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英靈正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贏夜聽完幾位老者的敘述,心中已有了計較。

  肯定要奪回漢水浮橋,這是主線任務,而且更重要的是襄城內有岳武穆的故居,或許藏著《武穆遺書》的線索,奪回了漢水浮橋就有辦法進去一探究竟,《武穆遺書》這東西一定是改變局勢的關鍵所在。

  當然了,還有一個辦法是直接派精銳小隊游過漢水,然後嘗試進入襄城,不過這個路徑大概率行不通,不然主線任務的順序就沒意義了。

  等老者被送走後,李翀虎皺眉道:「侯爺,奪回浮橋尚可一試,但襄城如今被魔元大軍重重圍困卻這般詭異,進入襄城怕是比奪回浮橋還要危險。」

  「白日裡,城牆上一個人都沒有,魔元也不進攻,著實有些滲人。」傅桐指著對面的襄城說道。

  是了,此前天黑,對面偌大個襄城裡面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火光,而如今天亮了,城牆上都沒人,活像一座鬼城......就是玩空城計,也沒有這麼玩的。

  「黑影的事情每天晚上接著查,不過那個不影響我軍整體的戰鬥力,但水源問題如果遲遲解決不了可不行,城裡百姓都是要喝水的,諸般事務,其實就系在漢水浮橋這個結上。」

  贏夜沉吟片刻後說道:「這樣,傅桐,你負責準備板材,我們今天過了晌午就嘗試去修復漢水浮橋,到時候看看如果我軍出城,漢水上游的魔元水師會有多大規模行動,也試探一下對方的戰鬥力。翀虎,你點些人,現在就跟我一起去斷龍灘看看,或許能有所發現。」

  「是!」

  很快,部下都行動了起來,因為樊城內的水師,已經在此前的水戰中折損殆盡,因此連水門都堵死了,出去修復浮橋肯定不指望得到什麼水面力量的支援了,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件好事,因為還有不少報廢的船體可以拿來修復浮橋,只需要用這些船體再找些木板搭配就行,修浮橋很簡單。

  而且贏夜已經檢查過了,樊城的遠程打擊能力其實不差,有能夠貫穿重甲的神臂弩,也有大量的投石機,理論上短時間內單靠樊城的遠程打擊,是能阻止魔元水師一陣子的,就是堅持不了特別久的時間。

  但他也沒指望今天就能把浮橋修復好,重新搭建浮橋很簡單,困難的其實是如何阻止魔元水師持續不斷的破壞,尤其是在對面襄城根本沒反應的情況下,形成不了交叉火力,就更沒辦法長時間阻止了。

  這次行動,主要是看看魔元軍隊的戰鬥力究竟是什麼水平,戰鬥方式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而去斷龍灘,他們這些實力強的去就行,畢竟那只是一個民間傳說。

  兩頭都沒耽誤,這邊樊城內準備著修復浮橋的材料,那邊贏夜已經帶著李翀虎以及數十名親軍從城頭縋繩而下,沿著漢水岸邊向斷龍灘進發。

  斷龍灘位於浮橋再往下的漢水的一處彎道,水流湍急,江面在此處陡然變窄,兩岸礁石嶙峋,顯得格外險峻。

  「當年關聖帝君水淹七軍,斬蛟龍於此,龍頭落地化為一灘,從此便有了斷龍灘之名,城牆上看不見,到了這裡方才知道,確實是個險要之處。」

  此時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遠處的襄城沉默地矗立著,仿佛一座巨大的墓碑。

  「侯爺,這斷龍灘看起來並無異樣。」李翀虎環顧四周,低聲說道。

  贏夜下令道:「分散開來,仔細搜尋,看看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發現。」

  親軍們聞言,立刻分散開來,沿著岸邊仔細搜尋,他們幾乎翻遍了斷龍灘的每一個角落,卻仍然一無所獲,而赤膊涉水進入漢水的李翀虎卻「咦」了一聲。

  他回身上岸,抹了把臉說道:「侯爺,漢水有些渾濁,一處礁石的水下似是有一個不起眼的洞穴,入口被水草遮掩,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

  眾人跟著潛入水中,李翀虎撥開水草,僅容一人通過,他回頭看了眾人一眼,示意跟上,然後率先鑽進了洞穴。

  洞穴內昏暗而幽深,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腥味。

  眾人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驚動了什麼,洞穴的盡頭,是一間天然的石室,石室中央,擺放著一塊巨大的青石,這個龍頭狀青石上刻著一些符號,在水中散發著微弱的光芒。

  「這是……」

  贏夜凝視著青石上的符文,眼中閃過一絲明悟,他想起自己在案牘庫中看到的資料,關於關聖帝君的傳說,以及儒宋軍隊中流傳的英靈正氣。

  或許,這塊龍頭狀青石,就是溝通英靈正氣的關鍵!

  他緩緩游到龍頭狀青石前,伸出手輕輕觸摸那些符號,剎那間,一股溫暖而磅礴的力量從青石中湧出,沿著他的手臂流入體內,這是完全不同於神力或者運朝之力的力量。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當這股力量進入到贏夜的體內的時候,贏夜就理解了這個世界「儒宋」所使用的力量體系。

  這個小世界的天地間存在著「正氣」,這種東西類似於大驪主世界的元氣,充斥在整個世界裡,而「正氣」進入到人的體內,通過不斷地修習儒學經典,就會形成「浩然之氣」,儒生們能夠釋放浩然之氣來實現種種神妙。

  而與「浩然之氣」相生的,還有一種名為「英靈正氣」的存在,所謂「英靈」指的就是在歷史上做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觀,同時得到了天地正氣認可的人物,他們經過儒生的代代讚頌,會在當地形成「英靈」,而「英靈」能將他們所儲存的「英靈正氣」賦予他們所認可的人。

  所以在這種世界觀之下,英雄人物都渴望死後成為「英靈」,在名留青史的同時,還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永生。

  在正常情況下,這無疑是一種正向循環,普通人會努力學習儒家經典成為儒生,而所有人都會有一個成為「英靈」的夢想,這樣所有人都按照儒家道德觀來行事,儒生和「英靈」都越來越多,到了最後,可能各地都有「英靈」的庇護,而儒生也一代代身負浩然正氣踐行著儒家價值觀。

  然而,問題就壞在人心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