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千古興亡百姓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唐的故事按下不表。

  上文說道,明軍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用名義縮邊實際割地的方式,割讓蘭州洮河以西,包含河西走廊在內,大片土地割給扯立克換取明蒙停戰,而關鍵的大明朝唯一精兵、精銳機動兵團關西精銳,有沒有騰出手呢?

  有一位比在座眾位更關心關西精銳有沒有騰出手,那就是要麼坐鎮杭州要麼到處救火,整個萬曆十六年全在固守地盤和恢復實力,努力舔舐傷口的李華梅本梅。

  李華梅獲悉關西的消息不比唐軍慢,曾為明軍體系中的一員,雖不完全清楚,但很清楚知道邊軍主力南下,自己最好做出最壞打算,要麼搖人要麼拿大海當屏障,虎踞某某地方。所以李華梅抓緊派人打探關西明軍動向,更命令離得近的李雪芝抓緊打探關西動向,關西明軍的去向一日不知,李華梅就一日吃不下飯,覺也睡不踏實。

  於是五天後,李華梅吃得下飯,也睡得著覺。

  …………

  之前提過,明國為供應關西大軍與蒙古右翼扯立克抗衡,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沒有東南賦稅錢糧,錢糧重地湖廣獨挑大樑,他和四川全力支援,是奔著把血抽乾去的。巨大二字擱在其他省的支援很應當,可要是放在陝西本地,就不恰當了,太單薄太廉價了。

  先說明一下萬曆即位以來,陝西布政使司是個什麼狀況吧。

  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九月初,漢中府天降大雪,數尺深,即將成熟的莊稼悉數凍死,漢中府由此爆發饑荒。但不要緊,彼時張居正還活著,正在進行變法,張首輔會救民於水火的。

  萬曆八年,秦晉間黃河發水改道,沖毀沿岸民宅。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西安府、延安府大旱,爆發饑荒,顆粒無收,百姓易子而食。

  萬曆十一年夏四月,漢中府暴雨,漢江水漲,淹沒興安州,溺斃五千餘人,全家沖走者不在統計內。

  萬曆十三年,鳳翔府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吃草根樹皮充飢,以至於草根樹皮被饑民吃光。

  請注意,這一年關西之役已經開打。

  緊接著萬曆十四年,旱情擴大,陝西全境大旱,爆發饑荒,難民不計其數。同年冬,西安府澄城地震,再增數萬難民,形勢雪上加霜。

  萬曆十五年,西安府大旱,但陝西境內多地再次爆發饑荒,單單西安府就有數十萬難民聚集討糧乞活。情況緊急到鄭洛從前線抽調邊軍精銳回援,用武力驅散難民以恢復基本秩序,並擔任護衛隊向前線繼續轉運軍需。

  到此,明軍再難戰下去,與蒙古人的媾和成為必然,廟堂上的袞袞諸公與邊疆大帥只有這個選項了。

  無論是哪種選項,苦的永遠都是百姓,遭罪的殘酷的永遠都是百姓在扛。馬致遠曾經吟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萬曆年間的陝西可謂一張徐徐展開的畫卷,畫中景色,只道四個大字——蒼天已死!

  陝西百姓並非不體諒朝廷,並非不體諒明軍,雖說後面有湖廣等地轉運來的米糧,但明軍更多的仍是就地徵集。並非是其他有的沒的理由,單純符合兵法,單純符合現實了。頂著災害土裡刨食,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被官軍征走打蒙古韃子,能給留下糧種都算好的。徭役攤牌,自備吃食轉運軍糧上前線,剩下孤兒寡母與乾裂的田地;衛所兵戶應徵上陣,自備口糧兵器典妻賣女者不計其數,為了朱皇帝忍痛妻女離散的去報國。征丁拉夫,前線的大明精銳肯定不做刨土挖溝、燒火做飯、掩埋屍體、修繕營壘這種粗活的,是要時時刻刻打熬力氣恢復氣力殺韃子的;更別說一些軍紀差的營兵,能幹出什麼事兒盡在不言中。

  還有種種,還有很多,多到薄薄一張紙記不下,多到哪怕史筆如鐵,也墨盡筆斷。

  陝西百姓無愧於大明,他們竭盡所能的耕種,乃怕是受災依然努力耕種,沒缺過索取無度的明軍一粒糧。

  陝西百姓無愧於明廷,他們竭盡所能的滿足,滿足前線索取無度的軍需供應,滿足層層官吏軍將敲骨吸髓的壓榨骨血,哪怕賣兒賣女也沒有誤了朱皇帝和大明天兵殺韃子保家國的大事。

  可是他們就是群普通百姓,他們盡力了,他們是要生存,也是要活著的!

  他們可以把糧種都交出去做軍糧,但他們也眼巴巴盼望朝廷的賑災糧,盼望城裡青天大老爺和鄉里鄉賢富戶開倉放糧。

  他們可以在冬天把禦寒的棉衣草蓆交出去,不讓前線的大明精銳凍著損了戰力,打不贏進犯的敵寇。

  但他們依然在等朝廷的賑災救濟,在等朝廷來治水,在等朝廷能在寒冬臘月安置他們,哪怕是把孩童安置在能擋風的茅屋裡。


  可是什麼都沒有,唯一能禦寒的只有他們心中那顆報國熱枕……

  底線在一步步的退讓,直到底線退讓到紅線,直到紅線被踩上無數腳,直到底線越過了紅線。

  一無所有的百姓終於連人都不是了,就像曾經無數次的稱呼那樣,螻蟻,蟻賊,草賊,蟊賊……黃巾賊!紅巾賊!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成千上萬的飢餓人民拖著自己破布一樣的軀體,高舉義旗,鋌而走險,喊出了那聲怒吼!

  …………

  農民起義最初是在萬曆十三年開始的。

  起義最初局限在鳳翔府和漢中府兩地,只是一群饑民搶劫轉運前線的軍需,搶口軍糧求個活命。

  然後起義就像烈火燎原般向西安府,向鞏昌府,向平涼府,向慶陽府,向延安府飛速蔓延,直到明陝西布政使司到處都是作亂的饑民,到處都是劫軍需的匪寇,到處都是打劫鄉里搶富戶的盜寇,到處都有人相食的……螻蟻。

  萬曆十四年陝西全境大旱,自耕農群體集體消逝,饑民數量暴增。邊疆衛所軍戶甚至到去打蒙古人草谷求活,甚至是直接加入蒙古軍求活,其中甚至不乏小旗這等下級軍官。

  萬曆十五年西安府再旱,有渭河水系灌溉農田,自古以來關中平原核心的西安府也扛不住了。地主家的田畝數量激增,秦王府更不要提,可不知是真沒糧還是假沒糧,地主家也養不起投效的佃農戶。

  萬曆十六年,天不旱了,因為一場血肉鑄成的風暴已經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