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避暑夏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17章 避暑夏宮

  承德知府舒柏卿帶著府令楊守勤在喜峰口外就迎上了御駕。

  「忠貞伯,你便護送著皇后他們先去夏宮吧。」朱常洛下了車駕,「走,你們跟朕去寬城、平泉看一看,再去夏宮。」

  秦良玉領了旨,隊伍就分為兩波。

  大部隊向西北方向,乘船演灤河溯流而上到承德府城。

  朱常洛則在李若星、舒柏卿、楊守勤等人的陪同下往東北方向沿著寬河溯流而上,前往這條河流兩畔的寬城、平泉。

  目送船隊北上後,朱常洛問道:「灤河河道,行船已可到哪?」

  「回陛下的話,若只說行船,足可到興州。但每年只四月到十一月可行船,過了張百灣再往上游去,到興州州城外就需縴夫了。張百灣再往上游去,每行二里,河道高低相差近丈。」舒柏卿先說了說情況,然後連忙說道,「這還是臣等到任後,因諸城興修而廣發榜文,好生疏浚河道才能如此。蒙人盤踞於此甚久,太祖年間治河功效,早已荒廢……」

  「地勢如此,船運能到興州,已經不易。」朱常洛自然不怪他,「走吧,寬河名曰寬河,盛夏時節恐怕山洪,你不安排舟船是對的。」

  「陛下受累。」舒柏卿放心了下來,於是趕緊接著匯報工作。

  灤河曾經非常重要。最早利用這個水道的,是曹操。在打敗袁紹北征烏桓之時,他下令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對灤河水系的中下游進行過一番治理。

  李世民東征高麗時,也是先用海船把許多物資先運到如今的大沽一帶,然後再從海上進入灤河口,運抵當時的盧龍。

  蒙元更是看重灤河,因為灤河的上游有上都,也就是如今的開平城。那個時候,灤河還有個專門的漕運司。「疏竣灤河,漕運上都開平備船500艘,水手10000名,縴夫2.4萬名。」為了保障上都的物資供應,灤河一度十分興盛。

  大明早些年間,同樣有過對灤河水運的經營。然而此後大明基本只能龜縮於邊牆之內,邊牆之外的灤河上中游都被蒙古人實控,哪裡管什麼水運?

  舒柏卿口中的張百灣,也就是哈喇河套一帶。

  灤河從上游流到此處之後河道開始變寬、落差開始變小,通航條件就好了很多。

  再往上遊走,確實正如舒柏卿所言,每公里的河道水面落差超過三米,河道又狹窄,兩岸陡峭,很難行船了。

  從開平到張百灣這邊,河床高度累計下降超過一里,這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而朱常洛要先去寬城、平泉,這兩個縣城所在的寬河同樣不是什麼平緩河流。它還有個名字叫豹河,因為每到夏季就容易洪水兇猛、聲似虎豹。尋常時候倒是水流平緩,然而一旦山洪下來,河水能暴漲一兩千倍之多。

  因此為了天子安危著想,當然還是走陸路更為穩妥。

  聽他們說了一陣這兩年承德府的成績,朱常洛在馬上側頭看了看右後方的楊守勤,臉上帶著笑容:「克之如今是真能克制矜傲了,聽舒知府的話,你這個府令這兩年著實能夠扎紮實實做事了。」

  「……陛下謬讚,臣慚愧。」楊守勤低著頭,「臣這個狀元,在實務上遠遜舒府台。既得陛下及朝廷信重,委以承德府令重託,臣諸事以實為先,盼能多做些成效過來,以報君恩。」

  「你也只是耽擱了三年,回京後還是人如其名、十分勤懇的。你們兩個是承德府的第一任父母官,能踏踏實實收服邊民、安撫遷居百姓,不是報朕之恩,是於國於民有功。」

  兩人稱謝不已。

  舒柏卿自不必說了,經歷十分令人感慨。如今雖然仍是承德知府,那也是因為承德府作為新開拓的實質疆土和地方改制的先行試點,稱得上前途不可限量。

  而楊守勤同樣是踏上了快車道。

  朱常洛打趣他如今能克制矜傲了,是因為他泰昌四年高中狀元之後傳出的一樁笑談。

  據說他進京趕考時盤纏告罄,困頓之際到了一個在揚州做知縣的昔年同窗那裡投帖借錢。而那個知縣在他的拜帖上只批了「查名」二字就退回到了他手上,楊守勤就默默離開了。

  結果多經坎坷到了京城之後,這一科的會試、殿試都名列第一。再加上他鄉試時曾是五經之中的一經魁首,雖然不是當科解元,朝野仍然一片驚呼又出了個連中三元之人。

  那個知縣同窗自然是賠禮道歉,但楊守勤退回了禮物,回了一首詩給他:蕭蕭行李上長安,此際誰憐范叔寒?寄語江南賢令尹,查名須向榜頭看。


  對那番遭遇的不爽躍然紙面。

  但這未嘗不是他個人性格的原因?

  老實說,如果是到了泰昌七年,這狀元估計就沒他份了。泰昌四年是舊式考法的最後一科,而當時的楊守勤已經四十多了。四十多歲了還是個舉人,他那位知縣同窗並不重視他的拜帖也不奇怪。

  何況,知縣多少是一縣首官,平日裡各種拜帖恐怕不知道有多少,更有不少人是想方設法想取得聯繫,冒名的案例都不少。他若是忙了起來,讓底下人先查查看是不是正主,而底下人又嫌麻煩敷衍了事的話,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事後人家來賠禮道歉,楊守勤如果比較成熟一點,何必糾結呢?偏偏寫了首詩譏諷人家,還傳了出來。

  就算不是他當年就回鄉為母親守孝耽擱了三年,楊守勤初入官場之後也很難走得順。

  如今是他和舒柏卿這官場老手搭班,自然是朱常洛給他的機會:好好學著。

  畢竟能夠成為那一科的狀元,才學方面沒什麼問題。

  在承德府這樣的新設府,百姓構成又以歸化外民、逃邊漢民和遷居漢民為主,需要一個名頭夠大、受官場污染比較少、性格也有些較真的人來中和一下舒柏卿這個老油條。

  朱常洛去寬城、平泉兩個縣看看,也就是看看如今這邊的狀態怎麼樣。

  寬河的河谷,尤其是平泉一帶以前被稱做插漢河套。

  這兩年,承德府里最熱鬧的就是兩件事:一件是大興土木,另一件則是大舉開荒。

  大興土木是各個縣城、村鎮幾乎都是新的,因為以前盤踞在這邊的朵顏等部和喀喇沁生活習慣不同,也沒有那個規模的建築工人。

  如今當然以大明建築為主。

  而開墾良田同樣如此。這麼好的河套、河谷,何必都用來蓄養牲畜呢?產量和穩定性都比不過更精細的農耕。

  舒柏卿一路介紹了這兩年來的田地發賣情況:「大一點的河兩岸,將來溝渠再興修完備一些,都是良田。除了夏宮所在武烈河谷都發賣給了宗明號做糧儲田,其餘都是發賣給了在承德府落籍的漢民。大戶是現銀,小戶則訂好了契約,按年多征些田賦。歸化邊民,還是願放牧的,那就都安置在圍場那邊……」

  兜兜轉轉,皇帝既然在此設了個避暑夏宮,因此承德府北部的山地和部分原有草原還是像後世那樣成為了一個像木蘭圍場一般的畜牧區。

  只不過和木蘭圍場作為滿清皇室用來舉辦秋獮大典不同,如今承德府的圍場都劃歸親軍都指揮使司,算是一個勇衛營、天樞營的騎兵基地。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而沒有離開這一帶的蒙民等歸化邊民,如今都是替朱常洛打工。

  他們的「賦稅」以提供戰馬的方式來進行,平常時由樞密院下面的屯牧堂來管理,但也可以自由到承德府與漢民交易所需。

  流通是自由的,貫徹朱常洛「漢夷一致」的思路。

  「就按照現在這個做法繼續做下去。」在平泉也走了一圈之後,朱常洛對他們的工作成效表示肯定,「墾荒不易,總要幾年才見成效。這五年的免稅期要用好,愛惜民力。趁他們都有幹勁,把水利路橋這些基礎打好。朕只看有不少牧民面無懼色在此售賣畜物、購買所需,就知道你們還是深知朝廷需要你們做什麼的。」

  舒柏卿和楊守勤表示會繼續努力。

  當然要努力,可能只需要做這一任,他們就能高升了。有地方改制先行經驗的,此刻當然是稀缺人才。

  就好比遼寧省的那些官員。若不是知道有這一段經歷對以後裨益極大,焉能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苦寒之地?

  「還有最重要一件事得看看,那就該去府城了。」朱常洛這才問公鼐,「北疆諸部的人都到了嗎?」

  公鼐乖如雞仔:「回陛下的話,旨意既至,冬雪消融之後就啟程了。夏宮那邊回信已至,諸王公都已親抵承德府。」

  朱常洛點了點頭:「那就啟程去承德府吧。這次讓他們連通遼大賽會都不去而到了這裡,可是專為你這個理藩院北疆司總司叫來的。」

  「臣必定與諸位王公打理好邦交諸事。」

  公鼐心裡默默嘆了口氣。

  湖廣分設兩省在即,他這個湖廣督學卻調任了理藩院北疆司總司。品級雖到了三品,但以後都是跟北疆的蠻夷打交道了。


  這哪有一省大員舒服?

  但調令就是調令,何況皇帝現在還這麼說?

  他也清楚皇帝所說的另一件事是什麼,那就是在承德府設的北疆藩學院。

  他上一個官職是督學嘛,熟悉。

  可是北疆外藩那些蠻夷權貴子弟,真能在大明好好學點東西?

  此時此刻,林丹巴圖爾確實已經親自到了承德府。

  這裡,他很熟悉。

  上一次來這裡,他帶著汗庭大軍,在西南面不遠處的哈喇河套雄心勃勃。

  現在,他帶著自己的弟弟粆圖過來了。

  「記住我說的話!就在這裡乖乖地學,不管他們準備怎麼教!」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