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議政受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稟聖人和娘娘,臣在發表己見之前,是否可以先向諸公請教一個問題。」李弘起身,恭敬地向高宗李治和武后拱手說道。

  高宗李治點頭。

  戴至德回答道:「太子但問無妨。」

  李弘問道:「請問諸公,自大唐與百濟與高句麗交戰之滅國,大唐犧牲將士有多少,期間又消耗了多少錢糧,中間可有其他獲利的進項?」

  「這...」

  眾人頗為尷尬,他們被問得有些啞口無言。

  畢竟,此前沒人考慮過這個問題,自然也就未曾詳細核算過這筆帳目。

  兵部尚書劉仁軌見此情形,趕忙起身回答道:「兵部存有每次交戰的羽書,也有陣亡將士的名冊,太子殿下想知道,臣回去之後就安排人統計,隨後送往東宮。」

  卻發現李弘的神情仍有不滿,又補充道:「不過自貞觀十九年太宗御駕親征,再到總章元年聖人滅百濟和高句麗,二十三年先後與百濟、高句麗交戰七十餘次,粗略估算,傷亡將士不低於二十萬之眾。」

  「竟有如此之多?」

  高宗李治不禁驚訝地問道。

  其餘眾人聽聞,亦是露出吃驚之態。

  此前,他們確實從未留意過這個問題,今日經李弘提出,才深感震驚。

  不過,他們也僅僅只是吃驚而已,因為在他們眼中士卒的傷亡不過是一串冰冷的數字罷了。就如同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戰,大唐損失十萬人馬,他們也並未因此萌生罷戰休養生息的念頭。

  兼任戶部尚書的戴至德見劉仁軌勉強回答了太子的問題,也開口說道:「戶部也能查到歷次交戰的錢糧消耗情況,大致能算出個總數。臣會派人將結果送至東宮呈給太子殿下。」

  高宗李治已然有些不耐煩了,語氣淡淡地說道:「太子,今日的議題是與新羅是否議和,你就不要牽扯其他問題了。」

  李弘留意到高宗李治額頭微微出汗,似是風疾又要發作了,恐怕難以支撐太久商議國事。

  無奈之下,他只能捨棄原本精心準備的說辭,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道:「稟聖人,只有算清了這筆帳,我們才能更好地決定是否要繼續與新羅交戰。依臣之見,大唐為滅百濟和高句麗已然付出了巨大代價,卻未能收穫顯著的利益惠及百姓。倒不如趁此機會休養生息,將目光轉向西北的吐蕃。待解決了與吐蕃在西域的爭端後,再回過頭來與新羅交戰,不知可否?」

  武后聽聞此言,大聲呵斥道:「太子,你可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與新羅議和,大唐還遠未衰敗到這等地步!」

  戴至德也在一旁附和道:「請太子殿下慎言,切勿因一己之言影響前線作戰的士氣。」

  「是啊!此時議和,非明智之舉!」其餘五人也七嘴八舌地說道。

  其餘幾人也七嘴八舌的說道。

  李弘卻越發冷靜了,對於眾人的反應他早有預料,繼續地說道:「娘娘,還有諸公,何不聽我說完緣由,再否決提議也不遲啊!」

  然而,已然盡顯疲態的高宗李治徹底失去了耐心。只見他神色不悅,極為不耐煩地說道:「太子,不管你有什麼理由,議和的想法就此打住,以後切莫再提。諸卿,今日的商議就到此為止吧。」

  「聖人……」李弘還想再做解釋。

  高宗李治卻直接阻止道:「此事就這麼定了。朕乏了,大家都退下吧。」

  「遵旨!」

  戴至德和李敬玄等人立刻起身,向高宗李治和武后行禮告退。

  李弘本想留下來繼續勸說高宗李治,卻被其揮手示意讓他離開。

  武后亦未作表示。

  李弘無奈,只能行禮退出。

  走出延英殿,李弘快步追上戴至德六人。

  六人知道他的目的,紛紛駐足勸諫道:「太子殿下,議和之事就不要再談了。新羅本是大唐的附庸小國,此次公然反叛,聖人和娘娘又怎會同意與之和談?況且大唐兵鋒正盛,正是給這個彈丸小國一次教訓的機會。」

  劉仁軌也跟著附和道:「此戰關乎大唐的尊嚴,將士們也不願遭受這般折辱。還請太子殿下切勿再提議和之事。」

  如果說戴至德的想法代表了文臣的意見,那麼劉仁軌的這番話則充分體現了武將們的態度。

  李弘聽後,神色黯然。


  李敬玄見狀,連忙安慰道:「太子殿下,切莫再為此事傷神,還是儘早回東宮休息吧!」

  李弘深知此事急不得,微微點了點頭。

  隨後他又開口問道:「諸公,不知對於程處政調任長安縣令一事,諸位可有異議?」

  「太子送來的敕書我們已經看過...」李敬玄沉吟片刻,目光移向戴至德、張文瓘、閻立本和崔知溫四人,繼續說道:「宇文芻任長安縣令已有四年,一直兢兢業業,也確實該換個職位了。」

  他兼任吏部侍郎,官員任免方面有很大話語權。

  張文瓘率先表態道:「就依殿下的意思辦吧!」

  畢竟程處政降職跟他也有很大的關係。

  閻立本和崔知溫忙出言附和。

  太子已經在跟新羅是否議和上被駁了面子,他們也不想在程處政的任命上再駁了太子面子。

  「不知調宇文芻到何處為職?」戴至德問道。

  李弘建議道:「遼東新占高句麗舊地缺乏實幹能臣,就讓他去安東都護府任副都護一職吧?李相以為如何?」

  安東都護府為上都護府,副都護為從四品上,李弘建議讓宇文芻任職副都護,也算是讓他官升一級。

  李敬玄見其餘四人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也不想再駁李弘的面子,便點頭說道:「此事就按殿下的意思辦。明日政事堂便草擬敕書,奏請聖人批准。」

  「多謝諸公。」李弘客氣地說道。

  六人紛紛客氣還禮。

  隨後李弘便與六人分別,乘坐大輦返回東宮。

  回到東宮,李弘先是沐浴更衣,又簡單用了些膳食,便來到上春宮,獨自一人思索著該如何促成與新羅的議和之事。

  他原本以為先提出士卒傷亡、錢糧消耗等方面的數據,再詳細列舉繼續與新羅交戰的利弊,便有機會說服高宗李治、武后以及一眾宰相,讓他們同意與新羅議和。

  之後再建議以經濟和政治手段解決遼東爭端,將大唐在遼東以半島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事與願違。

  高宗李治甚至連讓他說出議和理由的機會都不給。

  天朝上國的尊嚴已經讓大唐君臣們忽略了跟新羅再起戰爭時會付出的巨大代價。

  李弘在遼東及半島的設想是,承認已被新羅占領的百濟故地的統治權,以之前高句麗和新羅邊界為大唐與新羅的國界,將新得之地與遼東舊土合併設立遼東道。

  在新設立的遼東道建遼東總督府,新設總督一職,全權處理遼東道民政事務,再設遼東將軍一職,全權統領遼東軍務,之後便是派遣大量官吏及科舉學子前去遼東道任職,將這塊新占之地徹底融入大唐的版圖,而不是跟之前一樣在遼東道實行羈縻政策,只在名義上統領半島。

  大唐目前適應的羈縻政策,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

  是中央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施行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的一種統治方式。

  政策的原則是: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

  具體方法就是用以軍事壓迫加以控制,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讓他們代替大唐管理這些地方。

  然而事實證明,此項政策很難維持邊疆地區長久穩定的統治。

  正因如此,李弘才不願意大唐今後對周邊地區繼續實行這種政策,他準備在遼東和半島先做改革,積累經驗,再將改革推廣至西南以及西域諸國。

  李弘主張與新羅議和,並非僅僅只考慮眼前的利益。

  當下,大唐水軍尚未建立,被占領的高句麗舊地還未完全融入大唐,而西北的吐蕃正日益強大,已經占領了安西四鎮,隔斷了大唐與西域諸國的聯繫。

  此時,大唐最大的隱患是吐蕃。倘若現在不設法阻止吐蕃的壯大,未來恐怕再想阻止也無能為力了。

  儀鳳三年,也就是五年之後大唐還會跟吐蕃有一戰,到時候大唐十八萬大軍仍會慘敗收場。

  李弘自然不願意此事再發生了。

  他希望在大唐解決了跟吐蕃之間的邊患爭奪,再揮兵進入半島一舉拿下新羅,徹底剷除盤踞在半島數百年的隱患。

  只是此刻,他深切地感受到,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想要說服高宗李治、武后以及百官同意他的主張,似乎面臨著極大的困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