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如雪
狼牙月伊人憔悴
我舉杯飲盡了風雪
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
緣字訣幾番輪迴
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
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
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只戀你化身的蝶
你發如雪悽美了離別
我焚香感動了誰
邀明月讓回憶皎潔
愛在月光下完美
你發如雪紛飛了眼淚
我等待蒼老了誰
紅塵醉微醺的歲月
我用無悔刻永世愛你的碑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啦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啊
銅鏡映無邪紮馬尾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啦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啊
銅鏡映無邪紮馬尾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這首歌絕對是堪稱經典之作。方文山的神來之筆描寫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對文字的駕馭,已經達到了信手拈來的地步。
這首歌蘊含三種唱腔,歌曲繼續走宮調路線,延續了《東風破》中中式古典的哀怨淒婉,而這首歌的MV也著實令人回味。
「伴隨著來自蒙古高原的冷冽北風,月光就像狼牙的顏色那樣塗抹上一層略帶斑駁的米黃,籠罩在夜色下。此時此景,浪跡天涯的遊子更顯現出一股悲壯和蒼茫。記得那年,我橫越空曠大地,一路走過我所深深眷戀與牽掛的姑娘所住的地方,在那人聲嘈雜,車水馬龍的京城長安,她卻獨自在月下嘆息著只有她一個人才懂的悲傷。多年後,當我與人論及這段前塵往事時,想要故做灑脫的舉起手中的酒杯,卻反而唏噓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一切,最後竟妄想能一飲而盡的喝下這人世間撲面而來的種種考驗與風雪。為何在這原本平淡恬靜的日子裡,怎會有人狠心去揭露關於我們前世那段未完的姻緣,從此招惹來了一段至今仍糾纏不清,無法撫平的愛恨糾葛。
其實「緣分」這個詞,哪裡有什麼神秘難懂的解釋,如對照你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緣分無非就是前世今生的輪迴中,一次又一次無止盡的相遇、熱戀,然後離別。你眉宇間始終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淡淡憂愁,仿佛在控訴那已經消失的青春時光怎麼也呼喊不回來。猶記得那時我曾對你說,就算那些人為所記載的歷史都已灰飛煙滅,我們所處的時空也都滄海桑田消失不見,但我對你的那份永世不變的誓言,卻像永恆的傳說一樣,世代相傳下去。
那年,當你轉身離開時,香肩上飄起如絲般的華發,在月光的照耀下,竟宛如雪白的霜雪如瀑布般流瀉而下,在那如夢如幻的氣氛中,竟然美化了當年我們那段傷痛欲絕的離別。那時,在我心裡虔誠為你祈禱的聲音,並不奢望有誰能聽到,或者要刻意去感動誰,那只不過是我在做我當下想要做的事情罷了……如果可以,我想邀請明月來為我的誓言來做見證,證明我對你的回憶如同明月般的透明皎潔,沒有絲毫的不忠,或許只有這樣,才有襯托出那份愛情的無暇與完美。
你那如絲般的華發,究竟受到什麼惡毒的詛咒,竟然一夕之間就白髮蒼蒼,衰老的如此不堪,我對這突如其來的驟變感到震驚和感傷,眼淚如冬雪般漫天而降。此時,我不禁要問,到底我這一生一世的痴痴等待,是蹉跎了你年輕的歲月,還是反而擔誤了我的年華。在這紅塵俗世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世道中,清醒而無怨無悔的為你雕琢那塊「永世愛你」的碑文。
那面被擦拭的耀眼奪目的青銅古鏡,正清淅的照映站你年少時的單純和無邪,我至今還記得你當時扎馬尾的青澀模樣。如果時空可以回到長安,回到城外那蜿蜒清澈的小溪旁,你仍像個孩子般的玩耍,任性和撒野;如果真的可以那樣,那我寧願這一生永遠都不要醒來,我願沉醉在半夢半醒之間,帶著宿醉的眼光遙望夢中的故鄉,回到揮之不去的長安。夢中的我,將帶著前世的記憶輕輕涉過小溪,緩緩地穿過竹林,然後推開飄著松香的房門,微笑著親吻著你那張——我永世難忘的臉龐。」
話說這一段話,哦,不對,應該說著一篇話是方文山老師對歌詞的解釋,我想說的是:「方老師,您以為能不能把解釋濃縮成精華?我抄的手都快麻了。而且,這麼長,別人肯定會以為我是在湊字數的。可我又不得不抄下來這不可或缺的一篇話。通篇讀下來,我仍不知講得是哪一位。所以我只好談談自己的感覺了。
翻開歷史的篇章,歷數那些曾經聲名在外的文人騷客,義山的詩應是能博得眾人喜愛的一位吧。論寫情詩,何人能與李商隱比肩?
還記得這首詩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詩是義山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所指,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言此乃寫予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家的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亦有人說他是睹物思人,寫給已故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此外還有映射政治,自序詩歌等許多種說法。
這麼多種猜測,這麼多種說法,為何獨獨沒有義山和宋陽華的緋聞。當年義山正值青年,在玉陽山修習道術,遇見隨公主一起上山的宮女宋華陽。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更寫下「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這樣的千古名篇。只可惜兩人的戀情終究沒有結果,宋華陽的懷疑已經觸犯了道觀的規矩,兩人不得不各安天涯。
同是長安,亦是月下傷心淚,此詩、此歌、此情是何等的相似。「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愛還是那麼的強烈,就像當初的誓言一樣「我用無悔,刻永世愛你的碑。」我的等待蒼老了誰,又是誰卑微了我的誓言?當年華老去,此情成憶,方才懂得,過去的不再,逝去的回不來,有些人註定是過客,相知相愛,註定難相守,這世道的無常,註定痴情的人一身傷
我舉杯飲盡了風雪
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
緣字訣幾番輪迴
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
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
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只戀你化身的蝶
你發如雪悽美了離別
我焚香感動了誰
邀明月讓回憶皎潔
愛在月光下完美
你發如雪紛飛了眼淚
我等待蒼老了誰
紅塵醉微醺的歲月
我用無悔刻永世愛你的碑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啦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啊
銅鏡映無邪紮馬尾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啦
啦兒啦啦兒啦啦兒啦兒啊
銅鏡映無邪紮馬尾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這首歌絕對是堪稱經典之作。方文山的神來之筆描寫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對文字的駕馭,已經達到了信手拈來的地步。
這首歌蘊含三種唱腔,歌曲繼續走宮調路線,延續了《東風破》中中式古典的哀怨淒婉,而這首歌的MV也著實令人回味。
「伴隨著來自蒙古高原的冷冽北風,月光就像狼牙的顏色那樣塗抹上一層略帶斑駁的米黃,籠罩在夜色下。此時此景,浪跡天涯的遊子更顯現出一股悲壯和蒼茫。記得那年,我橫越空曠大地,一路走過我所深深眷戀與牽掛的姑娘所住的地方,在那人聲嘈雜,車水馬龍的京城長安,她卻獨自在月下嘆息著只有她一個人才懂的悲傷。多年後,當我與人論及這段前塵往事時,想要故做灑脫的舉起手中的酒杯,卻反而唏噓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一切,最後竟妄想能一飲而盡的喝下這人世間撲面而來的種種考驗與風雪。為何在這原本平淡恬靜的日子裡,怎會有人狠心去揭露關於我們前世那段未完的姻緣,從此招惹來了一段至今仍糾纏不清,無法撫平的愛恨糾葛。
其實「緣分」這個詞,哪裡有什麼神秘難懂的解釋,如對照你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緣分無非就是前世今生的輪迴中,一次又一次無止盡的相遇、熱戀,然後離別。你眉宇間始終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淡淡憂愁,仿佛在控訴那已經消失的青春時光怎麼也呼喊不回來。猶記得那時我曾對你說,就算那些人為所記載的歷史都已灰飛煙滅,我們所處的時空也都滄海桑田消失不見,但我對你的那份永世不變的誓言,卻像永恆的傳說一樣,世代相傳下去。
那年,當你轉身離開時,香肩上飄起如絲般的華發,在月光的照耀下,竟宛如雪白的霜雪如瀑布般流瀉而下,在那如夢如幻的氣氛中,竟然美化了當年我們那段傷痛欲絕的離別。那時,在我心裡虔誠為你祈禱的聲音,並不奢望有誰能聽到,或者要刻意去感動誰,那只不過是我在做我當下想要做的事情罷了……如果可以,我想邀請明月來為我的誓言來做見證,證明我對你的回憶如同明月般的透明皎潔,沒有絲毫的不忠,或許只有這樣,才有襯托出那份愛情的無暇與完美。
你那如絲般的華發,究竟受到什麼惡毒的詛咒,竟然一夕之間就白髮蒼蒼,衰老的如此不堪,我對這突如其來的驟變感到震驚和感傷,眼淚如冬雪般漫天而降。此時,我不禁要問,到底我這一生一世的痴痴等待,是蹉跎了你年輕的歲月,還是反而擔誤了我的年華。在這紅塵俗世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世道中,清醒而無怨無悔的為你雕琢那塊「永世愛你」的碑文。
那面被擦拭的耀眼奪目的青銅古鏡,正清淅的照映站你年少時的單純和無邪,我至今還記得你當時扎馬尾的青澀模樣。如果時空可以回到長安,回到城外那蜿蜒清澈的小溪旁,你仍像個孩子般的玩耍,任性和撒野;如果真的可以那樣,那我寧願這一生永遠都不要醒來,我願沉醉在半夢半醒之間,帶著宿醉的眼光遙望夢中的故鄉,回到揮之不去的長安。夢中的我,將帶著前世的記憶輕輕涉過小溪,緩緩地穿過竹林,然後推開飄著松香的房門,微笑著親吻著你那張——我永世難忘的臉龐。」
話說這一段話,哦,不對,應該說著一篇話是方文山老師對歌詞的解釋,我想說的是:「方老師,您以為能不能把解釋濃縮成精華?我抄的手都快麻了。而且,這麼長,別人肯定會以為我是在湊字數的。可我又不得不抄下來這不可或缺的一篇話。通篇讀下來,我仍不知講得是哪一位。所以我只好談談自己的感覺了。
翻開歷史的篇章,歷數那些曾經聲名在外的文人騷客,義山的詩應是能博得眾人喜愛的一位吧。論寫情詩,何人能與李商隱比肩?
還記得這首詩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詩是義山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所指,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言此乃寫予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家的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亦有人說他是睹物思人,寫給已故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此外還有映射政治,自序詩歌等許多種說法。
這麼多種猜測,這麼多種說法,為何獨獨沒有義山和宋陽華的緋聞。當年義山正值青年,在玉陽山修習道術,遇見隨公主一起上山的宮女宋華陽。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更寫下「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這樣的千古名篇。只可惜兩人的戀情終究沒有結果,宋華陽的懷疑已經觸犯了道觀的規矩,兩人不得不各安天涯。
同是長安,亦是月下傷心淚,此詩、此歌、此情是何等的相似。「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愛還是那麼的強烈,就像當初的誓言一樣「我用無悔,刻永世愛你的碑。」我的等待蒼老了誰,又是誰卑微了我的誓言?當年華老去,此情成憶,方才懂得,過去的不再,逝去的回不來,有些人註定是過客,相知相愛,註定難相守,這世道的無常,註定痴情的人一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