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牧馬人》終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主編馬榮,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平日裡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哪怕召集會議和審讀稿子時,他都很少講話。

  更是難得看到他在人前情緒激動。

  今天看過稿子後竟然激動難抑,實在罕見。

  幾個編輯不約而同看向張旭這位始作俑者,不知道他寫了什麼驚世駭俗的稿子,讓馬榮這麼激動。

  「小張,你這篇小說寫的實在太好了,立意高,既歌頌了生活的美,勞動者的美,也歌頌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可以稱之為人民心靈美的讚歌,愛國主義的讚歌!」

  馬榮一拍桌子,大聲發出心中的感嘆。

  「馬老師,能讓我看看嗎?」

  聽馬榮書說的這麼好,楊小凡心癢不已,直接走過去找馬榮討要稿子。

  「不但你看,我認為大家都要看看。這篇稿子如果發表在我們期刊上,將把我們期刊帶向新的高度。」

  馬榮把《牧馬人》的初稿整理好交給楊小凡,隨後安排道:「小凡,爭取把這篇稿子安排在這期刊登。把小張的其他兩篇小說順延到後面兩期。

  我們要在十一月前,讓全國人民看到《牧馬人》這篇小說,為第四次文代會獻禮!」

  稿子插隊出版,可不是簡單的排版印刷這麼簡單。

  而且《牧馬人》還只是初稿,肯定不能直接發表,還要審讀修改,把原來定好的期刊重新排版,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代表著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

  作為資深編輯,楊小凡對主編馬榮的判斷力和文學素養毫不懷疑,既然他這樣安排,肯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他接過稿子後,立刻回到位置上,開始仔細閱讀。

  從楊小凡開始,幾名編輯依次開始閱讀。

  馬榮則叫過張旭,聊起這篇小說的創作初衷和想要表達的東西。

  「這本小說的創作初衷源於我看過的一篇紀實文學,講述一對五十年代大學生夫婦,他們是外國華僑,在西北靈武農場,當豬場飼養員,在人道洪流時期,被區別對待,受盡磨難。」

  張旭能寫,自然對《牧馬人》的寫作背後的故事很了解,面對馬榮的詢問,他絲毫不怯場,信心十足。

  「我主要想用這篇小說反應,一個大資本家出身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特定的條件下。

  在人道洪流士氣,歷盡艱難困苦,通過嚴酷的生活,精神上獲得勞動人民的感情,肉體上適應比較貧困的物質生活,這樣的主題。」

  「說起來,你這篇小說里描寫的是西北的風土人情,你去過那邊?」

  馬榮問出了心中最大的疑問。

  在後世,電視和網際網路,各種媒體充斥人們生活,真正實現足不出戶便可了解世界。

  而此時連收音機都不是家家戶戶擁有,靠有限的報紙書刊,憑空臆造,想寫出敕勒川牧民的日常生活,完全是瞎瘠薄扯。

  柳青當年在長安縣深入生活十四年,與廣大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才完成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創業史》的創作。

  《牧馬人》裡面有很多西北生活場景,如果對此沒有一定了解,是寫不出來如此有生活感的畫面的。

  「我父親曾在西北當了十幾年汽車兵,回家以後經常給我講他在西北的生活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導致我從小就對西北十分嚮往,閱讀了大量有關西北風俗民情的書籍。」

  張旭的回答,馬榮很滿意,這代表張旭創作這篇小說是經過長時間醞釀的,不是一時拍腦門的靈感。

  了解完這些情況,馬榮思考片刻,鄭重的說道:「小張,剛才我有點激動了,自己就決定把這篇小說放在《洪岩》刊登。你這篇小說完全可以向國家級的刊物投稿......」

  聽到馬榮這麼說,張旭馬上插話道:「馬老師,作為山城本土人士,支持我們本地的刊物無可厚非,您不必這麼客氣。

  況且,我現在只是一個文學路上的新人,能在《洪岩》刊登小說,已經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

  「好...好,你放心,這麼優秀的作品,我們一定會認真對待,一定在頭條位置上發表。你把這麼好的作品讓我們刊登,成就我們期刊的影響力,我們也會用我們的方式支持你,扶持你......。」

  在幾位編輯全部看過《牧馬人》初稿後,馬榮立刻組成審閱小組,編輯們集體為張旭服務,爭取在短時間內把稿子修改到位。


  張旭雖然有兩世的經歷,可被人如此重視還是第一次。

  感動之餘,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牧馬人》小說的修改。

  從這天開始,大家吃住都在編輯部里,餓了就從食堂打飯,邊吃邊討論。

  累了,直接在辦公室光潔的木地板上,鋪上草蓆,席地而睡。

  有時,睡夢中還在思考構思。

  醒了,立刻把夢中的構思說出來,大家討論,提意見,想辦法。

  再由張旭融入吸收,最終變成文字。

  此時的山城,正是火爐威力最強的季節,房間裡酷暑難耐。

  編輯部只有一台老舊的電扇,風力稍微調大一些,就會發出尖銳的嘎啦嘎啦聲,仿佛下一秒扇葉就要衝破阻礙,飛向天際。

  這時大家就會跑到留下的文聯禮堂或草坪上,穿著短褲,赤膊上身,爭論一些小說中的不用意見。

  經歷五次小型審閱會議,張旭的第一篇傷痕文學《牧馬人》終於完稿了。

  這天下午,編輯部響起激烈的掌聲,既是祝賀張旭完成小說的改稿工作,也是慶祝大家共同見證一篇必將影響華夏的文學作品的誕生。

  是夜,街邊的小飯店裡,辛苦了一周的幾個人把酒論文。

  席間,張旭舉起酒杯,真誠的說道:「這段時間,我得到各位老師無私的幫助,各位老師真知灼見的審讀意見,淵博的學識,使我在學到了很多,讓我窺見了文學路上的一絲曙光。

  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在此,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讓我的作品更加完美,感謝各位引路人!」

  張旭發自內心的話語,引起了楊小凡的共鳴,他感慨道:「每一位編輯都有一個文學心,但編輯的職責就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感謝小張理解我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