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皇帝下揚州
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
讓人將各縣官吏記述的事跡送去崇文館,李承乾覺得只要崇文館的丈人看到這些事跡一定會很有興趣,並且加以宣傳出去。
李承乾從李道彥手中拿過一幅畫,畫中的鐘馗是個少年人,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地嚇人,反倒是有些秀氣,可能再過幾年去看,他應該會嚇人一些。
與記憶中的鐘馗相差很大,李承乾又將這卷畫收了起來,放在了一旁。
在洛陽里外的人們眼中,皇帝像是閒來走動,又像是在秋遊,在洛陽轉了一圈,甚至還吃了洛陽的幾顆秋梨,秋雨時而下,時而停,過了老君山便是開闊平原,那裡的秋季氣候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今年的深秋時節來得比往年更冷,清晨時分洛陽河邊的田地里就結著一大片的白霜。
李承乾披著大氅站在黃河邊,洛陽是南北運河的交接點,也是運河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口岸,整條運河連接中原南北,北上到涿州,南下至揚州。
因此南北往來船隻必經洛陽,而洛陽也就是中原內需消耗的重要中轉站。
如果在這裡給每一膄船增加進入洛陽岸口的市稅,那麼光是收這些市稅,朝中就能發財了。
李承乾問了洛陽的河道監監正魏玄同,這裡的船商都異常地團結。
這種團結可以讓洛陽的口岸有序運作,但也可能會造成弊端,漕運形成幫派像是歷史往來中必定會發生的事。
可李承乾又覺得這種事不是不可調和的麻煩,至少要讓人們知道漕運是能夠惠及他們的。
至於漕運會幫派的隱患,李承乾又覺得擺平這種事並不難。
趙仁本是一個很得力的官吏,以前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在褚遂良的戶部任職,二十餘年過去了,如今來洛陽任職,繼續管著河道監。
整個洛陽自上而下都充滿了活力,這種活力來自於關中的官吏流動。
這就像是黃河水從關中流淌而來,這些水灌溉了洛陽的田地。
而關中的影響讓洛陽成了一種新學派的前哨站。
趙仁本解釋道:「陛下,洛陽的新學派都是來自朝中的新政,這種新政為民為心的理念深得人心。」
站在一旁的高季輔道:「如此學說怎能不深得民心?」
萬千勞作的人就是民,人們的生活所得就是心。
如果將民心說成這樣,倒也合理了,可在實踐的道路上,李承乾又不覺得這會有多麼順利,而且以後也可能會遇到各種阻礙。
換位思考,李承乾覺得如高季輔,趙仁本或許看不到未來,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帶有懷疑與忐忑,不是誰都會這麼不顧後果地跟隨新政。
李承乾帶著笑容,單獨讓高季輔跟著,吩咐道:「你覺得魏玄同與趙仁本哪個更好?」
「老臣……」
高季輔已到了可以告老的年紀,洛陽的太守需要尋找下一個人。
李承乾道:「朕也考慮是不是要在朝中派人來洛陽,可不論中書省的那些侍郎怎麼議論,朕都覺得不如從洛陽的官吏中來挑選,往後再讓洛陽與關中的官吏互換。」
「確保能讓政令施行得更好,也可以保證一個官吏不會在一個地方留太久。」
見高季輔又要行禮,李承乾解釋道:「朕並不是覺得你不好,只是從你之後要做出一些變動,太守的官職中,增加一個官職叫作指導御史。」
既然是御史又加個指導,高季輔就覺得這個官職不簡單,似乎給太守與地方官職加一個監察。
在以前太守這個官職權利很大,在府兵制之後,太守這個文職與兵權分開之後,府兵將軍的兵權反而權力更大。
坊間的人們都覺得現在的皇帝十分集權,集權的皇帝其實在史書上也有這麼幾位。
高季輔思量著,想起了當年看關中下達的政令時注意到了這麼一句話。
要將權力關起來,權力關不起來就會泛濫,就會出事闖禍。
這是寫在乾慶十五的政令上的話語。
李承乾與高季輔說了這些之後,便離開了這裡。
洛陽的崇文館建設在洛陽城外,是當年張大安建設的,建設到如今成了一座巨大的藏書閣,這裡當然還是崇文館,只不過有很多書。
離開了洛陽就要南下揚州,冬天的揚州還能溫暖許多。
上一個南下揚州導致亡國的皇帝是楊廣,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因此南下揚州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應該來說是不吉利。
大概也就是不吉利而已,李承乾坐上了前往揚州的船,高季輔這位老臣隨行。
船隻行駛在運河的河面上,順著河流一路南下而去。
李承乾道:「上一次這樣出遊,還是與父皇去泰山。」
高季輔道:「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正值深秋時節,李承乾看到了滿山金黃的樹葉。
大船在開闊的湖面上行駛著,湖面很寧靜,船隻過了水面會掀起兩道從內向外的漣漪,慢慢地向遠處擴散,直到湖面的兩岸。
到了夜裡,李承乾見到了停在湖面的小船,那些小船點著一盞盞燈,在漆黑且寧靜的夜裡很明亮。
低頭看向河面,還能看到水面上有星空的倒影。
這裡雖說不是在寒山寺外,也算是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要是有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應該也能聽到夜半的鐘聲。
入秋的季節,總是會有些詩意。
平靜地過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時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揚州。
皇帝一家沒有進揚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動著。
揚州的人們甚至還擔心皇帝會像當年的楊廣一樣,不過好在這一次護送皇帝的大軍都自帶乾糧,沒向揚州城裡要糧食。
在揚州有一個湖,這個湖與運河相連,這個湖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條細長的水帶,到了春季兩岸的楊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邊尋了一處宅院,暫且住了下來。
冬季的瘦西湖邊,風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邊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裡風很大。
翌日,湖邊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涼亭內,喝著茶水,欣賞著雪景。
蘇婉與寧兒,小福三人找了幾個揚州的婦人,學著做一些揚州的菜餚。
她們三人近來很熱衷做菜,每到一個地方,就想學著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著漫天的飛雪落在湖岸邊的枯枝上,四周靜得出奇,甚至一時間希望這場大雪能夠持續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這裡,瘦西湖的這邊都被圍了起來,沒有別人出入。
李道彥急匆匆而來,遞上一份奏章,「陛下,長安送來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儀寫的都是朝中的近況,簡而言之說的都是一些尋常事,朝政穩定,一切都很順利。
太子掌權處置國事雖說還很生疏,不過往後早晚會熟練的。
李道彥又道:「陛下,李義府來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離開了這處涼亭。
李義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處等待著陛下的召見,沒想到陛下親自來見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這兩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義府行禮道:「臣這三年一直在查問鹽商之事,在揚州與兩淮鹽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冊。」
這兩年李義府查問揚州各地,鹽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幾撥,從上游到下游都有。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名冊很厚一眼,見陛下片刻間也看不完,李義府又道:「兩淮的鹽會便宜些,但送往洛陽或者遼東都會是另外一個價格。」
李承乾翻看著名冊,不住點頭。
李義府遲疑道:「可鹽有不同,市稅也不同,大大小小的鹽販子更是難以尋找,他們遍布各地,還有的白天是行腳的商戶,到了夜裡就成了鹽販。」
這些名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問題,賣鹽的人,買鹽的地方,與賣鹽的價格。
李承乾看著名冊來回走著,道:「你能見到這些人嗎?」
「臣可以見到幾個大商,那些小商販恐怕不好找。」
「你與他們談談,朕可以讓他們繼續賣鹽,並且可以給予他們市場以及入市的許可,但他們需要上繳往年沒有上繳的賦稅,按照每年所得利潤,朕要他們八成的利潤當作賦稅補上給朝中,每年的八成,從武德元年開始算,補繳之後他們可以繼續賣鹽。」
李承乾詢問道:「辦不成這件事嗎?還是你覺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義府遲疑道:「他們與地頭相識,勢力盤根錯節,臣不能把握,這些人會……」
李承乾道:「朕給你三千兵馬。」
李義府一咬牙道:「臣請長安城派一個人來協助。」
「誰?」
「劉弘業。」
「好,人到了你就開始動身。」
李義府行禮道:「臣領命。」
李承乾依舊看著雪景,道:「你不用有後顧之憂,你沒辦成這件事之前,朕也不會走。」
「喏。」
揚州調令送去了關中,劉弘業在乾慶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揚州城,前後用了兩月。
乾慶二十五年,春季,當揚州的春天到了,李承乾依舊住在揚州瘦西湖邊的宅院內。
瘦西湖的南側已成了一片禁地,這裡被皇帝的禁軍團團圍著。
因在南側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這座宅院是誰家的,但肯定是揚州的大戶人家,才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這處宅院是誰的,而住在這裡之後,大有一種不肯走的架勢。
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釣魚,就是在看書,多數時候都坐在湖邊,皇后與兩位妃子時常請揚州的婦人去湖邊坐一坐,多數時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來養生的,誰也不知道皇帝什麼時候會離開。
劉弘業到了揚州,就與李義府開始查問,兩人帶著三千兵馬,聲勢浩大。
李義府策馬在前頭,對同樣策馬在一旁的劉弘業解釋道:「這些鹽商多數都與揚州各地的地頭有聯繫,在這裡也有不良人,卻沒有關中這麼多。」
「原本老夫是想讓陛下將狄仁傑請來,那小子多半適合揚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職,老夫聽聞過你在天竺的事跡這才讓你來一趟。」
劉弘業道:「這些大鹽商不住在揚州城嗎?」
「這些揚州城外的村子,一個個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數都是一個姓,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宗族,他們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們還十分地排外,若一個外人走入這座村子,多半會被趕走,也可能出不來。」
李義府接著道:「這裡的村子多數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與周圍的村子有聯繫,一旦這個村子的人與另一個村子的人有了衝突,打起來就是全村的人一起動手。」
一邊說著,李義府忽然一笑,又道:「在揚州多年,老夫見過那場面,他們打的很兇,官府去收場的時候發現打死了不少人,可一問雙方村子,雙方誰也不追究對方的過錯。」
劉弘業詢問道:「支教這麼多年,還是這樣嗎?」
李義府頷首,道:「支教只是教書,與他們之間的事不矛盾,他們的孩子依舊通過支教讀書。」
兩晉以來天下人對朝堂的信任越來越淡薄,可能是與以前的皇帝如何如何荒謬有關,人們都快不信任廟堂了,這種失信一直在影響後來的人們,以至於大唐想要恢復自己的號召力,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當初毀滅的時候很容易,大唐要重新建立這種信任時,就需要付出比之以往多數十倍的努力。
說著話,兩人帶著隊伍來到了一處村外,三千兵馬一到村外,就有一隊隊男人衝到了村口,他們甚至有人張弓搭箭,有人手中舉著刀。
李義府拉住馬兒的韁繩,與對方保持著三百步的距離沒有再繼續往前走。
劉弘業詢問道:「接下來要如何?」
李義府蹙眉道:「你以為呢?」
「下官能發號施令嗎?」
「能。」
「好。」劉弘業一揮手朗聲道:「全軍聽令!把這個村子圍起來。」
「喏!」後方將士朗聲回應,隊伍向著兩邊散開,朝著這個村子包圍而去。
劉弘業笑道:「當年下官在天竺經歷過許多事,也參與過幾次大仗,不過一個村子而已,大不了多殺幾個而已。」
言罷,他派人去村前大聲喊著,讓村子裡的男人們放下兵器。
三次勸告無果,劉弘業望著對方嘆息,揮了揮手。
傳令兵揮動令旗,圍在四周的唐軍陸續沖入這座村子。
劉弘業神色平靜地看著村內的殺戮,又道:「有些事,不能讓敵人覺得有後路可退。」
(本章完)
讓人將各縣官吏記述的事跡送去崇文館,李承乾覺得只要崇文館的丈人看到這些事跡一定會很有興趣,並且加以宣傳出去。
李承乾從李道彥手中拿過一幅畫,畫中的鐘馗是個少年人,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地嚇人,反倒是有些秀氣,可能再過幾年去看,他應該會嚇人一些。
與記憶中的鐘馗相差很大,李承乾又將這卷畫收了起來,放在了一旁。
在洛陽里外的人們眼中,皇帝像是閒來走動,又像是在秋遊,在洛陽轉了一圈,甚至還吃了洛陽的幾顆秋梨,秋雨時而下,時而停,過了老君山便是開闊平原,那裡的秋季氣候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今年的深秋時節來得比往年更冷,清晨時分洛陽河邊的田地里就結著一大片的白霜。
李承乾披著大氅站在黃河邊,洛陽是南北運河的交接點,也是運河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口岸,整條運河連接中原南北,北上到涿州,南下至揚州。
因此南北往來船隻必經洛陽,而洛陽也就是中原內需消耗的重要中轉站。
如果在這裡給每一膄船增加進入洛陽岸口的市稅,那麼光是收這些市稅,朝中就能發財了。
李承乾問了洛陽的河道監監正魏玄同,這裡的船商都異常地團結。
這種團結可以讓洛陽的口岸有序運作,但也可能會造成弊端,漕運形成幫派像是歷史往來中必定會發生的事。
可李承乾又覺得這種事不是不可調和的麻煩,至少要讓人們知道漕運是能夠惠及他們的。
至於漕運會幫派的隱患,李承乾又覺得擺平這種事並不難。
趙仁本是一個很得力的官吏,以前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在褚遂良的戶部任職,二十餘年過去了,如今來洛陽任職,繼續管著河道監。
整個洛陽自上而下都充滿了活力,這種活力來自於關中的官吏流動。
這就像是黃河水從關中流淌而來,這些水灌溉了洛陽的田地。
而關中的影響讓洛陽成了一種新學派的前哨站。
趙仁本解釋道:「陛下,洛陽的新學派都是來自朝中的新政,這種新政為民為心的理念深得人心。」
站在一旁的高季輔道:「如此學說怎能不深得民心?」
萬千勞作的人就是民,人們的生活所得就是心。
如果將民心說成這樣,倒也合理了,可在實踐的道路上,李承乾又不覺得這會有多麼順利,而且以後也可能會遇到各種阻礙。
換位思考,李承乾覺得如高季輔,趙仁本或許看不到未來,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帶有懷疑與忐忑,不是誰都會這麼不顧後果地跟隨新政。
李承乾帶著笑容,單獨讓高季輔跟著,吩咐道:「你覺得魏玄同與趙仁本哪個更好?」
「老臣……」
高季輔已到了可以告老的年紀,洛陽的太守需要尋找下一個人。
李承乾道:「朕也考慮是不是要在朝中派人來洛陽,可不論中書省的那些侍郎怎麼議論,朕都覺得不如從洛陽的官吏中來挑選,往後再讓洛陽與關中的官吏互換。」
「確保能讓政令施行得更好,也可以保證一個官吏不會在一個地方留太久。」
見高季輔又要行禮,李承乾解釋道:「朕並不是覺得你不好,只是從你之後要做出一些變動,太守的官職中,增加一個官職叫作指導御史。」
既然是御史又加個指導,高季輔就覺得這個官職不簡單,似乎給太守與地方官職加一個監察。
在以前太守這個官職權利很大,在府兵制之後,太守這個文職與兵權分開之後,府兵將軍的兵權反而權力更大。
坊間的人們都覺得現在的皇帝十分集權,集權的皇帝其實在史書上也有這麼幾位。
高季輔思量著,想起了當年看關中下達的政令時注意到了這麼一句話。
要將權力關起來,權力關不起來就會泛濫,就會出事闖禍。
這是寫在乾慶十五的政令上的話語。
李承乾與高季輔說了這些之後,便離開了這裡。
洛陽的崇文館建設在洛陽城外,是當年張大安建設的,建設到如今成了一座巨大的藏書閣,這裡當然還是崇文館,只不過有很多書。
離開了洛陽就要南下揚州,冬天的揚州還能溫暖許多。
上一個南下揚州導致亡國的皇帝是楊廣,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因此南下揚州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應該來說是不吉利。
大概也就是不吉利而已,李承乾坐上了前往揚州的船,高季輔這位老臣隨行。
船隻行駛在運河的河面上,順著河流一路南下而去。
李承乾道:「上一次這樣出遊,還是與父皇去泰山。」
高季輔道:「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正值深秋時節,李承乾看到了滿山金黃的樹葉。
大船在開闊的湖面上行駛著,湖面很寧靜,船隻過了水面會掀起兩道從內向外的漣漪,慢慢地向遠處擴散,直到湖面的兩岸。
到了夜裡,李承乾見到了停在湖面的小船,那些小船點著一盞盞燈,在漆黑且寧靜的夜裡很明亮。
低頭看向河面,還能看到水面上有星空的倒影。
這裡雖說不是在寒山寺外,也算是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要是有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應該也能聽到夜半的鐘聲。
入秋的季節,總是會有些詩意。
平靜地過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時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揚州。
皇帝一家沒有進揚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動著。
揚州的人們甚至還擔心皇帝會像當年的楊廣一樣,不過好在這一次護送皇帝的大軍都自帶乾糧,沒向揚州城裡要糧食。
在揚州有一個湖,這個湖與運河相連,這個湖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條細長的水帶,到了春季兩岸的楊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邊尋了一處宅院,暫且住了下來。
冬季的瘦西湖邊,風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邊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裡風很大。
翌日,湖邊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涼亭內,喝著茶水,欣賞著雪景。
蘇婉與寧兒,小福三人找了幾個揚州的婦人,學著做一些揚州的菜餚。
她們三人近來很熱衷做菜,每到一個地方,就想學著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著漫天的飛雪落在湖岸邊的枯枝上,四周靜得出奇,甚至一時間希望這場大雪能夠持續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這裡,瘦西湖的這邊都被圍了起來,沒有別人出入。
李道彥急匆匆而來,遞上一份奏章,「陛下,長安送來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儀寫的都是朝中的近況,簡而言之說的都是一些尋常事,朝政穩定,一切都很順利。
太子掌權處置國事雖說還很生疏,不過往後早晚會熟練的。
李道彥又道:「陛下,李義府來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離開了這處涼亭。
李義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處等待著陛下的召見,沒想到陛下親自來見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這兩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義府行禮道:「臣這三年一直在查問鹽商之事,在揚州與兩淮鹽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冊。」
這兩年李義府查問揚州各地,鹽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幾撥,從上游到下游都有。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名冊很厚一眼,見陛下片刻間也看不完,李義府又道:「兩淮的鹽會便宜些,但送往洛陽或者遼東都會是另外一個價格。」
李承乾翻看著名冊,不住點頭。
李義府遲疑道:「可鹽有不同,市稅也不同,大大小小的鹽販子更是難以尋找,他們遍布各地,還有的白天是行腳的商戶,到了夜裡就成了鹽販。」
這些名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問題,賣鹽的人,買鹽的地方,與賣鹽的價格。
李承乾看著名冊來回走著,道:「你能見到這些人嗎?」
「臣可以見到幾個大商,那些小商販恐怕不好找。」
「你與他們談談,朕可以讓他們繼續賣鹽,並且可以給予他們市場以及入市的許可,但他們需要上繳往年沒有上繳的賦稅,按照每年所得利潤,朕要他們八成的利潤當作賦稅補上給朝中,每年的八成,從武德元年開始算,補繳之後他們可以繼續賣鹽。」
李承乾詢問道:「辦不成這件事嗎?還是你覺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義府遲疑道:「他們與地頭相識,勢力盤根錯節,臣不能把握,這些人會……」
李承乾道:「朕給你三千兵馬。」
李義府一咬牙道:「臣請長安城派一個人來協助。」
「誰?」
「劉弘業。」
「好,人到了你就開始動身。」
李義府行禮道:「臣領命。」
李承乾依舊看著雪景,道:「你不用有後顧之憂,你沒辦成這件事之前,朕也不會走。」
「喏。」
揚州調令送去了關中,劉弘業在乾慶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揚州城,前後用了兩月。
乾慶二十五年,春季,當揚州的春天到了,李承乾依舊住在揚州瘦西湖邊的宅院內。
瘦西湖的南側已成了一片禁地,這裡被皇帝的禁軍團團圍著。
因在南側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這座宅院是誰家的,但肯定是揚州的大戶人家,才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這處宅院是誰的,而住在這裡之後,大有一種不肯走的架勢。
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釣魚,就是在看書,多數時候都坐在湖邊,皇后與兩位妃子時常請揚州的婦人去湖邊坐一坐,多數時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來養生的,誰也不知道皇帝什麼時候會離開。
劉弘業到了揚州,就與李義府開始查問,兩人帶著三千兵馬,聲勢浩大。
李義府策馬在前頭,對同樣策馬在一旁的劉弘業解釋道:「這些鹽商多數都與揚州各地的地頭有聯繫,在這裡也有不良人,卻沒有關中這麼多。」
「原本老夫是想讓陛下將狄仁傑請來,那小子多半適合揚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職,老夫聽聞過你在天竺的事跡這才讓你來一趟。」
劉弘業道:「這些大鹽商不住在揚州城嗎?」
「這些揚州城外的村子,一個個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數都是一個姓,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宗族,他們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們還十分地排外,若一個外人走入這座村子,多半會被趕走,也可能出不來。」
李義府接著道:「這裡的村子多數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與周圍的村子有聯繫,一旦這個村子的人與另一個村子的人有了衝突,打起來就是全村的人一起動手。」
一邊說著,李義府忽然一笑,又道:「在揚州多年,老夫見過那場面,他們打的很兇,官府去收場的時候發現打死了不少人,可一問雙方村子,雙方誰也不追究對方的過錯。」
劉弘業詢問道:「支教這麼多年,還是這樣嗎?」
李義府頷首,道:「支教只是教書,與他們之間的事不矛盾,他們的孩子依舊通過支教讀書。」
兩晉以來天下人對朝堂的信任越來越淡薄,可能是與以前的皇帝如何如何荒謬有關,人們都快不信任廟堂了,這種失信一直在影響後來的人們,以至於大唐想要恢復自己的號召力,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當初毀滅的時候很容易,大唐要重新建立這種信任時,就需要付出比之以往多數十倍的努力。
說著話,兩人帶著隊伍來到了一處村外,三千兵馬一到村外,就有一隊隊男人衝到了村口,他們甚至有人張弓搭箭,有人手中舉著刀。
李義府拉住馬兒的韁繩,與對方保持著三百步的距離沒有再繼續往前走。
劉弘業詢問道:「接下來要如何?」
李義府蹙眉道:「你以為呢?」
「下官能發號施令嗎?」
「能。」
「好。」劉弘業一揮手朗聲道:「全軍聽令!把這個村子圍起來。」
「喏!」後方將士朗聲回應,隊伍向著兩邊散開,朝著這個村子包圍而去。
劉弘業笑道:「當年下官在天竺經歷過許多事,也參與過幾次大仗,不過一個村子而已,大不了多殺幾個而已。」
言罷,他派人去村前大聲喊著,讓村子裡的男人們放下兵器。
三次勸告無果,劉弘業望著對方嘆息,揮了揮手。
傳令兵揮動令旗,圍在四周的唐軍陸續沖入這座村子。
劉弘業神色平靜地看著村內的殺戮,又道:「有些事,不能讓敵人覺得有後路可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