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富二代何秋的從軍之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38章 富二代何秋的從軍之路!!!

  按照老燕京人的習俗,過了「立秋」,就算是秋天了。

  劉禹錫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其意是說人們自古以來每到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而劉之野卻認為秋天更勝過春天,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

  所以,每年新生入學,軍隊徵兵大多都是在這個季節里開始。

  ……

  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何家那座氣派的酒店大堂。

  何秋百無聊賴地靠在沙發上,周圍是一群嘻嘻哈哈的社會青年,煙霧繚繞中,他們肆意揮霍著青春。

  何秋是家裡的獨子,他家酒店生意在東城這一片做得比較大。

  周圍的人經常恭維他是百萬富豪的兒子,什麼都不用干,將來都有飯吃,有香車美女。

  何秋也就這種優渥生活中養尊處優。

  他的父母整日忙於生意工作,對他的學業無暇顧及,導致他的成績一直處於下游。

  高中畢業,何秋更是徹底放飛自我,與這幫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

  何雨柱兩口子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他們深知這樣下去何秋必將誤入歧途。

  何雨柱就勸說道:「兒賊,落榜了也沒關係啊,你再去複習一年,咱明年繼續考!」

  「你要是實在不愛讀書了也成,跟爸身邊學廚師做生意,過幾年你就接班……」

  這幾年隨著政策的逐漸開放,何雨柱的飯店生意是越做越大,在東城區這一片都是響噹噹的字號。

  但是何秋,卻不想就這麼安安穩穩的去過一輩子。

  去年9月,秋季徵兵又要開始了。

  得知徵兵的消息後,老何家的獨苗何秋內心充滿著期待,心想總算盼到這一天了。

  何秋一直有參軍入伍的念頭,不過當初高考完他沒去成,報考警察學校又落榜。

  而且他內心裡一直憋了一口氣,跟別人較著。

  何秋覺得葛小虎、易援朝這幾個老大哥們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要是去當兵也能出人頭地。

  每當何秋在電影裡看見穿「三點紅」軍裝的軍人,他心裡就像著了魔似的,

  恨不得一下子自己也能夠穿上那身綠軍裝,當上解放軍。

  於是,聽說何秋有參軍的想法,何雨柱與王秋菊是舉雙手贊成。

  就這樣何秋也報名參了軍。

  18歲,他應徵入伍,軍人登記表籍貫一欄,工工整整地寫著「燕京」二字。

  接到入伍通知書的第二天,何秋專程去了天門。

  在天門前拍了一張3寸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寫著兩行小字:「燕京天門留念。1982年9月。」

  何秋把這張照片端端正正地貼在小相冊里,並把它帶到了部隊。

  不過等他真參了軍,軍營真實的生活可跟他想想的不太一樣。

  初入部隊,尤其是新兵連的那三個月,對何秋而言,仿佛是一場噩夢。

  剛到部隊,連長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第一次體能訓練,累得何秋把午飯都吐出來了。

  那會兒何秋才知道,當兵可不是過家家。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跑步、伏地挺身、仰臥起坐,一套下來就累得跟狗似的。

  記得有一次訓練,他們要翻越一道三米高的牆。

  輪到何秋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往上爬,可就是爬不上去。

  手掌都磨破了,鮮血直往下滴。

  連長在下面喊:「何秋,你行不行啊?」何秋咬著牙說:「行!」他使出吃奶的勁兒,終於爬上去了。

  從牆上下來的時候,連長拍著何秋的肩膀說:「不錯,有股子勁兒。」

  那一刻,何秋感覺自己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在這個紀律嚴明的地方,一切都與他之前的生活天差地別。

  何秋總是拖班裡的後腿,整理不好內務,那有稜有角的被子在他手中就像一團軟塌塌的豆腐,怎麼也弄不出標準的形狀。


  訓練時,何秋更是力不從心,小時候還好,這幾年他養尊處優慣了,體能跟不上,動作也總是比別人慢半拍。

  因此,每天都在班長的批評聲中度過。

  新兵訓練的三個月可真是苦不堪言。

  可就是這樣,何秋也深刻體會到了當兵的責任。

  軍營里可沒人慣著你,紀律嚴得很,讓何秋學會了啥叫規矩。

  天天按時作息,身體也變得結實了。

  日復一日的訓練,讓何秋渾身充滿了力量。

  有一天晚上,何秋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家裡的事。

  想起了爹娘,想起了槐花。

  何秋掏出春槐花花給他的照片,借著微弱的月光看著。

  照片上的春花笑得那麼燦爛,可現在,她已經不屬於他了。

  何秋把照片塞回枕頭下,擦了擦眼角的淚水。

  何秋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當個好兵,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一年的軍旅生涯,把何秋給徹底改變了。

  等後來何秋回家探親,爹娘看他主動幹活的樣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還是從前那個懶散的二流子嗎?

  去年的年三十兒,新兵照常訓練,那天下起了雪,北風一直刮著,雪花打在臉上、鑽進脖子裡,身體不由自主地打冷戰。

  雖然何秋他們穿的都是皮靴棉服,戴的都是皮帽皮手套,但在室外站久了,手腳依然凍得生疼麻木。

  傍晚,去餐廳包餃子,手指頭一時都回不了彎,捏不牢餃子皮。那天的餃子煮熟後,破了不少。

  回到宿舍,天已大黑,班裡10名新兵、1名老兵班長坐在床頭聊天。

  聊著聊著,聊到家鄉,聊到過年,話越來越少,聲音越來越低,最後都不吱聲了。

  新兵愛想家,過年更想家,何秋也不例外,坐在那裡,滿腦子都是在家過年的情景: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放煙花爆竹,走親會友,整天熱熱鬧鬧地閒不住。

  想到家裡的親人,想到故鄉燕京,便從床下抽屜里取出我的小相冊,一張一張地翻看照片:父親、母親、四合院的街坊們,仿佛都來到他的面前。

  當看到自己在天門前的那些照片時,眼淚不由得涌滿雙眼。

  何秋正看得入神呢,班長不知何時已走到他身旁,驚喜地連聲說:「天門、天門。」

  隨後,便拿起何秋的相冊,雙眼久久凝視,目光充滿期待和羨慕。

  戰友們聽班長這麼一說,呼啦一下圍攏過來,爭著搶著翻看相冊,看到何秋與天安門的合影,個個讚不絕口。

  有一名戰友竟飽含深情地哼唱道:「雄偉的天門,壯麗的廣場,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

  何秋一聽,忍不住笑了,這不是那首家喻戶曉、名為《雄偉的天門》的歌曲嗎。

  而更多的戰友說:「長這麼大,還沒去過燕京呢,什麼時候我要到了燕京,一定要去天門廣場,要在天門前留個影。」

  說到這兒,他們把目光投向何秋,那目光同樣充滿期待和羨慕。

  瞬間,何秋竟不再想家了,內心充滿自豪與驕傲。

  經歷了大年三十兒晚上那一刻,何秋突然覺得身上的責任重了,因為他是燕京兵,他和天門合過影,決不能給燕京丟臉。

  此後,在部隊訓練及日常生活中,何秋處處爭先,當兵一年,兩次受到部隊嘉獎。

  何秋覺得東北這旮瘩可真冷啊!

  起初他還真不適應這裡的生活。

  何秋他們連駐守在東北長白山脈的一個山林里,冬季氣溫一般在零下二、三十度。

  厚厚的棉衣褲、棉絨軍帽、羊皮手套、大頭鞋、羊皮軍大衣是他們東北軍營裝備的特色。

  東北這邊的軍營吃、住、行條件相對比較艱苦。

  但來自祖國各地的戰友們慢慢的喜歡上了東北軍營嚴肅整潔的環境氛圍。

  在這個資源匱乏的年代,部隊駐守在山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

  剛來東北軍營的新戰士都很難適應艱苦環境。

  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


  「興致沖衝來軍營,

  艱苦環境難適應;

  一日三餐難下肚,

  悔不當初來軍營。」

  部隊伙食很普通,除逢年過節改善伙食外,平時大多是粗茶淡飯。

  何秋他們的主食叫做「二米飯」,是將大米和高梁米摻和在一起蒸出來的米飯。

  東北軍營冬季吃蔬菜大多是「老三樣「。

  入冬前將大白菜,土豆和蘿蔔儲藏在菜窖里。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漫長的冬季,上頓下頓吃飯都離不開這三樣蔬菜,想改善伙食條件非常有限。

  這年頭東北部隊戰士的伙食標準每人每天0.62元。

  平時細糧少粗糧多,蔬菜和肉也很少。

  絕大多數的連隊伙食安排除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逢星期天只安排吃兩頓飯,上午開飯時間9點30,下午開飯時間4點。

  其主要原因就是給炊事班更多休息時間。

  節假日改善伙食通常是包餃子,由炊事班提前先把麵粉和餃子餡發到班裡,班裡戰士們集體包餃子,包完後再拿到炊事班伙房鍋里煮。

  班裡戰士集體包餃子集體吃餃子是東北軍營的生活習慣和傳統。

  很多新入伍的戰士初到東北軍營,對軍營的生活習慣很是有新鮮感,久而久之編出東北軍營「四大怪」順口溜:

  「被子不分里和外,

  洗了帽子吹球曬,

  飯前先把歌曲賽,

  站著吃飯消化快。」

  這個順口溜也反映出東北軍營的一些實際狀況。

  比如「被子不分里和外」是因為軍人蓋的被子正反兩面全是綠色,被裡和被面根本不分。

  「洗了帽子吹球曬」是因為軍人夏季的軍帽洗完後,為晾乾的快。

  戰士們用嘴對準帽襯開線的小口使勁吹,至到把帽子和帽襯吹離分開像個球狀,再掛在涼衣服線杆上曬,帽子隨風擺動就像個球體。

  「飯前先把歌曲賽」是因為部隊開飯時間是嚴格的標準化時間,往往是提前集合隊伍到達食堂門口集體列隊等候,一般需等候3一5分鐘時間,利用等候這段時間就組織戰士們先唱幾首歌曲。

  比如:《咱當兵的人》,《打靶歸來》和《解放軍進行曲》等,這就是「飯前一支歌」。

  「站著吃飯消化快」是因為個別連隊飯堂里只給每個班配備一個簡易的圓飯桌,沒有條件配備板凳。

  戰士們圍著桌子站著吃飯確有其事,但不是東北軍營的普遍現象。

  軍營的官兵均來自祖國各地,特別是南方兵來到東北後,耳聞目睹了東北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更是少見多怪,在「軍營四大怪「的基礎上,編出了「東北老鄉四大怪」:

  窗戶紙糊在外,

  哄孩子吊起來,

  水井被風颳牆外,

  姑娘刁著大菸袋。

  窗戶紙糊在外,是因為東北氣候寒冷,窗戶大多是雙層玻璃,把紙糊在外層窗戶縫隙上是為了防寒風吹進屋裡。

  哄孩子吊起來,是因為東北老百姓凡有小孩的家庭里,一般都從屋頂房樑上系下一個搖藍,

  將小孩放進搖藍內一邊輕輕搖動著搖藍,一邊輕輕的哼起低聲小調,小孩在搖藍里就會入睡的快。

  水井被風颳牆外,是因為東北農村家家院子裡都有一口水井,院牆都是扎的籬笆牆,

  東北風很硬,經常把籬笆牆吹倒,甚至把籬笆牆吹到房門口,院牆被吹到房門口了,水井就好像到牆外了。

  姑娘刁著大菸袋,是因為東北姑娘大多性格潑辣,為人豪爽,

  跟男人比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東北姑娘刁著菸袋抽菸的習俗在東北見怪不怪。

  東北的冬天,寒風凜冽。

  張德明成了何秋的班長,他和何秋的老家很近,一口濃重的鄉音,讓他倍感親切。

  張班長常說:「軍營就像一塊試金石,能煉掉你身上的雜質。」他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讓何秋逐漸明白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記得第一次站崗時,何秋偷懶想靠著崗亭,張班長二話不說,筆直地站在他身旁,陪他一起站立在寒風中。

  那一刻,何秋羞愧難當。

  打那起開始認真學習,積極訓練,從一個「問題少年」蛻變成一名合格的軍人。

  讀報紙、聽英雄故事、幫戰友打掃內務……點點滴滴的改變,讓何秋慶幸自己來到了部隊。

  伴隨著春的腳步,即將迎來農曆鼠年。

  團圓、歡樂、祥和、幸福,是節日裡最沁人心脾的味道,也是相互間最美好的祝願,更是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守望。

  對於一般百姓而言,年味是萬家燈火,春節是闔家團圓。

  但對軍人來說,這裡面卻有更多的意涵——

  軍營的年味里有堅守。「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往往越到節假日,戰備值班越不能鬆懈。

  因為,在軍人的字典里,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

  萬家團圓時,將士備戰忙。

  過節、休假只是「準備打仗」敘事裡的一個句讀、一首插曲。

  軍營的年味里有奔赴。

  踏上返鄉的列車,回去看看父母、陪陪妻兒。

  與無數常年在外的人們一樣,家也是很多軍人的旅途終點。

  但軍人的奔赴,還有更遠的目標,那是「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家國情懷,是能打仗打勝仗的不懈追求,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勠力擔當。

  軍營的年,是戍邊將士365天中最高級的一次儀式!

  年味的巔峰當然是除夕,營房哨所,窗明几淨,屋裡屋外,歡聲笑語。

  大紅的燈籠高高的掛起來,靚麗春聯美美的貼起來,豐盛會餐的飯菜端上來,以班為單位,圍著桌子坐開來。

  士兵們像是在奔赴一場盛宴,又像是在用這種極其隆重的方式,告別過去,忘掉煩擾,敞開懷抱,迎接美好,這就是所謂的「辭舊迎新」。

  營區路邊的兩排白楊樹,在嘹亮的《我是一個兵》迴蕩下顯得格外高大和挺拔。

  樹幹上搭配著戰友們手工製作的小彩燈和迷彩燈籠,讓火熱的高原軍營顯的年味十足。

  營連門口貼對聯是部隊老傳統,連隊的文書兼軍械員是能書會畫的「小秀才」。

  除夕的前一天,何秋他們會利用訓練歸來的時間或晚上看完新聞聯播之後的時間寫對聯。

  備好簡陋的「文房四寶」,便隆重地邀請「小秀才」蒞臨連部。

  當大紅紙上寫上遒勁的行書「強軍首推特務連,敢打硬拼好兒男」的時候,連部一片掌聲。

  年味從食堂油鍋里升起飄到營區,那香味一直瀰漫在邊城的上空

  大老遠能聞到縷縷清香、讓人直咽口水,那香味指引巡邏官兵在回營的路上,一刻也不想停留。

  過年吃餃子,是邊防連隊的「年俗」。

  餃子來源有三,一是大傢伙在炊事班「臉盆盛餡酒瓶擀皮」自己動手捏的,二是臨時來隊的軍嫂們給他們送的。

  三是離家不遠的戰友父母親朋寄的。

  年三十,何秋他們還是按照一日生活制度正點開飯,炊事班統一煮水餃,此時他們不需要蒜泥、醋之類的蘸料。

  會餐開始,每名戰友夾餃子的手會不約而同的顫抖,餃子還沒到嘴邊眼眶裡的淚便打轉轉。

  控制力強一點的戰友咬一口餃子的瞬間便將淚咽下肚子,較為感性的戰友則哭的稀里嘩啦,餃子吃完了卻不知道什麼餡。

  這就是地地道道的軍營年味。

  …………

  隨著鍾興國鍾興旺這兄弟倆出息了,他們父母搬到了鎮上開了個小飯館,家裡還拉上了電話。

  「媽!今年過年我可以回家探親,還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二老,就是我……」

  兒子電話來得突然,鍾興國他娘一邊用圍裙擦手,一邊聽完電話,直接愣在了原地,半晌才回過神來朝廚房喊道:「老頭子,兒子過年要回來,還帶了女朋友!」

  鍾興國他爹正在研究怎麼燒一鍋好湯,聽得這話,手一抖,差點把鹽當糖放進去。

  不過,驚喜歸驚喜,迎接未來的兒媳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