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與新同事的磨合
《申報》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發展歷程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蘊含著無數的坎坷與輝煌。創刊於1904年,這份報紙最初是由一群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所創辦。起初,其內容主要聚焦於日本的新聞與文化,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視野逐漸轉向了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問題。這一重大的轉變,得益於當時主編史量才的卓越領導。史量才以巨資收購了瀕臨破產的《時事新報》,為《申報》增添了一個全新的時事版塊。正因如此,該報成為了中國國內改革派和左翼團體的代言媒體,對中國的政治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史量才收購《時事新報》的過程中,李昂恰好進入了《申報》,這一切皆因周先生的引薦,給予了他一份難得的信任。初入報社,李昂便被派往時事新報,跟隨主筆程滄波一起工作。他的適應能力極強,每天都是最早到達、最後離開的那一個,踏實的工作態度引起了主編的注意。
然而,歷史的洪流在1927年4月12日凌晨席捲而來,標誌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爆發。事情的起因可追溯至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後,白崇禧率軍進入上海並占領有利地區進行戒備。蔣介石在4月初召集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張靜江、吳稚暉等十餘人,舉行反共秘密會議,決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黨」,並與汪精衛密謀,準備實施反革命政變。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由於共產國際對蔣、汪抱有幻想,陳獨秀和汪精衛於5日發表了《聯合宣言》,為蔣介石的叛變辯解,使中共及革命群眾對即將發生的突發事件缺乏應有的警覺與準備。
1927年4月11日晚,蔣介石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的密令。當晚,蔣指使杜月笙暗中殺害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汪春華。
4月13日的上海,天空似乎在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清晨的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灑落在閘北青雲路廣場上,廣場上聚集了約十萬名工人,氣氛緊張而激昂。這場由上海總工會主辦的群眾大會,旨在團結工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與生活保障。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將成為一場悲慘屠殺的開端。
就在大會結束後,工人們整齊地排成隊伍,準備進行遊行。當他們的隊伍行至寶山路時,突如其來的暴力打破了原本的和平。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指使下,毫無預警地對遊行隊伍展開了攻擊。這些士兵並非出於正義,而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和利益,甚至不惜用血腥手段來鎮壓工人運動。
在這場突襲中,工人們毫不畏懼,奮起抵抗。儘管他們手中只有簡陋的武器,但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槍炮,他們展現出無畏的精神。工人糾察隊在激烈的衝突中,盡力保護無辜的同胞,然而,人數懸殊的戰鬥使得他們的抵抗顯得微不足道。隨著槍聲的響起,廣場上頓時瀰漫著血腥的氣息,許多工人倒在了鮮血之中,悲鳴聲此起彼伏,場面慘不忍睹。
與此同時,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周鳳岐部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強行解除2,000名工人糾察隊的武裝。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工人們鬥爭精神的打壓,更是對他們權益的公然侵犯。工人們的無奈與憤怒在此刻達到了頂點,面對強權,他們的聲音幾乎被淹沒。
作為一名記者,我親歷了這一切,目睹了工人們的鮮血如同鮮紅的花瓣,悄然浸染了上海的土地,成為歷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心中湧起無比沉重的感慨,面對這一刻的歷史,我深知肩上的責任之重大,記錄下這一切是多麼至關重要。在我的筆記本上,字跡如飛,試圖將那一幕幕慘烈的場景、工人們無畏的勇氣與深沉的絕望,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冷酷無情,一一銘刻。作為記者,我的責任不僅僅是簡單地報導事實,更是要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些無辜者的苦難與抗爭。唯有將真相傳遞出去,才能喚起更多人的共鳴,才能讓歷史的教訓永遠銘記於心。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但我堅信,正義終將會到來,光明終會驅散黑暗。
當我將稿件放到主筆程滄波的桌面上時,他沒有多說什麼,靜靜地拿起稿件開始閱讀。他的眼神如同銳利的刀鋒,迅速而專注,僅僅幾分鐘,他便將稿件瀏覽完畢。隨後,他將稿件輕輕放回桌上,面色平靜地說道:「你的稿件寫得很好,但是我不能發表。」
「好吧。」我站起身,拿起自己的稿件,準備離開。
程滄波的聲音突然提高,帶著一絲不滿:「我不發表,你就不生氣嗎?」
「您是主筆,您說了算,我為何要生氣?」我微微一笑,語氣中透著無奈,儘管心中卻涌動著不甘。
「你就不想問問原因嗎?」他略顯不悅,目光如炬,直視著我,仿佛要看透我的內心。
「我知道。」我坦然回答,心中卻暗自思索,思緒如潮水般涌動。
「哦?那你說說。」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挑釁,似乎在等待我的回答,期待我能揭開那層隱秘的面紗。
「目睹了慘狀時,我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痛心,後悔自己未能在慘案發生前發聲提醒。痛心的是,慘案的結果如歷史所述,死傷無數。衝動之下,我奮筆疾書,寫下了這篇針砭時局的文章。我也知道,這篇文章寫得有些激進,滿懷對工人及群眾的同情,抨擊了當權者,甚至一把扯下了他們的面具。這樣的稿件,任何報社都不會輕易發表,生怕惹禍上身。我也是一時激憤之下寫下的,或許就當是抒發感情吧。」
「理解就好。」程滄波微微點頭,似乎對我的坦誠表示認可。他打開抽屜,輕輕將我的稿件放入其中,仿佛將那段沉重的歷史與我一同封存。此刻,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似乎連時間都在這一瞬間凝固。
「我們生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作為記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記錄,更是要用文字去喚醒沉睡的良知。」我繼續說道,心中燃起一絲希望的火焰。
「是的,正義的聲音總會被聽見。」程滄波低聲回應,目光中透出一絲堅定與憂慮。我們都明白,未來的路依然荊棘密布,但唯有堅持,才能迎來那一縷光明。
在史量才收購《時事新報》的過程中,李昂恰好進入了《申報》,這一切皆因周先生的引薦,給予了他一份難得的信任。初入報社,李昂便被派往時事新報,跟隨主筆程滄波一起工作。他的適應能力極強,每天都是最早到達、最後離開的那一個,踏實的工作態度引起了主編的注意。
然而,歷史的洪流在1927年4月12日凌晨席捲而來,標誌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爆發。事情的起因可追溯至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後,白崇禧率軍進入上海並占領有利地區進行戒備。蔣介石在4月初召集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張靜江、吳稚暉等十餘人,舉行反共秘密會議,決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黨」,並與汪精衛密謀,準備實施反革命政變。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由於共產國際對蔣、汪抱有幻想,陳獨秀和汪精衛於5日發表了《聯合宣言》,為蔣介石的叛變辯解,使中共及革命群眾對即將發生的突發事件缺乏應有的警覺與準備。
1927年4月11日晚,蔣介石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的密令。當晚,蔣指使杜月笙暗中殺害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汪春華。
4月13日的上海,天空似乎在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清晨的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灑落在閘北青雲路廣場上,廣場上聚集了約十萬名工人,氣氛緊張而激昂。這場由上海總工會主辦的群眾大會,旨在團結工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與生活保障。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將成為一場悲慘屠殺的開端。
就在大會結束後,工人們整齊地排成隊伍,準備進行遊行。當他們的隊伍行至寶山路時,突如其來的暴力打破了原本的和平。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指使下,毫無預警地對遊行隊伍展開了攻擊。這些士兵並非出於正義,而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和利益,甚至不惜用血腥手段來鎮壓工人運動。
在這場突襲中,工人們毫不畏懼,奮起抵抗。儘管他們手中只有簡陋的武器,但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槍炮,他們展現出無畏的精神。工人糾察隊在激烈的衝突中,盡力保護無辜的同胞,然而,人數懸殊的戰鬥使得他們的抵抗顯得微不足道。隨著槍聲的響起,廣場上頓時瀰漫著血腥的氣息,許多工人倒在了鮮血之中,悲鳴聲此起彼伏,場面慘不忍睹。
與此同時,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周鳳岐部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強行解除2,000名工人糾察隊的武裝。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工人們鬥爭精神的打壓,更是對他們權益的公然侵犯。工人們的無奈與憤怒在此刻達到了頂點,面對強權,他們的聲音幾乎被淹沒。
作為一名記者,我親歷了這一切,目睹了工人們的鮮血如同鮮紅的花瓣,悄然浸染了上海的土地,成為歷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心中湧起無比沉重的感慨,面對這一刻的歷史,我深知肩上的責任之重大,記錄下這一切是多麼至關重要。在我的筆記本上,字跡如飛,試圖將那一幕幕慘烈的場景、工人們無畏的勇氣與深沉的絕望,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冷酷無情,一一銘刻。作為記者,我的責任不僅僅是簡單地報導事實,更是要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些無辜者的苦難與抗爭。唯有將真相傳遞出去,才能喚起更多人的共鳴,才能讓歷史的教訓永遠銘記於心。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但我堅信,正義終將會到來,光明終會驅散黑暗。
當我將稿件放到主筆程滄波的桌面上時,他沒有多說什麼,靜靜地拿起稿件開始閱讀。他的眼神如同銳利的刀鋒,迅速而專注,僅僅幾分鐘,他便將稿件瀏覽完畢。隨後,他將稿件輕輕放回桌上,面色平靜地說道:「你的稿件寫得很好,但是我不能發表。」
「好吧。」我站起身,拿起自己的稿件,準備離開。
程滄波的聲音突然提高,帶著一絲不滿:「我不發表,你就不生氣嗎?」
「您是主筆,您說了算,我為何要生氣?」我微微一笑,語氣中透著無奈,儘管心中卻涌動著不甘。
「你就不想問問原因嗎?」他略顯不悅,目光如炬,直視著我,仿佛要看透我的內心。
「我知道。」我坦然回答,心中卻暗自思索,思緒如潮水般涌動。
「哦?那你說說。」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挑釁,似乎在等待我的回答,期待我能揭開那層隱秘的面紗。
「目睹了慘狀時,我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痛心,後悔自己未能在慘案發生前發聲提醒。痛心的是,慘案的結果如歷史所述,死傷無數。衝動之下,我奮筆疾書,寫下了這篇針砭時局的文章。我也知道,這篇文章寫得有些激進,滿懷對工人及群眾的同情,抨擊了當權者,甚至一把扯下了他們的面具。這樣的稿件,任何報社都不會輕易發表,生怕惹禍上身。我也是一時激憤之下寫下的,或許就當是抒發感情吧。」
「理解就好。」程滄波微微點頭,似乎對我的坦誠表示認可。他打開抽屜,輕輕將我的稿件放入其中,仿佛將那段沉重的歷史與我一同封存。此刻,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似乎連時間都在這一瞬間凝固。
「我們生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作為記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記錄,更是要用文字去喚醒沉睡的良知。」我繼續說道,心中燃起一絲希望的火焰。
「是的,正義的聲音總會被聽見。」程滄波低聲回應,目光中透出一絲堅定與憂慮。我們都明白,未來的路依然荊棘密布,但唯有堅持,才能迎來那一縷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