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永王與李白
毫無疑問,李俶的感情很充沛。
最明顯的證據是,在聽完李倓一番言論之後,他當著李倓的面哭了出來。
是真的哭,眼淚橫流的那種,且很明顯沒有什麼道具輔助——手都被李倓握著呢!單就這份本事,可以說甩後世的哥哥們一條街。
看得李倓自己都想陪著抱頭痛哭了,只是他用力眨了好幾次眼,實在是流不出眼淚來,只能默然作罷,然後忍著嫌棄去給李俶擦眼淚。
就這樣,愛哭的李俶也與李倓道了別。
且說放任永王在江陵一天,自江淮轉來的租賦就耽擱一天,在郭子儀得勝歸來的消息安穩了行在人心了,李倓就沒有繼續就在行在的必要了。
而就在兩日之後,相應的詔令終於下達,李倓與高適將會借道鳳翔、漢中,並順漢水向東,直達淮南。
這一路上皆是朝廷控制的土地,不僅不虞安全問題,正相反,沿途的官吏紛紛盛情款待李倓和高適,要比行在的日子好上太多。若非李倓時刻記掛著自己身邊還有高適和駱奉先這兩個攝像頭,知道自己的危機還未徹底解除,只怕真要被封建主義的糖衣炮彈給腐蝕了。
且不提李倓的糾結,單就說江陵城中,李白快樂極了。
李白今年五十有六,放在後世來看,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極其精彩,但對於他本人來說,卻是極不滿意的。單就商人出身這一項,就絕了他的科舉之路,只能走舉薦之路。為了前途,他一度做過上門女婿。距離他實現抱負最近的那一次,他成了聖人身邊的翰林待詔,但到後來他才明白,聖人只是要他的詩才取樂罷了。
時至今日,李白覺得自己蹉跎了大半輩子,終於等到真正的機會。
永王真的懂他!
他想要告訴世人,他李白不止會作詩,更能安邦定國!
「今日巡視水軍,太白今日可有詩作?」
聽得此問,身為永王李璘所親征的江淮兵馬都督府從事,面對主君之問,李白當即起身應道:「正有《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首以應!」
當即他便起身吟誦起來——「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一首詩畢,滿堂喝彩。
而李白見狀,心中亦是滿意,期待著按照自己詩中的意思,跟隨永王李璘帶著在江陵籌備組建的水師順大江而下,出海後向北進發,直搗范陽!
什麼?你說河船未必能渡海?攻擊河北范陽只是託詞?
完全沒有考慮過的說。
而就在這激烈的氛圍之下,李璘當即起身舉杯,對著在場的屬官和將軍們說道:「待到十二月,我軍便順江而下,合江淮之力,以滅叛軍,達成偉業!功成之日,在座諸位皆名傳青史也!」
次日,李璘召集了在此處的將領渾惟明、季廣琛、高仙琦等人,連同被他倚為心腹的薛鏐、李台卿、韋子春等人,商議起了軍事——十二月下揚州(廣陵郡)。
嚴格來說,廣陵郡及其所屬的淮南道並非李璘的轄區,但廣陵歷來富庶,所謂揚一益二絕非虛言。且不論李璘是真要割據自立還是為了統籌力量平定叛軍,他之所為,乃是為了掌控江淮。
眾人摩拳擦掌,只待將來掌握江淮之地的精銳兵馬,長驅雍、洛,成就大功。
至於李白……抱歉,作為都督府從事,雖負責李璘的文書處理,但這等規格的聚會,他還沒有資格參加。
與此同時,李倓等人剛剛抵達淮南道最西邊的安陸郡(今湖北安陸市)。
早已得到消息的淮西節度使來瑱(tiàn)與江東節度使韋陟(zhì)已經在此等候了。
雖然都是節度使,但來瑱與韋陟兩人截然不同,一個是將門之後,一個是世代文臣,這一點單從兩人對李倓的態度上便能看出一二。
不管內心怎麼想,出身京兆韋氏的韋陟年紀大,資歷深,但在面對李倓時卻並未仗著這些多說什麼,反而隱隱擺出了以李倓為主的態度。
更是先擺出了他所了解的軍情:「永王已經在江陵誓師,旬日之內便會引水軍自江陵而下,有意往廣陵而去。」
沒錯,雖然現在是把永王當作叛逆處置,但聖人終究沒有剝奪李璘的王爵,倒是身居蜀地的太上皇李隆基見李璘一聽李亨的詔書返回蜀地,便下了敕令貶李璘為庶人。
至於成效……看在場之人的稱呼就知道了。
倒是來瑱,因為才在潁川抗擊過叛軍,說起話來十分硬氣:「現在叛軍攻勢稍緩,但要不了多久就會捲土重來,永王之事拖延不得,須得儘快解決。不過淮西之兵不比淮南、江東,須得留下大部以應對叛軍。」
來瑱說完,見李倓和韋陟都沒有反駁他的意思,更是直接說道:「為了儘快平叛,最好是把兵卒交給我統領,不出三月,永王必敗!」
饒是李倓覺得自己應該尊重這位在第一線抵抗安史叛軍的老將,聞得此言也忍不住被氣笑了,若是三處之兵都交給來瑱,不說其中的風險,他自己是幹嘛來了?
不過不用李倓反駁,新上任的高適高副節帥就忍不住開口了:「永王雖然叛逆,但是麾下的將士卻未必有謀反之心,為今之計,正該在大江周邊的城池駐兵,並曉瑜敵眾,使其眾明晰永王叛亂之舉,如此,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來節帥既然要防備安祿山叛軍,只需遣少許兵力護住城池即可,餘下自然由大王處置!」
高適所言,也正是他的平叛規劃,在他看來,永王之叛其實不成氣候,其麾下更是人心不一,只要戳破其叛亂的本質,敵眾自亂,而來瑱也能專心應對北面的叛軍。
可這話放在來瑱的眼中,卻讓這位自恃功高的老將本能地不滿起來——建寧王年少無知,韋陟不通軍事,你高適會寫幾句詩了不起啊!
當即便道:「若是為了所謂紙上談兵的謀略而失了防備,反而讓永王盡數占據江淮之地,屆時你能擔責?」
最明顯的證據是,在聽完李倓一番言論之後,他當著李倓的面哭了出來。
是真的哭,眼淚橫流的那種,且很明顯沒有什麼道具輔助——手都被李倓握著呢!單就這份本事,可以說甩後世的哥哥們一條街。
看得李倓自己都想陪著抱頭痛哭了,只是他用力眨了好幾次眼,實在是流不出眼淚來,只能默然作罷,然後忍著嫌棄去給李俶擦眼淚。
就這樣,愛哭的李俶也與李倓道了別。
且說放任永王在江陵一天,自江淮轉來的租賦就耽擱一天,在郭子儀得勝歸來的消息安穩了行在人心了,李倓就沒有繼續就在行在的必要了。
而就在兩日之後,相應的詔令終於下達,李倓與高適將會借道鳳翔、漢中,並順漢水向東,直達淮南。
這一路上皆是朝廷控制的土地,不僅不虞安全問題,正相反,沿途的官吏紛紛盛情款待李倓和高適,要比行在的日子好上太多。若非李倓時刻記掛著自己身邊還有高適和駱奉先這兩個攝像頭,知道自己的危機還未徹底解除,只怕真要被封建主義的糖衣炮彈給腐蝕了。
且不提李倓的糾結,單就說江陵城中,李白快樂極了。
李白今年五十有六,放在後世來看,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極其精彩,但對於他本人來說,卻是極不滿意的。單就商人出身這一項,就絕了他的科舉之路,只能走舉薦之路。為了前途,他一度做過上門女婿。距離他實現抱負最近的那一次,他成了聖人身邊的翰林待詔,但到後來他才明白,聖人只是要他的詩才取樂罷了。
時至今日,李白覺得自己蹉跎了大半輩子,終於等到真正的機會。
永王真的懂他!
他想要告訴世人,他李白不止會作詩,更能安邦定國!
「今日巡視水軍,太白今日可有詩作?」
聽得此問,身為永王李璘所親征的江淮兵馬都督府從事,面對主君之問,李白當即起身應道:「正有《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首以應!」
當即他便起身吟誦起來——「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一首詩畢,滿堂喝彩。
而李白見狀,心中亦是滿意,期待著按照自己詩中的意思,跟隨永王李璘帶著在江陵籌備組建的水師順大江而下,出海後向北進發,直搗范陽!
什麼?你說河船未必能渡海?攻擊河北范陽只是託詞?
完全沒有考慮過的說。
而就在這激烈的氛圍之下,李璘當即起身舉杯,對著在場的屬官和將軍們說道:「待到十二月,我軍便順江而下,合江淮之力,以滅叛軍,達成偉業!功成之日,在座諸位皆名傳青史也!」
次日,李璘召集了在此處的將領渾惟明、季廣琛、高仙琦等人,連同被他倚為心腹的薛鏐、李台卿、韋子春等人,商議起了軍事——十二月下揚州(廣陵郡)。
嚴格來說,廣陵郡及其所屬的淮南道並非李璘的轄區,但廣陵歷來富庶,所謂揚一益二絕非虛言。且不論李璘是真要割據自立還是為了統籌力量平定叛軍,他之所為,乃是為了掌控江淮。
眾人摩拳擦掌,只待將來掌握江淮之地的精銳兵馬,長驅雍、洛,成就大功。
至於李白……抱歉,作為都督府從事,雖負責李璘的文書處理,但這等規格的聚會,他還沒有資格參加。
與此同時,李倓等人剛剛抵達淮南道最西邊的安陸郡(今湖北安陸市)。
早已得到消息的淮西節度使來瑱(tiàn)與江東節度使韋陟(zhì)已經在此等候了。
雖然都是節度使,但來瑱與韋陟兩人截然不同,一個是將門之後,一個是世代文臣,這一點單從兩人對李倓的態度上便能看出一二。
不管內心怎麼想,出身京兆韋氏的韋陟年紀大,資歷深,但在面對李倓時卻並未仗著這些多說什麼,反而隱隱擺出了以李倓為主的態度。
更是先擺出了他所了解的軍情:「永王已經在江陵誓師,旬日之內便會引水軍自江陵而下,有意往廣陵而去。」
沒錯,雖然現在是把永王當作叛逆處置,但聖人終究沒有剝奪李璘的王爵,倒是身居蜀地的太上皇李隆基見李璘一聽李亨的詔書返回蜀地,便下了敕令貶李璘為庶人。
至於成效……看在場之人的稱呼就知道了。
倒是來瑱,因為才在潁川抗擊過叛軍,說起話來十分硬氣:「現在叛軍攻勢稍緩,但要不了多久就會捲土重來,永王之事拖延不得,須得儘快解決。不過淮西之兵不比淮南、江東,須得留下大部以應對叛軍。」
來瑱說完,見李倓和韋陟都沒有反駁他的意思,更是直接說道:「為了儘快平叛,最好是把兵卒交給我統領,不出三月,永王必敗!」
饒是李倓覺得自己應該尊重這位在第一線抵抗安史叛軍的老將,聞得此言也忍不住被氣笑了,若是三處之兵都交給來瑱,不說其中的風險,他自己是幹嘛來了?
不過不用李倓反駁,新上任的高適高副節帥就忍不住開口了:「永王雖然叛逆,但是麾下的將士卻未必有謀反之心,為今之計,正該在大江周邊的城池駐兵,並曉瑜敵眾,使其眾明晰永王叛亂之舉,如此,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來節帥既然要防備安祿山叛軍,只需遣少許兵力護住城池即可,餘下自然由大王處置!」
高適所言,也正是他的平叛規劃,在他看來,永王之叛其實不成氣候,其麾下更是人心不一,只要戳破其叛亂的本質,敵眾自亂,而來瑱也能專心應對北面的叛軍。
可這話放在來瑱的眼中,卻讓這位自恃功高的老將本能地不滿起來——建寧王年少無知,韋陟不通軍事,你高適會寫幾句詩了不起啊!
當即便道:「若是為了所謂紙上談兵的謀略而失了防備,反而讓永王盡數占據江淮之地,屆時你能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