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分兵三路,全面開花
現在闖軍已經消滅了八旗主力。
主要將戰場附近的泌陽、唐縣、南陽、裕州、南召五處城池攻占。
那麼即便穆里瑪等人走出了茫茫山區也定然無法聚集休整再度恢復編制。
當然除了南陽府東部的五座城池外。
汝寧府的信陽、確山、汝陽、西平四座城池也需要占領。
如此方能確保八旗潰兵無法東逃到汝寧地區進行集結。
所以李來亨也是大手一揮道:
「郝要旗汝率四千兵馬拿著八旗兵的人頭去招撫南陽府縣。」
「而汝寧府內各處城池本王會親自前往招撫。」
「我軍當攜大勝之威擴大戰果。」
「儘可能地招撫、攻占城池。」
「補充糧草器械,擴充兵馬!」
此言一出,眾將們紛紛點頭。
可是劉汝魁卻皺眉道:「闖王,我軍兵止兩萬又在此戰中傷亡不小。」
「若是我軍同時在南陽和汝寧兩地攻城略地。」
「是不是兵力分散了些?」
「如果南陽和汝寧兩地的韃子官員不願投降。」
「他們發動綠營兵和丁壯據城死守。」
「我軍兵分兩路恐怕無法打下南陽和汝寧兩地啊!」
隨著劉汝魁的開口。
郝搖旗、郭升等人也是紛紛鄭重起來。
自古分兵乃是兵家大忌。
闖軍雖然已經取得了大勝。
但闖軍的兵力也已經只剩下了一萬多人。
而這一萬多騎兵、騎馬步兵。
野戰乃是其所長,攻城則是其所短。
如果兵分兩路那麼兩支闖軍將被山區所隔斷。
短時間內難以相互呼應。
這是不是有些不妥了?
「闖王,你想攻城略地,斷絕穆里瑪的生路。」
「這的確是對八旗兵將的絕戶之計。」
「但如此一來,我軍需要攻取城池這必然會引得清廷官員抵抗。」
「而我軍現在兵將不多,區區一萬多可戰之兵。」
「又如何能連下南陽、汝寧兩府呢?」
「須知此戰我軍雖勝,但天下大勢依舊在清不在闖。」
「各地的官員、士神縱使會因此戰而人心浮動。」
「但真正能立志反清響應闖王的又能有多少呢?」
「大勢不在闖王,我軍又需要攻堅。」
「所以下官覺得,我軍當只取一府為好。」
湖廣總督張長庚也是語重心長地開口道。
兵合一處,力使一出。
這是自古不變的兵家之道。
所以這位降人也是這樣勸說李來亨。
然而當李來亨聽完後他卻是哈哈大笑起來。
「張總督,本王不但要分兵兩路同時取了汝寧和南陽。」
「而且還要分出第三路兵馬。」
「讓在以桐柏為基地,沿著信陽收取英霍山區。」
「在湖廣、江西、江南、河南四省交界之處。」
「再建立一個全新的抗清根據地!」李來亨笑道。
桐柏並不出名,信陽也不出名,英霍山區同樣不出名。
但是這處吳、楚、豫、贛的四省交界地區在後世卻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大別山!
如今李來亨既然殲滅了清廷的兩萬八旗兵讓闖軍在短時間內無憂。
那麼既然來到了大別山區李來亨自然準備在鄂豫皖之地建立一個全新的抗清根據地。
好控扼數省交通和夔東根據地一左一右,一東一西,互為犄角!
只是這話一出,眾人全都驚訝啊!
「闖王!我軍現在能打的將士只有一萬七千人來。」
「就這麼多點兵馬還要兵分三路。」
「這一路才幾千人又如何能打開局面呢?」郭升震驚道。
「的確,我軍現在只有一萬七千人的兵力。」
「兵分三路的話每路的兵馬只有幾千。」
「但是你們知道清廷在南陽等地的具體兵馬嗎?」
李來亨伸出了三根手指頭。
「三千人!不到三千人!」
「清廷在南陽、汝寧、英霍三地只有不到三千人!」
「我軍一萬七千精銳兵分三路,每路能遇到的綠營兵不到一千。」
「既然如此,我闖軍的精兵猛將們又何須懼怕!」李來亨咆哮道。
此言一出,郝搖旗、劉汝魁、郭升、張長庚等人直接傻了眼。
李來亨在大勝之後分兵三路的決策並不是一拍腦袋所決定。
而是經過精心的計算有了充足的把握後才決定兵行險招的。
在河南一省之地中。
滿清只設置了一位巡撫,兩位總兵,以及一萬四千一百人的綠營兵。
兩位總兵中的河北鎮總兵鮑照又帶著五千人去了夔東。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
整個河南的綠營兵已經不足一萬!
而在不到一萬的綠營兵中。
河南巡撫張自德和開封總兵許進功又各自握著兩千兵馬。
再把這四千人的機動部隊扣除。
整個河南的幾十座城池中。
綠營守兵只有區區五千人!
這五千人落在南陽和汝寧兩府中又能有多少?
闖軍以上萬得勝之師借著八旗兵們的人頭。
取這兩府又有何難?
南陽和汝寧兩府如此。
英霍山區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
和英霍山區在陸地上相連的河南、湖廣、江南三省。
河南和湖廣的綠營兵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江南的綠營兵也僅僅只是駐紮在宿松等地。
對英霍山區的情況聽之任之。
由於清軍在英霍的兵力單薄。
此時此刻,甚至在這片山區中還存在著許多抗清義軍。
就這種情況。
李來亨但凡派個兩三千兵馬又豈能取不下英霍啊?
第二日清晨。
一萬七千餘闖軍在打掃完戰場後開始準備各自進軍了。
李來亨將自己的『奉天倡義大元帥』旗交給了郝搖旗。
讓其帶領四千兵馬進軍南陽。
為了增強郝搖旗的實力,李來亨又派出了郭升帶著兩千闖軍為郝搖旗後援。
六千闖軍開始走出山區重奔南陽而去。
而在安排了郝搖旗攻取南陽後。
李來亨又令劉汝魁帶領三千兵馬。
一面在桐柏照顧闖軍的重傷員。
一面沿著山區向東南方向的英山、霍山進軍。
力圖將整個大別山區連成一片。
建立闖軍的第二個抗清基地。
為闖軍主力轉戰中原提供有力的後勤支援!
分走了九千兵馬後。
李來亨親自帶領剩餘的八千兵馬牽著馬騾,提著八旗兵的人頭。
向著汝寧府繼續深入。
闖軍主力的目標近是汝寧府和八旗殘兵。
而遠則是汝寧後面的淮西之地!
主要將戰場附近的泌陽、唐縣、南陽、裕州、南召五處城池攻占。
那麼即便穆里瑪等人走出了茫茫山區也定然無法聚集休整再度恢復編制。
當然除了南陽府東部的五座城池外。
汝寧府的信陽、確山、汝陽、西平四座城池也需要占領。
如此方能確保八旗潰兵無法東逃到汝寧地區進行集結。
所以李來亨也是大手一揮道:
「郝要旗汝率四千兵馬拿著八旗兵的人頭去招撫南陽府縣。」
「而汝寧府內各處城池本王會親自前往招撫。」
「我軍當攜大勝之威擴大戰果。」
「儘可能地招撫、攻占城池。」
「補充糧草器械,擴充兵馬!」
此言一出,眾將們紛紛點頭。
可是劉汝魁卻皺眉道:「闖王,我軍兵止兩萬又在此戰中傷亡不小。」
「若是我軍同時在南陽和汝寧兩地攻城略地。」
「是不是兵力分散了些?」
「如果南陽和汝寧兩地的韃子官員不願投降。」
「他們發動綠營兵和丁壯據城死守。」
「我軍兵分兩路恐怕無法打下南陽和汝寧兩地啊!」
隨著劉汝魁的開口。
郝搖旗、郭升等人也是紛紛鄭重起來。
自古分兵乃是兵家大忌。
闖軍雖然已經取得了大勝。
但闖軍的兵力也已經只剩下了一萬多人。
而這一萬多騎兵、騎馬步兵。
野戰乃是其所長,攻城則是其所短。
如果兵分兩路那麼兩支闖軍將被山區所隔斷。
短時間內難以相互呼應。
這是不是有些不妥了?
「闖王,你想攻城略地,斷絕穆里瑪的生路。」
「這的確是對八旗兵將的絕戶之計。」
「但如此一來,我軍需要攻取城池這必然會引得清廷官員抵抗。」
「而我軍現在兵將不多,區區一萬多可戰之兵。」
「又如何能連下南陽、汝寧兩府呢?」
「須知此戰我軍雖勝,但天下大勢依舊在清不在闖。」
「各地的官員、士神縱使會因此戰而人心浮動。」
「但真正能立志反清響應闖王的又能有多少呢?」
「大勢不在闖王,我軍又需要攻堅。」
「所以下官覺得,我軍當只取一府為好。」
湖廣總督張長庚也是語重心長地開口道。
兵合一處,力使一出。
這是自古不變的兵家之道。
所以這位降人也是這樣勸說李來亨。
然而當李來亨聽完後他卻是哈哈大笑起來。
「張總督,本王不但要分兵兩路同時取了汝寧和南陽。」
「而且還要分出第三路兵馬。」
「讓在以桐柏為基地,沿著信陽收取英霍山區。」
「在湖廣、江西、江南、河南四省交界之處。」
「再建立一個全新的抗清根據地!」李來亨笑道。
桐柏並不出名,信陽也不出名,英霍山區同樣不出名。
但是這處吳、楚、豫、贛的四省交界地區在後世卻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大別山!
如今李來亨既然殲滅了清廷的兩萬八旗兵讓闖軍在短時間內無憂。
那麼既然來到了大別山區李來亨自然準備在鄂豫皖之地建立一個全新的抗清根據地。
好控扼數省交通和夔東根據地一左一右,一東一西,互為犄角!
只是這話一出,眾人全都驚訝啊!
「闖王!我軍現在能打的將士只有一萬七千人來。」
「就這麼多點兵馬還要兵分三路。」
「這一路才幾千人又如何能打開局面呢?」郭升震驚道。
「的確,我軍現在只有一萬七千人的兵力。」
「兵分三路的話每路的兵馬只有幾千。」
「但是你們知道清廷在南陽等地的具體兵馬嗎?」
李來亨伸出了三根手指頭。
「三千人!不到三千人!」
「清廷在南陽、汝寧、英霍三地只有不到三千人!」
「我軍一萬七千精銳兵分三路,每路能遇到的綠營兵不到一千。」
「既然如此,我闖軍的精兵猛將們又何須懼怕!」李來亨咆哮道。
此言一出,郝搖旗、劉汝魁、郭升、張長庚等人直接傻了眼。
李來亨在大勝之後分兵三路的決策並不是一拍腦袋所決定。
而是經過精心的計算有了充足的把握後才決定兵行險招的。
在河南一省之地中。
滿清只設置了一位巡撫,兩位總兵,以及一萬四千一百人的綠營兵。
兩位總兵中的河北鎮總兵鮑照又帶著五千人去了夔東。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
整個河南的綠營兵已經不足一萬!
而在不到一萬的綠營兵中。
河南巡撫張自德和開封總兵許進功又各自握著兩千兵馬。
再把這四千人的機動部隊扣除。
整個河南的幾十座城池中。
綠營守兵只有區區五千人!
這五千人落在南陽和汝寧兩府中又能有多少?
闖軍以上萬得勝之師借著八旗兵們的人頭。
取這兩府又有何難?
南陽和汝寧兩府如此。
英霍山區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
和英霍山區在陸地上相連的河南、湖廣、江南三省。
河南和湖廣的綠營兵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江南的綠營兵也僅僅只是駐紮在宿松等地。
對英霍山區的情況聽之任之。
由於清軍在英霍的兵力單薄。
此時此刻,甚至在這片山區中還存在著許多抗清義軍。
就這種情況。
李來亨但凡派個兩三千兵馬又豈能取不下英霍啊?
第二日清晨。
一萬七千餘闖軍在打掃完戰場後開始準備各自進軍了。
李來亨將自己的『奉天倡義大元帥』旗交給了郝搖旗。
讓其帶領四千兵馬進軍南陽。
為了增強郝搖旗的實力,李來亨又派出了郭升帶著兩千闖軍為郝搖旗後援。
六千闖軍開始走出山區重奔南陽而去。
而在安排了郝搖旗攻取南陽後。
李來亨又令劉汝魁帶領三千兵馬。
一面在桐柏照顧闖軍的重傷員。
一面沿著山區向東南方向的英山、霍山進軍。
力圖將整個大別山區連成一片。
建立闖軍的第二個抗清基地。
為闖軍主力轉戰中原提供有力的後勤支援!
分走了九千兵馬後。
李來亨親自帶領剩餘的八千兵馬牽著馬騾,提著八旗兵的人頭。
向著汝寧府繼續深入。
闖軍主力的目標近是汝寧府和八旗殘兵。
而遠則是汝寧後面的淮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