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盟主沒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東宮途中,路過門下省

  李弘正巧碰上前來領取「敕牒」,即將赴任長安縣令的程處政。

  程處政見太子大輦遠遠而來,趕忙快步上前,恭敬行禮。

  李弘下了大輦,與程處政走到一處僻靜之地,小聲問道:「程卿,今日便要前往長安縣上任了?」

  「正是,太子殿下。」

  程處政恭敬回答,難掩激動之情,躍躍欲試道:「末將今日就能上任,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去長安縣大獄,讓魏昶和周興審問這群波斯匪徒了。」

  這兩日,通過跟魏昶和周興了解,他深知二人目前的處境相當艱難。

  支持魏昶和周興的張堯僅僅是長安縣尉,雖說偶爾可以違抗一次縣令的命令,比如這次查封景寺就是他擅自做的決定,可是真要跟縣令公然作對,不會有太多人支持他,恐怕也堅持不了幾天。

  而且,於文芻為了釋放被魏昶和周興抓捕的波斯人,險些將張堯下獄。

  若不是張堯在長安縣衙人緣頗好,又有些威望,身邊還有幾個心腹幹吏,一狠心把長安獄守得嚴嚴實實,恐怕昨日宇文芻就已衝進長安獄將波斯人放走了。

  李弘從程處政口中大致了解情況後開口問道:「這張堯是何許人?竟有如此魄力,敢不聽宇文芻的命令?」

  「他出身寒門,不然也不至於在長安縣尉的位子上一待就是十年,至今也不曾有晉升機會。」程處政滿是憤懣地答道:「他之所以如此拼命,是因為魏昶曾救過他的命,他這是為了報答魏昶的救命恩情。」

  「於文芻行事竟已這般肆無忌憚了嗎?」李弘微微皺眉道。

  被抓的波斯人在景寺與不良人起了衝突,致使數名不良人重傷,這絕非簡單的打架鬥毆,按律當判徒刑。

  更何況還有周興審出來的供詞,證明他們並非是僕人商人,而是刺殺不良人的兇犯。

  於文芻為何還敢要求長安獄放人,甚至不惜親自跑去放人,這背後莫不是藏著更大的隱情或秘密?

  李弘沉思良久,謹慎叮囑道:「宇文芻之事,你暫且別管,全力協助周興辦好景寺一案。尤其是那十幾名被抓的波斯人,務必確保他們的安全,還要問出他們此行來長安的目的,以及誰是幕後主使。」

  通過程處政告知的這些信息,李弘突然意識到一個月前來長安的這十幾名波斯人,除了受人指使行刺不良人,或許還有更大的目的。

  不然宇文芻不會如此急切地要將他們放走。

  看來不管是宇文芻跟誰有勾結,還是這群波斯人的真實目的,他都得從長計議,放長線釣大魚了。

  「末將...臣定當全力以赴。」程處政拱手領命道。

  李弘擺擺手示意他不必如此拘謹,繼續說道:「張堯能在縣尉之位上堅守十年,想必對長安縣管轄的五十四坊極為熟悉,你要多倚重他。若此人品行端正,你可將其收為心腹。往後長安城也必須要有我們的人。」

  李弘擺手示意他不要這麼拘謹,繼續說道:「張堯能在縣尉的位置上待十年,可見對長安縣管轄的五十四無比熟悉,你要多依仗他,此人如果品行端正,你可收為心腹,往後長安城也需要有我們的人。」

  程處政點頭問道:「殿下還有其他吩咐嗎?」

  「你們要對付波斯人,若長安縣衙人手不足,可去找左金吾衛中郎將裴居道。此人已受孤點撥,不會再犯糊塗。」李弘補充道。

  他已經確定武后和高總李治要為自己選太子妃,大概人選就是裴玉春。

  如此一來只要裴居道不犯大錯便不會受到嚴懲,今後還會因此晉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那麼他就沒有顧慮了,可以放心大膽的用了。

  況且日後他便是東宮的人,如今為東宮出力,也算是提前效力了。

  程處政聽聞關鍵時刻能請金吾衛協助,心中底氣大增,信心滿滿地保證道:「臣知曉該如何做了,定不會再讓殿下失望。」

  「你還有什麼想問孤的嗎?」李弘又問道。

  程處政去長安縣任職,就不再是東宮臣子,往後想要覲見他就不像之前那麼容易了。

  程處政小心翼翼地問道:「殿下,現已確定這十多名波斯人與阿依有勾結,狄主簿正在查辦邢文偉一案,若審訊時得到相關證詞,能否告知狄主簿?」

  與狄仁傑相處這幾日,程處政對其人品和破案能力極為欽佩,欲想助狄仁傑一臂之力,才會有此一問。


  李弘點頭應允道:「可以與他多交流,但要注意分寸。」

  大理寺還有李赫在一旁虎視眈眈,他可不想讓狄仁傑與東宮走得太近,以免李赫處處刁難。

  程處政瞬間領會李弘的心思,會意答道:「臣明白該怎麼做,有事臣會找李評事交流。」

  他所說的李評事,便是李友謙,也就是李元芳。之前李友謙是正七品上的太子左內率府長史,如今到了大理寺只能擔任從八品下的評事一職,跟隨在狄仁傑身邊查案。

  李弘微微頷首。

  程處政見太子再無其他吩咐,便躬身行禮,告辭離去。

  回到東宮,李弘將高宗李治賞賜的兩幅書法扔給劉童,氣憤地罵道:「老東西,這下你滿意了?還覺得當初孤訓斥你委屈嗎?」

  劉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腔道:「奴才一直都不覺得委屈,只是,只是沒想到殿下書法和詩文會,會如此受人追捧,竟讓曹王起了興致,還送了兩幅給聖人。」

  李弘本覺得自己抄的詩文、寫的書法在民間流傳並無大礙,可如今竟流傳到王公貴族之間,還得到高宗李治的賞識,這讓他有些頭疼。

  畢竟此事遲早會暴露,他得提前想好應對的說辭才行。

  「去打聽一下,還有哪些王公買了孤的書法,回來報與孤知。」李弘冷冷說道。

  「諾!」劉童領命,起身快步離去。

  李弘盯著劉童遠去的身影,心中已然有了決定。

  他當初之所以沒有更換身邊侍奉之人,一來是沒有信得過的心腹宦官,一時難以取代劉童的位置;二來,劉童是早年高宗李治派來伺候他的,貿然更換恐怕會引起高宗李治的猜忌和不滿。

  就像楊恩當初也是武后派到他身邊的宦官之一,李弘也沒有把他換掉。

  不過楊恩近來表現不錯,這老宦官很識時務,似乎已經明白了誰才是他真正的主子,這段時間為李弘辦事盡心盡力,因此李弘也不介意將他留在身邊。

  這也是他之前為高延福改名為李敬忠的原因。

  他需要慢慢培養和發掘心腹內官,不聲不響地改變自己在東宮的生存環境。

  畢竟煮青蛙都得要用溫水,更何況他煮的不是青蛙而是大唐江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