有的人鶴髮童顏,有的人皮膚如老皺的陳皮,有的人兩手腫爛得像禿鷲爪子,有的人眼神渾濁如支氣管炎患者咳出的痰。
這是二十三位老邁的長老,和一頭豬。
無論是誰,見了這一群人,恐怕都會有這樣的念頭:
真清派老了。
老人喜歡妥協,喜歡拖延著維持現狀,不喜歡冒冒失失。
可是王和仍年輕,他身後真清派的弟子們還年輕。
王和不再看這些老傢伙,轉過身子,看向了殿下一個個屏氣凝神的弟子們身上。
這一次,他們沒有竊竊私語,一個個年輕的面龐,上面浮現出種種神情。
驚訝,不屑,錯愕,惶恐,欽佩。
最重要的,還有質疑。
這是年輕人最可貴的品質,也是年輕人最危險的品質。
王和微微頷首,最後還是看回了大殿正北方的方丈。老方丈的眼睛微眯,猜不透他要做什麼。
王和心神一動,一個捲軸出現在手上。
既然委身於百口難辨之際,便要作聲於萬眾囁嚅之時。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