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立項
第146章 立項
國內的紀錄片發展從很長一段時間起,就進入了一個完長的慢發展時代,
這個時期的紀錄片花團錦簇,看上去非常繁榮,但實際放大了看,都是虛假繁榮。
題材,語言,風格,結構,一窩蜂相似的扎堆,普遍陷入模板同質化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沒有方向,沒有話題。
偶爾有,傳播也基於專業人群的圈子裡,很少有社會化的傳播和影響力,基本上就沒有一部紀錄片作品能夠達到所謂「出圈」的程度。
而這個狀態,還會持續未來很長時間。
有多長?從九零年代末,一直持續到二零一二年《舌尖上的中國》的出世,
才真正意義上在中國千禧年後的紀錄片中打開了一個廣泛的社會化的傳播力度,
算是經歷長久混沌,一劍開天那種程度。
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面,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國產紀錄片一直在原地轉圈。
這個過程中,隨著國外電視節的開展,國際紀錄片市場的火熱,大量出現在國內從業者的眼裡,只看到自家電視台高價引入那些歐美紀錄片,對國人產生衝擊,也對所有同行從業者的觀念產生衝擊。
那時候普遍觀眾們會看bbc的紀錄片,會說「人家這種片子才叫紀錄片!」才讓人忍不住想一部部看,首先得被精緻的製作吸引,才能接受那些知識,背後的意義和道理。
這個時候,從業者們才隱約有了90年代那種新思想的闖動萌芽的激情,但是所有從業者都沒有方向,屬於一種看著國外的片子高川仰止,而自己這邊所有紀實性國產紀錄片折戟沉沙的地步,只覺得根本無法追趕。
這不奇怪,和電影工業一樣,電視工業中的皇冠紀錄片,也是要基於國家整體工業發展上來後,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
臂如BBC紀錄片裡面的水下探奇,飛天遁地的拍攝手法,國內怎麼實現?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央視,也辦不到動輒調動直升機拍攝,航空拍攝的程度。
這些都是當年底子深厚的資本主義才能幹的事情。
國內哪怕是央視紀錄片團隊,那可憐的項目資金低的出奇。十年後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拍攝資金也不過區區400萬,當然過程中有央視的牌子,
可以調動一些地方資源。但到底也有限得很。有一次拍攝都是看著人家農業植保機要飛,跑上去著臉打個招呼,說自己央視的,能不能幫忙掛個攝像機再飛一趟?人家想著央視,那就給你飛一趟唄!這才組成草台班子航拍鏡頭。
所以漫長的時間裡國內紀錄片困囿於固定的模板形式,這也不奇怪。
但張晨的說法,點醒了面前的陳曉。
陳曉只覺得王博文果然沒錯,他很有些對張晨驚為天人之感。他這個傳媒大學畢業的科班編導,早就看到了目前國內的形勢,但始終沒有方向,而張晨今天大道至簡的剖析,一句以「bbc的方式拍攝我們自己的紀錄片」,讓陳曉很有些醐灌頂。
這個少年全盤否定了他的拍攝計劃,但緊接著就提出了自己那有些撕開雲霧見月明的想法。
這個以關於食物的植物學,生態學,物理化學,人類社會學融入的拍攝策劃,想法之高妙,維度之多元,對整體的呈現之豐富,意義的深遠,都讓陳曉哪怕是這麼想一下,對那個紀錄片的雛形都如痴如醉。
那就像是穿透了時空而來的禮物,仿佛從未來到來的饋贈,讓他一下子有一種被指明了方向的興奮和激動。
當天他就非得邀請張晨和王博文去那家鋼管廠串串,一邊擼串,一邊繼續聊,大有一種知音難遇之感。
他現在完全對張晨信服。
等到吃好喝好,臨分別之際,陳曉又有些惆悵,「這是個非常好的選題,我有預感,拍出來絕對非常棒。但可惜的是-———-這個紀錄片大概率是做不了的,央視現在對紀錄片的審批,要排在很多項目之後,很難立項的,能立都要好多年—————-哎。估計沒辦法落地。」」
要到2010年,面對長期低迷的國內紀錄片領域困境,國家才意識到紀錄片這個電視領域的皇冠重要性,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爐,央視2011年成立紀錄片頻道,從而對紀錄片進行單獨的扶持。
放這個時期,的確極有可能這種來自陳曉個人的選題計劃,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所以陳曉只覺得極其的遺憾,無奈。
」如果我們拍出來,以播映權的形式賣給央視播出呢?」張晨問道。
「你們自己拍出來?你確定?」陳曉發現這個張晨很有賭性,而且一來似乎就要賭一把大的。
當然,如果真的如張晨所說那種,能夠完美呈現他所講述內容的東西,陳曉知道,央視有無數能人,能一眼識別出至寶。前提是張晨能拍出他所勾勒出來的那些內容。這一點,陳曉自己都覺得有很多困難。
一個項目的啟動,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有太詳細的策劃的,很多時候就是有一個選題,一個方向,然後開始攢團隊,思維碰撞,經歷腦洞,最後定下基調和拍攝計劃,然後才一步步施行出爐。
所以基本上,一般都是由大機構來把握方向,來兜底,就好比央視,以及一些地方電視台,都是決定進行選題,策劃,然後啟動項目。
一般把握方向的都是電視台和大製作單位。個人是承擔不了這背後的風險的。
但是眼前,有人告訴他,他自己製作出來,賣給央視。
換做其他任何時候,聽到這句話,陳曉都要說一聲「你好大的口氣!」,知道央視怎麼審核的嗎你就敢這麼說。你製作出來,央視不買怎麼辦?知道什麼要求嗎?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質量才能過得了內部購片評審會嗎?
但現在他不確定了,一方面是張晨今天提出的那些設想和構思,這腦洞風暴中,完全把他給打敗了。
他今天和張晨一碰,才明白此前自己的想法好多的劣勢和不成熟的地方,論驚艷程度,有張晨所說的細節嗎?論整體的系統程度,有所謂的分解各個領域進行探究的意義和深度嗎?都達不到。
然而這也不是說張晨就能夠呈現他所想像的那些東西,這世上多的不乏紙上談兵的人,有的人滿腔抱負,理論一套一套,比誰都厲害,但真正落到實處,立即現原形。
真正能夠理論厲害,實際上還能做到的人,他們都改變了世界,都是些歷史上了不得的角色。但這樣的人又很稀少,萬里無一,所以才那麼珍貴。
陳曉不認為今天就真正的遇上了這麼一個。
不過·也值得期待一下。
「如果你們真的能夠製作出來,真的如你之前所說的那樣的效果,我保證央視一定會購買的。但你們確定要自己製作?這裡面需要花費多少錢,你們想過嗎?如果製作出來的成片效果達不到央視購片標準,可以說就白投入了。」
張晨道,「這點放心吧,先把製作給弄出來再說,但是我們現在人手太少了,能和央視合作嗎,譬如你來做總導演,我乾爹做執行導演,你幫忙牽線搭橋,找央視團隊,我們來出錢,之後央視獲得播映權。
「你這叫版權置換,就是你們資源不夠,你們用版權來換取央視的資源,譬如團隊,譬如知識顧問這些,不可能只要播映權的,央視會要求版權。」陳曉搖了搖頭。
張晨又提出了幾個方案,結果都是陳曉搖頭。很簡單,央視的合作模式,要不購片,要不委託製作,都要求版權。
像是張晨這樣,一旦要求到央視介入製作的,不給版權基本不行。
「你只給央視播映權,就只能自己先製作出來了,再去跟央視談,我還是那句話,一般來說沒得談,但有一點除外,那就是真的這個片子如你所說,真能達到那樣的質量,那就什麼都能談!」
陳曉道。
「如果你們真的決定了,那就這樣,出於我在央視的職位,我沒法給你們拍這個,但我個人可以給你們當顧問,我認識很多導演團隊,有的就是央視出去的,都有央視拍攝相關紀錄片工作經驗和高水平,我給你們牽線搭橋,但是有一點,你們需要給一定的勞務費!」
張晨點點頭,「這個沒問題,到時候具體細談。」
「好,那麼這之後聯繫!」進行了初步的接洽,陳曉返回總台。
陳曉離開後,張晨又和王博文商量了一下。
「真的就拍這個了?」
「乾爹,你難道沒信心?」
「說實話,這麼大的項目,我還是第一次,當然也沒有太大的信心。這一整套需要多少錢?」
「可能要投入300萬。」
舌尖原製作耗資四百萬,大量啟用非央視在職導演團隊,都給勞務費,屬於首創。而考慮到時代要素,2012年的四百萬,和2001年的四百萬購買力是兩個概念。
當然,這裡面又有一些區別,臂如拍攝用的設備,反而這個年代價格還更高一些,但人工便宜,涉及到服務的內容也都會便宜很多。
而且後續原作的拍攝設備的要求,其實這個年代會低一些,人們也沒有那麼多對視覺過於挑剔的追求。當然,張晨是打算儘可能還原原作的,事實上這個年頭的紀錄片視覺水平也一點不低,雖然人們的電視機普遍沒有後世的4k,6k,8k
的超清數毛。但是基本標清熒幕的審美是在線的。
這也是張晨要找央視團隊的原因,央視的人才可以說濟濟一堂,特別是關於紀錄片製作領域的人才,強人太多了。至於製作費用,基於前世做一個預算,300
萬估計也能拿的下來。
「300萬啊--居然這麼少,我還以為按照你所設想的,恐怕沒這個多一倍製作不出來。」王博文還有些意外。
「具體我也不清楚,還要調研,但我認為預算就300萬左右,再多也沒意義,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耗資巨大的紀錄片。我們拍攝的又是美食,有的時候需要的是創意。」
王博文點點頭,「那等到具體策劃環節,我再做一個詳細預算,看看和你估計的一不一樣。」
張晨也有些恍惚,沒想到陳曉會來見自己,也沒想到這麼一談二談,好像就把計劃給定下來了。
之前本來沒有這個計劃的,這完全在張晨的意料之外。
他重生回來,其實各方面也不都是按部就班的,很多都是隨遇而安,他只想儘量靠著譬如房產升值啊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機遇騰飛。
誰真的想拍這些東西啊,費時費力,也不如網際網路那樣的滾雪球一樣來投資人的錢,這些掙的都是辛苦錢。
可誰知道這些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把自己給推到了眼下的路上。就算是做電視節目,他也只想背靠著王博文搞情感漩渦,走炸裂小劇情路線啊。
都怪劉炳榮的作精作怪,讓他們節目被封,使得他不得不讓乾爹啟動國際數字文化節突圍,又拍了舌尖榕城這種宣傳片,勾起了陳曉專程趕來一會,就這麼敲定了未來的舌尖中國。
這真是的,有時候回過頭來想,是不是歷史政治課本上那些內容說的真不錯,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很多事物在明暗事件線的涌動中是註定會出現的,區別在於是誰承擔了這個讓事物現世的過程。
不過舌尖中國這種紀錄片,也只可能通過央視的平台,才能造成那樣大的影響力。
所以張晨還是要首選央視合作,但卻不是讓央視購片,而是購買播映權,或者直接不需要錢都可以,用GG分成的方式,換取播映權。版權這個東西,才是張晨真正要掌握到手的搖錢樹。
後世的央視也沒想到舌尖中國會火到那樣的程度,整個系列GG都賣了兩三個億。
這個年頭央視標王大戰還在持續,所以GG費收入一點不會比後世低多少,
甚至可能直接帶來收入高峰。所以張晨其實未必沒有多一個心眼,靠著這個系列能夠提前介入,搞到一大筆分成。
這是一筆,其次版權在手還有另一層好處,借著央視的威名,未來還可以把片賣到國外去,文化輸出,賺一波外國人的錢,國外資本主義市場的購片收益,
掙美金的收益,那很可能是國內根本無法想像的。
所以版權無論如何要掌握到自己手裡,正好央視根本不可能通過選題立項,
就算立項都可能要拖好幾年的時間。可如果自己和乾爹先製作出來了,主動權就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乾爹,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冒險?」看著無條件支持自己的王博文,張晨還是多問了一句。
「冒險?是有一點冒險。」王博文點頭,「但是啊,張晨,自從我拍了舌尖榕城之後,那才是我這輩子拍過最好的東西,我感覺上癮!而你說了這個舌尖中國的創意過後,我感覺我人生新的意義好像也出現了,那就是為這個片子保駕護航,看看把這些還是想像中的東西,變成現實之後,究竟能夠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效果,能引起怎樣的震動。」
「你乾爹我啊,開始覺得和你在一起,我們能讓這個世界都倒騰一番嘞!」
國內的紀錄片發展從很長一段時間起,就進入了一個完長的慢發展時代,
這個時期的紀錄片花團錦簇,看上去非常繁榮,但實際放大了看,都是虛假繁榮。
題材,語言,風格,結構,一窩蜂相似的扎堆,普遍陷入模板同質化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沒有方向,沒有話題。
偶爾有,傳播也基於專業人群的圈子裡,很少有社會化的傳播和影響力,基本上就沒有一部紀錄片作品能夠達到所謂「出圈」的程度。
而這個狀態,還會持續未來很長時間。
有多長?從九零年代末,一直持續到二零一二年《舌尖上的中國》的出世,
才真正意義上在中國千禧年後的紀錄片中打開了一個廣泛的社會化的傳播力度,
算是經歷長久混沌,一劍開天那種程度。
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面,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國產紀錄片一直在原地轉圈。
這個過程中,隨著國外電視節的開展,國際紀錄片市場的火熱,大量出現在國內從業者的眼裡,只看到自家電視台高價引入那些歐美紀錄片,對國人產生衝擊,也對所有同行從業者的觀念產生衝擊。
那時候普遍觀眾們會看bbc的紀錄片,會說「人家這種片子才叫紀錄片!」才讓人忍不住想一部部看,首先得被精緻的製作吸引,才能接受那些知識,背後的意義和道理。
這個時候,從業者們才隱約有了90年代那種新思想的闖動萌芽的激情,但是所有從業者都沒有方向,屬於一種看著國外的片子高川仰止,而自己這邊所有紀實性國產紀錄片折戟沉沙的地步,只覺得根本無法追趕。
這不奇怪,和電影工業一樣,電視工業中的皇冠紀錄片,也是要基於國家整體工業發展上來後,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
臂如BBC紀錄片裡面的水下探奇,飛天遁地的拍攝手法,國內怎麼實現?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央視,也辦不到動輒調動直升機拍攝,航空拍攝的程度。
這些都是當年底子深厚的資本主義才能幹的事情。
國內哪怕是央視紀錄片團隊,那可憐的項目資金低的出奇。十年後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拍攝資金也不過區區400萬,當然過程中有央視的牌子,
可以調動一些地方資源。但到底也有限得很。有一次拍攝都是看著人家農業植保機要飛,跑上去著臉打個招呼,說自己央視的,能不能幫忙掛個攝像機再飛一趟?人家想著央視,那就給你飛一趟唄!這才組成草台班子航拍鏡頭。
所以漫長的時間裡國內紀錄片困囿於固定的模板形式,這也不奇怪。
但張晨的說法,點醒了面前的陳曉。
陳曉只覺得王博文果然沒錯,他很有些對張晨驚為天人之感。他這個傳媒大學畢業的科班編導,早就看到了目前國內的形勢,但始終沒有方向,而張晨今天大道至簡的剖析,一句以「bbc的方式拍攝我們自己的紀錄片」,讓陳曉很有些醐灌頂。
這個少年全盤否定了他的拍攝計劃,但緊接著就提出了自己那有些撕開雲霧見月明的想法。
這個以關於食物的植物學,生態學,物理化學,人類社會學融入的拍攝策劃,想法之高妙,維度之多元,對整體的呈現之豐富,意義的深遠,都讓陳曉哪怕是這麼想一下,對那個紀錄片的雛形都如痴如醉。
那就像是穿透了時空而來的禮物,仿佛從未來到來的饋贈,讓他一下子有一種被指明了方向的興奮和激動。
當天他就非得邀請張晨和王博文去那家鋼管廠串串,一邊擼串,一邊繼續聊,大有一種知音難遇之感。
他現在完全對張晨信服。
等到吃好喝好,臨分別之際,陳曉又有些惆悵,「這是個非常好的選題,我有預感,拍出來絕對非常棒。但可惜的是-———-這個紀錄片大概率是做不了的,央視現在對紀錄片的審批,要排在很多項目之後,很難立項的,能立都要好多年—————-哎。估計沒辦法落地。」」
要到2010年,面對長期低迷的國內紀錄片領域困境,國家才意識到紀錄片這個電視領域的皇冠重要性,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爐,央視2011年成立紀錄片頻道,從而對紀錄片進行單獨的扶持。
放這個時期,的確極有可能這種來自陳曉個人的選題計劃,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所以陳曉只覺得極其的遺憾,無奈。
」如果我們拍出來,以播映權的形式賣給央視播出呢?」張晨問道。
「你們自己拍出來?你確定?」陳曉發現這個張晨很有賭性,而且一來似乎就要賭一把大的。
當然,如果真的如張晨所說那種,能夠完美呈現他所講述內容的東西,陳曉知道,央視有無數能人,能一眼識別出至寶。前提是張晨能拍出他所勾勒出來的那些內容。這一點,陳曉自己都覺得有很多困難。
一個項目的啟動,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有太詳細的策劃的,很多時候就是有一個選題,一個方向,然後開始攢團隊,思維碰撞,經歷腦洞,最後定下基調和拍攝計劃,然後才一步步施行出爐。
所以基本上,一般都是由大機構來把握方向,來兜底,就好比央視,以及一些地方電視台,都是決定進行選題,策劃,然後啟動項目。
一般把握方向的都是電視台和大製作單位。個人是承擔不了這背後的風險的。
但是眼前,有人告訴他,他自己製作出來,賣給央視。
換做其他任何時候,聽到這句話,陳曉都要說一聲「你好大的口氣!」,知道央視怎麼審核的嗎你就敢這麼說。你製作出來,央視不買怎麼辦?知道什麼要求嗎?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質量才能過得了內部購片評審會嗎?
但現在他不確定了,一方面是張晨今天提出的那些設想和構思,這腦洞風暴中,完全把他給打敗了。
他今天和張晨一碰,才明白此前自己的想法好多的劣勢和不成熟的地方,論驚艷程度,有張晨所說的細節嗎?論整體的系統程度,有所謂的分解各個領域進行探究的意義和深度嗎?都達不到。
然而這也不是說張晨就能夠呈現他所想像的那些東西,這世上多的不乏紙上談兵的人,有的人滿腔抱負,理論一套一套,比誰都厲害,但真正落到實處,立即現原形。
真正能夠理論厲害,實際上還能做到的人,他們都改變了世界,都是些歷史上了不得的角色。但這樣的人又很稀少,萬里無一,所以才那麼珍貴。
陳曉不認為今天就真正的遇上了這麼一個。
不過·也值得期待一下。
「如果你們真的能夠製作出來,真的如你之前所說的那樣的效果,我保證央視一定會購買的。但你們確定要自己製作?這裡面需要花費多少錢,你們想過嗎?如果製作出來的成片效果達不到央視購片標準,可以說就白投入了。」
張晨道,「這點放心吧,先把製作給弄出來再說,但是我們現在人手太少了,能和央視合作嗎,譬如你來做總導演,我乾爹做執行導演,你幫忙牽線搭橋,找央視團隊,我們來出錢,之後央視獲得播映權。
「你這叫版權置換,就是你們資源不夠,你們用版權來換取央視的資源,譬如團隊,譬如知識顧問這些,不可能只要播映權的,央視會要求版權。」陳曉搖了搖頭。
張晨又提出了幾個方案,結果都是陳曉搖頭。很簡單,央視的合作模式,要不購片,要不委託製作,都要求版權。
像是張晨這樣,一旦要求到央視介入製作的,不給版權基本不行。
「你只給央視播映權,就只能自己先製作出來了,再去跟央視談,我還是那句話,一般來說沒得談,但有一點除外,那就是真的這個片子如你所說,真能達到那樣的質量,那就什麼都能談!」
陳曉道。
「如果你們真的決定了,那就這樣,出於我在央視的職位,我沒法給你們拍這個,但我個人可以給你們當顧問,我認識很多導演團隊,有的就是央視出去的,都有央視拍攝相關紀錄片工作經驗和高水平,我給你們牽線搭橋,但是有一點,你們需要給一定的勞務費!」
張晨點點頭,「這個沒問題,到時候具體細談。」
「好,那麼這之後聯繫!」進行了初步的接洽,陳曉返回總台。
陳曉離開後,張晨又和王博文商量了一下。
「真的就拍這個了?」
「乾爹,你難道沒信心?」
「說實話,這麼大的項目,我還是第一次,當然也沒有太大的信心。這一整套需要多少錢?」
「可能要投入300萬。」
舌尖原製作耗資四百萬,大量啟用非央視在職導演團隊,都給勞務費,屬於首創。而考慮到時代要素,2012年的四百萬,和2001年的四百萬購買力是兩個概念。
當然,這裡面又有一些區別,臂如拍攝用的設備,反而這個年代價格還更高一些,但人工便宜,涉及到服務的內容也都會便宜很多。
而且後續原作的拍攝設備的要求,其實這個年代會低一些,人們也沒有那麼多對視覺過於挑剔的追求。當然,張晨是打算儘可能還原原作的,事實上這個年頭的紀錄片視覺水平也一點不低,雖然人們的電視機普遍沒有後世的4k,6k,8k
的超清數毛。但是基本標清熒幕的審美是在線的。
這也是張晨要找央視團隊的原因,央視的人才可以說濟濟一堂,特別是關於紀錄片製作領域的人才,強人太多了。至於製作費用,基於前世做一個預算,300
萬估計也能拿的下來。
「300萬啊--居然這麼少,我還以為按照你所設想的,恐怕沒這個多一倍製作不出來。」王博文還有些意外。
「具體我也不清楚,還要調研,但我認為預算就300萬左右,再多也沒意義,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耗資巨大的紀錄片。我們拍攝的又是美食,有的時候需要的是創意。」
王博文點點頭,「那等到具體策劃環節,我再做一個詳細預算,看看和你估計的一不一樣。」
張晨也有些恍惚,沒想到陳曉會來見自己,也沒想到這麼一談二談,好像就把計劃給定下來了。
之前本來沒有這個計劃的,這完全在張晨的意料之外。
他重生回來,其實各方面也不都是按部就班的,很多都是隨遇而安,他只想儘量靠著譬如房產升值啊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機遇騰飛。
誰真的想拍這些東西啊,費時費力,也不如網際網路那樣的滾雪球一樣來投資人的錢,這些掙的都是辛苦錢。
可誰知道這些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把自己給推到了眼下的路上。就算是做電視節目,他也只想背靠著王博文搞情感漩渦,走炸裂小劇情路線啊。
都怪劉炳榮的作精作怪,讓他們節目被封,使得他不得不讓乾爹啟動國際數字文化節突圍,又拍了舌尖榕城這種宣傳片,勾起了陳曉專程趕來一會,就這麼敲定了未來的舌尖中國。
這真是的,有時候回過頭來想,是不是歷史政治課本上那些內容說的真不錯,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很多事物在明暗事件線的涌動中是註定會出現的,區別在於是誰承擔了這個讓事物現世的過程。
不過舌尖中國這種紀錄片,也只可能通過央視的平台,才能造成那樣大的影響力。
所以張晨還是要首選央視合作,但卻不是讓央視購片,而是購買播映權,或者直接不需要錢都可以,用GG分成的方式,換取播映權。版權這個東西,才是張晨真正要掌握到手的搖錢樹。
後世的央視也沒想到舌尖中國會火到那樣的程度,整個系列GG都賣了兩三個億。
這個年頭央視標王大戰還在持續,所以GG費收入一點不會比後世低多少,
甚至可能直接帶來收入高峰。所以張晨其實未必沒有多一個心眼,靠著這個系列能夠提前介入,搞到一大筆分成。
這是一筆,其次版權在手還有另一層好處,借著央視的威名,未來還可以把片賣到國外去,文化輸出,賺一波外國人的錢,國外資本主義市場的購片收益,
掙美金的收益,那很可能是國內根本無法想像的。
所以版權無論如何要掌握到自己手裡,正好央視根本不可能通過選題立項,
就算立項都可能要拖好幾年的時間。可如果自己和乾爹先製作出來了,主動權就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乾爹,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冒險?」看著無條件支持自己的王博文,張晨還是多問了一句。
「冒險?是有一點冒險。」王博文點頭,「但是啊,張晨,自從我拍了舌尖榕城之後,那才是我這輩子拍過最好的東西,我感覺上癮!而你說了這個舌尖中國的創意過後,我感覺我人生新的意義好像也出現了,那就是為這個片子保駕護航,看看把這些還是想像中的東西,變成現實之後,究竟能夠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效果,能引起怎樣的震動。」
「你乾爹我啊,開始覺得和你在一起,我們能讓這個世界都倒騰一番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