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玉冊
第119章 玉冊
根據尋寶儀的顯示,那塊羊脂玉子岡牌的價值在五十萬美元左右。
「你那個呢?」老舅目光看向外甥手中的物件。
只見,那也是玉做的。
也不知道剛才那三個人掏了誰的老巢,怎麼都是玉器。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喜歡收藏玉器的華人家庭。
「這是玉冊。」林淵慢慢展開說道。
老舅和亨利有些尷尬,因為上面的文字,他們也認不全。
只是,眼前這玉冊由10片玉板組成,每頁均長28.2cm、寬12.8cm、厚0.8cm。
首頁、末頁鐫填金升降雲龍紋,其餘八頁有三頁鐫漢文,五頁鐫滿文,冊文填青,遇皇帝名諱、廟號、諡號則填金。
各頁玉板間鑿孔並以黃絲帶穿聯成冊,每頁有明黃織錦墊相隔。
「寫的是什麼?」亨利問道。
保羅忍不住吐槽:「你不是會中文嗎?看不懂?」
亨利自我辯解:「漢字太多了,記不全。再說了,這估計是傳說中的繁體字,我就更不懂啦!」
他能學會一點簡體字,已經很了不起了。
林淵說道:「這是世祖章皇帝玉冊,冊文內容記述了順治帝一生功績及順治十八年三月庚戌朔越二十四日癸酉所上廟號及諡號。」
據說,歷史上進獻太廟的順治帝玉冊共有四部。
康熙、雍正、乾隆都弄過。其中,康熙、雍正分別弄了一冊,而乾隆則是制定了兩冊。
眼前的這一冊,冊文滿文部分鐫刻精細,唯漢文部分刻制略稀疏,不盡工整,此風格在清代初期玉冊中常見,再據所鐫諡號。
這應該是康熙帝親自進呈至太廟的順治帝諡冊最初本。
「有點像古代中國竹簡。」亨利說道。
他看過中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在中國還沒發明出紙張值錢,就是用竹片寫字,然後弄成一冊冊的。
林淵點頭,確實就是根據竹簡製作的。
原始社會時期,文字還沒成型,也沒有簡牘紙張作為文字載體,人們都是將日常生活以圖像形式記錄在石頭牆壁上。
即便後來有了竹簡、木片、麻紙這些書寫用具,在石頭上刻字記錄的方式也沒有被摒棄。只不過換了一種昂貴的材質——玉石。
將玉石打磨成薄片,飾以重要文書,按順序編訂成冊後,由此就產生了可以流傳千古的珍貴書籍——玉冊,亦作「玉策」。
林淵補充:「不過,古代玉冊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所以往往是和帝王有關,像是皇帝封禪祭祀時,就會埋玉冊以告天地。
皇帝即位、冊命太子及后妃、記錄皇族族譜也會用到玉冊。」
據他所知,明清皇室尤其重視玉冊,一類用做政務,如冊封或定諡號;一類為文冊,刻錄著皇帝的重要文章;一類為書畫冊,刻錄皇帝喜愛的書畫作品;另外還有一類佛教玉冊。
而玉冊上的書畫、文字雕飾得都非常講究,有用泥金直接書寫的,也有刻字填色或陰刻描金的,陰刻描金應該是質量最好的,不僅有金玉的輝煌,還能長長久久的保存,一冊永流傳。
「像這玉冊,便是記述了順治帝一生功績及順治十八年三月庚戌朔越二十四日癸酉所上廟號及諡號。
大家應該知道,跟皇帝扯上關係的物品,通常都不一般。
這件玉冊,至少值百萬美元。」林淵最後保守點估價。
大衛等人:「……」
又是百萬美元起步?
這錢賺得也太快了吧?
他們難以想像,照這種速度,賺一個小目標似乎也很簡單呀!
至少對他們老闆來說不難。
才1000美元入手的,千倍利潤,他們想想都頭皮發麻。
他們不了解,清代玉冊常以青玉、碧玉或白玉製成,除冊封用途之外,還有刻有清帝御製詩、贊、記、題等文字的玉詩文冊。
清代宮廷製作的玉冊只為皇宮使用和收藏,其數量極其有限,存世量極少,拍賣及收藏價值極高,被視為中國玉器中御製、御用玉器的代表,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國之珍寶。
這玉冊價值百萬美元,那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但說實話,如果是乾隆時期的,可能會更好,價值更高。
雖然乾隆經常被後人吐槽,什麼敗家子、蓋印狂魔等等,但不能否認,他在位期間的很多工藝品都發展至巔峰。
乾隆時期的物件,價值明顯高一個檔次的。
就拿玉冊來說,乾隆時期的玉冊精品可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佛教玉冊。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崇信佛教,就可以按他的意圖發號施令,頒布諭旨。從生前所住宮殿、平時遊玩的園囿、死後的地宮、乃至京城及全國的寺宇,都在他的「聖旨」下發生著變化。
順治帝曾說過,他雖然崇信佛教,但並沒有撥巨款去修寺院,也就是說崇佛只是他個人行為。
與順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從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兩方面去實踐著他的崇佛信念。
當以國家力量去做一件事,一件物品,那就厲害了。
而乾隆皇帝,他動不動就是用國家力量去推動一件事,比如打造一樣東西。也正是如此,他那時候的藝術品往往都很精美,幾乎是做到了極致。
「那邊人多,我們要不要去看看。」保羅指著一個方向。
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確實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似乎在爭奪什麼。
「算了,就算有寶物,我們趕過去,也沒有我們的份了吧!」林淵說道。
他有尋寶儀,沒必要跟那些人湊在一起,免得發現寶物,還要跟那些人競爭。
老舅卻有別的想法:「過去瞧瞧,那些人找到寶物,我們也還是可以撿漏的。」
剛才,他已經吃到了甜頭。
低價收過來,不就是撿漏嗎?
來尋寶的人雖然多,但有眼不識寶的人更多,就算是撿到寶,他們也不清楚。像剛才那三個人。
老舅覺得,與其自己辛辛苦苦去尋寶,還不如去收別人的,花點錢而已。
大衛等人也點頭。
大家都吃到了甜頭。
林淵想了想,少數服從多數。
「行吧!那就過去看兩眼。」
(本章完)
根據尋寶儀的顯示,那塊羊脂玉子岡牌的價值在五十萬美元左右。
「你那個呢?」老舅目光看向外甥手中的物件。
只見,那也是玉做的。
也不知道剛才那三個人掏了誰的老巢,怎麼都是玉器。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喜歡收藏玉器的華人家庭。
「這是玉冊。」林淵慢慢展開說道。
老舅和亨利有些尷尬,因為上面的文字,他們也認不全。
只是,眼前這玉冊由10片玉板組成,每頁均長28.2cm、寬12.8cm、厚0.8cm。
首頁、末頁鐫填金升降雲龍紋,其餘八頁有三頁鐫漢文,五頁鐫滿文,冊文填青,遇皇帝名諱、廟號、諡號則填金。
各頁玉板間鑿孔並以黃絲帶穿聯成冊,每頁有明黃織錦墊相隔。
「寫的是什麼?」亨利問道。
保羅忍不住吐槽:「你不是會中文嗎?看不懂?」
亨利自我辯解:「漢字太多了,記不全。再說了,這估計是傳說中的繁體字,我就更不懂啦!」
他能學會一點簡體字,已經很了不起了。
林淵說道:「這是世祖章皇帝玉冊,冊文內容記述了順治帝一生功績及順治十八年三月庚戌朔越二十四日癸酉所上廟號及諡號。」
據說,歷史上進獻太廟的順治帝玉冊共有四部。
康熙、雍正、乾隆都弄過。其中,康熙、雍正分別弄了一冊,而乾隆則是制定了兩冊。
眼前的這一冊,冊文滿文部分鐫刻精細,唯漢文部分刻制略稀疏,不盡工整,此風格在清代初期玉冊中常見,再據所鐫諡號。
這應該是康熙帝親自進呈至太廟的順治帝諡冊最初本。
「有點像古代中國竹簡。」亨利說道。
他看過中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在中國還沒發明出紙張值錢,就是用竹片寫字,然後弄成一冊冊的。
林淵點頭,確實就是根據竹簡製作的。
原始社會時期,文字還沒成型,也沒有簡牘紙張作為文字載體,人們都是將日常生活以圖像形式記錄在石頭牆壁上。
即便後來有了竹簡、木片、麻紙這些書寫用具,在石頭上刻字記錄的方式也沒有被摒棄。只不過換了一種昂貴的材質——玉石。
將玉石打磨成薄片,飾以重要文書,按順序編訂成冊後,由此就產生了可以流傳千古的珍貴書籍——玉冊,亦作「玉策」。
林淵補充:「不過,古代玉冊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所以往往是和帝王有關,像是皇帝封禪祭祀時,就會埋玉冊以告天地。
皇帝即位、冊命太子及后妃、記錄皇族族譜也會用到玉冊。」
據他所知,明清皇室尤其重視玉冊,一類用做政務,如冊封或定諡號;一類為文冊,刻錄著皇帝的重要文章;一類為書畫冊,刻錄皇帝喜愛的書畫作品;另外還有一類佛教玉冊。
而玉冊上的書畫、文字雕飾得都非常講究,有用泥金直接書寫的,也有刻字填色或陰刻描金的,陰刻描金應該是質量最好的,不僅有金玉的輝煌,還能長長久久的保存,一冊永流傳。
「像這玉冊,便是記述了順治帝一生功績及順治十八年三月庚戌朔越二十四日癸酉所上廟號及諡號。
大家應該知道,跟皇帝扯上關係的物品,通常都不一般。
這件玉冊,至少值百萬美元。」林淵最後保守點估價。
大衛等人:「……」
又是百萬美元起步?
這錢賺得也太快了吧?
他們難以想像,照這種速度,賺一個小目標似乎也很簡單呀!
至少對他們老闆來說不難。
才1000美元入手的,千倍利潤,他們想想都頭皮發麻。
他們不了解,清代玉冊常以青玉、碧玉或白玉製成,除冊封用途之外,還有刻有清帝御製詩、贊、記、題等文字的玉詩文冊。
清代宮廷製作的玉冊只為皇宮使用和收藏,其數量極其有限,存世量極少,拍賣及收藏價值極高,被視為中國玉器中御製、御用玉器的代表,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國之珍寶。
這玉冊價值百萬美元,那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但說實話,如果是乾隆時期的,可能會更好,價值更高。
雖然乾隆經常被後人吐槽,什麼敗家子、蓋印狂魔等等,但不能否認,他在位期間的很多工藝品都發展至巔峰。
乾隆時期的物件,價值明顯高一個檔次的。
就拿玉冊來說,乾隆時期的玉冊精品可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佛教玉冊。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崇信佛教,就可以按他的意圖發號施令,頒布諭旨。從生前所住宮殿、平時遊玩的園囿、死後的地宮、乃至京城及全國的寺宇,都在他的「聖旨」下發生著變化。
順治帝曾說過,他雖然崇信佛教,但並沒有撥巨款去修寺院,也就是說崇佛只是他個人行為。
與順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從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兩方面去實踐著他的崇佛信念。
當以國家力量去做一件事,一件物品,那就厲害了。
而乾隆皇帝,他動不動就是用國家力量去推動一件事,比如打造一樣東西。也正是如此,他那時候的藝術品往往都很精美,幾乎是做到了極致。
「那邊人多,我們要不要去看看。」保羅指著一個方向。
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確實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似乎在爭奪什麼。
「算了,就算有寶物,我們趕過去,也沒有我們的份了吧!」林淵說道。
他有尋寶儀,沒必要跟那些人湊在一起,免得發現寶物,還要跟那些人競爭。
老舅卻有別的想法:「過去瞧瞧,那些人找到寶物,我們也還是可以撿漏的。」
剛才,他已經吃到了甜頭。
低價收過來,不就是撿漏嗎?
來尋寶的人雖然多,但有眼不識寶的人更多,就算是撿到寶,他們也不清楚。像剛才那三個人。
老舅覺得,與其自己辛辛苦苦去尋寶,還不如去收別人的,花點錢而已。
大衛等人也點頭。
大家都吃到了甜頭。
林淵想了想,少數服從多數。
「行吧!那就過去看兩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