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米糧設廠
農田和糧食,是馬橋村在同一片鄉鎮領域最集中、最富有優勢的發展要素資源。因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提升,水稻和苞谷這些糧食品種的改良,田間土地的高效能管理,馬橋村每年的糧食產量在不經歷洪水侵襲、豐調雨順的情況下都有逐年增加。用劉金寧三叔的話說就是,以前的稻子是不到褲腰高,現在的稻子都有人頭高,一穗穗的稻子多的像趴窩的螞蟻,又圓潤飽滿的像剛生下的豬仔,比以前的產量品質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很多地方糧食產業化、食品化的大環境、大趨勢下,劉金寧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村里這份豐饒的收穫轉化為更多可以滿足人們營養健康、餐桌生態和實現農民耕種價值的「金香收益」。於是,在很多產糧多的鄉村還沿續著傳統的原糧收購和倒賣的情況下,在劉金寧的腦海里,一個全新的想法早已經生根發芽,那就是要成立一家貼牌馬橋村的糧食加工廠。
其實首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劉金海。他在廣東沿海開放城市周邊農村參加調研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時候就了解到,他們鄉村農田裡種的水稻不僅收割後馬上就通過村裡的大米加工廠加工後直接送進了城市的超市、市場,而且農田水稻早已經被改造成了生態旅遊觀光園,甚至還有藉助網際網路和電商平台,在水稻栽種的時候就已經被按照網格區塊預約訂購,等到水稻成熟的時候,客戶就直接來到田塊里進行收割、自行加工成糧食產品。
這種先進的糧食生產模式讓劉金海深有感觸,所以他搜集整理了廣東沿海一帶農村的這種糧食種植生產銷售的系統資料,郵寄給了劉金寧。學習了劉金海整理的資料之後,劉金寧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知道,馬橋村如果僅僅依靠「看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方式,雖然能夠保證糧食的產量,但卻難以增加收入,也不能將村裡的農產品推廣到更遠的地方。結合這些年對縣域和鄉鎮糧食交易市場上的經驗和洞察力,劉金寧明白,只有將本地的優質糧食加工成各類產品,才能極大地提升它們的附加值。
早在和鎮上的糧食商販趙金果有「一面之緣」以前,他就召集了村裡的幾位有志之士,包括老農、青年工匠和幾位對農業經濟有研究的學者,圍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將糧食進一步商品化的想法付諸實踐,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和頭腦風暴,他們決定成立一家冠名「金馬橋」的糧食加工廠,生產的大米品牌也非常「OEM」的被他們叫做「金馬橋」牌。
在馬橋村收糧頭茬試水和跟劉金寧現場商定建立糧食加工廠兩天之後,趙金果西裝革履、頭抹髮油、意氣風發的開著一輛油漆墨黑的「大眾車」,帶著那天一起收糧的一位「計稱」,從頭到腳重新打扮了一番後、容光煥發的來打了馬橋村村部。
劉金寧也不敢怠慢,叫上村支書李舒鵬,李秀華兄妹,還有其他幾位村幹部和鄉村能人一起,籌備擬定成立馬橋村糧食加工廠的事情。他還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簡明扼要的敲定了一份加工廠的建設入股和承包合同。
在將合同內容全部解析了一邊之後,劉金寧問趙金果,機器設備、運營資金還有勞動力都由你出,我們提供廠房、建設的場地,按地收取租金,但馬橋村的糧食必須照單全收,你同不同意?
趙金果說,這個肯定沒問題,但是糧食的質量必須要有保證!
「我說的是糧食收購的標準可以按照你的來,我相信我們村的稻穀的品質質量,糧食加工廠成立後,村民們送過來的糧食,只要他們通過一定的篩選流程,能夠達到你水準線上的標準,你就不能有任何理由拒收!」
「放心,這個廠子以后姓馬不姓趙,況且還是要按照你們的要求註冊「馬橋牌」的名字,銷售渠道也是由你們開拓確定,你們才是老闆,我才是打工的。」趙金果滿臉微笑,並沒有感覺到不滿意的樣子。
「那股份結構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村里籌資廠房建設,進行對外銷售,你們負責加工廠的加工運營,按照4成的股份划算給你們有沒有問題?」
「我想應該也可以吧!按照這個邏輯你們是真正的ODM我才是OEM啊」。趙金果順著劉金寧剛才提的梗自我揶揄說。
「這個都不重要,反正咱們這個廠子的合伙人,你才是主心骨!」
「主心骨可談不上了,但是說做好這個合伙人我想還是可以不負所望的,這些也都全憑劉村長的關照賞識!」
「開心果,看你給客氣的,因為大家都覺得你這人實誠,糧食加工廠這事都看好你呢!」李春林感覺趙金果對糧食廠這事還有點受寵若驚,一時間的沒摸著頭腦,於是又給他餵了顆定心丸。
「沒什麼問題意見我們就把這個合同給簽了!」劉金寧讓梁倩把合同文件拿給了趙金果,趙金果打開合同文件象徵性的翻了翻,然後從公文包里拿出支金筆尖的鋼筆,「刷刷刷」的就在上面簽了字。他覺得既然他劉金寧這麼信任他,那他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信任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簽完合同後,趙金果似乎還有些瞻前顧後,他說,「按照你的判斷,咱們村里一年的糧食可以出多少產量產值?」
「產量的話可能沒有太大類比性,但咱們可以拼產值!」
「怎麼說?」
「你像隔壁的馬鳴馬塘村有在聯合搞農業產業觀光,他們產的糧食產量不會比我們少吧?」
「這個我了解,他們兩個村的糧食產量確實比你們高很多!」
「但我們村的優勢是什麼?」說話間劉金寧頓了頓,「優勢是我們現在已經打開市場形成聲望的鄉村旅遊啊,我們一邊做旅遊一邊買糧食,大家會記住誰的東西,是我們馬橋村的是嗎?」
「對,消費者都會傾向於選擇印象更深刻的消費產品!」趙金果擺出了自己潛意識裡形成的消費理論。
「好,既然你說消費者可能都記住了我們馬橋牌的大米,喜歡和選擇它,那我們是不是傳導給消費者我們的大米有更好的品質更高的性價比,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更優的價格?」
「那是自然!」
「那我們的大米是不是可以合理的賣的比別人的好一些貴一些?」
「我想這樣也合情合理!」
「所以我想,在這個價值理論和消費實踐的背後,他們馬塘馬鳴肯定也會看得到我們村的優勢,然後我們就可以拉他們加入我們的加工隊伍,合縱連橫,聚力優勢,真正實現糧食加工的產業化!」劉金寧話音剛落,大家掌聲四起,趙金果提著的靴子也落了地!
緊鑼密鼓的簽約會議之後,關於村里糧食加工廠籌建運營的合作事項、問題節點、思路策略很快的明晰起來,具體的是騾子是馬,大家都期盼著早點把它建設起來。
接下來,他們便開始像被電擊的鲶魚一樣,分工協作的籌備資金、尋找合適的場地、購買設備以及招聘員工。村裡的村民們也紛紛慷慨解囊,用他們的辛勤勞動積攢下來的積蓄來支持這個項目。在劉金寧、趙金果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糧食加工廠的場地被選定了,它就在劉家院子祠堂位置向東、村子的中心地帶,既方便村民們運輸糧食,又便於對外運輸加工好的產品。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努力,當馬橋村的夏季水稻進入收割期,那幾百畝的荷花,青綠的葉片間露出粉嫩可愛的花骨朵的時候,糧食加工廠終於建成。趙金果不僅把他鎮上廠子裡最新購置的、最得意的生產設備悉數打包安裝到了馬橋村的廠房裡,還購置了先進的大米拋光機和封裝機器,可以加工出各種類型的糧食產品,如麵粉、大米、玉米片等。同時,他們還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從原料的採購到產品的生產、包裝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隨著糧食加工廠的正式投產運營,馬橋村的糧食農產品也開始走向正規化、規模化。他們的產品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優質的品質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很快,「金馬橋」品牌的大米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宣傳推廣下成為了當地的知名品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
而村裡的村民們也因為糧食加工廠的成立而受益匪淺,尤其是趙金果,雖然此前自己在鎮上開加工廠也很賺錢,但他沒想到的是,馬橋村的大米遠遠要比他在鎮上加工廠生產出來的大米受歡迎。村民們不僅通過銷售自己的糧食獲得更多的收入,還在工廠里工作獲得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這些也給馬橋村糧食產業經濟和鄉村旅遊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發展機遇,讓村裡的優質糧食產品像鐵匠鋪的打鐵聲一樣「叮叮噹噹」的就把聲音傳遍了每個角落,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天地。
在很多地方糧食產業化、食品化的大環境、大趨勢下,劉金寧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村里這份豐饒的收穫轉化為更多可以滿足人們營養健康、餐桌生態和實現農民耕種價值的「金香收益」。於是,在很多產糧多的鄉村還沿續著傳統的原糧收購和倒賣的情況下,在劉金寧的腦海里,一個全新的想法早已經生根發芽,那就是要成立一家貼牌馬橋村的糧食加工廠。
其實首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劉金海。他在廣東沿海開放城市周邊農村參加調研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時候就了解到,他們鄉村農田裡種的水稻不僅收割後馬上就通過村裡的大米加工廠加工後直接送進了城市的超市、市場,而且農田水稻早已經被改造成了生態旅遊觀光園,甚至還有藉助網際網路和電商平台,在水稻栽種的時候就已經被按照網格區塊預約訂購,等到水稻成熟的時候,客戶就直接來到田塊里進行收割、自行加工成糧食產品。
這種先進的糧食生產模式讓劉金海深有感觸,所以他搜集整理了廣東沿海一帶農村的這種糧食種植生產銷售的系統資料,郵寄給了劉金寧。學習了劉金海整理的資料之後,劉金寧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知道,馬橋村如果僅僅依靠「看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方式,雖然能夠保證糧食的產量,但卻難以增加收入,也不能將村裡的農產品推廣到更遠的地方。結合這些年對縣域和鄉鎮糧食交易市場上的經驗和洞察力,劉金寧明白,只有將本地的優質糧食加工成各類產品,才能極大地提升它們的附加值。
早在和鎮上的糧食商販趙金果有「一面之緣」以前,他就召集了村裡的幾位有志之士,包括老農、青年工匠和幾位對農業經濟有研究的學者,圍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將糧食進一步商品化的想法付諸實踐,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和頭腦風暴,他們決定成立一家冠名「金馬橋」的糧食加工廠,生產的大米品牌也非常「OEM」的被他們叫做「金馬橋」牌。
在馬橋村收糧頭茬試水和跟劉金寧現場商定建立糧食加工廠兩天之後,趙金果西裝革履、頭抹髮油、意氣風發的開著一輛油漆墨黑的「大眾車」,帶著那天一起收糧的一位「計稱」,從頭到腳重新打扮了一番後、容光煥發的來打了馬橋村村部。
劉金寧也不敢怠慢,叫上村支書李舒鵬,李秀華兄妹,還有其他幾位村幹部和鄉村能人一起,籌備擬定成立馬橋村糧食加工廠的事情。他還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簡明扼要的敲定了一份加工廠的建設入股和承包合同。
在將合同內容全部解析了一邊之後,劉金寧問趙金果,機器設備、運營資金還有勞動力都由你出,我們提供廠房、建設的場地,按地收取租金,但馬橋村的糧食必須照單全收,你同不同意?
趙金果說,這個肯定沒問題,但是糧食的質量必須要有保證!
「我說的是糧食收購的標準可以按照你的來,我相信我們村的稻穀的品質質量,糧食加工廠成立後,村民們送過來的糧食,只要他們通過一定的篩選流程,能夠達到你水準線上的標準,你就不能有任何理由拒收!」
「放心,這個廠子以后姓馬不姓趙,況且還是要按照你們的要求註冊「馬橋牌」的名字,銷售渠道也是由你們開拓確定,你們才是老闆,我才是打工的。」趙金果滿臉微笑,並沒有感覺到不滿意的樣子。
「那股份結構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村里籌資廠房建設,進行對外銷售,你們負責加工廠的加工運營,按照4成的股份划算給你們有沒有問題?」
「我想應該也可以吧!按照這個邏輯你們是真正的ODM我才是OEM啊」。趙金果順著劉金寧剛才提的梗自我揶揄說。
「這個都不重要,反正咱們這個廠子的合伙人,你才是主心骨!」
「主心骨可談不上了,但是說做好這個合伙人我想還是可以不負所望的,這些也都全憑劉村長的關照賞識!」
「開心果,看你給客氣的,因為大家都覺得你這人實誠,糧食加工廠這事都看好你呢!」李春林感覺趙金果對糧食廠這事還有點受寵若驚,一時間的沒摸著頭腦,於是又給他餵了顆定心丸。
「沒什麼問題意見我們就把這個合同給簽了!」劉金寧讓梁倩把合同文件拿給了趙金果,趙金果打開合同文件象徵性的翻了翻,然後從公文包里拿出支金筆尖的鋼筆,「刷刷刷」的就在上面簽了字。他覺得既然他劉金寧這麼信任他,那他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信任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簽完合同後,趙金果似乎還有些瞻前顧後,他說,「按照你的判斷,咱們村里一年的糧食可以出多少產量產值?」
「產量的話可能沒有太大類比性,但咱們可以拼產值!」
「怎麼說?」
「你像隔壁的馬鳴馬塘村有在聯合搞農業產業觀光,他們產的糧食產量不會比我們少吧?」
「這個我了解,他們兩個村的糧食產量確實比你們高很多!」
「但我們村的優勢是什麼?」說話間劉金寧頓了頓,「優勢是我們現在已經打開市場形成聲望的鄉村旅遊啊,我們一邊做旅遊一邊買糧食,大家會記住誰的東西,是我們馬橋村的是嗎?」
「對,消費者都會傾向於選擇印象更深刻的消費產品!」趙金果擺出了自己潛意識裡形成的消費理論。
「好,既然你說消費者可能都記住了我們馬橋牌的大米,喜歡和選擇它,那我們是不是傳導給消費者我們的大米有更好的品質更高的性價比,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更優的價格?」
「那是自然!」
「那我們的大米是不是可以合理的賣的比別人的好一些貴一些?」
「我想這樣也合情合理!」
「所以我想,在這個價值理論和消費實踐的背後,他們馬塘馬鳴肯定也會看得到我們村的優勢,然後我們就可以拉他們加入我們的加工隊伍,合縱連橫,聚力優勢,真正實現糧食加工的產業化!」劉金寧話音剛落,大家掌聲四起,趙金果提著的靴子也落了地!
緊鑼密鼓的簽約會議之後,關於村里糧食加工廠籌建運營的合作事項、問題節點、思路策略很快的明晰起來,具體的是騾子是馬,大家都期盼著早點把它建設起來。
接下來,他們便開始像被電擊的鲶魚一樣,分工協作的籌備資金、尋找合適的場地、購買設備以及招聘員工。村裡的村民們也紛紛慷慨解囊,用他們的辛勤勞動積攢下來的積蓄來支持這個項目。在劉金寧、趙金果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糧食加工廠的場地被選定了,它就在劉家院子祠堂位置向東、村子的中心地帶,既方便村民們運輸糧食,又便於對外運輸加工好的產品。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努力,當馬橋村的夏季水稻進入收割期,那幾百畝的荷花,青綠的葉片間露出粉嫩可愛的花骨朵的時候,糧食加工廠終於建成。趙金果不僅把他鎮上廠子裡最新購置的、最得意的生產設備悉數打包安裝到了馬橋村的廠房裡,還購置了先進的大米拋光機和封裝機器,可以加工出各種類型的糧食產品,如麵粉、大米、玉米片等。同時,他們還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從原料的採購到產品的生產、包裝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隨著糧食加工廠的正式投產運營,馬橋村的糧食農產品也開始走向正規化、規模化。他們的產品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優質的品質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很快,「金馬橋」品牌的大米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宣傳推廣下成為了當地的知名品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
而村裡的村民們也因為糧食加工廠的成立而受益匪淺,尤其是趙金果,雖然此前自己在鎮上開加工廠也很賺錢,但他沒想到的是,馬橋村的大米遠遠要比他在鎮上加工廠生產出來的大米受歡迎。村民們不僅通過銷售自己的糧食獲得更多的收入,還在工廠里工作獲得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這些也給馬橋村糧食產業經濟和鄉村旅遊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發展機遇,讓村裡的優質糧食產品像鐵匠鋪的打鐵聲一樣「叮叮噹噹」的就把聲音傳遍了每個角落,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