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社交
《文藝報》是作協主辦的綜合性文學藝術類報紙。
主要報導華國文學界的動態和活動,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等。
78年7月剛剛復刊後,每月一期。
到1981年改為半月刊,1985年又改為周報,持續至今。
在華國當代文學史中,《文藝報》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做是華夏文藝的風向標。
每一次新的文學思潮的潮起潮落都與《文藝報》息息相關。
三人到了地方,張旭覺得是不是來錯地方。
文學界這麼牛B的單位,居然在一座用鐵皮木架搭建的簡易樓里辦公,這誰敢信。
「原來的樓在前面那些年被占了,去年作協恢復運轉後,沒地方辦公臨時修的簡易樓。」
馬榮經常與華國作協打交道,對情況很了解,看到張旭詫異的表情,笑著給他解釋。
「這裡以前是燕京大學的老校舍,五四運動就是在這塊場地上爆發的。」
張旭感嘆道:「果然是燕京,隨便一個地方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它的存在。」
在簡易樓底樓一間辦公室里,張旭見到了《文藝報》副主編唐寅,編輯部謝永旺。
對山城來的同行,兩人很是熱情。
唐寅和謝永旺與馬戎和楊小凡年齡相仿,有很多共同語言。
聊了一會,馬榮打開手提包,取出兩本《洪岩》雜誌。
「這次來的主要目的,請兩位欣賞一下我們山城文學新兵的作品,提提意見,關心關心他的成長。」
唐寅和謝永旺接過雜誌,也不客套,當即開始翻閱。
半小時後,兩人陸續讀完《牧馬人》,互相看了看,唐寅沒有說話,而是掏出口袋裡的煙,給在座的人一人散了一支。
「好的文學作品,就像品味一杯陳年佳釀,令人回味無窮。」
唐寅深吸一口煙,吐盡嘴裡的煙氣,說道。
「年輕有為,後生可畏啊!」
謝永旺同樣發出一聲感嘆。
聽到他們當面評價自己的作品,張旭多少有些羞恥。
馬榮和楊小凡卻得意的笑了,屋裡雖然悶熱,兩人卻仿佛喝了冰水,渾身毛孔都舒服的張開。
「極具散文化的敘事,讓讀者可以慢慢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尤其是開篇,簡潔明了,一句話將展示了許靈均鬆散的前半生聚焦起來,為後面故事的展開打好了基礎。
老謝說的沒錯,真是後生可畏啊!」
唐寅讚許的點點頭。
「您過獎了。」
張旭連連擺手,相當不好意思。
就在《文藝報》這間辦公室內,幾人喝著高沫,聊著文學的未來。
「既然你們帶來這樣好的作品,剛好收到一筆稿費,中午我來做東,咱們以文會友,好好聊聊。」
臨近中午,謝永旺拍了拍上衣口袋,邀請道。
......
吃過午飯,張旭、馬榮和楊小凡與唐寅、謝永旺告辭後,又直奔《當代》雜誌社。
在這裡,張旭的《牧馬人》得到主編秦朝陽高度評價。
不過《當代》作為現實主義綜合性雜誌,卻不適合刊登。
每個刊物都有辦刊宗旨,沒能在《當代》刊登《牧馬人》,張旭倒不在意。
只是馬榮和楊小凡有些遺憾,覺得燕京之行有了瑕疵,不完美。
所以回到招待所後,馬榮謝絕了張旭後面繼續陪同,「忙了一天,你回學校休息,後面兩天不用陪我們了,我們再到處轉轉,爭取獲得更多國家級刊物的支持。」
五六十歲的老人,為了推廣自己的作品,下了火車後連續奔波一天,張旭於心不忍,一再表示可以慢慢推廣,不用這麼急。
馬榮擺手制止了張旭,隨後期望道:「這些你不用管了,安心上學,爭取寫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奉獻給讀者。」
果然,後面兩天馬榮和楊小凡沒再來找張旭,直到第三天午後,兩人再次出現在燕大校園。
他們這次是來與張旭告別的。
「我們要回去了,這次來燕京主要是為了推廣你的作品。
這幾天,我們去了不少國家級刊物,請他們多多關心我們山城的後起之秀。」
波光粼粼的未名湖邊,馬榮對張旭說道。
「你還年輕,是早上八九點的太陽,有足夠的時間積累沉澱。
但也不能放鬆自己,要筆耕不輟,寫出有影響力的作品。
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會有一份驚喜等著你。」
寫作是張旭未來規劃中重要的一環,肯定不能半途而廢。
雖然,馬榮沒明說,不過從他的話,張旭聽出,目前自己的三篇短篇小說影響力可能還有所欠缺。
所以,他才四處奔波,為《牧馬人》吶喊,提高曝光度。
「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醞釀一部長篇小說。」
為了讓馬榮安心,張旭把自己最近的寫作計劃說了出來。
「什麼題材?」
楊小凡好奇的問道。
「關於我D秘密戰線上情報工作者的一部長篇。」
寫了三篇短篇小說練筆之後,張旭準備對長篇小說下手。
此時,稿酬是按字數算,短篇小說的字數少,沒有印數稿酬,越是銷量好的作品越吃虧。
但是沒辦法,缺錢啊。
三篇短篇小說總共才200多元錢的稿費實在不值一提。
原本張旭準備堅持到明年才開始寫長篇,因為明年稿酬標準就要增加印數稿酬。
可馬榮都差明說了,寫出有影響力的作品會有驚喜,張旭只好把計劃提前。
聽到是關於情報工作者方面的長篇小說,馬榮和謝小凡面露喜色。
目前描寫情報工作者的小說真不多,而且山城曾經是陪都,有大量地下戰線的工作者在那裡工作和生活過。
檔案館裡存有很多這方面的檔案資料。
素材絕對不會缺,對張旭的寫作能力他們也放心。
「你如果需要這方面的資料,寫信給我們,我們在山城查到後,給你郵寄過來!」
馬榮立刻對張旭的寫作計劃表以支持,即便長篇小說不太可能發表在《洪岩》雜誌上。
馬榮對張旭的支持也不會減弱。
「小說寫出來後,一定第一時間告訴我們,我們來幫你參考出版事宜。」
......
主要報導華國文學界的動態和活動,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等。
78年7月剛剛復刊後,每月一期。
到1981年改為半月刊,1985年又改為周報,持續至今。
在華國當代文學史中,《文藝報》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做是華夏文藝的風向標。
每一次新的文學思潮的潮起潮落都與《文藝報》息息相關。
三人到了地方,張旭覺得是不是來錯地方。
文學界這麼牛B的單位,居然在一座用鐵皮木架搭建的簡易樓里辦公,這誰敢信。
「原來的樓在前面那些年被占了,去年作協恢復運轉後,沒地方辦公臨時修的簡易樓。」
馬榮經常與華國作協打交道,對情況很了解,看到張旭詫異的表情,笑著給他解釋。
「這裡以前是燕京大學的老校舍,五四運動就是在這塊場地上爆發的。」
張旭感嘆道:「果然是燕京,隨便一個地方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它的存在。」
在簡易樓底樓一間辦公室里,張旭見到了《文藝報》副主編唐寅,編輯部謝永旺。
對山城來的同行,兩人很是熱情。
唐寅和謝永旺與馬戎和楊小凡年齡相仿,有很多共同語言。
聊了一會,馬榮打開手提包,取出兩本《洪岩》雜誌。
「這次來的主要目的,請兩位欣賞一下我們山城文學新兵的作品,提提意見,關心關心他的成長。」
唐寅和謝永旺接過雜誌,也不客套,當即開始翻閱。
半小時後,兩人陸續讀完《牧馬人》,互相看了看,唐寅沒有說話,而是掏出口袋裡的煙,給在座的人一人散了一支。
「好的文學作品,就像品味一杯陳年佳釀,令人回味無窮。」
唐寅深吸一口煙,吐盡嘴裡的煙氣,說道。
「年輕有為,後生可畏啊!」
謝永旺同樣發出一聲感嘆。
聽到他們當面評價自己的作品,張旭多少有些羞恥。
馬榮和楊小凡卻得意的笑了,屋裡雖然悶熱,兩人卻仿佛喝了冰水,渾身毛孔都舒服的張開。
「極具散文化的敘事,讓讀者可以慢慢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尤其是開篇,簡潔明了,一句話將展示了許靈均鬆散的前半生聚焦起來,為後面故事的展開打好了基礎。
老謝說的沒錯,真是後生可畏啊!」
唐寅讚許的點點頭。
「您過獎了。」
張旭連連擺手,相當不好意思。
就在《文藝報》這間辦公室內,幾人喝著高沫,聊著文學的未來。
「既然你們帶來這樣好的作品,剛好收到一筆稿費,中午我來做東,咱們以文會友,好好聊聊。」
臨近中午,謝永旺拍了拍上衣口袋,邀請道。
......
吃過午飯,張旭、馬榮和楊小凡與唐寅、謝永旺告辭後,又直奔《當代》雜誌社。
在這裡,張旭的《牧馬人》得到主編秦朝陽高度評價。
不過《當代》作為現實主義綜合性雜誌,卻不適合刊登。
每個刊物都有辦刊宗旨,沒能在《當代》刊登《牧馬人》,張旭倒不在意。
只是馬榮和楊小凡有些遺憾,覺得燕京之行有了瑕疵,不完美。
所以回到招待所後,馬榮謝絕了張旭後面繼續陪同,「忙了一天,你回學校休息,後面兩天不用陪我們了,我們再到處轉轉,爭取獲得更多國家級刊物的支持。」
五六十歲的老人,為了推廣自己的作品,下了火車後連續奔波一天,張旭於心不忍,一再表示可以慢慢推廣,不用這麼急。
馬榮擺手制止了張旭,隨後期望道:「這些你不用管了,安心上學,爭取寫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奉獻給讀者。」
果然,後面兩天馬榮和楊小凡沒再來找張旭,直到第三天午後,兩人再次出現在燕大校園。
他們這次是來與張旭告別的。
「我們要回去了,這次來燕京主要是為了推廣你的作品。
這幾天,我們去了不少國家級刊物,請他們多多關心我們山城的後起之秀。」
波光粼粼的未名湖邊,馬榮對張旭說道。
「你還年輕,是早上八九點的太陽,有足夠的時間積累沉澱。
但也不能放鬆自己,要筆耕不輟,寫出有影響力的作品。
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會有一份驚喜等著你。」
寫作是張旭未來規劃中重要的一環,肯定不能半途而廢。
雖然,馬榮沒明說,不過從他的話,張旭聽出,目前自己的三篇短篇小說影響力可能還有所欠缺。
所以,他才四處奔波,為《牧馬人》吶喊,提高曝光度。
「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醞釀一部長篇小說。」
為了讓馬榮安心,張旭把自己最近的寫作計劃說了出來。
「什麼題材?」
楊小凡好奇的問道。
「關於我D秘密戰線上情報工作者的一部長篇。」
寫了三篇短篇小說練筆之後,張旭準備對長篇小說下手。
此時,稿酬是按字數算,短篇小說的字數少,沒有印數稿酬,越是銷量好的作品越吃虧。
但是沒辦法,缺錢啊。
三篇短篇小說總共才200多元錢的稿費實在不值一提。
原本張旭準備堅持到明年才開始寫長篇,因為明年稿酬標準就要增加印數稿酬。
可馬榮都差明說了,寫出有影響力的作品會有驚喜,張旭只好把計劃提前。
聽到是關於情報工作者方面的長篇小說,馬榮和謝小凡面露喜色。
目前描寫情報工作者的小說真不多,而且山城曾經是陪都,有大量地下戰線的工作者在那裡工作和生活過。
檔案館裡存有很多這方面的檔案資料。
素材絕對不會缺,對張旭的寫作能力他們也放心。
「你如果需要這方面的資料,寫信給我們,我們在山城查到後,給你郵寄過來!」
馬榮立刻對張旭的寫作計劃表以支持,即便長篇小說不太可能發表在《洪岩》雜誌上。
馬榮對張旭的支持也不會減弱。
「小說寫出來後,一定第一時間告訴我們,我們來幫你參考出版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