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借兵北伐
興復軍占領德興縣城後的第二天,陳邵平率領他從玉山城帶來的那個團,直奔婺源而去。
事情出乎意料的順利,興復軍兵臨婺源城下,在陳齊量的牽線下,婺源知縣獻出縣衙大印,以示歸降之意。
陳邵平率部進駐婺源縣城,婺源落入興復軍之手。
兩天後,新政工作隊到達了德興縣,帶隊的人正是楊學東。
楊學東是最早負責實施新政的,業務能力猶在章希言之上,
對於楊學東的到來,李濤和姜紹表現得恭敬無比,一同表示全力配合推行新政。
梁子城也派出了一個連,供楊學東差遣,推行新政。因為有縣衙和興復軍的配合,新政很快就在德興縣推行開來。
新政惠及的人無數,波及的人也無數,本來李承明不想在新政中殺人太多,但在實際操作中,你不殺人就震懾不住宵小,新政就難以推行下去,也得不到底層百姓的全力支持。
所以後來李承明也默認在新政的推行過程中,還是要殺一批人的,對於百姓的申冤不能視而不見,對於作惡太多的地主鄉紳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流氓,地痞、惡霸也不能不清除,所以公審大會該開還是要開,對於罪大惡極的人該殺還是要殺!
有時候為了照顧廣大百姓的情緒,將小罪審大、大罪審死也是在所難免,但李承明要求必須要有人證物證,要查有實據,所有的當事人都要簽字、畫押、存檔,然後才能判決,以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底層百姓見到新政工作隊猶如見到青天降臨,但地主富戶見新政工作隊一來,如喪考妣。
意外的是李濤和姜紹對新政的實施表現得很積極,特別是姜紹,其本身是德興縣大地主,擁有的田地和山林加起來有數千畝,銅礦也有兩座。
但在新政工作隊清丈姜紹的田地時,以前巧取豪奪和低價買來的山林田地都被他退還給了原主,也沒打聽到姜農欺壓過細農和百姓的事情,仔細調查之下,才發現曾被姜家欺壓過的百姓都被姜家付出大量錢財封口了,所以新政工作隊在走訪中竟沒有一個人舉報姜家。
楊學東將姜家的事情報告給了梁子城,梁子城想到前兩天姜紹將他家最大的銅礦捐給興復軍的事,於是對楊學東道:「按規矩來吧,該退的田地要退,已經退了的就不用管了,民不舉官不究,沒有命案的情況下就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像姜家這樣在新政實施之前就退田退地,主動補償被欺壓者的,按照興復軍的規定,是可以放過,不拉出來公審的。
可見姜紹之前也沒少了解興復軍的新政。
姜紹得知姜家過關了,也是長舒了口氣,更加賣力地配合推行起新政來。
有了李濤和姜紹的配合,半個月時間,便將全縣的山林田地清丈完畢,產權、田租和稅收也已經確定了下來,秋收稅糧的徵收也在進行中。
鑑於李濤和姜紹的積極配合,信州府那邊也正式任命李濤為知縣、姜紹為縣丞。
跟以往不同的是,興復軍規定知縣是一把手,負責總攬全局、確定施政方向。縣丞是二把手,負責政令的具體實施,跟知縣既是上下級關係,也是合作關係。
興復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縣,強化了縣丞。
縣丞有決定權,知縣有否決權,兩人可互相配合,互相監督,互相牽制,若有矛盾可請上級衙門進行協調和決斷,避免了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地區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
沒有去管李濤和姜紹會怎樣想,拿下德興城後,梁子城將精力放在了銅礦的開採和提煉上面。
獲取銅礦資源,也是李承明決定拿下德興縣最初的原因,所以儘快將煉銅廠建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梁子城從楓頭嶺鎮的鋼鐵廠抽調了大量人手過來,還調來了一千俘虜充作礦工,在姜紹的配合下,很快就將煉銅廠建了起來。
梁子城來到德興縣一個月後,採用黃龍坤改進過的「火法煉銅」方案,煉銅廠可以煉出含銅量高達99.5%的銅坯出來
占領了德興和婺源兩縣,不但獲得了銅礦和其他礦產,在新政的推行中還抄了幾家大戶,為興復軍提供了一筆不少的錢糧。
李承明看著送回來的錢糧,擔心興復軍度不過這個冬天的心也終於放下。
......
黃道周之前已經找過李承明兩次,後來又找了李承明兩次。
第三次來找李承明還是指責興復軍推行新政的事,但比起上次來已經心平氣和了很多,李承明見黃道周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轉變,對新政不像上次那樣一味的指責,也就耐心地跟他解釋了起來。
黃道周是以統治階層的高高在上的目光來看待新政的,這個「統治階層」可以不是具體的人和物,而是儒家學說中的一種抽象,即所謂的「天心民意」。
李承明則是以底層百姓的視角來闡述新政,在李承明看來,所有的思想和政策都應該為具體的人服務,為人數最多的階層服務,而不是為抽象的不存在的東西服務,更不能為極少數人服務。
李承明和黃道周的意見雖然不統一,但兩人都能坐下來平靜地交流,算是一種改變。
第四次來找李承明時,並未再討論關於新政的事,黃道周再次提到招安的事,被李承明拒絕。
像是知道了李承明會拒絕似的,李承明拒絕了招安,黃道周表現得很平靜。
兩人沉默許久,黃道周才道:「將軍如何看待東虜?」
李承明看了黃道周一眼,道:「東虜,禽獸也!」
黃道周忽地站起來朝李承暖深深一揖,悲憤道:「神州沉淪,東虜滅我道統,屠我百姓,黃某恨不能生啖其肉,將軍深明大義,雖然不願為我朝效力,但還請將軍借我一支精兵,黃某願親自帶兵北伐,以死拒抗東虜南下!」
「借兵?」李承明雙目一凝,正想開口拒絕,但轉念一想,並未輕率拒絕。
從黃道周在歷史中的表現來看,李承明相信黃道周說的一字一句都是真的。
在沒有突擊隊員到來的時空里,黃道周確實是從福州出發,經過信州,一路招募志士,籌措糧餉,然後北上抗清,最後兵敗身身死。
黃道周是真的想以死抵抗清軍南下,但軍事能力也是真的欠缺。
事情出乎意料的順利,興復軍兵臨婺源城下,在陳齊量的牽線下,婺源知縣獻出縣衙大印,以示歸降之意。
陳邵平率部進駐婺源縣城,婺源落入興復軍之手。
兩天後,新政工作隊到達了德興縣,帶隊的人正是楊學東。
楊學東是最早負責實施新政的,業務能力猶在章希言之上,
對於楊學東的到來,李濤和姜紹表現得恭敬無比,一同表示全力配合推行新政。
梁子城也派出了一個連,供楊學東差遣,推行新政。因為有縣衙和興復軍的配合,新政很快就在德興縣推行開來。
新政惠及的人無數,波及的人也無數,本來李承明不想在新政中殺人太多,但在實際操作中,你不殺人就震懾不住宵小,新政就難以推行下去,也得不到底層百姓的全力支持。
所以後來李承明也默認在新政的推行過程中,還是要殺一批人的,對於百姓的申冤不能視而不見,對於作惡太多的地主鄉紳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流氓,地痞、惡霸也不能不清除,所以公審大會該開還是要開,對於罪大惡極的人該殺還是要殺!
有時候為了照顧廣大百姓的情緒,將小罪審大、大罪審死也是在所難免,但李承明要求必須要有人證物證,要查有實據,所有的當事人都要簽字、畫押、存檔,然後才能判決,以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底層百姓見到新政工作隊猶如見到青天降臨,但地主富戶見新政工作隊一來,如喪考妣。
意外的是李濤和姜紹對新政的實施表現得很積極,特別是姜紹,其本身是德興縣大地主,擁有的田地和山林加起來有數千畝,銅礦也有兩座。
但在新政工作隊清丈姜紹的田地時,以前巧取豪奪和低價買來的山林田地都被他退還給了原主,也沒打聽到姜農欺壓過細農和百姓的事情,仔細調查之下,才發現曾被姜家欺壓過的百姓都被姜家付出大量錢財封口了,所以新政工作隊在走訪中竟沒有一個人舉報姜家。
楊學東將姜家的事情報告給了梁子城,梁子城想到前兩天姜紹將他家最大的銅礦捐給興復軍的事,於是對楊學東道:「按規矩來吧,該退的田地要退,已經退了的就不用管了,民不舉官不究,沒有命案的情況下就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像姜家這樣在新政實施之前就退田退地,主動補償被欺壓者的,按照興復軍的規定,是可以放過,不拉出來公審的。
可見姜紹之前也沒少了解興復軍的新政。
姜紹得知姜家過關了,也是長舒了口氣,更加賣力地配合推行起新政來。
有了李濤和姜紹的配合,半個月時間,便將全縣的山林田地清丈完畢,產權、田租和稅收也已經確定了下來,秋收稅糧的徵收也在進行中。
鑑於李濤和姜紹的積極配合,信州府那邊也正式任命李濤為知縣、姜紹為縣丞。
跟以往不同的是,興復軍規定知縣是一把手,負責總攬全局、確定施政方向。縣丞是二把手,負責政令的具體實施,跟知縣既是上下級關係,也是合作關係。
興復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縣,強化了縣丞。
縣丞有決定權,知縣有否決權,兩人可互相配合,互相監督,互相牽制,若有矛盾可請上級衙門進行協調和決斷,避免了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地區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
沒有去管李濤和姜紹會怎樣想,拿下德興城後,梁子城將精力放在了銅礦的開採和提煉上面。
獲取銅礦資源,也是李承明決定拿下德興縣最初的原因,所以儘快將煉銅廠建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梁子城從楓頭嶺鎮的鋼鐵廠抽調了大量人手過來,還調來了一千俘虜充作礦工,在姜紹的配合下,很快就將煉銅廠建了起來。
梁子城來到德興縣一個月後,採用黃龍坤改進過的「火法煉銅」方案,煉銅廠可以煉出含銅量高達99.5%的銅坯出來
占領了德興和婺源兩縣,不但獲得了銅礦和其他礦產,在新政的推行中還抄了幾家大戶,為興復軍提供了一筆不少的錢糧。
李承明看著送回來的錢糧,擔心興復軍度不過這個冬天的心也終於放下。
......
黃道周之前已經找過李承明兩次,後來又找了李承明兩次。
第三次來找李承明還是指責興復軍推行新政的事,但比起上次來已經心平氣和了很多,李承明見黃道周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轉變,對新政不像上次那樣一味的指責,也就耐心地跟他解釋了起來。
黃道周是以統治階層的高高在上的目光來看待新政的,這個「統治階層」可以不是具體的人和物,而是儒家學說中的一種抽象,即所謂的「天心民意」。
李承明則是以底層百姓的視角來闡述新政,在李承明看來,所有的思想和政策都應該為具體的人服務,為人數最多的階層服務,而不是為抽象的不存在的東西服務,更不能為極少數人服務。
李承明和黃道周的意見雖然不統一,但兩人都能坐下來平靜地交流,算是一種改變。
第四次來找李承明時,並未再討論關於新政的事,黃道周再次提到招安的事,被李承明拒絕。
像是知道了李承明會拒絕似的,李承明拒絕了招安,黃道周表現得很平靜。
兩人沉默許久,黃道周才道:「將軍如何看待東虜?」
李承明看了黃道周一眼,道:「東虜,禽獸也!」
黃道周忽地站起來朝李承暖深深一揖,悲憤道:「神州沉淪,東虜滅我道統,屠我百姓,黃某恨不能生啖其肉,將軍深明大義,雖然不願為我朝效力,但還請將軍借我一支精兵,黃某願親自帶兵北伐,以死拒抗東虜南下!」
「借兵?」李承明雙目一凝,正想開口拒絕,但轉念一想,並未輕率拒絕。
從黃道周在歷史中的表現來看,李承明相信黃道周說的一字一句都是真的。
在沒有突擊隊員到來的時空里,黃道周確實是從福州出發,經過信州,一路招募志士,籌措糧餉,然後北上抗清,最後兵敗身身死。
黃道周是真的想以死抵抗清軍南下,但軍事能力也是真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