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忠州秦府私募兵
大唐決定支援江南李華梅,但調兵遣將都需要時間。日子一天天過去,來到月末正德寺萬人無遮大會頂上熱搜,一時間洛陽城萬人空巷。無數平民穿上自己得體乾淨的衣服,無數達官顯貴穿上自己華麗的服飾,無論是工廠的工人,還是南宮晴這種一國宰相,在會上身份都得到平等,做到真正的普天同慶。
(此處省略三千字……至少三千字)
無遮大會的熱鬧達到狂熱地步,從白天玩到晚上,玩耍的吃完一日三餐,玩鬧的都脫了力,官民人等遊玩的盡興回家休息恢復。
而在唐國無遮大會的歡騰時刻,明國境內戰火連天,四面八方的交兵持續的流血,正在不停消耗大明帝國的生機。
萬曆十七年春四月,淮西明軍匯合甘肅鎮總兵李魁、洮州總兵李國芳關西精兵,於龍亢大破東路義軍,斬首義軍首領智多星,殺義軍十數萬。
五月,明軍關西主力渡過蒲坂津進入山西,聯合山西河北各路明軍圍剿北路義軍。彼時義軍過海塵等六營已上太行山,北路義軍其餘各營分散在澤潞平陽之間,攻擊城池殺掠鄉村,裹挾丁口壯大實力。關西明軍按部就班,仗著軍中騾馬多的機動優勢在山區盆地間追擊義軍進剿,連戰十餘場斬首數萬。
義軍連戰連敗被迫放棄聯合太行九友的計劃,再出山西入河內,轉而向黃河以南運動,意圖渡河回到河南。鄭洛一眼識破義軍計劃,親督官軍各部圍追堵截,關西騎兵縱馬狂追,義軍無計可施只得放棄渡河繼續向東轉戰。義軍在館陶擊敗一萬戚家軍的阻擊進入山東,官軍追擊直到泰安州,兩軍交戰大破義軍斬首俘虜十五萬,義軍首領跳山虎被殺,簪風羊被擒叛變。官軍遂以簪風羊為內線,於滕縣追到義軍殘部,官軍團團包圍又發動內線,義軍猝不及防慘敗,只有少數人逃進沂蒙山區。義軍首領一網打盡,官軍屠二十萬。
兩路義軍全軍覆沒,有不順的就有順利的。在關西主力被牽制北方保障京師安全,甘肅鎮的偏師移動到淮西,趁明軍在豫南軍事力量空虛薄弱之際,南路義軍發起如烈火般的進攻。及至七月義軍掃蕩汝寧南陽二府,西平、上蔡、舞陽、南召、內鄉、新野、信陽等凡二十五城皆破,只留唐藩所在南陽府治南陽城、崇藩所在汝寧府治汝陽城未失。
義軍所過破城破家,必殺富戶必殺官吏必誅豪紳,裹挾丁眾人口,搶掠錢糧財帛,義軍首領霸占嬌妻美娥,荒淫無度……一時之間南路義軍聚眾百萬,人神共憤。正因義軍對地主士紳階層的零容忍,肉體毀滅和精神侮辱,以至南陽汝陽兩城官民人等同仇敵愾,誓死與義軍拼鬥。官員、富戶、士紳無不毀家紓難組織義兵,登城禦敵不懼生死。兩位藩王同樣沒有掉鏈子,知道城破自己絕討不了好,把王府護衛捏得死死,金銀犒賞守城將士,絲毫沒有吝嗇失智。
於是在兩城初代的「團練兵」堅定守住下,百萬義軍圍攻兩城數十日不克,虎過天等首領這才從溫柔鄉里提上褲子。糧食不夠吃,調轉矛頭打算南下荊襄九郡,但一番調查樊城被加固了輕易拿不下來,漢水上有兵船有防備過不去,只得撤圍打算走汝寧翻大別山碰碰運氣。
龐大的人潮向東緩慢移動,此時虎過天等首領尚且不知,李華梅在六合已經慘敗了好久,李魁等將已然回師…………
中原戰場血雨腥風生民悲苦,西南群山阻隔的巴蜀漢中同樣沒有個安寧,損失慘重的陝西起義軍幸運的擺脫追擊,亡命奔逃進蜀道。倖存的義軍戰力都有保障,奇襲詐降種種手段突破蜀道上的關隘,來到沒有官軍主力坐鎮的漢中,傷筋動骨的實力得到迅速的恢復。
就和剛開始在陝西時做的一樣,躲進山里打劫富戶搶得糧食,拿糧食來裹挾流民丁口,靠著入蜀的老兄弟把隊伍拉得像個模樣。然後從劫掠鎮甸到攻打縣城,隊伍裹挾起來了就去打州城打府城,趁著關西精兵顧及不到,漢中義軍滾雪球般一點一點壯大,接連破了留壩、褒城、沔縣、城固、洋縣、寧羌州,二三十萬人包圍漢中府治南鄭城,更是奪下了陽平關。
此陽平關非彼陽平關,漢末三國時此關叫陽安關,坐落嘉陵江東岸,控制著金牛道,身後就是劍閣,沿嘉陵江能到閬中,可謂入蜀的必經之路。當年蒙古大軍就是在陽平關斬殺宋軍大將曹友聞,再破劍閣進而入蜀屠川。
當陽平關失陷的消息傳入蜀中,蜀中大震,都說巴蜀巴蜀世外桃源,如今連巴蜀也逃不脫戰爭的生靈塗炭嗎?
蜀中士紳行動異常迅速,四處戰亂音訊不通,下意識無視朝廷的態度,第一時間派人悄悄進入漢中與義軍接觸。漢中屬陝西愛咋樣咋樣,我們給錢給糧,花錢買個平安,不進犯蜀中,讓我們關起門過自己的小日子,行不行?
有人選擇通匪,也有一些開明的士紳,目光長遠的士紳,眼見戰火蔓延到巴蜀家門口,預感到天下大亂的徵兆,開始未雨綢繆的做出準備,以應對兵災。
就比如家居川東重慶府忠州的秦葵秦老爺,雖是郡學貢生,但好讀書不汲汲於榮名,眼光超群尤善兵法。家裡有點閒錢,可沒有官面上的允許,秦葵不敢私募太多,畢竟私自招兵買馬是造反。以保護家族的名義募兵三百,典賣了城裡房產退入鄉下自守。
兵雖然只有三百,但秦葵深深告誡長子秦邦屏、次子秦邦翰、四子秦民屏,要好好訓練要好好對待士卒,天下大亂似乎不遠,秦家不求乘風而起,只求不湮滅在亂世中。想保住秦家不滅,眼下的三百私兵就是本錢,要多多用心。
秦家三子都不傻,此後耕讀傳家的書生拿起刀槍,參考書里的記載一點一點訓練私兵,吃住一起賞罰公允……書里的古之名將什麼樣,秦家三子就學著做。
不過令秦家人感到意外的事,忽然某一天的下午,秦家唯一的妹妹威武雄壯,帶著一百名強壯山民回到家裡,進門第一句話就是。
「爹爹,這是女兒在石柱憑本事招募的一百勇士,以後這就是女兒的部曲了,請爹爹恩准。」
秦葵愣了半晌回過味來,土地是明國的土地,受到明國綱常教條沒有錯,但秦葵是個開明的家長,女兒教育的同樣能文能武,索性就同意了。
「好。」同意的簡單幹脆。
(此處省略三千字……至少三千字)
無遮大會的熱鬧達到狂熱地步,從白天玩到晚上,玩耍的吃完一日三餐,玩鬧的都脫了力,官民人等遊玩的盡興回家休息恢復。
而在唐國無遮大會的歡騰時刻,明國境內戰火連天,四面八方的交兵持續的流血,正在不停消耗大明帝國的生機。
萬曆十七年春四月,淮西明軍匯合甘肅鎮總兵李魁、洮州總兵李國芳關西精兵,於龍亢大破東路義軍,斬首義軍首領智多星,殺義軍十數萬。
五月,明軍關西主力渡過蒲坂津進入山西,聯合山西河北各路明軍圍剿北路義軍。彼時義軍過海塵等六營已上太行山,北路義軍其餘各營分散在澤潞平陽之間,攻擊城池殺掠鄉村,裹挾丁口壯大實力。關西明軍按部就班,仗著軍中騾馬多的機動優勢在山區盆地間追擊義軍進剿,連戰十餘場斬首數萬。
義軍連戰連敗被迫放棄聯合太行九友的計劃,再出山西入河內,轉而向黃河以南運動,意圖渡河回到河南。鄭洛一眼識破義軍計劃,親督官軍各部圍追堵截,關西騎兵縱馬狂追,義軍無計可施只得放棄渡河繼續向東轉戰。義軍在館陶擊敗一萬戚家軍的阻擊進入山東,官軍追擊直到泰安州,兩軍交戰大破義軍斬首俘虜十五萬,義軍首領跳山虎被殺,簪風羊被擒叛變。官軍遂以簪風羊為內線,於滕縣追到義軍殘部,官軍團團包圍又發動內線,義軍猝不及防慘敗,只有少數人逃進沂蒙山區。義軍首領一網打盡,官軍屠二十萬。
兩路義軍全軍覆沒,有不順的就有順利的。在關西主力被牽制北方保障京師安全,甘肅鎮的偏師移動到淮西,趁明軍在豫南軍事力量空虛薄弱之際,南路義軍發起如烈火般的進攻。及至七月義軍掃蕩汝寧南陽二府,西平、上蔡、舞陽、南召、內鄉、新野、信陽等凡二十五城皆破,只留唐藩所在南陽府治南陽城、崇藩所在汝寧府治汝陽城未失。
義軍所過破城破家,必殺富戶必殺官吏必誅豪紳,裹挾丁眾人口,搶掠錢糧財帛,義軍首領霸占嬌妻美娥,荒淫無度……一時之間南路義軍聚眾百萬,人神共憤。正因義軍對地主士紳階層的零容忍,肉體毀滅和精神侮辱,以至南陽汝陽兩城官民人等同仇敵愾,誓死與義軍拼鬥。官員、富戶、士紳無不毀家紓難組織義兵,登城禦敵不懼生死。兩位藩王同樣沒有掉鏈子,知道城破自己絕討不了好,把王府護衛捏得死死,金銀犒賞守城將士,絲毫沒有吝嗇失智。
於是在兩城初代的「團練兵」堅定守住下,百萬義軍圍攻兩城數十日不克,虎過天等首領這才從溫柔鄉里提上褲子。糧食不夠吃,調轉矛頭打算南下荊襄九郡,但一番調查樊城被加固了輕易拿不下來,漢水上有兵船有防備過不去,只得撤圍打算走汝寧翻大別山碰碰運氣。
龐大的人潮向東緩慢移動,此時虎過天等首領尚且不知,李華梅在六合已經慘敗了好久,李魁等將已然回師…………
中原戰場血雨腥風生民悲苦,西南群山阻隔的巴蜀漢中同樣沒有個安寧,損失慘重的陝西起義軍幸運的擺脫追擊,亡命奔逃進蜀道。倖存的義軍戰力都有保障,奇襲詐降種種手段突破蜀道上的關隘,來到沒有官軍主力坐鎮的漢中,傷筋動骨的實力得到迅速的恢復。
就和剛開始在陝西時做的一樣,躲進山里打劫富戶搶得糧食,拿糧食來裹挾流民丁口,靠著入蜀的老兄弟把隊伍拉得像個模樣。然後從劫掠鎮甸到攻打縣城,隊伍裹挾起來了就去打州城打府城,趁著關西精兵顧及不到,漢中義軍滾雪球般一點一點壯大,接連破了留壩、褒城、沔縣、城固、洋縣、寧羌州,二三十萬人包圍漢中府治南鄭城,更是奪下了陽平關。
此陽平關非彼陽平關,漢末三國時此關叫陽安關,坐落嘉陵江東岸,控制著金牛道,身後就是劍閣,沿嘉陵江能到閬中,可謂入蜀的必經之路。當年蒙古大軍就是在陽平關斬殺宋軍大將曹友聞,再破劍閣進而入蜀屠川。
當陽平關失陷的消息傳入蜀中,蜀中大震,都說巴蜀巴蜀世外桃源,如今連巴蜀也逃不脫戰爭的生靈塗炭嗎?
蜀中士紳行動異常迅速,四處戰亂音訊不通,下意識無視朝廷的態度,第一時間派人悄悄進入漢中與義軍接觸。漢中屬陝西愛咋樣咋樣,我們給錢給糧,花錢買個平安,不進犯蜀中,讓我們關起門過自己的小日子,行不行?
有人選擇通匪,也有一些開明的士紳,目光長遠的士紳,眼見戰火蔓延到巴蜀家門口,預感到天下大亂的徵兆,開始未雨綢繆的做出準備,以應對兵災。
就比如家居川東重慶府忠州的秦葵秦老爺,雖是郡學貢生,但好讀書不汲汲於榮名,眼光超群尤善兵法。家裡有點閒錢,可沒有官面上的允許,秦葵不敢私募太多,畢竟私自招兵買馬是造反。以保護家族的名義募兵三百,典賣了城裡房產退入鄉下自守。
兵雖然只有三百,但秦葵深深告誡長子秦邦屏、次子秦邦翰、四子秦民屏,要好好訓練要好好對待士卒,天下大亂似乎不遠,秦家不求乘風而起,只求不湮滅在亂世中。想保住秦家不滅,眼下的三百私兵就是本錢,要多多用心。
秦家三子都不傻,此後耕讀傳家的書生拿起刀槍,參考書里的記載一點一點訓練私兵,吃住一起賞罰公允……書里的古之名將什麼樣,秦家三子就學著做。
不過令秦家人感到意外的事,忽然某一天的下午,秦家唯一的妹妹威武雄壯,帶著一百名強壯山民回到家裡,進門第一句話就是。
「爹爹,這是女兒在石柱憑本事招募的一百勇士,以後這就是女兒的部曲了,請爹爹恩准。」
秦葵愣了半晌回過味來,土地是明國的土地,受到明國綱常教條沒有錯,但秦葵是個開明的家長,女兒教育的同樣能文能武,索性就同意了。
「好。」同意的簡單幹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