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名片盒
第108章 名片盒
林淵告訴湯尼,這張黑膠唱片值四萬美元左右。
亨利湊過去看了眼,發現是《Alcohol And Jake Blues》Tommy Johnson。
他對唱片不是很了解,這張唱片,自己聽都沒聽過。但不要緊,現在信息那麼發達,隨便用手機一搜,就搜出了這張黑膠唱片的信息。
「上次這張黑膠唱片拍賣,拍出三萬七千美元。」他看著手機說道。
藍調歌手Tommy Johnson活躍於1920年代,以怪異的假聲唱腔與繁複的吉他演奏聞名。
眼前的這張唱片,是78轉唱片《Alcohol And Jake Blues》,收錄了《Canned Heat Blues》與《Maggie Campbell》兩首他最著名的曲子。
上次拍賣的那張黑膠唱片發現過程頗為傳奇。
原本的擁有者多年前在他買下的舊房子裡發現這張唱片,原本不知道它的價值,多年以後才放上拍賣網站,沒想到幾個小時後,就有人直接與他聯絡,希望以4,000美元直接購買,要求他撤銷拍賣。
那位賣家發現唱片的特殊,決定繼續拍賣,最後竟然以37,000美元的高價賣出。
按照現在的行情,如果繼續放在拍賣會上,肯定能拍出個更高的價格,所以林淵說的四萬美元左右,是沒有錯的,誤差不大。
就在這時,肖泰給林淵打來電話,告訴林淵,警方已經找到了他妹妹,但情況不怎麼好,被人注射了毒。
不管怎樣,還能留條命,肖泰已經很慶幸了。
要知道,他之前可是打了最壞的打算。
「回去戒毒咯!只要人還活著,那就好。其他的,也很難追究了。」林淵說道。
肖泰那邊沉默了片刻,才說道:「嗯!是呀!人還在就好。」
警方也明確告訴他,後面的很難追究下去,讓他到此為止。
雖然他很生氣,但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他告訴林淵和老舅,準備過兩天回國,所以想請兩人吃頓飯。
肖泰很清楚,要不是林淵和老舅,要找到他妹妹就沒那麼容易了。一定程度上講,林淵和老舅是他兩兄妹的恩人,甚至是救命恩人。
「好,那就明天唐人街見吧!」林淵跟他說道。
「行!明天見。」
剛掛掉電話,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寧靜,所有人下意識找掩體,大衛和湯尼立即將林淵護送到最近的掩體後面。
對味了,這就是美國特色。
現場亂成一片,但好像沒有人受傷,槍聲是外面傳來的,或許並不針對這裡的人,但沒有人敢賭,敢走出去。
有些人,甚至將自己帶來參加交流會的東西都放在了原地。
「就應該像中國那樣禁槍,大家手裡都沒有槍,就不會有危險。」亨利說道,對現在的政府非常不滿。
林淵沒說話。
沒槍有沒槍的好處,有槍同樣有好的一面。
手裡握著真理,那就不怕被欺負,干就完了,大家都是一條命而已。
交流會的組織者還算有點責任心,開始疏散人群,讓大家拿好自己的東西,有序撤離,下次再舉辦。
其他人陸陸續續離開。
林淵他們也不例外,剛走出去,亨利就看到了地上的一個小盒子,好像是銀做的,很精緻。
準確說,是林淵一行人都看到了。
不過亨利先撿到手。
「什麼來的?」
不用猜,肯定是剛才撤離的那些人漏下來的。
如果這東西值錢,相當於白嫖,一分錢沒有花。
林淵伸手過去,將東西從亨利手裡接過來,看了眼,打開盒子,再看兩眼。
「古代的名片盒,值點錢。」
老舅差異:「古代就有名片啦?」
他都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請...您....收藏6...9...書....吧....!
林淵笑道:「名片很早就有了,但最初並不是叫名片。」
他告訴老舅,時代不同,名片的稱謂也各異,從秦漢的「謁」,發展到東漢的「刺」、唐代的「名帖」、宋代的「門狀」、明清的「名刺」等,至晚清才普遍使用「名片」一詞。
我國古代民間使用較多的是織繡的「名片夾」,色彩絢麗,雅俗共賞。而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名片盒,一般是當時的工匠接受歐洲國家特別是英、法商人的訂單特別製作的。
在當時,歐洲的上流社會為彰顯自己的地位,身上常帶著名貴的名片盒。
在原來科技不發達的時候,輕輕的掏出一張「我的名片,」頓時讓人覺得優雅從容,信賴感油然而生。
眼前的這件銀質掐絲鏤空龍紋名片盒,採用的是銀花絲掐絲編制工藝。先以粗銀絲編成框架,後以極細銀花絲編織成各種造型焊接於框架之上。
而盒體主紋飾以極細銀絲編織的「井」型花紋為底,上下各飾一條鏤空蟠龍,間飾以靈動的雲紋。整體做工繁複,構造巧妙。
「不要以為名片是現代發明的,其實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林淵說道。
據記載東漢名士郭泰便經常收到名片,誇張到用車來裝。
而在唐宋時期,名片又改名為「門狀」,每次科舉考完試後,這些新科進士要先四處拜訪達官貴人,期望得到賞識以及提攜,為自己以後的政治前途鋪一下路。而要見到這些名門貴族就先得投「門狀」,看主人是否接見。
到了明朝,名片就被稱為了「名帖」,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遞上一張「名帖」。「名帖」上的字更要大,以表示自己的謙恭,如果太小則被視為傲慢。
當時明朝的「名帖」大小約為長七寸,寬三寸,直到清末民初才被稱為傳統意義上的「名片」,趨向於了小型化。
當然了,以前的名片盒也不叫名片盒,而是拜匣。
明清使用拜匣最為普遍,小說中也很常見。
拜匣至清代,種類花樣越來越繁多。光是小說中對拜匣的形容,就有「湘妃竹攢花拜匣」「篾絲拜匣」「洋漆嵌螺鈿拜匣」等等。
儘管林淵告訴他,這名片盒大概值五千美元左右。
價格雖然不高,但亨利還是很高興。
不管怎麼說,這東西沒花他一分錢,值多少錢都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幾千美元就幾千美元吧!
(本章完)
林淵告訴湯尼,這張黑膠唱片值四萬美元左右。
亨利湊過去看了眼,發現是《Alcohol And Jake Blues》Tommy Johnson。
他對唱片不是很了解,這張唱片,自己聽都沒聽過。但不要緊,現在信息那麼發達,隨便用手機一搜,就搜出了這張黑膠唱片的信息。
「上次這張黑膠唱片拍賣,拍出三萬七千美元。」他看著手機說道。
藍調歌手Tommy Johnson活躍於1920年代,以怪異的假聲唱腔與繁複的吉他演奏聞名。
眼前的這張唱片,是78轉唱片《Alcohol And Jake Blues》,收錄了《Canned Heat Blues》與《Maggie Campbell》兩首他最著名的曲子。
上次拍賣的那張黑膠唱片發現過程頗為傳奇。
原本的擁有者多年前在他買下的舊房子裡發現這張唱片,原本不知道它的價值,多年以後才放上拍賣網站,沒想到幾個小時後,就有人直接與他聯絡,希望以4,000美元直接購買,要求他撤銷拍賣。
那位賣家發現唱片的特殊,決定繼續拍賣,最後竟然以37,000美元的高價賣出。
按照現在的行情,如果繼續放在拍賣會上,肯定能拍出個更高的價格,所以林淵說的四萬美元左右,是沒有錯的,誤差不大。
就在這時,肖泰給林淵打來電話,告訴林淵,警方已經找到了他妹妹,但情況不怎麼好,被人注射了毒。
不管怎樣,還能留條命,肖泰已經很慶幸了。
要知道,他之前可是打了最壞的打算。
「回去戒毒咯!只要人還活著,那就好。其他的,也很難追究了。」林淵說道。
肖泰那邊沉默了片刻,才說道:「嗯!是呀!人還在就好。」
警方也明確告訴他,後面的很難追究下去,讓他到此為止。
雖然他很生氣,但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他告訴林淵和老舅,準備過兩天回國,所以想請兩人吃頓飯。
肖泰很清楚,要不是林淵和老舅,要找到他妹妹就沒那麼容易了。一定程度上講,林淵和老舅是他兩兄妹的恩人,甚至是救命恩人。
「好,那就明天唐人街見吧!」林淵跟他說道。
「行!明天見。」
剛掛掉電話,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寧靜,所有人下意識找掩體,大衛和湯尼立即將林淵護送到最近的掩體後面。
對味了,這就是美國特色。
現場亂成一片,但好像沒有人受傷,槍聲是外面傳來的,或許並不針對這裡的人,但沒有人敢賭,敢走出去。
有些人,甚至將自己帶來參加交流會的東西都放在了原地。
「就應該像中國那樣禁槍,大家手裡都沒有槍,就不會有危險。」亨利說道,對現在的政府非常不滿。
林淵沒說話。
沒槍有沒槍的好處,有槍同樣有好的一面。
手裡握著真理,那就不怕被欺負,干就完了,大家都是一條命而已。
交流會的組織者還算有點責任心,開始疏散人群,讓大家拿好自己的東西,有序撤離,下次再舉辦。
其他人陸陸續續離開。
林淵他們也不例外,剛走出去,亨利就看到了地上的一個小盒子,好像是銀做的,很精緻。
準確說,是林淵一行人都看到了。
不過亨利先撿到手。
「什麼來的?」
不用猜,肯定是剛才撤離的那些人漏下來的。
如果這東西值錢,相當於白嫖,一分錢沒有花。
林淵伸手過去,將東西從亨利手裡接過來,看了眼,打開盒子,再看兩眼。
「古代的名片盒,值點錢。」
老舅差異:「古代就有名片啦?」
他都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請...您....收藏6...9...書....吧....!
林淵笑道:「名片很早就有了,但最初並不是叫名片。」
他告訴老舅,時代不同,名片的稱謂也各異,從秦漢的「謁」,發展到東漢的「刺」、唐代的「名帖」、宋代的「門狀」、明清的「名刺」等,至晚清才普遍使用「名片」一詞。
我國古代民間使用較多的是織繡的「名片夾」,色彩絢麗,雅俗共賞。而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名片盒,一般是當時的工匠接受歐洲國家特別是英、法商人的訂單特別製作的。
在當時,歐洲的上流社會為彰顯自己的地位,身上常帶著名貴的名片盒。
在原來科技不發達的時候,輕輕的掏出一張「我的名片,」頓時讓人覺得優雅從容,信賴感油然而生。
眼前的這件銀質掐絲鏤空龍紋名片盒,採用的是銀花絲掐絲編制工藝。先以粗銀絲編成框架,後以極細銀花絲編織成各種造型焊接於框架之上。
而盒體主紋飾以極細銀絲編織的「井」型花紋為底,上下各飾一條鏤空蟠龍,間飾以靈動的雲紋。整體做工繁複,構造巧妙。
「不要以為名片是現代發明的,其實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林淵說道。
據記載東漢名士郭泰便經常收到名片,誇張到用車來裝。
而在唐宋時期,名片又改名為「門狀」,每次科舉考完試後,這些新科進士要先四處拜訪達官貴人,期望得到賞識以及提攜,為自己以後的政治前途鋪一下路。而要見到這些名門貴族就先得投「門狀」,看主人是否接見。
到了明朝,名片就被稱為了「名帖」,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遞上一張「名帖」。「名帖」上的字更要大,以表示自己的謙恭,如果太小則被視為傲慢。
當時明朝的「名帖」大小約為長七寸,寬三寸,直到清末民初才被稱為傳統意義上的「名片」,趨向於了小型化。
當然了,以前的名片盒也不叫名片盒,而是拜匣。
明清使用拜匣最為普遍,小說中也很常見。
拜匣至清代,種類花樣越來越繁多。光是小說中對拜匣的形容,就有「湘妃竹攢花拜匣」「篾絲拜匣」「洋漆嵌螺鈿拜匣」等等。
儘管林淵告訴他,這名片盒大概值五千美元左右。
價格雖然不高,但亨利還是很高興。
不管怎麼說,這東西沒花他一分錢,值多少錢都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幾千美元就幾千美元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