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今天是個好日子,大明迎來新風氣
崇禎元年,一月。
朱由檢正在看著新增的商城物品,盤算著手中私庫存銀還能幹點啥,這時王承恩稟報,李標求見。
「宣。「
自從賦予諸葛亮能力後,李標幾乎每天都會來御書房匯報工作。這位新任首輔的表現,遠超朱由檢的預期。
「臣李標,參見陛下。「
「愛卿免禮。「朱由檢笑道,「今日又有什麼好消息要告訴朕?「
李標從懷中取出一疊奏摺:「回陛下,臣已經擬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請陛下過目。「
朱由檢接過奏摺,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項改革措施:
其一,整頓漕運。將漕運分為官運、商運兩部分,既保證朝廷稅收,又活躍民間貿易。預計每年可為國庫增加稅收二百萬兩。
其二,改革軍制。裁撤冗員,充實邊防,並在寧遠、山海關等要地增設火器營。
其三,整頓吏治。設立六科審核系統,對各級官員進行定期考核,嚴懲貪腐。
其四,振興商業。在各府設立商業司,統籌管理商業活動,鼓勵工商業發展。
「好!「朱由檢拍案叫絕,「這些方案都切中要害,尤其是漕運改革,可謂一舉多得。「
「陛下過獎。「李標謙虛道,「這些都是臣思考多日的結果。不過...「
「但說無妨。「
「這些改革牽涉甚廣,難免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李標正色道,「臣懇請陛下支持。「
朱由檢點點頭。他太明白改革的艱難了。但有了諸葛亮的能力加持,再加上自己這個皇帝的支持,李標一定能成功。
「愛卿放心大膽地干。「他沉聲道,「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改革,朕都支持。「
朱由檢還是想得太天真了,改革的阻力來的比想像中更快。
早朝時,兵部侍郎楊鎬上書反對裁撤冗員,說邊軍本就不足,若再裁員,恐怕邊防難保。
朱由檢心想:「這是擔心裁撤的都是他的人吧。「
漕運總督劉一魁也跟著上書反對漕運改革,說商運會衝擊官運,導致朝廷稅收銳減。
戶部尚書更是直接上書彈劾李標,說他不懂財政,胡亂改革。「
還有案頭堆積如山的反對奏摺,眉頭緊鎖。他沒想到,即便有諸葛亮的能力加持,改革依然如此艱難。
這時,李標求見。
「陛下。「李標進來後直接開門見山,「臣已經查明,反對改革的大臣背後都有利益關係。「
「哦?「
「比如楊鎬,他在邊軍中安插了大量親信,每年光是吃空餉就有數十萬兩。「李標取出一份名單,「這些都是臣暗訪得來的證據。「
朱由檢接過名單,只見上面詳細記錄了各派勢力的利益網絡。兵部、戶部、漕運...哪個部門都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依愛卿之見,該如何應對?「
李標沉吟片刻:「臣以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在一些小地方試點改革。比如在蘇州等地試行商運,等效果顯現後再推廣。「
「第二步,對那些反對最激烈的官員進行調查。臣手中已有他們貪腐的證據,可以適時使用。「
「第三步,拉攏中立派。臣發現,很多官員其實對改革持觀望態度。只要給他們看到改革的好處,他們就會支持我們。「
朱由檢眼前一亮。這就是諸葛亮的能力嗎?不僅有遠見,更有切實可行的策略。
「好!「他當即拍板,「就按愛卿說的辦。朕也會出手相助。「
這天上朝,反對的聲音空前的激烈。
「陛下!「楊鎬帶頭出列,「如今建虜虎視眈眈,正是用人之際。李首輔此時裁撤邊軍,是要動搖國本啊!「
「臣附議!「劉一魁緊跟著出列,「漕運乃國之命脈,豈能輕易改動?若商運泛濫,必然衝擊官運,到時稅收銳減,國庫空虛,後果不堪設想!「
朝堂上一片譁然。支持改革的官員也紛紛出列反駁,雙方爭執不下。
李標站在首輔的位置上,神色平靜。他早料到會有這一天。
「諸位愛卿。「他不慌不忙地開口,「臣請諸位先看一組數據。「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摺:「蘇州試點商運一個月,稅收不減反增。為何?因為商運活躍了市場,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至於裁撤邊軍...「他轉向楊鎬,「臣要裁的是那些子虛烏有的空額。楊愛卿,不知這份名單上的三千將士,可是真實存在?「
楊鎬臉色一變。那份名單上的將士,確實都是他安插的空額,每年光靠吃空餉就中飽私囊數十萬兩。
朱由檢在上首滿意地點點頭。這就是他看中李標的原因-不是一味強推,而是以理服人,以數據說話。
「既然李愛卿提到了數據...「他開口道,「朕也說一個數字。知道這些年邊軍的軍餉去了哪裡嗎?「
他取出一份密折:「光是去年一年,邊軍軍餉就有三成進了某些人的腰包。這些銀子,夠養活多少真正的將士?「
「眾卿家不要忘記了劉閣老和魏忠賢的教訓!「朱由檢語氣突然一凜,這是在敲山震虎了,意思是,再不識相,就不要怪朕拿你們開刀了。
此言一出,支持改革的聲音頓時壓過了反對派。就連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大臣,也開始若有所思。
都是人精,這時候還不知道見風使舵,那真是活該掉腦袋了。
朝堂之爭過後,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李標採取的第一步是在江南地區試點改革。
蘇州作為江南首富之地,自然成為了改革的重點。當地士紳最初對商運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會衝擊他們在漕運中的利益。但李標沒有強推,而是先在小範圍內試行,讓商人自願參與。
一個月後,效果出人意料。參與商運的商人不僅運費降低了,貨物周轉也更快了。更重要的是,由於取消了各種苛捐雜稅,商人的利潤反而提高了。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商人加入商運隊伍。
看著各地捷報頻傳,朱由檢心中盤算著下一步計劃。他打開系統商城,準備購買一些輔助改革的道具。
【六科審核系統:40萬兩】
「購買。「
一道金光閃過,一本厚重的典冊出現在案頭。這本《六科審核典要》共分六卷,詳細記載了考核官員的方法。從選拔任用到政績考核,從廉政監察到百姓評議,無不細緻入微。
最特別的是其中的「民意調查「一章。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定期走訪百姓,收集他們對官員的評價。這種做法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
朱由檢立即下令在六部試行這套制度。起初,不少官員對此頗有微詞,認為「訪民問政「有失體統。但當他們發現,那些勤政愛民的官員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升遷,而貪污懶政者則被百姓舉報後,態度很快就改變了。
與此同時,朱由檢又購買了幾樣改善民生的道具。
【改良農具圖紙:20萬兩】
【水利工程圖:25萬兩】
【醫館方案:15萬兩】
這些圖紙和方案通過李標之手,傳達到工部,很快就在各地落實。江南的農民第一次見到了這種新式農具,雖然一開始有些不習慣,但當他們發現新犁能比老犁深耕三寸,產量能提高三成時,立刻就接受了。
水利工程更是讓百姓拍手叫好。工部根據圖紙,在運河沿線修建了一系列水閘和堤壩。當年夏天暴雨如注,往年必定會發大水的地方,這次卻安然無恙。百姓們說:「自古以來,都說水患難治,沒想到新內閣這麼快就見了成效。「
最受歡迎的要數官辦醫館了。過去老百姓生病,要麼找郎中吃草藥,要麼乾脆硬扛。現在有了醫館,不僅看病方便了,還不用花太多錢。更難得的是,醫館裡的大夫都很用心,對窮人和富人一視同仁。
短短几個月,民間就傳開了不少讚美新政的民謠:
「新犁深三寸,多收三分糧。
醫館救百姓,水利保安康。
自從新政行,處處見商量。
但願天下官,都學李青天。「
這些變化也反映在了具體數字上。據戶部統計,僅僅半年時間:
各地農田產量平均提升兩成
漕運、商運稅收比去年增加三成
水患導致的損失減少八成
因病致貧的家庭數量下降四成
更重要的是官場風氣的變化。有了六科審核系統,官員們不敢再我行我素。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百姓的眼中,都會影響到考核結果。
就連一向對朝廷持批評態度的東林黨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次的改革確實觸及了積弊,解決了實際問題。
然而,改革越深入,遇到的問題就越複雜。
一天,李標神色凝重地來到御書房:「陛下,臣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說。「
「這些改革措施在江南推行順利,但推廣到北方時卻遇到了阻力。「李標展開一份地圖,「北方的情況和江南大不相同。「
朱由檢湊近看去。地圖上詳細標註了各地的情況:北方土地貧瘠,水利條件差,百姓收入低。同樣的改革措施在這裡難以見效。
「不止如此。「李標繼續道,「臣派人暗訪發現,有些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他們表面上執行新政,實際上卻在暗中設置障礙。「
朱由檢眉頭緊鎖。這確實是個難題。大明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巨大,一套政策很難處處適用。
「陛下。「李標忽然說道,「臣想起一事。當年諸葛孔明治蜀,就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政策。「
朱由檢眼前一亮。這就是諸葛亮能力的妙處-不僅有治國方略,更有歷史經驗的借鑑。
「愛卿有何高見?「
「臣以為可分三路並進:「李標展開另一份奏摺。
「其一,因地制宜。北方缺水,我們就先集中力量修水利;土地貧瘠,就推廣新式耕作法。讓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
「其二,建立督察制度。除了六科審核,再派遣御史巡查各地,嚴防地方官員消極應付。「
「其三,扶持鄉紳。與其處處樹敵,不如拉攏一批有聲望的本地士紳。讓他們參與改革,既能事半功倍,又能安撫人心。「
朱由檢連連點頭。這個方案既有戰略高度,又有操作細節,確實高明。
「准了。另外...「他沉吟片刻,「朕再給你一個尚方寶劍。「
說著,他取出一道密旨:「這是朕給你的特權。遇到阻撓改革的官員,可以先斬後奏。「
李標接過密旨,鄭重叩首:「臣必不負陛下重託。「
有了尚方寶劍,李標的改革更加得心應手。他先是在北方選擇了幾個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地推行改革。
河北寧晉縣就是一個典型。這裡土地貧瘠,常年缺水。李標派工部官員前來勘察後,決定先治水。他不僅調用朝廷水利圖紙,還採納了當地農民的建議,利用當地地形,修建了一系列小型水利設施。
當地一位老農說得好:「大工程不實用,還是這種小水利來得實在。往年靠天吃飯,現在總算能自己做主了。「
同時,李標還在各地推行代田法。這是他從諸葛亮治蜀的經驗中得到的啟發。根據不同地區的土質和氣候,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既保證產量,又避免地力消耗。
為了監督改革執行情況,他派出了大量御史,深入各地暗訪。那些消極應付、中飽私囊的官員很快就被揪了出來。僅僅兩個月,就有二十多名知府、知縣被革職查辦。
最讓人意外的是他對待地方士紳的手段。不同於以往改革時的強硬態度,李標採取了懷柔政策。他邀請有聲望的士紳參與改革,讓他們在其中也能得到實惠。
「與其得罪他們,不如讓他們也嘗到改革的甜頭。「李標對朱由檢解釋道,「只要他們看到利益,自然會支持我們。「
果然,在這種政策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士紳開始支持改革。他們不僅出錢出力,還幫助安撫地方民心。一時間,改革的阻力大大減少。
三個月後,各地捷報頻傳:
北直隸的農田水利建設已見成效,旱地變成了水田,產量提高了五成。
山東的醫館網絡已經建立,十幾萬貧苦百姓得到了救治。
河南的商運開始繁榮,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甚至連一向落後的陝西,也開始有了起色。當地推廣的耐旱農作物,讓百姓不再擔心收成。
朱由檢看著這些奏摺,心中欣慰。他知道,大明的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李標的才能,以及那份來自諸葛亮的能力加持。
「陛下。「王承恩在一旁感嘆,「自古變法多艱,沒想到這次竟如此順利。「
朱由檢笑而不語。他知道,這不過是個開始。隨著改革的深入,大明帝國必將重現昔日榮光。
【叮!大明帝國實時數據更新】
-國庫存銀:6200萬兩(3000+3000+80+40+50+30)
-私庫存銀:492.5萬兩(592.5-40-20-25-15)
-軍隊戰力:6000
-民心指數:490(350+50+20+40++30)
-國運值:425(315+50+40+20)
朱由檢正在看著新增的商城物品,盤算著手中私庫存銀還能幹點啥,這時王承恩稟報,李標求見。
「宣。「
自從賦予諸葛亮能力後,李標幾乎每天都會來御書房匯報工作。這位新任首輔的表現,遠超朱由檢的預期。
「臣李標,參見陛下。「
「愛卿免禮。「朱由檢笑道,「今日又有什麼好消息要告訴朕?「
李標從懷中取出一疊奏摺:「回陛下,臣已經擬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請陛下過目。「
朱由檢接過奏摺,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項改革措施:
其一,整頓漕運。將漕運分為官運、商運兩部分,既保證朝廷稅收,又活躍民間貿易。預計每年可為國庫增加稅收二百萬兩。
其二,改革軍制。裁撤冗員,充實邊防,並在寧遠、山海關等要地增設火器營。
其三,整頓吏治。設立六科審核系統,對各級官員進行定期考核,嚴懲貪腐。
其四,振興商業。在各府設立商業司,統籌管理商業活動,鼓勵工商業發展。
「好!「朱由檢拍案叫絕,「這些方案都切中要害,尤其是漕運改革,可謂一舉多得。「
「陛下過獎。「李標謙虛道,「這些都是臣思考多日的結果。不過...「
「但說無妨。「
「這些改革牽涉甚廣,難免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李標正色道,「臣懇請陛下支持。「
朱由檢點點頭。他太明白改革的艱難了。但有了諸葛亮的能力加持,再加上自己這個皇帝的支持,李標一定能成功。
「愛卿放心大膽地干。「他沉聲道,「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改革,朕都支持。「
朱由檢還是想得太天真了,改革的阻力來的比想像中更快。
早朝時,兵部侍郎楊鎬上書反對裁撤冗員,說邊軍本就不足,若再裁員,恐怕邊防難保。
朱由檢心想:「這是擔心裁撤的都是他的人吧。「
漕運總督劉一魁也跟著上書反對漕運改革,說商運會衝擊官運,導致朝廷稅收銳減。
戶部尚書更是直接上書彈劾李標,說他不懂財政,胡亂改革。「
還有案頭堆積如山的反對奏摺,眉頭緊鎖。他沒想到,即便有諸葛亮的能力加持,改革依然如此艱難。
這時,李標求見。
「陛下。「李標進來後直接開門見山,「臣已經查明,反對改革的大臣背後都有利益關係。「
「哦?「
「比如楊鎬,他在邊軍中安插了大量親信,每年光是吃空餉就有數十萬兩。「李標取出一份名單,「這些都是臣暗訪得來的證據。「
朱由檢接過名單,只見上面詳細記錄了各派勢力的利益網絡。兵部、戶部、漕運...哪個部門都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依愛卿之見,該如何應對?「
李標沉吟片刻:「臣以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在一些小地方試點改革。比如在蘇州等地試行商運,等效果顯現後再推廣。「
「第二步,對那些反對最激烈的官員進行調查。臣手中已有他們貪腐的證據,可以適時使用。「
「第三步,拉攏中立派。臣發現,很多官員其實對改革持觀望態度。只要給他們看到改革的好處,他們就會支持我們。「
朱由檢眼前一亮。這就是諸葛亮的能力嗎?不僅有遠見,更有切實可行的策略。
「好!「他當即拍板,「就按愛卿說的辦。朕也會出手相助。「
這天上朝,反對的聲音空前的激烈。
「陛下!「楊鎬帶頭出列,「如今建虜虎視眈眈,正是用人之際。李首輔此時裁撤邊軍,是要動搖國本啊!「
「臣附議!「劉一魁緊跟著出列,「漕運乃國之命脈,豈能輕易改動?若商運泛濫,必然衝擊官運,到時稅收銳減,國庫空虛,後果不堪設想!「
朝堂上一片譁然。支持改革的官員也紛紛出列反駁,雙方爭執不下。
李標站在首輔的位置上,神色平靜。他早料到會有這一天。
「諸位愛卿。「他不慌不忙地開口,「臣請諸位先看一組數據。「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摺:「蘇州試點商運一個月,稅收不減反增。為何?因為商運活躍了市場,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至於裁撤邊軍...「他轉向楊鎬,「臣要裁的是那些子虛烏有的空額。楊愛卿,不知這份名單上的三千將士,可是真實存在?「
楊鎬臉色一變。那份名單上的將士,確實都是他安插的空額,每年光靠吃空餉就中飽私囊數十萬兩。
朱由檢在上首滿意地點點頭。這就是他看中李標的原因-不是一味強推,而是以理服人,以數據說話。
「既然李愛卿提到了數據...「他開口道,「朕也說一個數字。知道這些年邊軍的軍餉去了哪裡嗎?「
他取出一份密折:「光是去年一年,邊軍軍餉就有三成進了某些人的腰包。這些銀子,夠養活多少真正的將士?「
「眾卿家不要忘記了劉閣老和魏忠賢的教訓!「朱由檢語氣突然一凜,這是在敲山震虎了,意思是,再不識相,就不要怪朕拿你們開刀了。
此言一出,支持改革的聲音頓時壓過了反對派。就連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大臣,也開始若有所思。
都是人精,這時候還不知道見風使舵,那真是活該掉腦袋了。
朝堂之爭過後,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李標採取的第一步是在江南地區試點改革。
蘇州作為江南首富之地,自然成為了改革的重點。當地士紳最初對商運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會衝擊他們在漕運中的利益。但李標沒有強推,而是先在小範圍內試行,讓商人自願參與。
一個月後,效果出人意料。參與商運的商人不僅運費降低了,貨物周轉也更快了。更重要的是,由於取消了各種苛捐雜稅,商人的利潤反而提高了。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商人加入商運隊伍。
看著各地捷報頻傳,朱由檢心中盤算著下一步計劃。他打開系統商城,準備購買一些輔助改革的道具。
【六科審核系統:40萬兩】
「購買。「
一道金光閃過,一本厚重的典冊出現在案頭。這本《六科審核典要》共分六卷,詳細記載了考核官員的方法。從選拔任用到政績考核,從廉政監察到百姓評議,無不細緻入微。
最特別的是其中的「民意調查「一章。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定期走訪百姓,收集他們對官員的評價。這種做法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
朱由檢立即下令在六部試行這套制度。起初,不少官員對此頗有微詞,認為「訪民問政「有失體統。但當他們發現,那些勤政愛民的官員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升遷,而貪污懶政者則被百姓舉報後,態度很快就改變了。
與此同時,朱由檢又購買了幾樣改善民生的道具。
【改良農具圖紙:20萬兩】
【水利工程圖:25萬兩】
【醫館方案:15萬兩】
這些圖紙和方案通過李標之手,傳達到工部,很快就在各地落實。江南的農民第一次見到了這種新式農具,雖然一開始有些不習慣,但當他們發現新犁能比老犁深耕三寸,產量能提高三成時,立刻就接受了。
水利工程更是讓百姓拍手叫好。工部根據圖紙,在運河沿線修建了一系列水閘和堤壩。當年夏天暴雨如注,往年必定會發大水的地方,這次卻安然無恙。百姓們說:「自古以來,都說水患難治,沒想到新內閣這麼快就見了成效。「
最受歡迎的要數官辦醫館了。過去老百姓生病,要麼找郎中吃草藥,要麼乾脆硬扛。現在有了醫館,不僅看病方便了,還不用花太多錢。更難得的是,醫館裡的大夫都很用心,對窮人和富人一視同仁。
短短几個月,民間就傳開了不少讚美新政的民謠:
「新犁深三寸,多收三分糧。
醫館救百姓,水利保安康。
自從新政行,處處見商量。
但願天下官,都學李青天。「
這些變化也反映在了具體數字上。據戶部統計,僅僅半年時間:
各地農田產量平均提升兩成
漕運、商運稅收比去年增加三成
水患導致的損失減少八成
因病致貧的家庭數量下降四成
更重要的是官場風氣的變化。有了六科審核系統,官員們不敢再我行我素。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百姓的眼中,都會影響到考核結果。
就連一向對朝廷持批評態度的東林黨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次的改革確實觸及了積弊,解決了實際問題。
然而,改革越深入,遇到的問題就越複雜。
一天,李標神色凝重地來到御書房:「陛下,臣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說。「
「這些改革措施在江南推行順利,但推廣到北方時卻遇到了阻力。「李標展開一份地圖,「北方的情況和江南大不相同。「
朱由檢湊近看去。地圖上詳細標註了各地的情況:北方土地貧瘠,水利條件差,百姓收入低。同樣的改革措施在這裡難以見效。
「不止如此。「李標繼續道,「臣派人暗訪發現,有些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他們表面上執行新政,實際上卻在暗中設置障礙。「
朱由檢眉頭緊鎖。這確實是個難題。大明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巨大,一套政策很難處處適用。
「陛下。「李標忽然說道,「臣想起一事。當年諸葛孔明治蜀,就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政策。「
朱由檢眼前一亮。這就是諸葛亮能力的妙處-不僅有治國方略,更有歷史經驗的借鑑。
「愛卿有何高見?「
「臣以為可分三路並進:「李標展開另一份奏摺。
「其一,因地制宜。北方缺水,我們就先集中力量修水利;土地貧瘠,就推廣新式耕作法。讓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
「其二,建立督察制度。除了六科審核,再派遣御史巡查各地,嚴防地方官員消極應付。「
「其三,扶持鄉紳。與其處處樹敵,不如拉攏一批有聲望的本地士紳。讓他們參與改革,既能事半功倍,又能安撫人心。「
朱由檢連連點頭。這個方案既有戰略高度,又有操作細節,確實高明。
「准了。另外...「他沉吟片刻,「朕再給你一個尚方寶劍。「
說著,他取出一道密旨:「這是朕給你的特權。遇到阻撓改革的官員,可以先斬後奏。「
李標接過密旨,鄭重叩首:「臣必不負陛下重託。「
有了尚方寶劍,李標的改革更加得心應手。他先是在北方選擇了幾個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地推行改革。
河北寧晉縣就是一個典型。這裡土地貧瘠,常年缺水。李標派工部官員前來勘察後,決定先治水。他不僅調用朝廷水利圖紙,還採納了當地農民的建議,利用當地地形,修建了一系列小型水利設施。
當地一位老農說得好:「大工程不實用,還是這種小水利來得實在。往年靠天吃飯,現在總算能自己做主了。「
同時,李標還在各地推行代田法。這是他從諸葛亮治蜀的經驗中得到的啟發。根據不同地區的土質和氣候,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既保證產量,又避免地力消耗。
為了監督改革執行情況,他派出了大量御史,深入各地暗訪。那些消極應付、中飽私囊的官員很快就被揪了出來。僅僅兩個月,就有二十多名知府、知縣被革職查辦。
最讓人意外的是他對待地方士紳的手段。不同於以往改革時的強硬態度,李標採取了懷柔政策。他邀請有聲望的士紳參與改革,讓他們在其中也能得到實惠。
「與其得罪他們,不如讓他們也嘗到改革的甜頭。「李標對朱由檢解釋道,「只要他們看到利益,自然會支持我們。「
果然,在這種政策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士紳開始支持改革。他們不僅出錢出力,還幫助安撫地方民心。一時間,改革的阻力大大減少。
三個月後,各地捷報頻傳:
北直隸的農田水利建設已見成效,旱地變成了水田,產量提高了五成。
山東的醫館網絡已經建立,十幾萬貧苦百姓得到了救治。
河南的商運開始繁榮,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甚至連一向落後的陝西,也開始有了起色。當地推廣的耐旱農作物,讓百姓不再擔心收成。
朱由檢看著這些奏摺,心中欣慰。他知道,大明的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李標的才能,以及那份來自諸葛亮的能力加持。
「陛下。「王承恩在一旁感嘆,「自古變法多艱,沒想到這次竟如此順利。「
朱由檢笑而不語。他知道,這不過是個開始。隨著改革的深入,大明帝國必將重現昔日榮光。
【叮!大明帝國實時數據更新】
-國庫存銀:6200萬兩(3000+3000+80+40+50+30)
-私庫存銀:492.5萬兩(592.5-40-20-25-15)
-軍隊戰力:6000
-民心指數:490(350+50+20+40++30)
-國運值:425(315+5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