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皇帝之心
皇帝駐蹕之處即為行在,即使是夜間,也有一個相當龐大的官僚集團可以運作,滿足各項政令的通行無誤。
太守府正堂中的燭光亮如白晝。
在皇帝做下分派、與中書令劉放和兩位閣臣商討詔書細節的時候,辛毗獨自一人默默的坐於桌案之後,仿佛一名旁觀的看客一般。
的確,他將關中、洛陽兩事告知皇帝後,就已經完成了一名臣子應盡的本份。
在劉放手捧蓋過了皇帝璽印的詔書離去後,辛毗起身拱手言道:「稟陛下,後方糧草漕運事務繁多,臣請明日凌晨輕騎返回泉州。」
曹睿輕嘆一聲,起身緩步走到了辛毗席前離三尺的距離,看著辛毗的雙眼說道:「辛侍中此行辛苦,朕心中甚為感念。後方再多事務,也不差這半日一日的。」
「明日上午,朕在此處為鐘太傅遙設祭祀。祭禮之後,辛卿與鍾毓一同南下吧。」
辛毗長施一禮應下,並未多言。
黃初與太和年間以來,大魏的政治活動都高度圍繞皇帝本人。
作為一切政治的根本核心,洛陽朝中公卿貴族之間的私下言語,關於皇帝的討論是躲不開的話題。
加之皇帝曾公開宣布不因臣子言語獲罪,校事也再沒有建安年間的窺探百官的惡劣記錄,這種討論更成為了常態。
誰私下宴飲之時,不朝著北宮的方向拱手稱一聲聖君?談幾句國勢昌隆?
在洛中普遍的評價中,皇帝與臣子之間相處的模式,可以分為明顯不同的幾個種類。
如曹真、陳群等人,資歷、能力皆為上等之選,高官厚祿、委以一方鎮守重任。
如劉曄、陳矯、黃權等人,侍於皇帝身側得到信任,而後外放為州郡之任,負責一州政事治理。
在這兩類之外,還有一類長居於陛下身側、更得聖心、股肱心腹一般的人物,說的就是司馬懿、董昭、辛毗這類了。
沒錯,此時的洛中風評,是將辛毗與司馬懿類比到一起的。
對於這類臣子來說,長居陛下身側就已經是得到聖意的證明。辛毗兩番統管大軍後勤,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辛毗三日疾馳四百里,為的就是皇帝口中的『感念』二字。此時已親耳聽到皇帝認可,又怎會追求其他呢?
……
對於曹睿來說,兩起突發事件只是治國理政過程中的些許波瀾。
而對於故太傅鍾繇的兒子鍾毓鍾稚叔,年邁父親的薨逝更是一種人生的重大打擊。
昨晚被皇帝親自召見時,鍾毓就已經哭過了一場。一夜沉默未眠,第二日又頂著黑眼圈身著孝服,束手低頭立在鍾繇靈位側邊,等待著祭禮的完成。
在看到皇帝身著素服、領著行在眾臣一同躬身行禮後,鍾毓的淚水更是止不住的傾瀉而出。
安靜的靈堂中,鍾毓的哭聲從一開始的嗚咽慢慢轉為嚎哭,在面積不大的堂中顯得愈發震耳和哀傷。
站在曹睿身後的臣子們,不知是出於緬懷鐘繇的真意,又或是應景的表演,此時也傳來不住的嘆息和哀泣聲。
曹睿長嘆一聲:「稚叔,過來離朕近些。」
年僅十八歲的鐘毓抬起頭止住了哭泣,雙眼紅腫著茫然走到了皇帝身邊。
曹睿將腰間掛著的龍紋玉牌從容解下,低頭看了看玉牌上流轉著的光澤,將它塞到了鍾毓的手裡。
「陛下,這是……?」鍾毓一時不解,輕聲問道。
曹睿嘆道:「還記得朕初繼位之時,曾親去鐘太傅府邸拜訪。鐘太傅曾給先帝贈玉,朕當時又將玉贈給了你。一晃四年過去,物是人非、時移境遷。朕昨夜思及鐘太傅點滴,更是哀傷不止。」
「稚叔,」曹睿右手按在了鍾毓的肩膀上:「鐘太傅年高德劭,八旬薨逝已享高壽,無需過度哀傷了。」
「玉乃君子之器。朕前番贈玉,實乃物歸原主。今日又贈玉於你,是望你成個如玉一般的君子。」
「你隨在朕身邊四年,如今朕一時又難以回返洛陽。」曹睿看向鍾毓:「今日朕就在此地為你做主,讓你襲封鐘太傅定陵侯之爵位,封邑一千八百戶可好?」
曹睿對鍾毓殷殷教誨之時,身後臣子們都紛紛盯著二人。
這可是難得的景象。
鍾毓隨在皇帝身側四年,眾人只將其比作尋常散騎一般,卻從不知曉他如此得到陛下看重,竟如同自家子侄一般。
以鍾毓為使者返回洛陽,這是與前任侍中王肅一般的待遇。陛下在洛中每每以王肅學說重於鄭玄學說,天下皆知。
又是贈玉、又是欽定繼承爵位,都是破了慣例的開恩之舉。此前皇帝還為鍾毓的母親單獨在洛中賜了宅院。
皇帝對鍾氏、對鍾毓竟然關懷如此嗎?
鍾毓哭得更厲害了,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跪地叩首:「臣謝陛下賜,也謝陛下對我鍾氏的恩典。臣有一不情之請,還望陛下恩准。」
曹睿點頭:「說來。」
鍾毓跪地請求道:「臣先父八旬薨逝,家中唯有臣與臣弟二人。臣弟年幼喪父,懇請陛下憐憫,分臣先父封邑給臣弟一些。」
鍾會?
曹睿先是一愣,而後轉頭看向身後的司馬懿等人:「此事可有先例嗎?」
司馬懿拱手答道:「此事確有先例。黃初年間先帝封鐘太傅為侯時,就曾分其封邑給鐘太傅之弟鍾演。」
曹睿點頭:「家風如此,朕也成全這一美事。稚叔,你願分多少?」
鍾毓拜道:「臣懇請陛下均分。」
曹睿盯著鍾毓的面孔看了幾瞬:「稚叔你可知道,有時年輕而身居高位、無功而受封賞,並非一件好事。」
「朕就封鍾會為列侯,封邑百戶。你這個為長子、長兄的,可要善加撫育,莫要讓親弟走上了歧路。」
鍾毓雖不明白皇帝之意,但自家弟弟也封了爵位,自己回到洛陽後也可以告慰先父之靈了,自是領下不表。
司馬懿看著鍾毓哭泣的面容,心中竟也感嘆了起來。
他所感嘆的不是皇帝念舊、也不是皇帝對鍾毓如此之好,而是感慨且不知道皇帝為何對鍾氏如此眷顧。
而曹睿本人的想法並不複雜。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鍾繇有功,其子當繼承其爵。至於鍾毓本人,乃是皇帝顧戀舊臣、拔擢親信的常態。皇帝的本職工作就是分權與賞賜,為何就不能恩蔭自己親信呢?
……
曹睿本想從土垠城即刻出發,卻因為鍾繇之事停了三日以全禮數。
不過這三日裡也沒閒著,行在眾臣進一步熟悉和盤點軍力,並且與眾將磨合行軍與指揮計劃。
滿寵甚至別出心裁的提議在土垠城北誓師,曹睿無事可做,自然也沒拒絕。
土垠城乃是右北平郡的郡治所在,而右北平自漢初時起,就是中原王朝對塞外胡人用兵的關鍵之地,飛將軍李廣就曾常駐於此。
滿寵親自出城尋訪,發現在城北三里的曠野之上,竟還殘留著一個不知何朝何代的夯土高台。滿寵當即命人將其修葺,並將此作為誓師之處。
返回城中後細細詢問才知,這個夯土台竟是當年武帝曹操討伐烏桓之時,祭天所在的場所。滿寵將此事稟報皇帝,曹睿並不忌諱,當即點頭應下。
四月二十一日,清晨。
天光將亮未亮之時,北方的燕山山脈如同一隻在長夜中盤踞的巨龍,山勢余脈在土垠城北驟然收束,嶙峋山岩如斷戟般直刺蒼穹。
城北的夯土高台猶如一隻巨獸脊骨破土而出,台下各部軍卒漸漸從土垠城周圍各處匯集而來,到了昨日約定好的地點集結成一個個巨大的方陣。
風聲、金鼓聲、呼號聲,將高台以南的空地悉數填滿。
曹睿卻早早到了台上,獨自一人立在並不寒冷的北風之中,趁著初亮的日光看著忙碌的軍陣,聽著台上旗幟在朔風中獵獵作響。
許久之後,高台再低一層之處,滿寵拱手請示道:「稟陛下,各部已經集結完畢,是否可以開始誓師之禮?」
「准。」曹睿口中輕吐出一個字來。
曹睿無需武力卓群,自有大魏千軍萬馬為皇前驅。
曹睿也無需高聲吶喊,自有金鼓號角響徹四野,讓每一個軍卒耳中聽到。
台下最西處,是劉曄所部的三千中軍輕騎、五千烏桓輕騎。
劉曄以東,是毌丘儉所領中領軍營的五千重騎。
再東,則是鮮卑輕騎、匈奴輕騎、各部步卒混雜而成的龐大軍陣。
而最東之處,就是文欽的羽林左軍,也是曹睿此行出征的最大依仗。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盧龍塞攻伐柳城烏桓之時,就是從土垠出發北行。曹操出兵祭天時所用的青銅鼎,也被滿寵派人從城中找了出來。
鼎中青煙不斷向空中飄升之時,北風漸漸轉為了西風,帶著裊裊青煙向東面遼東的方向吹去。
這已經算是些許異象了。
誓師之禮以祭天開始,而後就是宣讀出征檄文。
「陛下,」侍中徐庶神情整肅的手捧一卷明黃色的絹帛,走到高台上第二級的位置,輕輕將其遞到了皇帝手上。
曹睿伸手接過,向東面遼東的方向瞥了一眼,復又將其遞還到了徐庶手中。
這篇檄文正是曹睿本人所擬,當下正是侍中徐庶宣讀之時。(本章完)
太守府正堂中的燭光亮如白晝。
在皇帝做下分派、與中書令劉放和兩位閣臣商討詔書細節的時候,辛毗獨自一人默默的坐於桌案之後,仿佛一名旁觀的看客一般。
的確,他將關中、洛陽兩事告知皇帝後,就已經完成了一名臣子應盡的本份。
在劉放手捧蓋過了皇帝璽印的詔書離去後,辛毗起身拱手言道:「稟陛下,後方糧草漕運事務繁多,臣請明日凌晨輕騎返回泉州。」
曹睿輕嘆一聲,起身緩步走到了辛毗席前離三尺的距離,看著辛毗的雙眼說道:「辛侍中此行辛苦,朕心中甚為感念。後方再多事務,也不差這半日一日的。」
「明日上午,朕在此處為鐘太傅遙設祭祀。祭禮之後,辛卿與鍾毓一同南下吧。」
辛毗長施一禮應下,並未多言。
黃初與太和年間以來,大魏的政治活動都高度圍繞皇帝本人。
作為一切政治的根本核心,洛陽朝中公卿貴族之間的私下言語,關於皇帝的討論是躲不開的話題。
加之皇帝曾公開宣布不因臣子言語獲罪,校事也再沒有建安年間的窺探百官的惡劣記錄,這種討論更成為了常態。
誰私下宴飲之時,不朝著北宮的方向拱手稱一聲聖君?談幾句國勢昌隆?
在洛中普遍的評價中,皇帝與臣子之間相處的模式,可以分為明顯不同的幾個種類。
如曹真、陳群等人,資歷、能力皆為上等之選,高官厚祿、委以一方鎮守重任。
如劉曄、陳矯、黃權等人,侍於皇帝身側得到信任,而後外放為州郡之任,負責一州政事治理。
在這兩類之外,還有一類長居於陛下身側、更得聖心、股肱心腹一般的人物,說的就是司馬懿、董昭、辛毗這類了。
沒錯,此時的洛中風評,是將辛毗與司馬懿類比到一起的。
對於這類臣子來說,長居陛下身側就已經是得到聖意的證明。辛毗兩番統管大軍後勤,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辛毗三日疾馳四百里,為的就是皇帝口中的『感念』二字。此時已親耳聽到皇帝認可,又怎會追求其他呢?
……
對於曹睿來說,兩起突發事件只是治國理政過程中的些許波瀾。
而對於故太傅鍾繇的兒子鍾毓鍾稚叔,年邁父親的薨逝更是一種人生的重大打擊。
昨晚被皇帝親自召見時,鍾毓就已經哭過了一場。一夜沉默未眠,第二日又頂著黑眼圈身著孝服,束手低頭立在鍾繇靈位側邊,等待著祭禮的完成。
在看到皇帝身著素服、領著行在眾臣一同躬身行禮後,鍾毓的淚水更是止不住的傾瀉而出。
安靜的靈堂中,鍾毓的哭聲從一開始的嗚咽慢慢轉為嚎哭,在面積不大的堂中顯得愈發震耳和哀傷。
站在曹睿身後的臣子們,不知是出於緬懷鐘繇的真意,又或是應景的表演,此時也傳來不住的嘆息和哀泣聲。
曹睿長嘆一聲:「稚叔,過來離朕近些。」
年僅十八歲的鐘毓抬起頭止住了哭泣,雙眼紅腫著茫然走到了皇帝身邊。
曹睿將腰間掛著的龍紋玉牌從容解下,低頭看了看玉牌上流轉著的光澤,將它塞到了鍾毓的手裡。
「陛下,這是……?」鍾毓一時不解,輕聲問道。
曹睿嘆道:「還記得朕初繼位之時,曾親去鐘太傅府邸拜訪。鐘太傅曾給先帝贈玉,朕當時又將玉贈給了你。一晃四年過去,物是人非、時移境遷。朕昨夜思及鐘太傅點滴,更是哀傷不止。」
「稚叔,」曹睿右手按在了鍾毓的肩膀上:「鐘太傅年高德劭,八旬薨逝已享高壽,無需過度哀傷了。」
「玉乃君子之器。朕前番贈玉,實乃物歸原主。今日又贈玉於你,是望你成個如玉一般的君子。」
「你隨在朕身邊四年,如今朕一時又難以回返洛陽。」曹睿看向鍾毓:「今日朕就在此地為你做主,讓你襲封鐘太傅定陵侯之爵位,封邑一千八百戶可好?」
曹睿對鍾毓殷殷教誨之時,身後臣子們都紛紛盯著二人。
這可是難得的景象。
鍾毓隨在皇帝身側四年,眾人只將其比作尋常散騎一般,卻從不知曉他如此得到陛下看重,竟如同自家子侄一般。
以鍾毓為使者返回洛陽,這是與前任侍中王肅一般的待遇。陛下在洛中每每以王肅學說重於鄭玄學說,天下皆知。
又是贈玉、又是欽定繼承爵位,都是破了慣例的開恩之舉。此前皇帝還為鍾毓的母親單獨在洛中賜了宅院。
皇帝對鍾氏、對鍾毓竟然關懷如此嗎?
鍾毓哭得更厲害了,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跪地叩首:「臣謝陛下賜,也謝陛下對我鍾氏的恩典。臣有一不情之請,還望陛下恩准。」
曹睿點頭:「說來。」
鍾毓跪地請求道:「臣先父八旬薨逝,家中唯有臣與臣弟二人。臣弟年幼喪父,懇請陛下憐憫,分臣先父封邑給臣弟一些。」
鍾會?
曹睿先是一愣,而後轉頭看向身後的司馬懿等人:「此事可有先例嗎?」
司馬懿拱手答道:「此事確有先例。黃初年間先帝封鐘太傅為侯時,就曾分其封邑給鐘太傅之弟鍾演。」
曹睿點頭:「家風如此,朕也成全這一美事。稚叔,你願分多少?」
鍾毓拜道:「臣懇請陛下均分。」
曹睿盯著鍾毓的面孔看了幾瞬:「稚叔你可知道,有時年輕而身居高位、無功而受封賞,並非一件好事。」
「朕就封鍾會為列侯,封邑百戶。你這個為長子、長兄的,可要善加撫育,莫要讓親弟走上了歧路。」
鍾毓雖不明白皇帝之意,但自家弟弟也封了爵位,自己回到洛陽後也可以告慰先父之靈了,自是領下不表。
司馬懿看著鍾毓哭泣的面容,心中竟也感嘆了起來。
他所感嘆的不是皇帝念舊、也不是皇帝對鍾毓如此之好,而是感慨且不知道皇帝為何對鍾氏如此眷顧。
而曹睿本人的想法並不複雜。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鍾繇有功,其子當繼承其爵。至於鍾毓本人,乃是皇帝顧戀舊臣、拔擢親信的常態。皇帝的本職工作就是分權與賞賜,為何就不能恩蔭自己親信呢?
……
曹睿本想從土垠城即刻出發,卻因為鍾繇之事停了三日以全禮數。
不過這三日裡也沒閒著,行在眾臣進一步熟悉和盤點軍力,並且與眾將磨合行軍與指揮計劃。
滿寵甚至別出心裁的提議在土垠城北誓師,曹睿無事可做,自然也沒拒絕。
土垠城乃是右北平郡的郡治所在,而右北平自漢初時起,就是中原王朝對塞外胡人用兵的關鍵之地,飛將軍李廣就曾常駐於此。
滿寵親自出城尋訪,發現在城北三里的曠野之上,竟還殘留著一個不知何朝何代的夯土高台。滿寵當即命人將其修葺,並將此作為誓師之處。
返回城中後細細詢問才知,這個夯土台竟是當年武帝曹操討伐烏桓之時,祭天所在的場所。滿寵將此事稟報皇帝,曹睿並不忌諱,當即點頭應下。
四月二十一日,清晨。
天光將亮未亮之時,北方的燕山山脈如同一隻在長夜中盤踞的巨龍,山勢余脈在土垠城北驟然收束,嶙峋山岩如斷戟般直刺蒼穹。
城北的夯土高台猶如一隻巨獸脊骨破土而出,台下各部軍卒漸漸從土垠城周圍各處匯集而來,到了昨日約定好的地點集結成一個個巨大的方陣。
風聲、金鼓聲、呼號聲,將高台以南的空地悉數填滿。
曹睿卻早早到了台上,獨自一人立在並不寒冷的北風之中,趁著初亮的日光看著忙碌的軍陣,聽著台上旗幟在朔風中獵獵作響。
許久之後,高台再低一層之處,滿寵拱手請示道:「稟陛下,各部已經集結完畢,是否可以開始誓師之禮?」
「准。」曹睿口中輕吐出一個字來。
曹睿無需武力卓群,自有大魏千軍萬馬為皇前驅。
曹睿也無需高聲吶喊,自有金鼓號角響徹四野,讓每一個軍卒耳中聽到。
台下最西處,是劉曄所部的三千中軍輕騎、五千烏桓輕騎。
劉曄以東,是毌丘儉所領中領軍營的五千重騎。
再東,則是鮮卑輕騎、匈奴輕騎、各部步卒混雜而成的龐大軍陣。
而最東之處,就是文欽的羽林左軍,也是曹睿此行出征的最大依仗。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盧龍塞攻伐柳城烏桓之時,就是從土垠出發北行。曹操出兵祭天時所用的青銅鼎,也被滿寵派人從城中找了出來。
鼎中青煙不斷向空中飄升之時,北風漸漸轉為了西風,帶著裊裊青煙向東面遼東的方向吹去。
這已經算是些許異象了。
誓師之禮以祭天開始,而後就是宣讀出征檄文。
「陛下,」侍中徐庶神情整肅的手捧一卷明黃色的絹帛,走到高台上第二級的位置,輕輕將其遞到了皇帝手上。
曹睿伸手接過,向東面遼東的方向瞥了一眼,復又將其遞還到了徐庶手中。
這篇檄文正是曹睿本人所擬,當下正是侍中徐庶宣讀之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