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打死別認罪
「哎,不是父王生氣,只是你……」劉據生氣的甩手剁足,氣的發顫的怒道:「孤才是你的父王。」
「朝堂之勢,兇險萬分,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
「你說說你,做事之前,能否與孤商量一二。」
「巫蠱之術,這是捅破天的大事。」
「你還敢抬棺入宮,死諫不休,甚至還敢提陳阿嬌之事,是嫌自己活得不耐煩,還是覺得孤這太子之位當的太舒坦了。」
「得虧父王仁德,明辨是非,這才讓你險中活命。」
「可你被封涼王,身為孤的嫡長子,皇長孫,被封藩王就藩,意味著什麼,你,可是明白。」
「兒臣知錯!」劉進隻言片語未為自己狡辯,只向劉據認錯。
「罷了,孤也明白,你不容易,既然大事已定,就藩之事不可耽誤,涼州苦寒,荒蕪,多帶些人手前去吧。」
「太子宮中一應屬官,你看重誰便帶著一同去涼州吧。」
劉據擺了擺手,放棄了詰問。
「兒臣謝父王!」劉進一句廢話也不想和劉據說,叩謝君恩。
「既然已無大事,散了散了!」劉據不耐煩的擺手。
「父王此時,該進宮向陛下認錯了。」劉進冷不丁的來了一句。
對這位穿越後爹,他無話可說,也失望透頂。
能幫就幫,不能幫就算了。
他現在要為自己謀劃!
「認錯,認什麼錯?」劉據頓足轉身看向劉進,「巫蠱之術塵埃落定,李廣利被罷免回封地,孤去認錯?」
「此事雖是兒臣所惹,但終究李廣利乃攻陷父王太子之位。」
「是時候向陛下展現父王仁慈之心,不忍之心,畢竟,昌邑王也是父王您的弟弟,離京就藩,相思不忍之心難免。」
「貓哭耗子假慈悲,孤可干不來這種事情。」劉據冷聲怒道:「昌邑王,若不是父皇強留昌邑王在京師,孤巴不得昌邑王遠離京師。」
「一個藩王,留在京師與孤爭奪太子之位,對孤陽奉陰違,孤與其沒有半分感情。」
「可畢竟是父王的兄弟,如今昌邑王被驅逐就藩,終是離京,也徹底落敗,陛下自然不希望看到兄弟鬩牆之事發生。」
劉進心很痛。
實在是想不通,這麼多年了,這位太子究竟是如何在這波濤洶湧的大漢王朝存活到現在的。
又是如何安安穩穩的坐在太子之位三十年之久。
就這短短的兩日,他已經快要崩潰了。
這位太子有時候很猛,也很聰明,而且非常的果決。
可有時候真的很蠢,蠢的令人崩潰。
更有的時候,有點自作聰明。
明明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卻要搞得非常複雜,有時候很複雜的事情,卻想的很簡單。
就拿表功一事,明明很簡單,卻想的很複雜。
就李廣利一事,這件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事情,可在劉據似乎非常的簡單,一點都不多想。
尤其是現在,竟然置氣表示對昌邑王不下死手就已經是天大的寬恕了。
饒了我吧!
爹!
只要昌邑王離開京師,對太子的威脅就幾乎等於零。
這個時候表現的大度一點,容忍一點,兄友弟恭一點,沒什麼毛病吧!
敵視歸敵視,該做的樣子還是得做。
向群臣表示一下自己有容人之量,何樂而不為。
政治手段,就是一場作秀,表演給所有人看。
這個舞台,就是朝堂。
「行吧,孤去向陛下請罪便是!」
劉據想了想,認真的點了點頭。
這個兒子最近很妖,表現的太突出了,聽一聽意見也不錯。
「父王,不是認罪,是認錯!」
「太子可以錯,但不能有罪。」
劉進是真的痛心疾首,屏退了四周,只留下幾位重要的核心人物,也算是給劉據一點面子了,「父王無罪,這一點無論任何時候,父王都不應該承認,哪怕是父王真的有罪,也不該是父王認罪。」
「太子宮多的是為父王賣命賣身之人,這些人跟隨父王就是為了博一場潑天富貴。」
「有些人為了自己,有些人為了家族,有些人為了家室,有些人為了兒孫,總而言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效忠父王,都是各取所需。」
「而這些人也做好了隨時為父王犧牲的準備,準確的說,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講父王推上那九五之尊的位置。」
「而這些人,在萬不得已之下,便是父王的替罪羊,便是父王的發聲筒,便是父王驅使的手臂。」
劉進說的很委婉,也很直白。
而且是當著張賀,侯明,王燁夫幾人面說的這些話。
投身太子門下,能夠一步登天的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承擔太子登基之路的基石,犧牲品。
如公孫賀,就是如張賀,侯明,王燁夫這些人一樣,下對了賭注,一步登天,從太子舍人一步步混到了丞相這個位置。
而如本身就有超高地位卻又不受重任的石德,太子幾位第一位丞相非石德莫屬。
才能,德行,品行這些在這個高度,並不重要。
「所以,對父王來說,任何時候,只有錯,沒有罪。」
「有錯只需要改,有罪便需要罰。」
「就如廢馬政之議,雖然兒臣知曉那也是父王所謀,但這種事情,完全可以交給御史大夫暴勝之去干,也可以交給少傅去干,做對了,父王領功,做錯了,也是暴勝之,石德的錯。」
「太子宮中,沒有人會在意父王捨棄了誰而因此覺得父王薄情寡義。」
「恰恰相反的是,只要父王有繼承大統的希望,希望越大,就會有十個,百個如暴勝之這樣的人前來效忠父王。」
「為什麼李廣利可以籠絡到那麼多的朝臣為其張羅,原因就在於昌邑王奪嫡的希望太大了。」
「大到有人不想通過一步步攀爬而想要靠著昌邑王奪嫡繼位而獲得如姨爺公孫賀一樣的恩寵。「
劉進頓了頓,餵飯吃給劉據的繼續道:「而對陛下而言,父王認錯,知錯就改,尚在接受範圍內。」
「可父王每走一步,便要認罪一步,如何能夠接受。」
「所以父王,今後不管發生任何事情,抵死不認罪,有錯咱就去陛下哪兒磕頭認錯。」
「朝堂之勢,兇險萬分,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
「你說說你,做事之前,能否與孤商量一二。」
「巫蠱之術,這是捅破天的大事。」
「你還敢抬棺入宮,死諫不休,甚至還敢提陳阿嬌之事,是嫌自己活得不耐煩,還是覺得孤這太子之位當的太舒坦了。」
「得虧父王仁德,明辨是非,這才讓你險中活命。」
「可你被封涼王,身為孤的嫡長子,皇長孫,被封藩王就藩,意味著什麼,你,可是明白。」
「兒臣知錯!」劉進隻言片語未為自己狡辯,只向劉據認錯。
「罷了,孤也明白,你不容易,既然大事已定,就藩之事不可耽誤,涼州苦寒,荒蕪,多帶些人手前去吧。」
「太子宮中一應屬官,你看重誰便帶著一同去涼州吧。」
劉據擺了擺手,放棄了詰問。
「兒臣謝父王!」劉進一句廢話也不想和劉據說,叩謝君恩。
「既然已無大事,散了散了!」劉據不耐煩的擺手。
「父王此時,該進宮向陛下認錯了。」劉進冷不丁的來了一句。
對這位穿越後爹,他無話可說,也失望透頂。
能幫就幫,不能幫就算了。
他現在要為自己謀劃!
「認錯,認什麼錯?」劉據頓足轉身看向劉進,「巫蠱之術塵埃落定,李廣利被罷免回封地,孤去認錯?」
「此事雖是兒臣所惹,但終究李廣利乃攻陷父王太子之位。」
「是時候向陛下展現父王仁慈之心,不忍之心,畢竟,昌邑王也是父王您的弟弟,離京就藩,相思不忍之心難免。」
「貓哭耗子假慈悲,孤可干不來這種事情。」劉據冷聲怒道:「昌邑王,若不是父皇強留昌邑王在京師,孤巴不得昌邑王遠離京師。」
「一個藩王,留在京師與孤爭奪太子之位,對孤陽奉陰違,孤與其沒有半分感情。」
「可畢竟是父王的兄弟,如今昌邑王被驅逐就藩,終是離京,也徹底落敗,陛下自然不希望看到兄弟鬩牆之事發生。」
劉進心很痛。
實在是想不通,這麼多年了,這位太子究竟是如何在這波濤洶湧的大漢王朝存活到現在的。
又是如何安安穩穩的坐在太子之位三十年之久。
就這短短的兩日,他已經快要崩潰了。
這位太子有時候很猛,也很聰明,而且非常的果決。
可有時候真的很蠢,蠢的令人崩潰。
更有的時候,有點自作聰明。
明明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卻要搞得非常複雜,有時候很複雜的事情,卻想的很簡單。
就拿表功一事,明明很簡單,卻想的很複雜。
就李廣利一事,這件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事情,可在劉據似乎非常的簡單,一點都不多想。
尤其是現在,竟然置氣表示對昌邑王不下死手就已經是天大的寬恕了。
饒了我吧!
爹!
只要昌邑王離開京師,對太子的威脅就幾乎等於零。
這個時候表現的大度一點,容忍一點,兄友弟恭一點,沒什麼毛病吧!
敵視歸敵視,該做的樣子還是得做。
向群臣表示一下自己有容人之量,何樂而不為。
政治手段,就是一場作秀,表演給所有人看。
這個舞台,就是朝堂。
「行吧,孤去向陛下請罪便是!」
劉據想了想,認真的點了點頭。
這個兒子最近很妖,表現的太突出了,聽一聽意見也不錯。
「父王,不是認罪,是認錯!」
「太子可以錯,但不能有罪。」
劉進是真的痛心疾首,屏退了四周,只留下幾位重要的核心人物,也算是給劉據一點面子了,「父王無罪,這一點無論任何時候,父王都不應該承認,哪怕是父王真的有罪,也不該是父王認罪。」
「太子宮多的是為父王賣命賣身之人,這些人跟隨父王就是為了博一場潑天富貴。」
「有些人為了自己,有些人為了家族,有些人為了家室,有些人為了兒孫,總而言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效忠父王,都是各取所需。」
「而這些人也做好了隨時為父王犧牲的準備,準確的說,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講父王推上那九五之尊的位置。」
「而這些人,在萬不得已之下,便是父王的替罪羊,便是父王的發聲筒,便是父王驅使的手臂。」
劉進說的很委婉,也很直白。
而且是當著張賀,侯明,王燁夫幾人面說的這些話。
投身太子門下,能夠一步登天的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承擔太子登基之路的基石,犧牲品。
如公孫賀,就是如張賀,侯明,王燁夫這些人一樣,下對了賭注,一步登天,從太子舍人一步步混到了丞相這個位置。
而如本身就有超高地位卻又不受重任的石德,太子幾位第一位丞相非石德莫屬。
才能,德行,品行這些在這個高度,並不重要。
「所以,對父王來說,任何時候,只有錯,沒有罪。」
「有錯只需要改,有罪便需要罰。」
「就如廢馬政之議,雖然兒臣知曉那也是父王所謀,但這種事情,完全可以交給御史大夫暴勝之去干,也可以交給少傅去干,做對了,父王領功,做錯了,也是暴勝之,石德的錯。」
「太子宮中,沒有人會在意父王捨棄了誰而因此覺得父王薄情寡義。」
「恰恰相反的是,只要父王有繼承大統的希望,希望越大,就會有十個,百個如暴勝之這樣的人前來效忠父王。」
「為什麼李廣利可以籠絡到那麼多的朝臣為其張羅,原因就在於昌邑王奪嫡的希望太大了。」
「大到有人不想通過一步步攀爬而想要靠著昌邑王奪嫡繼位而獲得如姨爺公孫賀一樣的恩寵。「
劉進頓了頓,餵飯吃給劉據的繼續道:「而對陛下而言,父王認錯,知錯就改,尚在接受範圍內。」
「可父王每走一步,便要認罪一步,如何能夠接受。」
「所以父王,今後不管發生任何事情,抵死不認罪,有錯咱就去陛下哪兒磕頭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