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主本是佛,佛本是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佛教自巴拉特(天竺)從阿拉干山區傳入東南亞便成席捲之勢。

  穆蘭教因為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與中土商貿而傳入麻六甲蘇門答臘呂宋。

  以自上而下趨勢奠定風下之地的宗教冠冕。

  風上之地偏離航道,佛教在避開與穆蘭教的爭鋒,從上自下,再又自下而上。

  戰勝天竺教、泛靈崇拜,徹底成為政教相融的特殊存在。

  洪沙瓦底自蒲甘王朝初始,就大修寺院佛塔。

  大光的大金塔,蒲甘的阿南達寺,阿瓦的馬哈穆尼寺都聞名天下。

  東吁郡也不例外。

  繁盛不及大光勃固蒲甘阿瓦,坐落同古城外的山脊上,亦然有上百座寺院。

  其中最大的一間寺院。

  晚課結束,七八個僧侶赤腳走過廊道,進入齋房。

  風上之地多為上座部佛教,過午不食,他們當然不是來此吃齋的。

  互相雙手合十拜禮。

  寒暄片刻後,為首的老僧侶直接轉入正題:

  「明軍已經攻破平滿納了,明國白文選擊潰一萬洪沙軍後,繼續追擊莽白大部軍隊。」

  「從錫唐河右岸殺到左岸,又破敵兩萬。」

  其他人念了幾聲阿彌陀佛。

  「如此,算上永貴侯的兩萬兵馬,莽白的二十萬大軍已經折損四分之一。」

  「莽白即使能收攏部分潰兵,也差不太多。」

  「東吁郡他已經不敢留了,只能在同古城南面百里的皮尤河、錫唐河交匯處,依仗水師扼守。」

  「同古城的一萬兵馬也調走半數,只剩些老弱病殘的奴隸。」

  幾人互望,都從彼此眼中看到蠢蠢欲動。

  老僧侶嘆了口氣:「明國太子幾番想與莽白簽盟,誰想莽白冥頑不靈,著魔般想要和明國太子爭鬥。」

  有人附聲:「沒錯,不過稱臣納貢而已,五千萬斤大米雖然多了些,下洪沙又不是拿不出。」

  「莽白自己弒殺兩個兄弟,這會兒又念及國讎家恨起來。」

  「洪沙瓦底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土的屬國嗎,勃固一帶也曾是大明的大古剌宣慰司。」

  另一人厲聲抨擊道:

  「他自己野心勃勃想要做整個洪沙的王,短綆不可汲深井,不是運氣好,他如何能做王。」

  「攏兵二十萬,搞得下洪沙生靈塗炭,和莽應里一樣窮兵黷武,即便能勝過明國,我東吁一國也要亡國了。」

  「老蒲甘侯雖是偽王,卻善待百姓,寬厚佛教,這才是他父親他隆王的做派。」

  莽白屠村掠民,早就搞得下洪沙民怨滔天。

  各族土司村落都被收刮搶掠了一番。

  就連地位特殊的寺院也沒放過。

  不是他手握大軍,搶的十室九空,各郡早就反。

  甚至就在洪沙軍北上後,躲進山林里的土司頭人已經開始勾結暹羅阿拉干。

  「我們身為東吁王室,不能幫虎吃食。」

  老僧侶環視幾人。

  他們都是同古城周邊寺院頗有威望的僧侶。

  但更特殊的是他們持戒出家前的身份。

  是東吁偏遠王室子弟。

  說偏遠,只傳了五代的東吁王族也遠不到哪去。

  都是莽應里的子孫。

  莽應里極武窮兵,北討大明,東伐暹羅,西征阿拉干。

  弄得天下皆反,眾叛親離而亡。

  他們的父輩彼時割據一郡之地。

  直到良淵王崛起上洪沙,阿那畢隆統一天下,他隆王遷都。

  他們這些爭天下失敗的王室後人就只能在東吁郡出家為僧。

  「蒲甘老侯爺是良淵王的幼子,阿那畢隆、他隆王的兄弟,他隆王死後,本來王位就該歸他。」

  幾人不是良淵王一脈,王位和他們根本就沒關係。

  但身為僧侶,蒲甘侯為王給寺院包稅權和土地,是十分符合他們的利益。


  更關鍵的是。

  人事權。

  他們作為爭奪天下失敗的侯王后人,這一代還能在寺院裡做個不事生產的僧侶。

  下一代就要淪落成阿赫木旦。

  蒲甘侯為王許諾的出家自由和薦舉官員,太合他們心意了。

  甚至有機會重新回到東吁中樞,做侯王總督。

  「如今平達力的孩子都年幼,他隆王唯一的兒子莽白更是弒殺兄長,違背天道佛理,更該讓蒲甘老侯爺來做東吁王。」

  老僧侶微微頷首:

  「說甚偽王,我洪沙國世為中土藩屬,蒲甘老侯爺為明國和黔國公親自冊封的東吁王,反倒是莽白不願受勃固王位,自封東吁王,才是真正的偽王。」

  「明國的太祖皇帝和我們一樣是僧侶,明國的永曆皇帝更是家信佛教。」

  「明國太子的叔父曾言自己是伽藍菩薩轉世,自己的弟弟永曆皇帝是羅漢轉世。」

  「明國君臣就是來我洪沙瓦底,興盛佛教,再復中土。」

  李定國白文選焚燒寺院,劫掠百姓,搞得怨聲載道。

  朱慈煊拉攏佛教寺院僧侶時,自然要釋放善意。

  這也不是胡說。

  朱慈煊叔父朱由楥病故前最後的遺言。

  就是以伽藍羅漢之言讓瞿式耜輔佐永曆。

  有一個僧侶遲疑道:「明國太子不是信奉的西方天主嗎?他也是佛陀轉世?」

  其他人紛紛注目怒視。

  這是在說大明統治洪沙瓦底是有名與義。

  扯有的沒的幹嘛。

  他們不知道明國太子重用歐洲人和天主教奴隸嗎。

  老僧侶伸手一按,並不在意:

  「無妨。」

  「拉乃法師,你可知道中土的道教,和聖人老子李耳。」

  拉乃法師微微躬身:「可是諸葛孔明的教派?」

  諸葛武侯在西南的影響力是不用多說的。

  中土十幾次天下大亂,巴蜀漢人南遷,把武侯崇拜帶入雲滇。

  楊慎,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國朝養士百五十年的那個。

  被朱慈煊天祖父嘉靖帝大禮議逮捕,充軍滇南永昌。

  寄情山水,瀏覽地理。

  記錄永昌城外有村曰舊漢,言語衣服類蜀人。

  而等到大明徵服西南,設立三宣六慰,有不少漢人將士留守滇西滇南土司。

  又跟武侯攀親戚。

  蓋因麓川有不少孟卯勐養孟定之類的土司,孟為大姓。

  漢人為了抬身份,鄙夷蠻人。

  就說孟姓土司是孟獲的後人,自己身為諸葛武侯的後裔要高一籌。

  不少撣族人書讀的少,也跟著起鬨崇拜諸葛武侯。

  東吁郡同古城雖在下洪沙,但靠著麓川高原西麓,還是聽過些許武侯故事。

  前幾代東吁王想征服麓川,也曾傳入佛教僧侶。

  彼處也不少以武侯道教排斥。

  老僧侶點了點頭:「既知武侯道教,卻不知,道教有本經書,言道教聖人曾東出中土,去天竺教化蠻夷,點化佛陀成佛。」

  眾僧皆是一愣。

  有這說法?

  中土真是世界文明的起點?

  他們也不在意。

  他們吃三淨肉,連葷腥都不禁。

  洪沙瓦底的佛教也有派別之爭,但不在於佛經理論,而是寺院戒律。

  譬如要不要打傘,出行用不用棕櫚葉遮頭,袈裟是左袒還是右袒。

  所以佛陀是自悟還是被道教聖人點化,不干他們事。

  老僧侶雙手合十:「爾等又不知,我曾在馬都八聽聞西方傳教士有言。」

  「西方聖人曾遊歷天竺,從學佛陀座下,習得死而復生的秘術。」

  「如此而言,主本是佛,佛本是道。」

  「三教普度眾生,教人向善,皆為一體,明國太子信天主,亦然是我佛座下轉世。」


  「不然何以佛教洪沙,紅月賜其甲,刀槍不入,失魂得神力,覺醒擒象。」

  眾僧被老僧侶這一套一套的,弄的目瞪口呆,腦子混成一團。

  拉乃法師反倒率先清醒:「明國君臣既都是佛陀轉世,我們這些供奉神佛的僧侶理應歸順大明。」

  其他人也迅速醒悟。

  聖人們都是兩千年前的人,關他們何事。

  老僧侶的話就算全是荒悖虛假的,也無所謂。

  反正是找藉口,造反莽白,投奔明國。

  「同古城守軍副將,聯繫我,願與我等裡應外合,拿下同古城獻於明國太子。」

  老僧侶解釋道。

  莽白放棄駐守同古,副將也不願意坐著等死。

  主將手握五百可戰之兵,方才聯繫僧侶召集人手協助。

  「我們都是王室子弟,持戒出家,也有奴隸和阿赫木旦,聯繫山中的撣族人克欽人,也有兩千人手。」

  莽白不僅在勃固大光勃生三郡大開殺戒,連自己封邑的小土司也沒放過。

  靠近同古城的頭人首領都早已心生反意。

  拉乃法師及時出聲:「我這就起身連夜進同古城王宮,聯繫我姨母彬牙公主。」

  彬牙公主乃是他隆王妾室,生下卑謬侯莽溫。

  兩月前莽白投莽溫入大金沙江,便將其囚禁在同古城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