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旗人和妓女
李鴻飛的愛情之花盛開在這個冬日,雖不勝夏季驕陽般的熾烈,但也充滿雪後的浪漫。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的日子是屈指可數的。有一說一,小月最不想李鴻飛去打仗,花前月下的溫存哪個女人不想要呢。
轉眼李鴻飛回來三天了,二人除了忙家裡的事其餘時間都呆在自己的房間,有千言萬語要說就顧不得別人了。這幾日廚房也識相起來不用小月打理照看,老太太也不用媳婦伺候,以前的李府是多麼離不開小月,這幾天安靜的出奇,好像只有他李鴻飛需要小月,別人都歇菜了。
老太太急得抱孫子,李鴻飛可不急,他還沒長大,準確的說他還是個孩子怎麼能再有個孩子,常年的戎馬生涯他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馬革裹屍了,怎麼敢要個孩子禍害人家。小月也體諒丈夫,總覺得這種事情要順其自然,其實她倒是希望有個小孩陪她,無所謂是不是自己生的。雖然在三惠園過了一段喧鬧的日子可那也是從前了。現在的她著實冷清的很。也許有個孩子日子能熱鬧一些。小月就是這麼想的,可丈夫好像更喜歡二人世界,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琴棋書畫的,對那個要靠人哄著背著抱著的小傢伙,丈夫好像有些害怕。李鴻飛還沒有心理準備……
小月無聊到時候也央求丈夫陪她出去逛逛,她們逛前門逛鼓樓逛六九城。這時候的北平似乎沒有以前人多,大街上雖熱鬧可總有一種莫名的清冷。到處能看到穿和服的日本僑民和穿中山裝的國人在冷風中穿行。這哪是舊時的皇都,眼前這個國家病了,這個國家的人病了。什麼牛鬼蛇神都出了窩,繁華的帝都像一座即將枯朽即將倒塌的佛塔搖搖欲墜。
原北洋政府各部門及其附屬機關或是解散、或是南遷,大小官員紛紛拋售房屋離開,各國公使也移駐南京。原本就沒有多少工商業基礎的北平,在喪失了政治核心地位後,商業貿易隨之一落千丈。大柵欄綢緞名店「瑞蚨祥」的年營業額從1925年超過60萬兩,直線下降到1929年不足30萬兩。消費能力強的人群離開了,市面日漸蕭條。從1930年到1933年,北平全市店鋪減少了1800多家。著名的戲院、飯館紛紛歇業,名演員、名廚師都到上海、天津去尋出路。連「香廠新市區」也衰落了,地標建築「新世界遊藝場」在1930年11月歇業,華麗的西式大樓變成了雜貨棧和屠宰場。用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一下:連八大胡同也不復當年盛景,從業人員從1917年的3800多人下降到1931年的2500多人。
「總之,北平這一個社會,實在是衰朽不堪。⋯⋯廣東人生活沒辦法時,則鋌而走險;山東人則離家鄉掙扎;但北平人,尤其是皇清遺族,奮鬥精神全失。」寫下這段諷刺意味話的人,是一位非常了解1920年代北京的社會研究者。他是說旗人在1928年北京喪失首都地位之前,就已經在個人和集體意義上嘗到了失去地位的滋味。而他們才是舊體制真正的「遺族」。
八旗原是滿人的軍事單位,根據軍旗上的不同顏色和圖案區分。滿人在17世紀入主中原之後,旗人及其戶下人駐防京畿和遍布帝國的戰略要地。在1920年代,旗人及其家眷(其中包括漢軍和蒙旗,但主要是滿人)仍占京城約一百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們普遍認為旗人已經喪失尚武精神,只是徒有虛名。從著裝、風俗和習慣來看,旗人與普通老百姓沒有太大差別。他們在北京居住超過250年,理所當然地成了典型的北京人。根據身份地位,旗人有權領取津貼和口糧,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津貼的金額和優待已大打折扣。由於津貼時有時無和反滿情緒的高漲,旗人被奚落成國家的寄生蟲,還拼命地想保住他們的衰落地位。
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繼續給旗人提供津貼和口糧,然而到了1920年代初,它們就像其他政府支出一樣,處於拖欠狀態。由於生計維艱,滿人開始從事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當警察、士兵的數以千計,當人力車夫的不下萬人。還有一些則干起了小販、僕人、妓女、戲子和說書人的營生。在這點上,人們很難斷定評論家們發現的哪種情況更讓人擔憂孰是孰非:是滿人公認的懶惰,還是他們從事顯然不願乾的卑微職業,而這些職業往往需要勤奮苦幹。
北京人「大方、從容」。不過他們也常常保持克制,因為他們對「人情」十分敏感。住在中國政治中心的人常有的那種妄自尊大而又謹小慎微的心態,也使得北京人在待人接物時非常仔細謹慎。如警察和糞車夫的例子所示,市民在處理涉及地位、權力及那些帶有官場氣息之類不確定的事情時,總是在摸索解決之道中展現出他們堅持不懈和謹言慎行的品質。
滿清皇族成了這時北平的土著,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總有一種傲人的優越感而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也成為老北平人的統一性格。
吃穿講究,做事講究,連晚上撒尿都講究,一頓窮講究讓人頭大,小月自是知道這些旗人的,提著鳥籠到處閒逛,嘴裡常言「莫談國事」可比誰都關心政治,雖然1939年的時事政治和這些人已經沒什麼關係,他們像是活在上個世紀的幽靈,在北平這個凋敝的社會中充當著主角。
還有一群人是不得不提的存在。在當時的社會是下九流,小月的社會地位稍高一些,可這些可憐的姑娘們生活就更淒悽慘慘戚戚了。妓院門口掛著紅色的燈籠,隨風搖曳,仿佛在黑暗中指引著迷失的方向。門微微敞開,一群衣著暴露的妓女們或站或坐,神態各異,成為淪陷時期北平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這些妓女們的氣質和顏值,著實不一般。她們曾經是這個城市的繁華象徵,擁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優雅的風姿。然而,在戰爭的摧殘下,她們的命運被無情地改變了。她們被迫走上了這條道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為生,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與恥辱。
她們的容顏,如同被寒風侵襲的花朵,依舊保持著美麗,卻無法掩飾內心的悲傷。她們的眼神,充滿了迷茫和無奈,仿佛在訴說著她們的遭遇和命運的殘酷。她們的微笑,雖然依舊迷人,卻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和絕望。這座淪陷的城,這些命運多舛的女子,成為了歷史的註腳。她們的遭遇,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惡果,也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堅韌和美麗。
轉眼李鴻飛回來三天了,二人除了忙家裡的事其餘時間都呆在自己的房間,有千言萬語要說就顧不得別人了。這幾日廚房也識相起來不用小月打理照看,老太太也不用媳婦伺候,以前的李府是多麼離不開小月,這幾天安靜的出奇,好像只有他李鴻飛需要小月,別人都歇菜了。
老太太急得抱孫子,李鴻飛可不急,他還沒長大,準確的說他還是個孩子怎麼能再有個孩子,常年的戎馬生涯他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馬革裹屍了,怎麼敢要個孩子禍害人家。小月也體諒丈夫,總覺得這種事情要順其自然,其實她倒是希望有個小孩陪她,無所謂是不是自己生的。雖然在三惠園過了一段喧鬧的日子可那也是從前了。現在的她著實冷清的很。也許有個孩子日子能熱鬧一些。小月就是這麼想的,可丈夫好像更喜歡二人世界,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琴棋書畫的,對那個要靠人哄著背著抱著的小傢伙,丈夫好像有些害怕。李鴻飛還沒有心理準備……
小月無聊到時候也央求丈夫陪她出去逛逛,她們逛前門逛鼓樓逛六九城。這時候的北平似乎沒有以前人多,大街上雖熱鬧可總有一種莫名的清冷。到處能看到穿和服的日本僑民和穿中山裝的國人在冷風中穿行。這哪是舊時的皇都,眼前這個國家病了,這個國家的人病了。什麼牛鬼蛇神都出了窩,繁華的帝都像一座即將枯朽即將倒塌的佛塔搖搖欲墜。
原北洋政府各部門及其附屬機關或是解散、或是南遷,大小官員紛紛拋售房屋離開,各國公使也移駐南京。原本就沒有多少工商業基礎的北平,在喪失了政治核心地位後,商業貿易隨之一落千丈。大柵欄綢緞名店「瑞蚨祥」的年營業額從1925年超過60萬兩,直線下降到1929年不足30萬兩。消費能力強的人群離開了,市面日漸蕭條。從1930年到1933年,北平全市店鋪減少了1800多家。著名的戲院、飯館紛紛歇業,名演員、名廚師都到上海、天津去尋出路。連「香廠新市區」也衰落了,地標建築「新世界遊藝場」在1930年11月歇業,華麗的西式大樓變成了雜貨棧和屠宰場。用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一下:連八大胡同也不復當年盛景,從業人員從1917年的3800多人下降到1931年的2500多人。
「總之,北平這一個社會,實在是衰朽不堪。⋯⋯廣東人生活沒辦法時,則鋌而走險;山東人則離家鄉掙扎;但北平人,尤其是皇清遺族,奮鬥精神全失。」寫下這段諷刺意味話的人,是一位非常了解1920年代北京的社會研究者。他是說旗人在1928年北京喪失首都地位之前,就已經在個人和集體意義上嘗到了失去地位的滋味。而他們才是舊體制真正的「遺族」。
八旗原是滿人的軍事單位,根據軍旗上的不同顏色和圖案區分。滿人在17世紀入主中原之後,旗人及其戶下人駐防京畿和遍布帝國的戰略要地。在1920年代,旗人及其家眷(其中包括漢軍和蒙旗,但主要是滿人)仍占京城約一百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們普遍認為旗人已經喪失尚武精神,只是徒有虛名。從著裝、風俗和習慣來看,旗人與普通老百姓沒有太大差別。他們在北京居住超過250年,理所當然地成了典型的北京人。根據身份地位,旗人有權領取津貼和口糧,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津貼的金額和優待已大打折扣。由於津貼時有時無和反滿情緒的高漲,旗人被奚落成國家的寄生蟲,還拼命地想保住他們的衰落地位。
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繼續給旗人提供津貼和口糧,然而到了1920年代初,它們就像其他政府支出一樣,處於拖欠狀態。由於生計維艱,滿人開始從事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當警察、士兵的數以千計,當人力車夫的不下萬人。還有一些則干起了小販、僕人、妓女、戲子和說書人的營生。在這點上,人們很難斷定評論家們發現的哪種情況更讓人擔憂孰是孰非:是滿人公認的懶惰,還是他們從事顯然不願乾的卑微職業,而這些職業往往需要勤奮苦幹。
北京人「大方、從容」。不過他們也常常保持克制,因為他們對「人情」十分敏感。住在中國政治中心的人常有的那種妄自尊大而又謹小慎微的心態,也使得北京人在待人接物時非常仔細謹慎。如警察和糞車夫的例子所示,市民在處理涉及地位、權力及那些帶有官場氣息之類不確定的事情時,總是在摸索解決之道中展現出他們堅持不懈和謹言慎行的品質。
滿清皇族成了這時北平的土著,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總有一種傲人的優越感而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也成為老北平人的統一性格。
吃穿講究,做事講究,連晚上撒尿都講究,一頓窮講究讓人頭大,小月自是知道這些旗人的,提著鳥籠到處閒逛,嘴裡常言「莫談國事」可比誰都關心政治,雖然1939年的時事政治和這些人已經沒什麼關係,他們像是活在上個世紀的幽靈,在北平這個凋敝的社會中充當著主角。
還有一群人是不得不提的存在。在當時的社會是下九流,小月的社會地位稍高一些,可這些可憐的姑娘們生活就更淒悽慘慘戚戚了。妓院門口掛著紅色的燈籠,隨風搖曳,仿佛在黑暗中指引著迷失的方向。門微微敞開,一群衣著暴露的妓女們或站或坐,神態各異,成為淪陷時期北平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這些妓女們的氣質和顏值,著實不一般。她們曾經是這個城市的繁華象徵,擁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優雅的風姿。然而,在戰爭的摧殘下,她們的命運被無情地改變了。她們被迫走上了這條道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為生,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與恥辱。
她們的容顏,如同被寒風侵襲的花朵,依舊保持著美麗,卻無法掩飾內心的悲傷。她們的眼神,充滿了迷茫和無奈,仿佛在訴說著她們的遭遇和命運的殘酷。她們的微笑,雖然依舊迷人,卻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和絕望。這座淪陷的城,這些命運多舛的女子,成為了歷史的註腳。她們的遭遇,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惡果,也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堅韌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