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天可汗的旨意
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
裴炎以前就設想過,設想吐蕃併入大唐的很多種可能,其中還有各種官吏來往,官邸的建設,甚至兵馬調度與支教,或者是戶籍相關的一大堆繁雜事務。
先前朝中有議論過如何讓吐蕃併入大唐,在討論的過程中分成了好幾派,有的人主張緩緩教化,或者要用數年或十數年之久。
還有的人認為就應該出兵直接剷除吐蕃的反對勢力,直接剷平自然就沒人抗爭了。
甚至有人覺得將吐蕃的子民全部徵發到天竺去,留下土地給大唐,不過這個想法一出來就被很多人反對了。
大抵上,還有一些更不著邊際的想法。
裴炎回想起今年年初時發生的很多事,不過在陛下面前,還是躬身行禮,十分鎮定的模樣。
劉仁軌的神色則凝重了幾分,他不是因為陛下的話語而神色凝重,而是因為吐蕃的一封密信。
這份密信所寫的是,吐蕃地界內企圖號召吐蕃人與大唐敵對的吐蕃舊貴族。
原本崇文館與吐蕃的都護府對這些舊貴族還算是客客氣氣的,雙方安然無事地過了十年。
大唐已經給了他們顏面,但現在他們卻成了反對大唐的最大阻力。
劉仁軌道:「陛下,吐蕃歸入大唐的社稷大計,若有人執意與大唐為敵,臣以為這些人死不足惜。」
裴炎也道:「陛下,臣以為若總要死一些人,不如就殺個乾淨。」
陽光照在河面上,照耀得渭河也是波光粼粼的,李承乾揣著手目光看著對岸,低聲道:「吐蕃人心皆向大唐,那些貴族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若吐蕃併入大唐是大勢所趨,這個大勢不可阻擋,那些舊貴族執意與大唐為敵,無非是他們想要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說起利益,裴炎與劉仁軌的神色多了幾分複雜。
李承乾在河邊的一塊乾淨石頭上坐下來,低聲道:「可朕什麼都不想給他們,甚至還要將那些舊貴族的牧場再分配給底層的牧民。」
劉仁軌道:「臣聽聞松贊干布給陛下寫了一封信。」
李承乾道:「那封信也只是松贊干布給朕告一聲平安,說他平安到了吐蕃。」
裴炎道:「陛下,臣願奔赴吐蕃助陛下將吐蕃收來。」
「你不能去,讓兵部的張說去一趟萊州。」
「喏。」
裴炎心中疑惑陛下不是要收吐蕃嗎?怎麼忽然又說起東海了。
李承乾又道:「劉侍郎,吐蕃的事,你讓兵部的郎中郭待舉走一趟。」
劉仁軌當即又行禮道:「臣領命。」
裴炎心中很疑惑,陛下為什麼要將這麼重要的事交給年輕人,其實他們也可以再出關的。
後方,盧照鄰與一眾文吏站在一起等著陛下與兩位兵部侍郎談完。
「也不知道陛下與他們說了什麼。」一個稍稍年長一些的文吏,注意到盧照鄰的目光,忙行禮自我介紹道:「在下高崇禮。」
盧照鄰聽著名字有些耳熟,「你是高侃大將軍的兒子?」
「正是,在下原本在咸陽縣任職縣令,最近才調任秘書監。」
盧照鄰又稍稍點頭,抬眼又見到了劉仁軌腳步匆匆行禮,而裴炎還站在陛下的身邊,講述著話語。
大抵是說到了什麼為難的事,裴炎一直在行禮。
之後,裴炎也快步離開了。
又見陛下在河邊獨坐了半晌,才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讓眾人可以上前記錄陛下今天出遊的言行。
重新回到陛下身後,盧照鄰袖子裡還藏著一本辭官的奏章,可見陛下正對關中現狀滔滔不絕地說著,也就只能一直記錄,根本沒有遞奏章的時機。
今天,陛下的話語要記錄下來,而後張貼在朱雀門前,直到黃昏時陛下都回宮了,盧照鄰都沒能把自己手中的辭官奏章遞上去。
回了長安之後,盧照鄰身為禮部侍郎還要為科舉的事忙碌,這份辭官奏章他只能留到以後再遞交給陛下,看著朝中為科舉忙碌的眾人,盧照鄰心中的責任感再一次升起,將精力投入到了科舉的準備中。
回到家中,盧照鄰看著自己的辭官奏章不語,如今的朝堂變化很多,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職責在做事,忙碌一直是朝堂的現狀。
這與盧照鄰起初預想的朝堂生活不同,結交名仕,與人交談……在這裡這些都沒有,唯一有的只有一心為社稷的朝臣。
而當初所想的生活,對盧照鄰來說也只能憧憬。
「盧侍郎。」
門外傳來了呼喚聲,盧照鄰尋聲看去,是一個禮部的文吏,詢問道:「怎麼了?」
「許尚書今天說了要弘文館的學子名冊。」
盧照鄰不動聲色將辭官奏章放到了一旁的書架上,藏了起來,頷首道:「我會安排的。」
「多謝。」
這個文吏又腳步匆匆地離開。
盧照鄰暫且不打算辭官了,繼續忙碌著禮部的事,為今年的科舉奔波。
閒暇之餘,他才聽說郭待舉去了吐蕃,而張說去了萊州處置東海的事宜。
郭待舉去吐蕃倒也說得過去,吐蕃是如今的社稷大事。
可讓張說去東海,又是為了什麼?的確是令人費解。
也沒有明確的旨意,多半是兵部的調令,傳聞當年太上皇東征時在萊州建了不少海船,兵部此行多半也只有與這件事有關。
乾慶十三年五月的下旬,關中就要入夏了,郭待舉帶著一隊兵馬從長安城一路來到了青海。
郭待舉見到了如今的吐蕃都護府的都護李安期。
「原本這一次劉侍郎是要親自來的,不過陛下好似對兵部另有囑託,就讓下官來了一趟。」
李安期牽著戰馬走著,又道:「你們來了就好,你們再不來某家就要大開殺戒了。」
郭待舉這一次來帶著兵部的調令,可以調動都護府兵馬,此番前來他勢在必得,定要為當今陛下辦好這件事。
從青海一路來到吐蕃,郭待舉適應著吐蕃的環境與氣候,也會喝一些吐蕃人的奶茶,吃一些糌粑。
李安期一直陪同著郭待舉,與他講述著如今的吐蕃情形。
「其實在以前,吐蕃的那些舊貴族還是好收買的,甚至只要我們唐軍給予一些好處,他們也會為唐軍做事。」
郭待舉反問道:「為何又不能收買了?」
「安寧地久了,他們覺得大唐與吐蕃不會再開戰了。」李安期雙手背負,望著寧靜的藏布江道:「只要大唐與吐蕃不開戰,他們就可以一直向唐軍要好處。」
郭待舉有些疑惑,他落後半步跟著,「難道他們就不覺得,唐軍有朝一日不會再給他們好處嗎?」
李安期道:「正是因他們這麼想過,才會一直想要與大唐為敵。」
聞言,郭待舉的神色多了幾分肯定,道:「果然是一幫蟲豸。」
如今的吐蕃崇文館有越來越多的吐蕃孩子,而這十餘年間,學成的孩子正在不斷前往大唐。
去過大唐的孩子又回來了,那些在長安學成的吐蕃學子回來之後,就會帶著更多的吐蕃孩子前往大唐。
周而復始持續了很多年,如今崇文館的吐蕃學子,從五歲到十五歲有六百餘人。
若算上已經學成的學子,在崇文館的走動的吐蕃學子有近三千人。
而這三千人就是吐蕃的三千戶人家,一個學子成家之後一戶就成了兩戶人。
因此,乾慶一朝在吐蕃建設多年的基礎上,形成了一股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向心力。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而這個向心力除了崇文館的支教造成的,還有一個個有關於唐人與吐蕃的故事。
大唐雖說沒有治好松贊干布的病,卻讓松贊干布活到了現在,並且安全地回到了吐蕃。
如果這些還足以讓郭待舉完成兵部的大業,他就回長安辭官。
李安期道:「但凡兵部所需,儘管告知我們都護府。」
「多謝。」
郭待舉來吐蕃的第三天,他沿著藏布江走著,終於見到了一間由石塊與牛糞,還有布料建起來的一間屋子。
屋子前還有三頭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還有十餘只羊愜意地走在陽光下。
郭待舉邁步走上前,走入這間屋子中,見到了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看著一卷書,道:「這是你們關中的書,以前我想看書還需要讓我們的勇士去買,現在不用去買,也不用派人去吐蕃抄錄,你們的人會源源不斷地將書籍送來。」
郭待舉道:「不管是吐蕃還是中原其他地方,我們一直在這麼做。」
一頭白髮的松贊干布坐在火盆邊,放下手中的書,又拿起火盆上的鍋倒出一碗有些濃稠的奶茶,「喝點吧。」
郭待舉接過松贊干布端來的奶茶,飲下一口,低聲道:「以前我喝過一位吐蕃老人家的奶茶,他叫茹來傑,不過他過世了,那時候還是在蔥嶺。」
松贊干布笑道:「味道如何?」
郭待舉道:「我以前喝過的奶茶,沒這麼濃。」
見松贊干布走出了屋子,郭待舉也跟著走出來,重新見到了陽光。
其實郭待舉不喜他的屋子,這間屋子遮蔽了太多的陽光,而且也並不通風
「我一直以為吐蕃人的房子都是帳篷,這屋子住著舒服嗎?」
松贊干布搖頭道:「如果你們唐人一直好問,你們知道的就會越多,聰明的人會謙遜,自大的人不會去問。」
郭待舉又道:「贊普久居長安多年,應該不喜這樣的屋子。」
松贊干布道:「吐蕃大多的屋子都是這樣的,我住在長安城這麼多年習慣了唐人的屋子,我知道唐人的房子漂亮又舒服。」
「可我是吐蕃的贊普,我若是不住這樣的屋子,我建設一個不一樣的?」松贊干布又搖頭,「若真是那樣,吐蕃的子民就會覺得我已不是吐蕃人,我和他們不一樣了。」
「我是贊普我就要和吐蕃的子民一樣,如此才能幫助天可汗將吐蕃交給大唐治理。」
兩人見面,才說了三句話,松贊干布就搖了兩次頭。
郭待舉上前一步,「既然贊普也想……」
松贊干布打斷的話,「你們打算怎麼做?」
「我們會將吐蕃的土地再進行均分,讓沒有牧場的牧民得到牧場,讓沒有牛羊的牧民得到牛羊,讓每個人都能有衣食,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來崇文館。」
「我會丈量貴族的土地,之後會重新均分,最底層的人得到田地,那麼他們就會擁護我們,而貴族就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這沒什麼不能說的,因郭待舉的人手已經在這麼做了。
郭待舉說了一句劉仁軌交代過的話語,他言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死一些人,那就要死得乾淨。」
松贊干布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坦誠,又遞給他一塊風乾的牛肉。
讓郭待舉很意外的是松贊干布是站在陛下這邊。
「不知吐蕃大相如今在何處?」
松贊干布道:「他不會打擾你們行事的。」
既有了松贊干布的表態,又有了他的保證,郭待舉此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很順利,順利得讓郭待舉覺得不真實。
在以前吐蕃的雨季很少,一年之中大概只有這麼一兩月,近年來吐蕃的雨季忽然多了。
正值夏天,今晚的吐蕃下著雨,一個唐人官吏帶著一群吐蕃的牧民在一個吐蕃貴族的牧場走著。
吐蕃貴族的牧場很大,這片雪山下的整座牧場都是一戶人家的,這戶人家只有三個孩子,他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大的牧場。
遠處傳來了幾聲大吼,是唐人的官兵押著這片牧場的貴族而來。
領著牧民的唐人官吏正是郭待舉,他朗聲對押送而來的舊貴族道:「現在,這裡的土地都是天可汗的,按照大唐的律法,天可汗的臣子有權分配天可汗的土地。」
那吐蕃貴族還在用吐蕃語怒罵著,他的怒罵聲在雨中顯得微弱。
郭待舉又道:「天可汗的旨意是為了吐蕃與大唐的長治久安,阻撓天可汗旨意,並傷害兩地人心者,一律以謀逆罪論處。」
站在郭待舉身後的吐蕃牧民是最忠誠的追隨者,也是這場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原本他們連個養牛羊的草地都沒有。
這一刻,他們看到吐蕃貴族的家僕提著刀朝著大唐官兵衝來,還未等大唐的官兵動手,郭待舉身後的牧民冒著大雨,他們腳踩著泥濘,沖向了那些家僕,雙方在雨中毆打在一起。
(本章完)
裴炎以前就設想過,設想吐蕃併入大唐的很多種可能,其中還有各種官吏來往,官邸的建設,甚至兵馬調度與支教,或者是戶籍相關的一大堆繁雜事務。
先前朝中有議論過如何讓吐蕃併入大唐,在討論的過程中分成了好幾派,有的人主張緩緩教化,或者要用數年或十數年之久。
還有的人認為就應該出兵直接剷除吐蕃的反對勢力,直接剷平自然就沒人抗爭了。
甚至有人覺得將吐蕃的子民全部徵發到天竺去,留下土地給大唐,不過這個想法一出來就被很多人反對了。
大抵上,還有一些更不著邊際的想法。
裴炎回想起今年年初時發生的很多事,不過在陛下面前,還是躬身行禮,十分鎮定的模樣。
劉仁軌的神色則凝重了幾分,他不是因為陛下的話語而神色凝重,而是因為吐蕃的一封密信。
這份密信所寫的是,吐蕃地界內企圖號召吐蕃人與大唐敵對的吐蕃舊貴族。
原本崇文館與吐蕃的都護府對這些舊貴族還算是客客氣氣的,雙方安然無事地過了十年。
大唐已經給了他們顏面,但現在他們卻成了反對大唐的最大阻力。
劉仁軌道:「陛下,吐蕃歸入大唐的社稷大計,若有人執意與大唐為敵,臣以為這些人死不足惜。」
裴炎也道:「陛下,臣以為若總要死一些人,不如就殺個乾淨。」
陽光照在河面上,照耀得渭河也是波光粼粼的,李承乾揣著手目光看著對岸,低聲道:「吐蕃人心皆向大唐,那些貴族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若吐蕃併入大唐是大勢所趨,這個大勢不可阻擋,那些舊貴族執意與大唐為敵,無非是他們想要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說起利益,裴炎與劉仁軌的神色多了幾分複雜。
李承乾在河邊的一塊乾淨石頭上坐下來,低聲道:「可朕什麼都不想給他們,甚至還要將那些舊貴族的牧場再分配給底層的牧民。」
劉仁軌道:「臣聽聞松贊干布給陛下寫了一封信。」
李承乾道:「那封信也只是松贊干布給朕告一聲平安,說他平安到了吐蕃。」
裴炎道:「陛下,臣願奔赴吐蕃助陛下將吐蕃收來。」
「你不能去,讓兵部的張說去一趟萊州。」
「喏。」
裴炎心中疑惑陛下不是要收吐蕃嗎?怎麼忽然又說起東海了。
李承乾又道:「劉侍郎,吐蕃的事,你讓兵部的郎中郭待舉走一趟。」
劉仁軌當即又行禮道:「臣領命。」
裴炎心中很疑惑,陛下為什麼要將這麼重要的事交給年輕人,其實他們也可以再出關的。
後方,盧照鄰與一眾文吏站在一起等著陛下與兩位兵部侍郎談完。
「也不知道陛下與他們說了什麼。」一個稍稍年長一些的文吏,注意到盧照鄰的目光,忙行禮自我介紹道:「在下高崇禮。」
盧照鄰聽著名字有些耳熟,「你是高侃大將軍的兒子?」
「正是,在下原本在咸陽縣任職縣令,最近才調任秘書監。」
盧照鄰又稍稍點頭,抬眼又見到了劉仁軌腳步匆匆行禮,而裴炎還站在陛下的身邊,講述著話語。
大抵是說到了什麼為難的事,裴炎一直在行禮。
之後,裴炎也快步離開了。
又見陛下在河邊獨坐了半晌,才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讓眾人可以上前記錄陛下今天出遊的言行。
重新回到陛下身後,盧照鄰袖子裡還藏著一本辭官的奏章,可見陛下正對關中現狀滔滔不絕地說著,也就只能一直記錄,根本沒有遞奏章的時機。
今天,陛下的話語要記錄下來,而後張貼在朱雀門前,直到黃昏時陛下都回宮了,盧照鄰都沒能把自己手中的辭官奏章遞上去。
回了長安之後,盧照鄰身為禮部侍郎還要為科舉的事忙碌,這份辭官奏章他只能留到以後再遞交給陛下,看著朝中為科舉忙碌的眾人,盧照鄰心中的責任感再一次升起,將精力投入到了科舉的準備中。
回到家中,盧照鄰看著自己的辭官奏章不語,如今的朝堂變化很多,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職責在做事,忙碌一直是朝堂的現狀。
這與盧照鄰起初預想的朝堂生活不同,結交名仕,與人交談……在這裡這些都沒有,唯一有的只有一心為社稷的朝臣。
而當初所想的生活,對盧照鄰來說也只能憧憬。
「盧侍郎。」
門外傳來了呼喚聲,盧照鄰尋聲看去,是一個禮部的文吏,詢問道:「怎麼了?」
「許尚書今天說了要弘文館的學子名冊。」
盧照鄰不動聲色將辭官奏章放到了一旁的書架上,藏了起來,頷首道:「我會安排的。」
「多謝。」
這個文吏又腳步匆匆地離開。
盧照鄰暫且不打算辭官了,繼續忙碌著禮部的事,為今年的科舉奔波。
閒暇之餘,他才聽說郭待舉去了吐蕃,而張說去了萊州處置東海的事宜。
郭待舉去吐蕃倒也說得過去,吐蕃是如今的社稷大事。
可讓張說去東海,又是為了什麼?的確是令人費解。
也沒有明確的旨意,多半是兵部的調令,傳聞當年太上皇東征時在萊州建了不少海船,兵部此行多半也只有與這件事有關。
乾慶十三年五月的下旬,關中就要入夏了,郭待舉帶著一隊兵馬從長安城一路來到了青海。
郭待舉見到了如今的吐蕃都護府的都護李安期。
「原本這一次劉侍郎是要親自來的,不過陛下好似對兵部另有囑託,就讓下官來了一趟。」
李安期牽著戰馬走著,又道:「你們來了就好,你們再不來某家就要大開殺戒了。」
郭待舉這一次來帶著兵部的調令,可以調動都護府兵馬,此番前來他勢在必得,定要為當今陛下辦好這件事。
從青海一路來到吐蕃,郭待舉適應著吐蕃的環境與氣候,也會喝一些吐蕃人的奶茶,吃一些糌粑。
李安期一直陪同著郭待舉,與他講述著如今的吐蕃情形。
「其實在以前,吐蕃的那些舊貴族還是好收買的,甚至只要我們唐軍給予一些好處,他們也會為唐軍做事。」
郭待舉反問道:「為何又不能收買了?」
「安寧地久了,他們覺得大唐與吐蕃不會再開戰了。」李安期雙手背負,望著寧靜的藏布江道:「只要大唐與吐蕃不開戰,他們就可以一直向唐軍要好處。」
郭待舉有些疑惑,他落後半步跟著,「難道他們就不覺得,唐軍有朝一日不會再給他們好處嗎?」
李安期道:「正是因他們這麼想過,才會一直想要與大唐為敵。」
聞言,郭待舉的神色多了幾分肯定,道:「果然是一幫蟲豸。」
如今的吐蕃崇文館有越來越多的吐蕃孩子,而這十餘年間,學成的孩子正在不斷前往大唐。
去過大唐的孩子又回來了,那些在長安學成的吐蕃學子回來之後,就會帶著更多的吐蕃孩子前往大唐。
周而復始持續了很多年,如今崇文館的吐蕃學子,從五歲到十五歲有六百餘人。
若算上已經學成的學子,在崇文館的走動的吐蕃學子有近三千人。
而這三千人就是吐蕃的三千戶人家,一個學子成家之後一戶就成了兩戶人。
因此,乾慶一朝在吐蕃建設多年的基礎上,形成了一股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向心力。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而這個向心力除了崇文館的支教造成的,還有一個個有關於唐人與吐蕃的故事。
大唐雖說沒有治好松贊干布的病,卻讓松贊干布活到了現在,並且安全地回到了吐蕃。
如果這些還足以讓郭待舉完成兵部的大業,他就回長安辭官。
李安期道:「但凡兵部所需,儘管告知我們都護府。」
「多謝。」
郭待舉來吐蕃的第三天,他沿著藏布江走著,終於見到了一間由石塊與牛糞,還有布料建起來的一間屋子。
屋子前還有三頭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還有十餘只羊愜意地走在陽光下。
郭待舉邁步走上前,走入這間屋子中,見到了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看著一卷書,道:「這是你們關中的書,以前我想看書還需要讓我們的勇士去買,現在不用去買,也不用派人去吐蕃抄錄,你們的人會源源不斷地將書籍送來。」
郭待舉道:「不管是吐蕃還是中原其他地方,我們一直在這麼做。」
一頭白髮的松贊干布坐在火盆邊,放下手中的書,又拿起火盆上的鍋倒出一碗有些濃稠的奶茶,「喝點吧。」
郭待舉接過松贊干布端來的奶茶,飲下一口,低聲道:「以前我喝過一位吐蕃老人家的奶茶,他叫茹來傑,不過他過世了,那時候還是在蔥嶺。」
松贊干布笑道:「味道如何?」
郭待舉道:「我以前喝過的奶茶,沒這麼濃。」
見松贊干布走出了屋子,郭待舉也跟著走出來,重新見到了陽光。
其實郭待舉不喜他的屋子,這間屋子遮蔽了太多的陽光,而且也並不通風
「我一直以為吐蕃人的房子都是帳篷,這屋子住著舒服嗎?」
松贊干布搖頭道:「如果你們唐人一直好問,你們知道的就會越多,聰明的人會謙遜,自大的人不會去問。」
郭待舉又道:「贊普久居長安多年,應該不喜這樣的屋子。」
松贊干布道:「吐蕃大多的屋子都是這樣的,我住在長安城這麼多年習慣了唐人的屋子,我知道唐人的房子漂亮又舒服。」
「可我是吐蕃的贊普,我若是不住這樣的屋子,我建設一個不一樣的?」松贊干布又搖頭,「若真是那樣,吐蕃的子民就會覺得我已不是吐蕃人,我和他們不一樣了。」
「我是贊普我就要和吐蕃的子民一樣,如此才能幫助天可汗將吐蕃交給大唐治理。」
兩人見面,才說了三句話,松贊干布就搖了兩次頭。
郭待舉上前一步,「既然贊普也想……」
松贊干布打斷的話,「你們打算怎麼做?」
「我們會將吐蕃的土地再進行均分,讓沒有牧場的牧民得到牧場,讓沒有牛羊的牧民得到牛羊,讓每個人都能有衣食,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來崇文館。」
「我會丈量貴族的土地,之後會重新均分,最底層的人得到田地,那麼他們就會擁護我們,而貴族就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這沒什麼不能說的,因郭待舉的人手已經在這麼做了。
郭待舉說了一句劉仁軌交代過的話語,他言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死一些人,那就要死得乾淨。」
松贊干布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坦誠,又遞給他一塊風乾的牛肉。
讓郭待舉很意外的是松贊干布是站在陛下這邊。
「不知吐蕃大相如今在何處?」
松贊干布道:「他不會打擾你們行事的。」
既有了松贊干布的表態,又有了他的保證,郭待舉此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很順利,順利得讓郭待舉覺得不真實。
在以前吐蕃的雨季很少,一年之中大概只有這麼一兩月,近年來吐蕃的雨季忽然多了。
正值夏天,今晚的吐蕃下著雨,一個唐人官吏帶著一群吐蕃的牧民在一個吐蕃貴族的牧場走著。
吐蕃貴族的牧場很大,這片雪山下的整座牧場都是一戶人家的,這戶人家只有三個孩子,他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大的牧場。
遠處傳來了幾聲大吼,是唐人的官兵押著這片牧場的貴族而來。
領著牧民的唐人官吏正是郭待舉,他朗聲對押送而來的舊貴族道:「現在,這裡的土地都是天可汗的,按照大唐的律法,天可汗的臣子有權分配天可汗的土地。」
那吐蕃貴族還在用吐蕃語怒罵著,他的怒罵聲在雨中顯得微弱。
郭待舉又道:「天可汗的旨意是為了吐蕃與大唐的長治久安,阻撓天可汗旨意,並傷害兩地人心者,一律以謀逆罪論處。」
站在郭待舉身後的吐蕃牧民是最忠誠的追隨者,也是這場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原本他們連個養牛羊的草地都沒有。
這一刻,他們看到吐蕃貴族的家僕提著刀朝著大唐官兵衝來,還未等大唐的官兵動手,郭待舉身後的牧民冒著大雨,他們腳踩著泥濘,沖向了那些家僕,雙方在雨中毆打在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