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習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月後

  進入8月的臨杭市進一步鞏固了自己新火爐城市的地位。

  周君覺得用火爐來形容並不貼切,桑拿房才是最貼切的形容。

  文豪案的餘波正在逐漸消退,雖然偶爾還能在網絡上看到關於這起案件的討論,但比起這一個月來連續數天登上媒體熱門話題榜來,現在的熱度的確有所降低。

  因為這起震驚全國的案件,兇手文豪生前的作品反而成為了熱門書刊,各大出版商爭先恐後的爭搶版權,所有的作品一出版便被搶購一空,李婉作為遺孀自然繼承了文豪版權收入的全部。

  雖然已經將這個案子徹底放下,但目睹這種奇景的周君還是會想,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一邊懲罰罪惡的殺人犯,一邊又要大力出版其作品,人們怎麼會對一個殺人犯寫的東西這麼感興趣,這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抱著這樣的念頭,周君也在空閒之餘前往書店,想要購買幾本文豪的作品看看,當被告知預約已經到了一個禮拜之後,便放棄了這種念頭,畢竟局裡還留存著作為證據保留的文豪手稿。

  這一個月的工作波瀾不驚,經過這起案件,周君儼然成為刑偵大隊最炙手可熱的刑警,甚至已經有人在傳,下一任大隊長非周君莫屬。換做原來,周君早就高傲的翹起了尾巴,可是現在的他只會微微一笑,因為他知道如果被名利沖昏了頭腦,就會違背自己從警的初心。

  這一日周君難得的在正常時間下班,回到家時是下午6點30,在回家的路上刻意買了一些菜品,打算自己動手烹飪晚餐。現在只要一有時間,他便會和方紫一起自己動手做飯,雖然兩人的水平不敢恭維,但按照他們的話來說,做菜並不是為了享用美味,而是享受製作的過程。

  方紫還沒有回來,下班前周君特意問過自己的妻子,好像是因為有分局需要協助,所以會遲一些到家。等候之餘,周君便開始著手準備菜餚,買來的原料有明蝦、西蘭花和番茄,菜餚依次是油悶大蝦、白灼西蘭花和番茄炒蛋。

  烹飪的過程並不複雜,這些都是最簡單的家常菜,可以說毫無難度,經歷了幾次自己動手的晚餐後,周君也逐漸掌握了烹飪的流程。洗菜、切菜、起鍋、燒油都開始變得得心應手。

  當周君把菜餚端上桌時,方紫也正好回來。

  「挺豐盛。」這是方紫對晚餐的評價。

  「那可不,怎麼樣也要對的起那個破案獎金吧。」

  「如果是以破案獎金來衡量的話,這些菜就有些寒酸了。」

  方紫打趣道,同時從包里掏出來兩本書遞了過去,周君在看到書名後愣了片刻,因為這兩本書正是文豪的作品。

  「你不是一直想看嗎,我托人給你留的,一到貨人家就給送過來了。」

  「我什麼時候說過想看了?」

  「你那天回來,對這幾本書暢銷的程度一頓批評,我就知道你是因為想看沒買到才抱怨的,所以這不就給你弄到了嗎。」

  「浪費錢,花這個錢多吃幾隻大蝦不香嗎?」周君嘴上抱怨,心中已經在想如何快點吃好晚飯然後逃避洗碗的環節。

  兩本書一厚一薄,薄的是短篇懸疑小說,上面寫著「首本作品,帶你進入文森特的心靈世界」,而厚的那本則是長篇推理小說。

  這兩本書都是周君從未讀過的,其中有些內容在手稿中見過,但是並不是完整成冊的,在整理好了餐具後,周君便窩在沙發上開始看了起來。

  長篇小說講述的是故事主人公和夥伴在開始創業後意外目睹了一起兇殺案,他們沒有選擇報警,而是選擇了和兇手合作,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隨後他們的生活就開始脫離正規,在權力和金錢的誘惑下,故事的主人公展開一系列犯罪活動的故事。小說設計了多起殺人案件,並且都以主人公的完美逃脫作為案件的結局,雖然最終主人公在良心的譴責下選擇自殺,但結尾選擇的是開放式結局,留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

  周君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25萬字的小說,小說情節緊湊,作案手法設計巧妙,對人性的刨析也非常深刻,表面上是推理小說,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深刻解讀以及對社會醜惡現象的譴責,在這個被快餐文學充斥的書市,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看完了?」

  當周君剛放下書,依然沉浸在對結局的回味時,方紫便開口問道。

  「是啊。」

  「看你意猶未盡的樣子,寫的不錯?」

  「是本好書,對人性的解讀非常深刻。」


  「對文豪又多了一份了解?」

  「怎麼說呢,可以看出文豪內心對這個社會的不滿,這部作品裡充斥的各種社會陰暗面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沒猜錯的話應該是他後期的作品,已經遇到戴菲林或者邱淼之後。」

  「和我說說小說都寫了些什麼,也是以臨杭市為背景描寫的?」

  「你怎麼知道是寫的臨杭市?」

  「不是嗎?」

  「是,故事裡可以看出很多臨杭市的影子。」

  「據說文豪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臨杭市為原型的,現在小說里的各個地點都成為網絡上的熱門打卡地了。」

  「無知,那些都是兇案現場,還打卡,不知道晦氣啊。」

  周君說著便拿起了另一本較薄的小說。

  這本小說的封面上寫著「首部作品」,那應該就是李婉口中文豪第一次投稿就獲得發表的小說,也是打開文豪創作夢想的契機之作。

  小說字數不多,全篇只有12萬字,如果不是排版巧妙,只需要數頁就可以記載全部內容。

  小說講述了一宗離奇的兇殺案,在L市最熱鬧的仿古街區發生了一宗兇案,以製作銅製品為主要業務的銅屋店老闆被發現頭部受傷慘死店中,兇器是一隻銅製的香爐,店鋪的門從裡面反鎖構成了一個密室,在警方的調查後發現仿古街區的同一排建築原本為一體,為了方便出租一樓用水泥磚牆隔開,但二樓作為儲藏間只是用木板隔開,這些木板年久失修,有些已經出現了鬆動,稍加用力就可以整塊從凹槽中移出,兇手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同一排建築中移動。因此警方斷定兇手一定是同一排的其他商戶。銀飾品店、手工肥皂店和扇子店的老闆和員工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負責這起案件的兩名警員開始調查嫌疑人的不在場證明和作案動機,在經歷了一系列調查之後找到真兇的故事。

  小說與之前閱讀的長篇完全不同,這是一部正統推理小說,其中並沒有過多對社會和人性的描寫,案件情節設計的還算巧妙,細節有部分瑕疵,但並不掩蓋推理的邏輯性。文筆稍顯青澀,可以看出文豪在寫這本書時還不成熟的文風,不過和之後的小說一樣,這本短篇小說中的L市也同樣是以臨杭市為原型,發生兇案的仿古街區正是臨杭市標誌性的仿古步行街。人物的對話也採用了臨杭市方言,讓同為本地人的周君讀起來多了幾分生動。

  但是周君讀完之後卻皺起了眉頭,心中總覺得這本書有哪裡不對勁,當他仔細思考之後,心臟開始砰砰直跳,一種刺骨的寒意開始從他的背脊蔓延。

  以下為小說部分節選:

  「兇手只需要移除那個二樓的隔板,然後從二樓到達一樓把銅屋店老闆殺了,從二樓離開時將隔板重新合上就可以了。」

  「這麼說兇手肯定是熟悉建築結構的人,並且還要能上到二樓。」

  「二樓都是倉庫,如果沒有鑰匙開不了倉庫的門,兇手不可能是顧客。」

  「所以只剩下了店員?」

  「還有店老闆,銀飾品店、手工肥皂店和那個扇子店老闆都有很大的嫌疑,這三個人在案發時都沒有不在場證明,而且這幾家店都是這條街上的老店了,作為三家店的老闆自然非常熟悉建築物的結構,哪塊隔板好哪塊不好,他們自然心裡有數,你看看他們的樣子,一看就是老甲魚。」

  「那要直接抓起來?」

  「小西斯,你要犯錯誤啊,不要瞎搞搞哦,一點證據都沒有亂抓人,你這身衣服還要不要穿的。」

  「那現在怎麼辦,一點線索都沒有。」

  「當然有線索,把那個帳本給我拿過來。」

  「要帳本幹什麼?」

  「62,你曉得啥西,這些帳本能夠反應這幾家店的經驗狀況,從中也許能找到犯人殺人的動機。」

  這是來自兩名警員的對話,其中運用了大量的臨杭市方言和臨杭人說話的習慣。這也正是讓周君毛骨悚然的地方。

  「怎麼了?」

  方紫見到周君拿著書的手不停的顫抖,關切的問道。

  「我。。。。。。我問你,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說話習慣會改變嗎?」

  「會,但前提是他要離開原本的生活環境,打個比方比如一個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國內,那麼他的說話習慣就不會改變,但是如果他移居國外,並且在那裡和當地人生活一段時間,說話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那如果這個人一直生活在本地,說話方式就不會改變,這種習慣性的說話方式會表露在書面文字中嗎?」

  「當然,你看你們臨杭市本地人發信息,經常用一些你們這裡的方言,包括兩個臨杭市人在一起時都習慣用方言對話,這就是潛意識中的集群意識,通過文字和語言的共通來證明這兩個個體的相通性。」

  周君的眼睛瞪的老大,心臟跳動的更加劇烈,即使身處空調房間,汗水也止不住的開始從額頭滲出。

  「也就是說,書寫的習慣也不會在生活環境未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突然改變對嗎?」

  「你想要。。。。。。說什麼?」

  方紫也看出了丈夫的異常,開始警覺起來。

  「文豪在第一本小說中描寫的臨杭市人對話多為方言和口頭禪,這是平日生活中養成的習慣,他一直生活在臨杭市,直到死都沒有離開過臨杭市,也就是說他的生活習慣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

  「所以?」方紫並沒有完整的讀過文豪的小說,所以她依舊沒有明白丈夫的意思。

  「可是除了第一本小說以外,文豪的其餘小說中,沒有任何方言和口頭禪,所有臨杭人都在說普通話,所有臨杭人都在用書面語言對話,即使是本地人和本地人之間也不使用方言!」周君幾乎是以喊叫的方式說出了這段話。

  至此,方紫才煥然大悟。當她絞盡腦汁,努力將整個事件重新推理之時,周君已經穿上衣服,走出了家門。

  夜晚的空氣沒有一絲的清涼,但周君卻感覺到了深淵般的惡寒,他機械式的發動汽車,機械式的來到了刑偵大隊。當他在值班人員驚異的眼神中坐下時,所有的事件才開始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把文豪案的所有資料都給我拿過來!」

  周君不知對著誰喊道,在發現小王根本不在辦公室時,才開始自己動手查找資料。

  他所需要的是文豪電腦中的手稿。電子版的手稿一張張出現在電腦屏幕上,周君抑制住顫抖的右手,開始翻閱查看。這些手稿的文筆和閱讀的長篇小說類似,已經走向了成熟,但與剛剛讀完的短篇小說有比較大的差異,當然這些手稿中也完全沒有運用方言。

  所有的文稿,只有第一篇,也就是文豪最初投稿的那篇中運用了大量的方言,之後任何作品中都沒有臨杭市方言的出現,哪怕是一個詞都沒有,文豪就好像突然換了一種生活方式,改變了之前所養成的所有語言習慣。

  會不會存在另一種可能,一種顛覆之前我們所做出的一切推理的可能。周君的內心不停的被這種想法衝擊,他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意識卻飛向了一個月前的這起案子,從頭到尾所有的細節開始完整的在大腦中重演。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過去了。

  周君終於拿起了電話,撥打了老秦的號碼,當電話那頭傳來老秦倦意濃重的聲音後,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對方。

  「你在局裡?」此時老秦的聲音已經完全清醒。

  「是的。」

  「我現在就過來。」

  「好的。」

  半個小時後,老秦出現在了周君的面前。

  「你要重新調查文豪案!」

  「這個案子還有很多疑點。」

  「所有的疑點不是都搞清楚了嗎,那個到底發現了什麼,讓你要重新調查!」

  「你說『那個』了對吧。」

  「你說什麼?」老秦顯然沒有明白周君的意思。

  「因為習慣,我們本地人會在說一件事時加上作為口頭禪的『那個』。文豪的第一本小說中也大量出現了這種口頭禪。」

  「臨杭市方言加上『那個』不是很正常的,文豪也是本地人,他方言寫進書里再正常不過了,藝術本來就源自生活嘛。」

  「可是他之後的作品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方言和口頭禪。」

  「這。。。。。。」老秦也明白了問題所在。

  「這根本不是習慣的改變。」

  周君直視老秦的雙眼,經過剛才的深思熟慮,他基本可以肯定自己的推理是正確的。

  「那是因為之後的作品根本不是出自文豪之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