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牆—葡萄架下的舊時光》
雞鳴狗叫的清晨
陽光順著牆上的爬山虎
穿過葡萄架上的縫隙
在院子的地上
留下一塊一塊
隨風閃動的
葉影斑斕......
短髮微卷的小男孩
蹲在地上
拿著放大鏡
尋找著地上的螞蟻
為它們「照耀」著前行的路......
穀雨剛過去沒有幾日,像是沒有完全熱起來的樣子。現在這個時節,都是冷熱交替下的溫涼。思緒隨著還沒飛散完的柳絮一樣,滿世界遊蕩飄繞著......
最近這些天裡,不知是季節氣候的原因,還是季節氣候引起的情緒多變,內心儘是些繁亂與鬱悶,無法言喻,也無人可訴。近幾日,我跟老年人的生活已經別無兩樣了,偶爾抽一兩支小雪茄,看看書,聽聽歌,喝杯茶,繼續失眠......想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回憶、一些亂七八糟的,看著窗外,等著下雨......
曾經無數次在夢裡,踩著自行車沿著那條河岸邊的路,慢慢悠悠的騎向那座牆上鋪滿爬山虎、葡萄掛滿架子的院子......
時光里的記憶總是在眼前閃爍著......咯吱作響的自行車,彎彎繞繞在那蜿蜒曲折、花草叢生的鄉村小路上。放在車筐里的麻花油糕、德懋恭的水晶餅跟綠豆糕,老式收音機專用的一號電池,還有那耳後哐哐作響的顛簸聲......
記憶里的外婆家有兩個院子,一個是我上小學前待過的土牆老房子,另一個是後來外婆外爺(外公)住了二十幾年的廈子房。(廈子房,陝西人把「廈」讀sa,發四聲,關中平原地區對水泥砂石磚頭蓋的房子的俗稱。)
現在對那座老房子還有一些零散的信息碎片,七歲以前我在外婆家上過一段時間學前班,被母親拿著掃帚往學校趕,不愛上學、不愛學習。那個小學到現在還在,已經被翻新好幾次了,每次去外婆家的時候還是會從它跟前路過,學校後面是一片旱菸地(菸葉的一種叫法)。老房子有個老式木門,帶木栓的那種,門下是高約20-30公分的門檻兒,兩邊是門墩。門扇兩邊各一個10公分的鐵環門扣。院子裡土牆跟前是一棵大棗樹,樹下有個銀灰色大鐵盆子,盆子裡記憶中還養過幾隻黑魚,後來吃沒吃掉它們我也不記得了。
而我留下回憶最多的,還是現在這座房子。上小學前外婆外爺就搬進去了,一住就是快二十多年。而我大部分的快樂記憶也來源於此,小時候每次去外婆家,她總能從老舊漆黑的柜子裡面拿出甜甜的芝麻糕跟水晶餅給我吃,還有掛在房間牆上的白霜柿餅。光滑黑亮的櫃蓋上有個大玻璃瓶子,裡面一直裝著很多的黑糖(紅糖)。小時候一生病吃藥,外婆就給我用開水沖一點讓我喝,有種焦甜味,有時也偷著打開吃一小塊。
炕頭旁的桌子上常年供奉著白瓷做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像,菩薩像前是一盞比外婆年紀還大的油燈。聽外婆說那是她從小都一直在用的,是清末民國時的老物件了。每天早上從炕上起來時,就能聞到檀木松香燃燒後飄散在空氣中的味道,燈油盞前的香爐里有一炷清香,緩緩地燃燒著。每天早晚各一次。小初一,大十五,各三炷香,外婆總會按時按點的供奉燒香念經,為子孫祈禱著健康平安。炕邊的磚地上是被外爺打掃後撒過肥皂水香的痕跡,乾淨而又清整,後院的大公雞隔一會叫幾聲,像是擔心我沒有起來一樣。
外婆家的早飯我記憶尤深,每天早上她總會蒸兩碗雞蛋,一碗是外爺的,一碗是給我的。雞蛋上面滴上幾滴香油,那香氣、那味道,至今我都魂牽夢繞。
外爺牙不好,從我小時候記事起,他就把上面一圈的牙都換了,每天早上我都能在一個灰白瓷碗裡看見一塊鑲著十幾粒假牙的牙套,粉白相間的泡在裡面。外爺在每次洗漱、吃完東西之後拿個牙刷認真仔細地刷上一遍之後再泡到那個灰白瓷碗裡。小時候我不懂,還擔心他把假牙吃到肚子裡面去。較硬的菜外爺咬不動,外婆做菜的時候會單獨給外爺再弄一些軟糯易嚼的。水煮蘿蔔條,一勺子老陳醋,三五滴老磨香油,現在都依然能從記憶深處聞到那個味道。
小時候的我,算不上多聽話懂事,也不算太搗蛋,就是蔫壞罷了。一去外婆家我總愛翻箱倒櫃找好玩的,被外婆外爺笑罵著說是賊外孫,整天來翻箱倒櫃找金條呢。從小被大人嚇著說吃飯剩飯,去外婆家會被狗咬下巴,這個陰影直到上小學三四年紀才逐漸消散。
有時候爬到後面平房上的角落撒尿、往後院扔擦炮(小鞭炮的一種)、一堆麥草烤知了、彈弓打麻雀、油菜花地抓蜜蜂、芝麻地里追野兔。這些畫面,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時常閃爍。
有好幾次想提起筆寫些關於他們與我的回憶,心裡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寫起,也不知該怎麼組織語言。每每與母親不經意聊起他們時,母親眼裡總會泛著淚光,我知道,那是她想他們了,想見卻已不能再見的傷感......人到中老年這個年紀,還能回家再叫一聲達媽(爸媽、爹娘)那該是多幸福的事了。我也時常勸父親多陪陪母親,我跟弟弟也經常回家,為的就是不讓母親感到孤獨與傷感。
(註:達,da,讀二聲。山西、陝西地區對父親的另一種稱謂。同爹、爸是同一意思。)
現在我的回憶里,只剩下外爺身體不適的倦怠笑容與他臨走前一周讓我留下陪他睡一晚而沒有實現的悔恨......外婆頭上那頂咖灰色的毛線帽子、身著土麻色外套、腳上穿著老舊布鞋、以及她那難以忘記的滿臉慈祥。眼睛不大不小,高高的顴骨,幾點暗淡的老人斑,耳垂上掛著金耳環,走路一顛一顛的......一到秋冬季節就老是乾咳,時常吃著裝在小棕色瓶子裡的甘草片......
陝西有句老話,娃娃七歲八歲狗都見不得(不待見、不喜歡)。因為七八歲的年齡段正是最皮最搗蛋的時候。想想小時候還坐在地上亂蹭,讓外婆送我回家背著我。蹭在地上的鞋子、撒潑打諢的玩鬧、偷拿外爺的放大鏡燒螞蟻、用他的銅製小菸斗點茶葉抽、彈弓打麻雀、麥草烤知了、芝麻地里抓野兔的童年時光......現在我只能在回憶與夢裡重溫遊玩。
寫著寫著,情緒就變得沉重了許多,語言有些亂七八糟的。算了,就寫到這兒吧,等到夏忙之後再去舅舅家坐坐,順便看看那座院子裡的爬山虎,葡萄也應該掛滿架子了吧......
三三兩兩,斷斷續續,這篇回憶寫了有兩個多月,想起一些寫一些。每個字,都是對外婆外爺深深的懷念~
馬上就快到端午節了,到時候再買些油糕、麻花、粽子、綠豆糕......嗯......還有德懋恭的水晶餅......
我想,我還是那個拿著放大鏡滿院子找螞蟻的小男孩......
《拾憶集———爬山虎的牆》葡萄架下的舊時光
陽光順著牆上的爬山虎
穿過葡萄架上的縫隙
在院子的地上
留下一塊一塊
隨風閃動的
葉影斑斕......
短髮微卷的小男孩
蹲在地上
拿著放大鏡
尋找著地上的螞蟻
為它們「照耀」著前行的路......
穀雨剛過去沒有幾日,像是沒有完全熱起來的樣子。現在這個時節,都是冷熱交替下的溫涼。思緒隨著還沒飛散完的柳絮一樣,滿世界遊蕩飄繞著......
最近這些天裡,不知是季節氣候的原因,還是季節氣候引起的情緒多變,內心儘是些繁亂與鬱悶,無法言喻,也無人可訴。近幾日,我跟老年人的生活已經別無兩樣了,偶爾抽一兩支小雪茄,看看書,聽聽歌,喝杯茶,繼續失眠......想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回憶、一些亂七八糟的,看著窗外,等著下雨......
曾經無數次在夢裡,踩著自行車沿著那條河岸邊的路,慢慢悠悠的騎向那座牆上鋪滿爬山虎、葡萄掛滿架子的院子......
時光里的記憶總是在眼前閃爍著......咯吱作響的自行車,彎彎繞繞在那蜿蜒曲折、花草叢生的鄉村小路上。放在車筐里的麻花油糕、德懋恭的水晶餅跟綠豆糕,老式收音機專用的一號電池,還有那耳後哐哐作響的顛簸聲......
記憶里的外婆家有兩個院子,一個是我上小學前待過的土牆老房子,另一個是後來外婆外爺(外公)住了二十幾年的廈子房。(廈子房,陝西人把「廈」讀sa,發四聲,關中平原地區對水泥砂石磚頭蓋的房子的俗稱。)
現在對那座老房子還有一些零散的信息碎片,七歲以前我在外婆家上過一段時間學前班,被母親拿著掃帚往學校趕,不愛上學、不愛學習。那個小學到現在還在,已經被翻新好幾次了,每次去外婆家的時候還是會從它跟前路過,學校後面是一片旱菸地(菸葉的一種叫法)。老房子有個老式木門,帶木栓的那種,門下是高約20-30公分的門檻兒,兩邊是門墩。門扇兩邊各一個10公分的鐵環門扣。院子裡土牆跟前是一棵大棗樹,樹下有個銀灰色大鐵盆子,盆子裡記憶中還養過幾隻黑魚,後來吃沒吃掉它們我也不記得了。
而我留下回憶最多的,還是現在這座房子。上小學前外婆外爺就搬進去了,一住就是快二十多年。而我大部分的快樂記憶也來源於此,小時候每次去外婆家,她總能從老舊漆黑的柜子裡面拿出甜甜的芝麻糕跟水晶餅給我吃,還有掛在房間牆上的白霜柿餅。光滑黑亮的櫃蓋上有個大玻璃瓶子,裡面一直裝著很多的黑糖(紅糖)。小時候一生病吃藥,外婆就給我用開水沖一點讓我喝,有種焦甜味,有時也偷著打開吃一小塊。
炕頭旁的桌子上常年供奉著白瓷做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像,菩薩像前是一盞比外婆年紀還大的油燈。聽外婆說那是她從小都一直在用的,是清末民國時的老物件了。每天早上從炕上起來時,就能聞到檀木松香燃燒後飄散在空氣中的味道,燈油盞前的香爐里有一炷清香,緩緩地燃燒著。每天早晚各一次。小初一,大十五,各三炷香,外婆總會按時按點的供奉燒香念經,為子孫祈禱著健康平安。炕邊的磚地上是被外爺打掃後撒過肥皂水香的痕跡,乾淨而又清整,後院的大公雞隔一會叫幾聲,像是擔心我沒有起來一樣。
外婆家的早飯我記憶尤深,每天早上她總會蒸兩碗雞蛋,一碗是外爺的,一碗是給我的。雞蛋上面滴上幾滴香油,那香氣、那味道,至今我都魂牽夢繞。
外爺牙不好,從我小時候記事起,他就把上面一圈的牙都換了,每天早上我都能在一個灰白瓷碗裡看見一塊鑲著十幾粒假牙的牙套,粉白相間的泡在裡面。外爺在每次洗漱、吃完東西之後拿個牙刷認真仔細地刷上一遍之後再泡到那個灰白瓷碗裡。小時候我不懂,還擔心他把假牙吃到肚子裡面去。較硬的菜外爺咬不動,外婆做菜的時候會單獨給外爺再弄一些軟糯易嚼的。水煮蘿蔔條,一勺子老陳醋,三五滴老磨香油,現在都依然能從記憶深處聞到那個味道。
小時候的我,算不上多聽話懂事,也不算太搗蛋,就是蔫壞罷了。一去外婆家我總愛翻箱倒櫃找好玩的,被外婆外爺笑罵著說是賊外孫,整天來翻箱倒櫃找金條呢。從小被大人嚇著說吃飯剩飯,去外婆家會被狗咬下巴,這個陰影直到上小學三四年紀才逐漸消散。
有時候爬到後面平房上的角落撒尿、往後院扔擦炮(小鞭炮的一種)、一堆麥草烤知了、彈弓打麻雀、油菜花地抓蜜蜂、芝麻地里追野兔。這些畫面,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時常閃爍。
有好幾次想提起筆寫些關於他們與我的回憶,心裡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寫起,也不知該怎麼組織語言。每每與母親不經意聊起他們時,母親眼裡總會泛著淚光,我知道,那是她想他們了,想見卻已不能再見的傷感......人到中老年這個年紀,還能回家再叫一聲達媽(爸媽、爹娘)那該是多幸福的事了。我也時常勸父親多陪陪母親,我跟弟弟也經常回家,為的就是不讓母親感到孤獨與傷感。
(註:達,da,讀二聲。山西、陝西地區對父親的另一種稱謂。同爹、爸是同一意思。)
現在我的回憶里,只剩下外爺身體不適的倦怠笑容與他臨走前一周讓我留下陪他睡一晚而沒有實現的悔恨......外婆頭上那頂咖灰色的毛線帽子、身著土麻色外套、腳上穿著老舊布鞋、以及她那難以忘記的滿臉慈祥。眼睛不大不小,高高的顴骨,幾點暗淡的老人斑,耳垂上掛著金耳環,走路一顛一顛的......一到秋冬季節就老是乾咳,時常吃著裝在小棕色瓶子裡的甘草片......
陝西有句老話,娃娃七歲八歲狗都見不得(不待見、不喜歡)。因為七八歲的年齡段正是最皮最搗蛋的時候。想想小時候還坐在地上亂蹭,讓外婆送我回家背著我。蹭在地上的鞋子、撒潑打諢的玩鬧、偷拿外爺的放大鏡燒螞蟻、用他的銅製小菸斗點茶葉抽、彈弓打麻雀、麥草烤知了、芝麻地里抓野兔的童年時光......現在我只能在回憶與夢裡重溫遊玩。
寫著寫著,情緒就變得沉重了許多,語言有些亂七八糟的。算了,就寫到這兒吧,等到夏忙之後再去舅舅家坐坐,順便看看那座院子裡的爬山虎,葡萄也應該掛滿架子了吧......
三三兩兩,斷斷續續,這篇回憶寫了有兩個多月,想起一些寫一些。每個字,都是對外婆外爺深深的懷念~
馬上就快到端午節了,到時候再買些油糕、麻花、粽子、綠豆糕......嗯......還有德懋恭的水晶餅......
我想,我還是那個拿著放大鏡滿院子找螞蟻的小男孩......
《拾憶集———爬山虎的牆》葡萄架下的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