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勇氣
我正在重複的走過大多數人的道路,其中不免自我的感性認知與客觀現實世界發生衝突,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找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方法來及時的排解此類問題發生時的情緒波動,當然,人畢竟不是時時刻刻都是保持理性的,但是無論怎樣修飾自己的表演痕跡,在敏銳力極強的人眼中,也不過是一個跳樑小丑罷了,或許,這種人根本就沒有興趣關注你一個人自導自演的情景喜劇。
很多大道理也在此刻顯得灰暗起來,完全不起作用,控制不住地就想問候他全家,那些說著豪言壯語和警世格言的人很有可能會自己認為他們在說著一些前人未曾道過的真理,但是實際上他們連說話的腔調都和前人都是如同一轍的,而且完全沒有任何變化。掛在古老牆壁上的擺鐘來來回回的晃動著,這一趟旅途反反覆覆的循環著。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好像在滿足了最原始的訴求之後,往往大多數的娛樂活動依然是那些最低級的、最具有原始性的,我不太明白,這種轉瞬即逝的快樂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一樣,一點也不可靠,他們需要他們所認為這種及時的快感,來證明自己還真實的存在於這個客觀的世界裡,但無論怎樣,在寂靜的夜晚裡,無盡的空虛感依然會席捲全身,所以,他們不能停下來,因為魔鬼早早的就入股了,並和他們簽訂了畢生的契約。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真正的快樂並不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
在無聊繁瑣的應酬中,為什麼人們心裡都恨死了這種形式主義,但還是樂此不疲,到底是哪位仁兄發明了應酬這種反人性的活動,我想他應該被處以絞刑。而且你的前輩同事還會故作姿態的,頗有經驗的以一種過來人的口吻告訴你孩子,社會就是這樣的,你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對於人本身自帶的bug-情慾他們更是不可自撥,他們會告訴你小伙子沒事,多經歷幾次就好了,我想說這是經歷幾次的事嗎?你可能會說這是在裝清高,但我並不這麼認為,這種事情其實與年齡沒有直接聯繫,儀表堂堂的人私下裡也可能是道貌岸然的,思考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階段。「從業人員」可能在工作時會對客人說:「大爺,您這麼大年齡還來捧場啊,您今年有60了嗎?」,大爺很有可能還會打趣道:「怎麼了,60歲能享受國家政策優惠嗎?」「從業人員」無奈的告訴大爺:「不是,我怕你猝死在床上」。
但是如果這種經驗是不合理的、錯誤的呢,我是否要全力的掌握這種技能,這樣就會使我在職場等不同的場合下步步高升,存在就一定合理嗎,我實在忍受不了這種歪曲的價值觀,他們臣服於自己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之中並沾沾自喜。可笑的是,其實他們也早就厭煩了這一行為,但還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著你這隻剛剛步入社會的菜鳥,以滿足他既定的人設和「人老知世」的虛榮心。
文明的社會就是這樣消磨一個人的心智的,把短促的生命浪費在這一次又一次無聊的應酬當中去了。
當然我也做不到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可以斬七情斷六欲,書中這麼說:「如果你不在乎一個人對你的看法,那麼一群人對你有意見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同作者一樣有著一樣的困惑,我們在現實的世界裡,真的可以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和理會別人嗎?這是一個問題,我需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書中有一處文章也很有哲理,在勃朗什--施特略夫死後,作者在文中譴責斯特里克蘭德,從道德上出發,認為斯特里克蘭德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並間接害死了勃朗什--施特略夫,斯特里克蘭德對作者說:「勃朗什--施特略夫活著也好,死了也罷,難道你真的關心嗎?」,無論作者如何狡辯,都不能否認他並不關心,斯特里克蘭德對他說:「你沒有勇氣坦白承認你真正的思想」。
無論秉承著什麼樣的價值觀,你都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必須為你所選擇的道路負責,它是自由的也好,苦難的也罷。我沒有權利去評價任何一種思想,我只能做好自己,我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但沒有無端指責別人的權利。我也沒有多餘時間去關心別的事情,我需要保持清醒的拉住蘇格拉底所講的那一匹劣馬,好讓它別把我帶到別的地方去了。
很多大道理也在此刻顯得灰暗起來,完全不起作用,控制不住地就想問候他全家,那些說著豪言壯語和警世格言的人很有可能會自己認為他們在說著一些前人未曾道過的真理,但是實際上他們連說話的腔調都和前人都是如同一轍的,而且完全沒有任何變化。掛在古老牆壁上的擺鐘來來回回的晃動著,這一趟旅途反反覆覆的循環著。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好像在滿足了最原始的訴求之後,往往大多數的娛樂活動依然是那些最低級的、最具有原始性的,我不太明白,這種轉瞬即逝的快樂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一樣,一點也不可靠,他們需要他們所認為這種及時的快感,來證明自己還真實的存在於這個客觀的世界裡,但無論怎樣,在寂靜的夜晚裡,無盡的空虛感依然會席捲全身,所以,他們不能停下來,因為魔鬼早早的就入股了,並和他們簽訂了畢生的契約。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真正的快樂並不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
在無聊繁瑣的應酬中,為什麼人們心裡都恨死了這種形式主義,但還是樂此不疲,到底是哪位仁兄發明了應酬這種反人性的活動,我想他應該被處以絞刑。而且你的前輩同事還會故作姿態的,頗有經驗的以一種過來人的口吻告訴你孩子,社會就是這樣的,你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對於人本身自帶的bug-情慾他們更是不可自撥,他們會告訴你小伙子沒事,多經歷幾次就好了,我想說這是經歷幾次的事嗎?你可能會說這是在裝清高,但我並不這麼認為,這種事情其實與年齡沒有直接聯繫,儀表堂堂的人私下裡也可能是道貌岸然的,思考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階段。「從業人員」可能在工作時會對客人說:「大爺,您這麼大年齡還來捧場啊,您今年有60了嗎?」,大爺很有可能還會打趣道:「怎麼了,60歲能享受國家政策優惠嗎?」「從業人員」無奈的告訴大爺:「不是,我怕你猝死在床上」。
但是如果這種經驗是不合理的、錯誤的呢,我是否要全力的掌握這種技能,這樣就會使我在職場等不同的場合下步步高升,存在就一定合理嗎,我實在忍受不了這種歪曲的價值觀,他們臣服於自己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之中並沾沾自喜。可笑的是,其實他們也早就厭煩了這一行為,但還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著你這隻剛剛步入社會的菜鳥,以滿足他既定的人設和「人老知世」的虛榮心。
文明的社會就是這樣消磨一個人的心智的,把短促的生命浪費在這一次又一次無聊的應酬當中去了。
當然我也做不到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可以斬七情斷六欲,書中這麼說:「如果你不在乎一個人對你的看法,那麼一群人對你有意見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同作者一樣有著一樣的困惑,我們在現實的世界裡,真的可以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和理會別人嗎?這是一個問題,我需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書中有一處文章也很有哲理,在勃朗什--施特略夫死後,作者在文中譴責斯特里克蘭德,從道德上出發,認為斯特里克蘭德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並間接害死了勃朗什--施特略夫,斯特里克蘭德對作者說:「勃朗什--施特略夫活著也好,死了也罷,難道你真的關心嗎?」,無論作者如何狡辯,都不能否認他並不關心,斯特里克蘭德對他說:「你沒有勇氣坦白承認你真正的思想」。
無論秉承著什麼樣的價值觀,你都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必須為你所選擇的道路負責,它是自由的也好,苦難的也罷。我沒有權利去評價任何一種思想,我只能做好自己,我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但沒有無端指責別人的權利。我也沒有多餘時間去關心別的事情,我需要保持清醒的拉住蘇格拉底所講的那一匹劣馬,好讓它別把我帶到別的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