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和天子掰手腕!
第498章 和天子掰手腕!
天子清丈田畝、普查人口,最多只是讓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們傷筋動骨而已,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但國子監的出現卻讓所有人感到不安。
對官員選拔和晉升之路的掌控,是世家能在朝堂中屹立不朽的原因所在。
可如今天子卻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選拔人才的道路,讓察舉制不再是晉升的唯一途徑,這直接觸碰到了他們的根本。
打個比方,如果說朝廷的各種官職是一塊大餅,那他們就是圍在這塊大餅旁邊的饕客。
而分餅的刀子只有一把,那就是晉升之路。
以前這把刀在他們手裡,所以他們可以隨意分配這塊大餅,只是是誰吃得多誰吃的少的問題而已,大家都能吃飽。
但國子監的出現代表著第二把分餅的刀出現了,以後想吃餅就由天子來分配。
最要命的是吃餅的人也變多了,因為餅就這麼大,吃餅的人變多,那就得有人餓著,甚至被餓死。
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崔琰話音落下後,董忠也繼續說道:「除了國子監之外,還有一件事也很讓人匪夷所思。」
「我聽聞冶造局最近掌握了一種新的造紙術,造出來的紙張不僅質量上乘,而且製造成本也十分低廉。」
「冶造局還通過一種叫做印刷術的方法,大量印刷書籍,一本書的價格只需要一百錢!」
在如今這個時代,書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甚至有「一書百金」的說法。
一金為一萬錢,百金即百萬錢。
即便相對便宜的竹簡,也讓普通百姓難以承受,而書具體價格因書籍製作方式、材質等因素有所不同。
拿竹簡書籍舉例,製作竹簡要經過選材、切片、殺青等多道複雜工序,耗材耗時。
以製作工藝較好、字數較多的竹簡書籍來說,一部中等篇幅的可能要耗費幾千到上萬錢。
如果是長篇巨著或內容重要、製作精美的,價格可能高達數萬錢甚至更高。
後來蔡倫雖然改進了造紙術,但紙張的產量低,製作工藝也不夠成熟,而且讀書人普遍對紙的認可度不高,所以紙質書籍的價格比竹簡書籍還要高。
一本質量上乘、裝訂精美的紙質書籍價格可能在百金左右,即百萬錢上下。
此外專業抄書人報酬也不低,隨隨便便都需要幾百上千錢,若請有學問、有名聲的人抄錄的話費用則更高。
一本普通篇幅的抄錄書籍,抄錄費用可能要三四千錢,如果是請名師大家抄錄或書籍內容有特殊要求,價格還會大幅增加。
所以在如今這個時代,讀書都是世家大族子弟們的專屬權利,寒門子弟們想讀書只能去一些知名的書院學習,或者從老師、朋友、親戚那裡借讀。
至於連寒門都算不上的普通人想要讀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你們看。」
董忠說著,從懷中取出一本書,封皮上印著《詩經》兩個大字。
「這本《詩經》是我在冶造局開的書店裡買來的,我只花了一百錢,如果講價的話能更低!」
「一百錢啊,裝訂和謄抄都如此精美的書,居然只要一百錢!」
「這、這實在是暴殄天物!」
董忠無不痛心疾首地說道,這種質量的書放在以往的話起碼都需要上百金!
百金是什麼概念?
一個平民給他一輩子時間攢錢都買不了半本!
可他那日卻看見許許多多的平頭百姓都在書店裡看書買書,那些泥腿子怎麼配看這種聖賢書!
「才一百錢?」
在場其他各大世家的家主們聞言也震驚了,對印刷術和造紙術的事情他們也有所耳聞,但他們沒想到書籍的價格被打到這麼低了!
一本裝訂精美的《詩經》,居然只要一百錢!
一百錢對他們來說甚至一杯茶錢都不夠,哪怕是普通百姓,狠狠心攢一兩個月的錢也能買上一本!
荀閎有些不敢相信地道:「董公莫不是在說笑吧,怎麼可能這麼便宜?」
「這連請人謄抄的費用都不夠!」
董忠不悅道:「我騙你做什麼?朝廷開的書店就在北街,你們明日可以自己去看看,裡面的書價格都極便宜。」
「而且我說了,冶造局用的是一種叫印刷術的技術,不是讓人動手謄抄。」
「這種技術就是把字刻在模板上,在模板上刷上墨,跟蓋章一樣蓋在紙上,然後再進行裝訂。」
「如此直接省去了謄抄的功夫,一天之內可以印刷出幾百上千本書,價格怎麼能不便宜?」
印刷術的原理十分簡單,就是跟印章蓋印一樣,只是此前從來沒人想到用這種方法批量印書而已。
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紙的造價貴。
只是如今冶造局改良了造紙術,把造紙的成本給打了下來,搭配上印刷術,書價自然變賤。
「實在是不可思議……」
荀閎喃喃自語道,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書的價格能這麼便宜,如此以來讀書將不再是士族子弟的特權。
以後豈不是天下人人都讀得起書了?
想到此處,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天下人人都能讀得起書,都進入國子監學習,那察舉制完全就是名存實亡!
天子以其他科目選拔人才,不看傳統經義,那他們掌握了釋經權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件事才是需要我們首先要解決的。」
「不能任由國子監在這樣發展下去了。」
「要麼讓陛下停止辦學,要麼想辦法滲透進入國子監,掌控這一新的晉升途徑。」
崔琰做出了總結,神色嚴肅地道。
他對國子監的態度就兩種。
要麼讓它停掉,要麼參與其中,用類似於掌控釋經權的方式來掌控國子監。
否則一旦讓國子監這條晉升道路穩定下來的話,察舉制將會被取締,他們也將徹底失去立足之本!
「你嘴上說倒是容易。」
竇輔冷哼一聲,說道:「陛下讓郭奉孝主辦國子監,可見有多麼重視,怎麼可能讓陛下停止辦學?」
「至於掌控……呵,你以為國子監里的新科和儒學一樣?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
他們之所以能夠掌控察舉制這條晉升之路,是因為大漢獨尊儒術,儒學可以隨意進行解讀。
但國子監里的那些學科,數術、工冶、刑律、政治,除了最後一門政治,其餘哪一科能夠隨意解讀?
就連政治,學習的也是如何馭民,如何為官治理一方,而不是那些有的沒的東西。
所以想要跟掌控察舉制一樣掌控國子監這條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強行阻止天子辦學就更做不到了,除非他們動用武力……但這和找死沒什麼區別。
天下剛剛一統,朝廷的兵馬是最強盛的時候,他們拿什麼去跟天子掰手腕?
早上造的反,呂布下午領兵趕到,當天晚上他們全族的人頭就會被擺到天子的面前,就是這麼簡單。
「那就什麼都不做好了。」
崔琰淡淡一笑,隨意地說道:「讓國子監發展下去也不錯,畢竟按照國子監這些新科學習,培養出來的都是對大漢、對朝廷有用的人才。」
「日後也讓咱們族內的子弟進入國子監,跟那群寒門子弟還有泥腿子們競爭,憑本事做官。」
「竇家主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崔琰看似在詢問竇輔,實則話里藏針,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拋棄特權,去跟下面那群人競爭,等於是拋棄家族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因為真要是公平競爭起來,他們不一定能爭得過那群寒門子弟,甚至是泥腿子出身的平民百姓。
郭嘉、賈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難道不是寒門出身嗎?
可現在照樣是大司馬、大司徒,是天子最倚重的心腹,他們誰爭得過這兩人?
當初天子被袁紹挾持,孤身一人,如果那時候天子拉攏的是他崔琰、是陳琳、是荀諶,他們敢投靠嗎?
他們不敢,但郭嘉敢。
原因很簡單,對於出身寒微的人來說,只要抓住一線希望,就會拼盡全力地去爭!去搶!
這股狠勁是他們這群出身高貴的人所沒有的,因為優渥的出身讓他們不敢去賭,這就是差距所在!
崔琰無比清楚這一點!
竇輔臉色陰晴不定,沒有接崔琰的話茬,只是保持沉默,其餘眾人也都不說話。
「我倒是有一個辦法,但不知可不可行。」
這時候,陳琳忽然緩緩開口說道。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他。
董忠迫不及待地問道:「孔璋有什麼好辦法?不妨直說,我等洗耳恭聽。」
不管怎麼樣,總比一直這樣僵著要好。
陳琳說道:「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大漢歷來也是以孝道和儒家治國。」
「如今陛下開辦國子監,不將儒術經義列入其中,反而以數算、工冶等小道選才,豈不是違背祖宗成法?」
「我等只要咬死這一點,令諸多學子聯名上書,再請大儒辯經,迫使陛下停止開辦國子監。」
「最不濟也能讓陛下將儒學經義納入國子監的學習科目之中,並以儒術為主、其餘學科為輔。」
「如此一來,晉升之路依然能被我們把控。」
陳琳的這一想法一提出來,其餘眾人們的眼睛全都亮了,崔琰更是不禁拍案叫絕。
「妙!實在是妙!」
崔琰一臉驚喜地看著陳琳,說道:「孔璋兄實乃大才也,此計甚好!」
目前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天子不再以儒術選人,而是以其他科目選拔人才。
這一點未必不能反過來利用,只要操作得當,就算不能讓國子監停辦,也能讓儒術再度成為國子監的學習主科!
這時候審榮有些擔心地說道:「可是……讓學子聯名上書請命,這有些犯忌諱吧。」
「以陛下的性格,未必會妥協。」
天子強硬的性格是人盡皆知的,當初袁紹那麼硬氣,跟天子對著幹,結果怎麼樣?
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韙,天子也將袁氏族誅了,就連身為功臣的荀諶也是說殺就殺。
對於這樣一位冷酷帝王,說不害怕是假的,因為誰也不知道天子會做出什麼事情。
「放心,陛下雖然手段強硬,但在這種事上是不會動用武力的,否則便是寒了天下學子的心。」
崔琰微微一笑,目光炯炯有神,「而且我會去請我老師出山勸誡陛下。」
沮宗愣了愣,問道:「尊師是?」
崔琰笑道:「家師乃鄭諱玄,其為經學大家,遍注群經,於《詩》、《書》、《禮》、《易》、《春秋》皆有卓見。」
「其學通古今,義理精深,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四海,堪稱儒學宗師,孔北海也遠遠不及。」
「當初陛下曾讓我去請家師出山入仕,但被老師拒絕了。如今陛下輕儒而重小道,若家師得知,定不會束手旁觀。」
崔琰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鄭玄。
這位儒學宗師是當之無愧的當世第一大儒,哪怕縱觀整個大漢歷朝歷代,恐怕也只有馬融、盧植、以及董仲舒這幾位大名鼎鼎的儒學宗師能和其相提並論。
「是鄭先生?太好了!我們有救了!」
聽到鄭玄的名號,沮宗大為欣喜,若是這位當世儒壇的執牛耳者出面,天子也不會不給面子!
董忠也露出了笑容,說道:「那此事就這麼敲定了,我們各自下去準備。」
「諸位,此事關係到我們日後能否繼續在朝堂之中立足,萬萬不能敷衍應對。」
「個中利害,諸位應該都清楚。」
這是他們唯一能夠和天子打擂台的機會,這次機會要是錯過了,日後再想要奪回主動權,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眾人皆面色凝重地點了點頭,就連和崔琰不對付的竇輔也不例外。
兩家的恩怨到底只是他們兩家的事情,孰輕孰重他是分得清的。
眾人又簡單商議了一番後,就陸續離開了暗室,從崔府後門乘坐馬車離開。
只是在深沉的夜色中,有數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然後悄然尾隨而上,如飛鳥掠過。
(本章完)
天子清丈田畝、普查人口,最多只是讓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們傷筋動骨而已,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但國子監的出現卻讓所有人感到不安。
對官員選拔和晉升之路的掌控,是世家能在朝堂中屹立不朽的原因所在。
可如今天子卻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選拔人才的道路,讓察舉制不再是晉升的唯一途徑,這直接觸碰到了他們的根本。
打個比方,如果說朝廷的各種官職是一塊大餅,那他們就是圍在這塊大餅旁邊的饕客。
而分餅的刀子只有一把,那就是晉升之路。
以前這把刀在他們手裡,所以他們可以隨意分配這塊大餅,只是是誰吃得多誰吃的少的問題而已,大家都能吃飽。
但國子監的出現代表著第二把分餅的刀出現了,以後想吃餅就由天子來分配。
最要命的是吃餅的人也變多了,因為餅就這麼大,吃餅的人變多,那就得有人餓著,甚至被餓死。
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崔琰話音落下後,董忠也繼續說道:「除了國子監之外,還有一件事也很讓人匪夷所思。」
「我聽聞冶造局最近掌握了一種新的造紙術,造出來的紙張不僅質量上乘,而且製造成本也十分低廉。」
「冶造局還通過一種叫做印刷術的方法,大量印刷書籍,一本書的價格只需要一百錢!」
在如今這個時代,書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甚至有「一書百金」的說法。
一金為一萬錢,百金即百萬錢。
即便相對便宜的竹簡,也讓普通百姓難以承受,而書具體價格因書籍製作方式、材質等因素有所不同。
拿竹簡書籍舉例,製作竹簡要經過選材、切片、殺青等多道複雜工序,耗材耗時。
以製作工藝較好、字數較多的竹簡書籍來說,一部中等篇幅的可能要耗費幾千到上萬錢。
如果是長篇巨著或內容重要、製作精美的,價格可能高達數萬錢甚至更高。
後來蔡倫雖然改進了造紙術,但紙張的產量低,製作工藝也不夠成熟,而且讀書人普遍對紙的認可度不高,所以紙質書籍的價格比竹簡書籍還要高。
一本質量上乘、裝訂精美的紙質書籍價格可能在百金左右,即百萬錢上下。
此外專業抄書人報酬也不低,隨隨便便都需要幾百上千錢,若請有學問、有名聲的人抄錄的話費用則更高。
一本普通篇幅的抄錄書籍,抄錄費用可能要三四千錢,如果是請名師大家抄錄或書籍內容有特殊要求,價格還會大幅增加。
所以在如今這個時代,讀書都是世家大族子弟們的專屬權利,寒門子弟們想讀書只能去一些知名的書院學習,或者從老師、朋友、親戚那裡借讀。
至於連寒門都算不上的普通人想要讀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你們看。」
董忠說著,從懷中取出一本書,封皮上印著《詩經》兩個大字。
「這本《詩經》是我在冶造局開的書店裡買來的,我只花了一百錢,如果講價的話能更低!」
「一百錢啊,裝訂和謄抄都如此精美的書,居然只要一百錢!」
「這、這實在是暴殄天物!」
董忠無不痛心疾首地說道,這種質量的書放在以往的話起碼都需要上百金!
百金是什麼概念?
一個平民給他一輩子時間攢錢都買不了半本!
可他那日卻看見許許多多的平頭百姓都在書店裡看書買書,那些泥腿子怎麼配看這種聖賢書!
「才一百錢?」
在場其他各大世家的家主們聞言也震驚了,對印刷術和造紙術的事情他們也有所耳聞,但他們沒想到書籍的價格被打到這麼低了!
一本裝訂精美的《詩經》,居然只要一百錢!
一百錢對他們來說甚至一杯茶錢都不夠,哪怕是普通百姓,狠狠心攢一兩個月的錢也能買上一本!
荀閎有些不敢相信地道:「董公莫不是在說笑吧,怎麼可能這麼便宜?」
「這連請人謄抄的費用都不夠!」
董忠不悅道:「我騙你做什麼?朝廷開的書店就在北街,你們明日可以自己去看看,裡面的書價格都極便宜。」
「而且我說了,冶造局用的是一種叫印刷術的技術,不是讓人動手謄抄。」
「這種技術就是把字刻在模板上,在模板上刷上墨,跟蓋章一樣蓋在紙上,然後再進行裝訂。」
「如此直接省去了謄抄的功夫,一天之內可以印刷出幾百上千本書,價格怎麼能不便宜?」
印刷術的原理十分簡單,就是跟印章蓋印一樣,只是此前從來沒人想到用這種方法批量印書而已。
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紙的造價貴。
只是如今冶造局改良了造紙術,把造紙的成本給打了下來,搭配上印刷術,書價自然變賤。
「實在是不可思議……」
荀閎喃喃自語道,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書的價格能這麼便宜,如此以來讀書將不再是士族子弟的特權。
以後豈不是天下人人都讀得起書了?
想到此處,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天下人人都能讀得起書,都進入國子監學習,那察舉制完全就是名存實亡!
天子以其他科目選拔人才,不看傳統經義,那他們掌握了釋經權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件事才是需要我們首先要解決的。」
「不能任由國子監在這樣發展下去了。」
「要麼讓陛下停止辦學,要麼想辦法滲透進入國子監,掌控這一新的晉升途徑。」
崔琰做出了總結,神色嚴肅地道。
他對國子監的態度就兩種。
要麼讓它停掉,要麼參與其中,用類似於掌控釋經權的方式來掌控國子監。
否則一旦讓國子監這條晉升道路穩定下來的話,察舉制將會被取締,他們也將徹底失去立足之本!
「你嘴上說倒是容易。」
竇輔冷哼一聲,說道:「陛下讓郭奉孝主辦國子監,可見有多麼重視,怎麼可能讓陛下停止辦學?」
「至於掌控……呵,你以為國子監里的新科和儒學一樣?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
他們之所以能夠掌控察舉制這條晉升之路,是因為大漢獨尊儒術,儒學可以隨意進行解讀。
但國子監里的那些學科,數術、工冶、刑律、政治,除了最後一門政治,其餘哪一科能夠隨意解讀?
就連政治,學習的也是如何馭民,如何為官治理一方,而不是那些有的沒的東西。
所以想要跟掌控察舉制一樣掌控國子監這條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強行阻止天子辦學就更做不到了,除非他們動用武力……但這和找死沒什麼區別。
天下剛剛一統,朝廷的兵馬是最強盛的時候,他們拿什麼去跟天子掰手腕?
早上造的反,呂布下午領兵趕到,當天晚上他們全族的人頭就會被擺到天子的面前,就是這麼簡單。
「那就什麼都不做好了。」
崔琰淡淡一笑,隨意地說道:「讓國子監發展下去也不錯,畢竟按照國子監這些新科學習,培養出來的都是對大漢、對朝廷有用的人才。」
「日後也讓咱們族內的子弟進入國子監,跟那群寒門子弟還有泥腿子們競爭,憑本事做官。」
「竇家主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崔琰看似在詢問竇輔,實則話里藏針,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拋棄特權,去跟下面那群人競爭,等於是拋棄家族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因為真要是公平競爭起來,他們不一定能爭得過那群寒門子弟,甚至是泥腿子出身的平民百姓。
郭嘉、賈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難道不是寒門出身嗎?
可現在照樣是大司馬、大司徒,是天子最倚重的心腹,他們誰爭得過這兩人?
當初天子被袁紹挾持,孤身一人,如果那時候天子拉攏的是他崔琰、是陳琳、是荀諶,他們敢投靠嗎?
他們不敢,但郭嘉敢。
原因很簡單,對於出身寒微的人來說,只要抓住一線希望,就會拼盡全力地去爭!去搶!
這股狠勁是他們這群出身高貴的人所沒有的,因為優渥的出身讓他們不敢去賭,這就是差距所在!
崔琰無比清楚這一點!
竇輔臉色陰晴不定,沒有接崔琰的話茬,只是保持沉默,其餘眾人也都不說話。
「我倒是有一個辦法,但不知可不可行。」
這時候,陳琳忽然緩緩開口說道。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他。
董忠迫不及待地問道:「孔璋有什麼好辦法?不妨直說,我等洗耳恭聽。」
不管怎麼樣,總比一直這樣僵著要好。
陳琳說道:「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大漢歷來也是以孝道和儒家治國。」
「如今陛下開辦國子監,不將儒術經義列入其中,反而以數算、工冶等小道選才,豈不是違背祖宗成法?」
「我等只要咬死這一點,令諸多學子聯名上書,再請大儒辯經,迫使陛下停止開辦國子監。」
「最不濟也能讓陛下將儒學經義納入國子監的學習科目之中,並以儒術為主、其餘學科為輔。」
「如此一來,晉升之路依然能被我們把控。」
陳琳的這一想法一提出來,其餘眾人們的眼睛全都亮了,崔琰更是不禁拍案叫絕。
「妙!實在是妙!」
崔琰一臉驚喜地看著陳琳,說道:「孔璋兄實乃大才也,此計甚好!」
目前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天子不再以儒術選人,而是以其他科目選拔人才。
這一點未必不能反過來利用,只要操作得當,就算不能讓國子監停辦,也能讓儒術再度成為國子監的學習主科!
這時候審榮有些擔心地說道:「可是……讓學子聯名上書請命,這有些犯忌諱吧。」
「以陛下的性格,未必會妥協。」
天子強硬的性格是人盡皆知的,當初袁紹那麼硬氣,跟天子對著幹,結果怎麼樣?
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韙,天子也將袁氏族誅了,就連身為功臣的荀諶也是說殺就殺。
對於這樣一位冷酷帝王,說不害怕是假的,因為誰也不知道天子會做出什麼事情。
「放心,陛下雖然手段強硬,但在這種事上是不會動用武力的,否則便是寒了天下學子的心。」
崔琰微微一笑,目光炯炯有神,「而且我會去請我老師出山勸誡陛下。」
沮宗愣了愣,問道:「尊師是?」
崔琰笑道:「家師乃鄭諱玄,其為經學大家,遍注群經,於《詩》、《書》、《禮》、《易》、《春秋》皆有卓見。」
「其學通古今,義理精深,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四海,堪稱儒學宗師,孔北海也遠遠不及。」
「當初陛下曾讓我去請家師出山入仕,但被老師拒絕了。如今陛下輕儒而重小道,若家師得知,定不會束手旁觀。」
崔琰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鄭玄。
這位儒學宗師是當之無愧的當世第一大儒,哪怕縱觀整個大漢歷朝歷代,恐怕也只有馬融、盧植、以及董仲舒這幾位大名鼎鼎的儒學宗師能和其相提並論。
「是鄭先生?太好了!我們有救了!」
聽到鄭玄的名號,沮宗大為欣喜,若是這位當世儒壇的執牛耳者出面,天子也不會不給面子!
董忠也露出了笑容,說道:「那此事就這麼敲定了,我們各自下去準備。」
「諸位,此事關係到我們日後能否繼續在朝堂之中立足,萬萬不能敷衍應對。」
「個中利害,諸位應該都清楚。」
這是他們唯一能夠和天子打擂台的機會,這次機會要是錯過了,日後再想要奪回主動權,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眾人皆面色凝重地點了點頭,就連和崔琰不對付的竇輔也不例外。
兩家的恩怨到底只是他們兩家的事情,孰輕孰重他是分得清的。
眾人又簡單商議了一番後,就陸續離開了暗室,從崔府後門乘坐馬車離開。
只是在深沉的夜色中,有數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然後悄然尾隨而上,如飛鳥掠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