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頒布政令
東魯國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滅,李靖與徐世績率領的兩路大軍順利會師。
李靖和徐世績兩人合計了一下,乾脆在大峽山這裡重新整合大軍,從東魯國降兵之中挑選出九萬精騎,從程咬金雞公嶺大軍中挑選出一萬精騎,又從降兵之中補齊此戰狼騎軍的戰損缺員,湊出了一支四十萬人的狼騎軍。
從東魯國降軍和雞公嶺大軍之中挑選出三十五萬步卒,將黑虎軍整合成六十萬大軍。
如此一來,共計整合出了一百萬大軍,狼騎軍四十萬,黑虎軍六十萬。
隨後,兩人將一百萬大軍一分為二,各自統領二十萬狼騎軍和三十萬黑虎軍。又因徐世績麾下只有程咬金一員大將,將李元霸調至他麾下。
三天之後,大軍整合完畢,其他被挑剩的老弱病殘降兵全都被押送回雞公嶺暫時看管。李靖與徐世績立即兵分兩路,迅速殺向東魯國都城青城,一路橫掃東魯國各州縣。
且說李二郎在徐城一邊處理朝政,一邊等尉遲良領兵到來。
由於北梁國百萬大軍進犯唐國之後,一直都在圍困唐國都城彭城。隨後,又很快便被唐軍滅於魯梁江,北梁國也很快便被唐國滅了。這一來,倒是沒有對唐國和原北梁國的糧食夏收造成多大的影響。
沒過幾天,尉遲良率領大軍來到了徐城。李二郎立即鬆了一口氣,將整肅徐城和整合北梁國降兵兩件大事扔給了他負責。
已有過了一次整肅彭城的經驗,尉遲良自然駕輕就熟,迅速將徐城也像彭城一樣清理了一個遍,徐城城外與彭城城外一樣也多了數以萬計的墳頭。
與此同時,尉遲良共計整合出來了一支五十萬人的黑虎軍。
李二郎隨即下旨,原北梁國所有耕地全部收歸朝廷所有,按價給自耕農、小地主補償回收耕地的費用。夏收之後,所有百姓只需按朝廷頒布的土地政令上繳地租即可,允許百姓以糧食折算成地租上交,取消所有苛捐雜稅。
這道聖旨一下,原北梁國立即沸騰了!
這相當於是李二郎送了一份大禮給原北梁國所有百姓!直接默許了他們之前向大地主們租種的耕地,在夏收之後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將大半糧食上交給那些大地主。而是全都歸他們所有了,只需向朝廷上繳地租即可!
這一來,原北梁國各地百姓今年再也不會餓肚子了。
李二郎(李世民)在原北梁國的威望也一時無兩,迅速獲得了原北梁國所有百姓的擁護。
隨後,唐國朝廷派出地方官接管原北梁國各州縣出乎意料的順利,當地百姓也紛紛主動按李二郎頒布的土地政令將糧食折算成地租上繳。
原北梁國異常順利的毫無波瀾的併入了唐國。
李二郎隨即又下旨,將唐國和原北梁國劃分為三個省,原整個北梁國被劃分為江西省,魯梁江為界往東至魯花江劃分為江中省,魯花江以東劃分為江東省。
省之下設郡,郡之下設府,府之下設縣,縣之下為鎮。地方行政劃分共分為省、郡、府、縣、鎮五級。各級最高行政長官:省稱為巡撫,郡稱為太守,縣稱為縣令,鎮稱為鎮長
由於文官缺員太過嚴重,李二郎隨即又下了一道聖旨,首任鎮長可由當地推舉,五年後改由朝廷任命。
隨後,李二郎又下了一道聖旨,允許百姓在朝廷指定的地方開墾荒地,每戶限定只能開墾兩畝。李二郎將其稱為「自留地」,不用繳交地租,任由百姓種植各種農作物。但李二郎也在聖旨中嚴令,這些「自留地」同樣不允許買賣、轉租。一些百姓不願耕種了或者因各種原因絕戶了,他們開墾出來的「自留地」直接收歸朝廷,由朝廷另作安排。
這道聖旨一出,唐國所有百姓立即對李二郎(李世民)感恩戴德!
自古以來,東土世界各國便一律嚴禁普通百姓私自開墾荒地,而且刑罰極重!如今皇上竟然開了這個先河,那多了不用交繳任何地租的兩畝「自留地」,便相當於給普通百姓多了一條活路!
僅僅幾道聖旨,頒布了幾條土地政令,取消了一切苛捐雜稅,李二郎便讓唐國所有百姓悉數歸心,對他絕對擁護。
接著,李二郎又頒布的一系例政令,在國內各地毫無阻礙的得以順利實施。
第一條,便是兵役令。
考慮到滅了北梁國和東魯國之後,唐國便與魯國邊境直接接壤,面對魯國這個龐然大物,往後的形勢、局面必然越來越複雜。
因此,李二郎下了一道聖旨,唐國所有百姓,十五歲至四十歲的男性,必須在農閒時進入當地軍營訓練。若有戰,必須應徵入伍,保家衛國。
第二條,解除唐國普通百姓自古以來不能讀書識字的禁令,在唐國境內大舉興辦官學,要求每個鎮必須最少興建一個學館,教授普通百姓子女讀書識字。
為此,李二郎終於將活字印刷術拿了出來,交給秦霄,由工坊大量印刷各種書籍,尤其是漢語拼音、簡體字、九九乘法表等等,全部分發給各地的學館,免費給入讀的學生使用。
這道聖旨一出,原本因為兵役問題,心中多少有些不痛快的百姓,盡皆欣喜若狂,再無任何怨言。
第三條,鹽、鐵等戰略物資一律官營,不允許任何人私下販賣,但卻又硬性規定了關係到民生的鹽等物資必須限價出售,設定了最高售價。
這一來,即使是朝廷定下的鹽等生活物資最高售價,那也比以往便宜了一大半。得到了如此大的實恵,百姓們高興還來不及,自然不會去理會,也不會在乎鹽鐵等這些物資已被李二郎全部收歸朝廷所有。
第四條,規定了非特殊情況,一般情況下,各省、郡、府、縣、鎮百姓服徭役全部安排在農閒之時,而且只限於修築城池、興修水利、搭橋鋪路等民生工程。
第五條,鼓勵百姓飼養各種牲畜和家禽。為此,李二郎特意下旨,設定了一個數量,普通百姓飼養的牲畜、家禽數量超過了這個限額,超過部分才需交稅。
考慮到騎兵的兵種優勢,而唐軍又長期需要大量戰馬,因此,李二郎還在聖旨中加了一條:飼養馬匹的數量不包括在其中,朝廷按市場價統一收購馬匹,每匹馬還有固定錢銀䃼貼。
此前,唐國也好,原北梁國也罷,普通百姓不論飼養了多少牲畜、家禽全都得上稅,他們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李二郎這道聖旨一出,百姓們自然會算帳,他們飼養牲畜、家禽的積極性立即高漲了起來,尤其是對於飼養馬匹尤甚。
李靖和徐世績兩人合計了一下,乾脆在大峽山這裡重新整合大軍,從東魯國降兵之中挑選出九萬精騎,從程咬金雞公嶺大軍中挑選出一萬精騎,又從降兵之中補齊此戰狼騎軍的戰損缺員,湊出了一支四十萬人的狼騎軍。
從東魯國降軍和雞公嶺大軍之中挑選出三十五萬步卒,將黑虎軍整合成六十萬大軍。
如此一來,共計整合出了一百萬大軍,狼騎軍四十萬,黑虎軍六十萬。
隨後,兩人將一百萬大軍一分為二,各自統領二十萬狼騎軍和三十萬黑虎軍。又因徐世績麾下只有程咬金一員大將,將李元霸調至他麾下。
三天之後,大軍整合完畢,其他被挑剩的老弱病殘降兵全都被押送回雞公嶺暫時看管。李靖與徐世績立即兵分兩路,迅速殺向東魯國都城青城,一路橫掃東魯國各州縣。
且說李二郎在徐城一邊處理朝政,一邊等尉遲良領兵到來。
由於北梁國百萬大軍進犯唐國之後,一直都在圍困唐國都城彭城。隨後,又很快便被唐軍滅於魯梁江,北梁國也很快便被唐國滅了。這一來,倒是沒有對唐國和原北梁國的糧食夏收造成多大的影響。
沒過幾天,尉遲良率領大軍來到了徐城。李二郎立即鬆了一口氣,將整肅徐城和整合北梁國降兵兩件大事扔給了他負責。
已有過了一次整肅彭城的經驗,尉遲良自然駕輕就熟,迅速將徐城也像彭城一樣清理了一個遍,徐城城外與彭城城外一樣也多了數以萬計的墳頭。
與此同時,尉遲良共計整合出來了一支五十萬人的黑虎軍。
李二郎隨即下旨,原北梁國所有耕地全部收歸朝廷所有,按價給自耕農、小地主補償回收耕地的費用。夏收之後,所有百姓只需按朝廷頒布的土地政令上繳地租即可,允許百姓以糧食折算成地租上交,取消所有苛捐雜稅。
這道聖旨一下,原北梁國立即沸騰了!
這相當於是李二郎送了一份大禮給原北梁國所有百姓!直接默許了他們之前向大地主們租種的耕地,在夏收之後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將大半糧食上交給那些大地主。而是全都歸他們所有了,只需向朝廷上繳地租即可!
這一來,原北梁國各地百姓今年再也不會餓肚子了。
李二郎(李世民)在原北梁國的威望也一時無兩,迅速獲得了原北梁國所有百姓的擁護。
隨後,唐國朝廷派出地方官接管原北梁國各州縣出乎意料的順利,當地百姓也紛紛主動按李二郎頒布的土地政令將糧食折算成地租上繳。
原北梁國異常順利的毫無波瀾的併入了唐國。
李二郎隨即又下旨,將唐國和原北梁國劃分為三個省,原整個北梁國被劃分為江西省,魯梁江為界往東至魯花江劃分為江中省,魯花江以東劃分為江東省。
省之下設郡,郡之下設府,府之下設縣,縣之下為鎮。地方行政劃分共分為省、郡、府、縣、鎮五級。各級最高行政長官:省稱為巡撫,郡稱為太守,縣稱為縣令,鎮稱為鎮長
由於文官缺員太過嚴重,李二郎隨即又下了一道聖旨,首任鎮長可由當地推舉,五年後改由朝廷任命。
隨後,李二郎又下了一道聖旨,允許百姓在朝廷指定的地方開墾荒地,每戶限定只能開墾兩畝。李二郎將其稱為「自留地」,不用繳交地租,任由百姓種植各種農作物。但李二郎也在聖旨中嚴令,這些「自留地」同樣不允許買賣、轉租。一些百姓不願耕種了或者因各種原因絕戶了,他們開墾出來的「自留地」直接收歸朝廷,由朝廷另作安排。
這道聖旨一出,唐國所有百姓立即對李二郎(李世民)感恩戴德!
自古以來,東土世界各國便一律嚴禁普通百姓私自開墾荒地,而且刑罰極重!如今皇上竟然開了這個先河,那多了不用交繳任何地租的兩畝「自留地」,便相當於給普通百姓多了一條活路!
僅僅幾道聖旨,頒布了幾條土地政令,取消了一切苛捐雜稅,李二郎便讓唐國所有百姓悉數歸心,對他絕對擁護。
接著,李二郎又頒布的一系例政令,在國內各地毫無阻礙的得以順利實施。
第一條,便是兵役令。
考慮到滅了北梁國和東魯國之後,唐國便與魯國邊境直接接壤,面對魯國這個龐然大物,往後的形勢、局面必然越來越複雜。
因此,李二郎下了一道聖旨,唐國所有百姓,十五歲至四十歲的男性,必須在農閒時進入當地軍營訓練。若有戰,必須應徵入伍,保家衛國。
第二條,解除唐國普通百姓自古以來不能讀書識字的禁令,在唐國境內大舉興辦官學,要求每個鎮必須最少興建一個學館,教授普通百姓子女讀書識字。
為此,李二郎終於將活字印刷術拿了出來,交給秦霄,由工坊大量印刷各種書籍,尤其是漢語拼音、簡體字、九九乘法表等等,全部分發給各地的學館,免費給入讀的學生使用。
這道聖旨一出,原本因為兵役問題,心中多少有些不痛快的百姓,盡皆欣喜若狂,再無任何怨言。
第三條,鹽、鐵等戰略物資一律官營,不允許任何人私下販賣,但卻又硬性規定了關係到民生的鹽等物資必須限價出售,設定了最高售價。
這一來,即使是朝廷定下的鹽等生活物資最高售價,那也比以往便宜了一大半。得到了如此大的實恵,百姓們高興還來不及,自然不會去理會,也不會在乎鹽鐵等這些物資已被李二郎全部收歸朝廷所有。
第四條,規定了非特殊情況,一般情況下,各省、郡、府、縣、鎮百姓服徭役全部安排在農閒之時,而且只限於修築城池、興修水利、搭橋鋪路等民生工程。
第五條,鼓勵百姓飼養各種牲畜和家禽。為此,李二郎特意下旨,設定了一個數量,普通百姓飼養的牲畜、家禽數量超過了這個限額,超過部分才需交稅。
考慮到騎兵的兵種優勢,而唐軍又長期需要大量戰馬,因此,李二郎還在聖旨中加了一條:飼養馬匹的數量不包括在其中,朝廷按市場價統一收購馬匹,每匹馬還有固定錢銀䃼貼。
此前,唐國也好,原北梁國也罷,普通百姓不論飼養了多少牲畜、家禽全都得上稅,他們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李二郎這道聖旨一出,百姓們自然會算帳,他們飼養牲畜、家禽的積極性立即高漲了起來,尤其是對於飼養馬匹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