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疾風勁草
且說朝廷下旨調戚繼光率部三千入京面聖,消息傳至遼東,邊軍諸部皆大為振奮!
為將為兵者有朝一日能得以入京面見天顏,此乃是莫大的榮耀,為將的面見皇帝後,定然會被委以要職,此後平步青雲也是大有人在。為兵者跟著主帥能得以入京,老了後也有吹牛的資本:「你爺爺我當年可是見過皇帝的!」
時任薊遼總督的劉應節得知消息後也是憂喜兩重天,喜的是進京面聖的是自己下屬,憂的是戚繼光熟知兵略,其麾下的戚家軍戰鬥力更是銳不可當、戰無不勝。
如果戚繼光走了,無疑薊鎮的守御還是頗有壓力,索幸再過段時間就即將入冬,到時天氣寒冷,蒙古軍定然不會再主動出擊侵擾邊界。
另外繼任者馬芳也是一個勇當一面的將才,想到這劉應節才長舒一口氣,稍稍安心了些。
近年北部邊疆時常受蒙古各部的侵擾,尤以朵顏部首領董狐狸為甚,他所率領的蒙古騎兵時常入關,向北京城外侵襲,有時竟然能常常直入昌平、通縣等地搶奪財物,騷擾百姓,此舉直接威脅著北京城的安全。
所以,自己一上來就對這一段長城非常重視,在修築長城上可謂是下了很大的工夫。
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這段長城便是自己參與設計和修建的。在自己的指揮下,從隆慶三年長城開始動工,時至今日已經頗有一番氣象。
薊遼總督行轅。
「元敬,此番陛下突然召你入京,不知所為何事,莫非東南又起了倭亂?」
戚繼光想了想,思慮片刻道:「這絕無可能,至嘉靖四十四年,倭患已經基本平息,剩餘小部不過百餘人,成不了多大的氣候,況且現在東南還有殷正茂坐鎮,軍門暫可放心。」
劉應節點了點頭,前幾年戚繼光抗倭功成,戚家軍從此名震天下,此後再無聽說東南有大的倭寇作亂事件,只是不明白這一次皇帝突召邊軍入京是所為何事。
高拱致士回家,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的消息已經全國皆知,在戚繼光的心裡他更可能認為的是張居正調自己入京的,畢竟皇帝年幼,如今朝政大權應該都在內閣手中。
「元敬,我們還是不要多想了,到底所為何事,你去了便知,能入京面聖得見天顏的武將可不多,元敬可要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到時候你若平步青雲也別忘了老夫才是!本來軍營有令,不能飲酒,但今天是個高興的日子,咱們可以少喝點,來,老夫敬你一杯!」
戚繼光不置可否。
當年自己抗倭一朝功成,其自己麾下的戚家軍一時名震天下,嚴嵩父子以及浙直總督胡宗憲為自己表功,當時嘉靖帝都有旨意召見自己,本以為可以得到面見皇帝的殊榮,卻不料後來不知道為啥又取消了此事。
隆慶元年,隆慶帝曾召自己入京協理京營戌政,自己以為這也是個面見皇帝的機會,卻不料進京後只擔任了個神機營副將,而且只幹了三個月就被調離了,也再沒有得以面見天顏的機會。
此次新帝登基甫才過了幾月就召見自己,戚繼光雖然表面雲淡風輕,但其實自得知消息後就已心花怒放。
見劉應節舉杯為自己慶賀,戚繼光也立馬舉杯相邀,二人碰杯後一飲而盡。
「元敬打算何時動身?」
「明日一早。」
「這麼急?」
「皇命在身,不能耽誤啊!」
劉應節「嗯」了一聲,又說道:「你走後,那董狐狸定然會犯邊。」
戚繼光笑了笑道:「入冬前蒙古一般都會再大舉再劫掠一次,此已經是慣例了,不過軍門大可放心,我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我人雖走,可張臣、王之鄂他們還在,我已經提前吩咐了他們,到時候就等董狐狸自己往進鑽了。
劉應節心中大喜但依舊面露驚訝之色,他看向戚繼光見其雲淡風輕,知道戚繼光已經有了妙計,於是趕緊往近湊了湊,急問道:「可是何計策?」
戚繼光張顧了下四周,自己也往近湊了湊,附在劉應節耳旁秘語了幾句,後者聽完頓時喜出望外,立馬又舉杯笑道:「遼東上下,論用兵之奇,我只服你矣!
…
戚繼光回營之後又立馬召來副總兵張臣、協守兵備副使王一鄂以及諸將並且出示薊遼總督劉應節鈞令。
「陛下有旨召本督帶領三千人馬入京述職,本督走後,後面會有新的將軍入薊來協理軍務,望你等務必同心協力,同舟共濟!
期間爾等若有小事不決者可問張將軍和王將軍,有大事不決者當必詢問劉總督,切勿擅自行事,壞了御蒙的大事。
若有膽敢不聽軍令者,必定軍法伺候,決不輕饒,都聽見了嗎!」
諸將深知戚繼光治軍的軍法之嚴,當下不敢怠慢,紛紛點頭高聲應道。
張臣,榆林衛人,起行伍,為隊長。蹻捷精悍,搏戰好陷堅。
隆慶元年,土蠻曾入侵昌黎、撫寧、樂亭、盧龍,游騎至灤河。遼東南諸將沒有一個敢出去應戰,唯有張臣敢領兵赴之。
遼帥王治道曾說:「敵眾我寡,往必無利。」張臣不顧,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馳,呼聲震山谷,寇以數騎嘗,奮前斬之。追至棒槌崖,斬首百十餘級,墜崖死傷者無算。
事後,薊鎮諸將悉獲罪,張臣卻以功增秩二級。遂尋進副總兵,領總督標下事,改守薊鎮西協。
王一鄂,字子薦,號之衢,河北省曲周縣城內東街人。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現任協守兵備副使。,
張臣勇猛異常但卻都不喜讀兵書,後來戚繼光擔任薊遼總督,兩人都被戚繼光知謀善戰、治軍之嚴所折服,於是都跟著戚繼光開始學習兵法、治軍,時至今日,兩人都以是能獨當一面的將才。
戚繼光將兵事吩咐完之後,帶著張臣、王一鄂親自從兵營挑選了三千精銳。
第二日一早,天剛蒙蒙亮,戚家軍便從薊鎮開拔,奔赴京師。
為將為兵者有朝一日能得以入京面見天顏,此乃是莫大的榮耀,為將的面見皇帝後,定然會被委以要職,此後平步青雲也是大有人在。為兵者跟著主帥能得以入京,老了後也有吹牛的資本:「你爺爺我當年可是見過皇帝的!」
時任薊遼總督的劉應節得知消息後也是憂喜兩重天,喜的是進京面聖的是自己下屬,憂的是戚繼光熟知兵略,其麾下的戚家軍戰鬥力更是銳不可當、戰無不勝。
如果戚繼光走了,無疑薊鎮的守御還是頗有壓力,索幸再過段時間就即將入冬,到時天氣寒冷,蒙古軍定然不會再主動出擊侵擾邊界。
另外繼任者馬芳也是一個勇當一面的將才,想到這劉應節才長舒一口氣,稍稍安心了些。
近年北部邊疆時常受蒙古各部的侵擾,尤以朵顏部首領董狐狸為甚,他所率領的蒙古騎兵時常入關,向北京城外侵襲,有時竟然能常常直入昌平、通縣等地搶奪財物,騷擾百姓,此舉直接威脅著北京城的安全。
所以,自己一上來就對這一段長城非常重視,在修築長城上可謂是下了很大的工夫。
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這段長城便是自己參與設計和修建的。在自己的指揮下,從隆慶三年長城開始動工,時至今日已經頗有一番氣象。
薊遼總督行轅。
「元敬,此番陛下突然召你入京,不知所為何事,莫非東南又起了倭亂?」
戚繼光想了想,思慮片刻道:「這絕無可能,至嘉靖四十四年,倭患已經基本平息,剩餘小部不過百餘人,成不了多大的氣候,況且現在東南還有殷正茂坐鎮,軍門暫可放心。」
劉應節點了點頭,前幾年戚繼光抗倭功成,戚家軍從此名震天下,此後再無聽說東南有大的倭寇作亂事件,只是不明白這一次皇帝突召邊軍入京是所為何事。
高拱致士回家,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的消息已經全國皆知,在戚繼光的心裡他更可能認為的是張居正調自己入京的,畢竟皇帝年幼,如今朝政大權應該都在內閣手中。
「元敬,我們還是不要多想了,到底所為何事,你去了便知,能入京面聖得見天顏的武將可不多,元敬可要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到時候你若平步青雲也別忘了老夫才是!本來軍營有令,不能飲酒,但今天是個高興的日子,咱們可以少喝點,來,老夫敬你一杯!」
戚繼光不置可否。
當年自己抗倭一朝功成,其自己麾下的戚家軍一時名震天下,嚴嵩父子以及浙直總督胡宗憲為自己表功,當時嘉靖帝都有旨意召見自己,本以為可以得到面見皇帝的殊榮,卻不料後來不知道為啥又取消了此事。
隆慶元年,隆慶帝曾召自己入京協理京營戌政,自己以為這也是個面見皇帝的機會,卻不料進京後只擔任了個神機營副將,而且只幹了三個月就被調離了,也再沒有得以面見天顏的機會。
此次新帝登基甫才過了幾月就召見自己,戚繼光雖然表面雲淡風輕,但其實自得知消息後就已心花怒放。
見劉應節舉杯為自己慶賀,戚繼光也立馬舉杯相邀,二人碰杯後一飲而盡。
「元敬打算何時動身?」
「明日一早。」
「這麼急?」
「皇命在身,不能耽誤啊!」
劉應節「嗯」了一聲,又說道:「你走後,那董狐狸定然會犯邊。」
戚繼光笑了笑道:「入冬前蒙古一般都會再大舉再劫掠一次,此已經是慣例了,不過軍門大可放心,我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我人雖走,可張臣、王之鄂他們還在,我已經提前吩咐了他們,到時候就等董狐狸自己往進鑽了。
劉應節心中大喜但依舊面露驚訝之色,他看向戚繼光見其雲淡風輕,知道戚繼光已經有了妙計,於是趕緊往近湊了湊,急問道:「可是何計策?」
戚繼光張顧了下四周,自己也往近湊了湊,附在劉應節耳旁秘語了幾句,後者聽完頓時喜出望外,立馬又舉杯笑道:「遼東上下,論用兵之奇,我只服你矣!
…
戚繼光回營之後又立馬召來副總兵張臣、協守兵備副使王一鄂以及諸將並且出示薊遼總督劉應節鈞令。
「陛下有旨召本督帶領三千人馬入京述職,本督走後,後面會有新的將軍入薊來協理軍務,望你等務必同心協力,同舟共濟!
期間爾等若有小事不決者可問張將軍和王將軍,有大事不決者當必詢問劉總督,切勿擅自行事,壞了御蒙的大事。
若有膽敢不聽軍令者,必定軍法伺候,決不輕饒,都聽見了嗎!」
諸將深知戚繼光治軍的軍法之嚴,當下不敢怠慢,紛紛點頭高聲應道。
張臣,榆林衛人,起行伍,為隊長。蹻捷精悍,搏戰好陷堅。
隆慶元年,土蠻曾入侵昌黎、撫寧、樂亭、盧龍,游騎至灤河。遼東南諸將沒有一個敢出去應戰,唯有張臣敢領兵赴之。
遼帥王治道曾說:「敵眾我寡,往必無利。」張臣不顧,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馳,呼聲震山谷,寇以數騎嘗,奮前斬之。追至棒槌崖,斬首百十餘級,墜崖死傷者無算。
事後,薊鎮諸將悉獲罪,張臣卻以功增秩二級。遂尋進副總兵,領總督標下事,改守薊鎮西協。
王一鄂,字子薦,號之衢,河北省曲周縣城內東街人。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現任協守兵備副使。,
張臣勇猛異常但卻都不喜讀兵書,後來戚繼光擔任薊遼總督,兩人都被戚繼光知謀善戰、治軍之嚴所折服,於是都跟著戚繼光開始學習兵法、治軍,時至今日,兩人都以是能獨當一面的將才。
戚繼光將兵事吩咐完之後,帶著張臣、王一鄂親自從兵營挑選了三千精銳。
第二日一早,天剛蒙蒙亮,戚家軍便從薊鎮開拔,奔赴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