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冶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安莉好奇地問:「如果秦代的科技真的超越了現代,那他們的日常生活會是怎樣的呢?」李琦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如果秦代的科技真的如此先進,那麼秦始皇可能已經掌握了高效的能源技術,比如利用太陽能、風能,甚至是我們現在還未能完全掌握的核聚變技術。這樣的能源革命將徹底改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僅如此,」李琦繼續說,「秦始皇的交通系統可能已經實現了真正的高速和便捷。或許他們已經發明了某種形式的懸浮列車,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穿越大陸,甚至可能已經有了某種形式的飛行汽車,使得空中交通成為可能。」安莉點頭表示贊同,她補充道:「在通信方面,秦始皇可能已經超越了我們現在的網際網路,發展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信息傳輸方式。這種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即時通訊,還可能包含了全息投影,讓人們即使身處異地也能面對面交流。大鼎的使用就是一個例子」「醫療領域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李琦接著說,「秦始皇可能已經掌握了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治療各種遺傳疾病,甚至延長人類的壽命。同時,他們可能已經能夠通過先進的納米技術,實現精準的疾病診斷和治療。」

  安莉若有所思地回應:「但是這些歷史都沒有記載,如果這樣的科技飛躍真實存在,那麼秦代的歷史將會是截然不同的篇章。」李琦點頭同意:「確實,如果秦代真的掌握了這些先進的技術,那麼他們可能已經建立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古代帝國。」

  李琦:「阿房宮真是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阿房宮的建築規模和風格都非常獨特。」李琦點頭,繼續說道:「阿房宮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殿內可以坐萬人,殿下可以豎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還建有閣道,直抵南山。」「「可惜這麼宏偉的建築就這樣消失了」。兩人沉默了片刻。

  李琦輕輕嘆了口氣,打破了沉默:「有一種觀點說阿房宮因為建在大陵上而得名,『高若干阿上為房』。歷史上記載阿房宮在秦朝滅亡時被項羽焚毀了。」安莉皺了皺眉頭,是啊,這個說法聽起來很熟悉。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這麼宏偉的建築就這樣消失了,項羽可能是背鍋了。」李琦搖了搖頭,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懷疑:「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問題。阿房宮的毀滅,雖然歷史上確實有記載項羽進入咸陽後焚燒秦宮的事件,但是否真的完全由項羽一人承擔,這一點在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安莉點了點頭,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個話題的濃厚興趣:「你說得對。阿房宮的規模宏大,建設時間短暫,據史料記載,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秦朝就滅亡了。但我們知道他是瞬間建完的。有人推測阿房宮的毀滅可能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隨著秦朝的滅亡,逐漸荒廢和自然損毀的過程。」李琦接著說:「關於項羽焚燒阿房宮的記載,主要來源於後世的文獻,如《史記》等,這些文獻在記載歷史事件時,往往會有誇張或者偏頗之處。項羽作為楚霸王,他的軍事行動確實可能對阿房宮造成了破壞,但是否如傳說中那樣徹底焚毀,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來支持。」安莉補充道:「歷史上的建築損毀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戰亂、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都可能導致建築的毀滅。將阿房宮的消失完全歸咎於項羽,可能忽視了其他可能的因素。」李琦:「歷史是複雜的,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通過更多的歷史研究和考古發現來還原真相。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歷史的記載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對於失敗者如項羽的評價,可能存在不公正之處。我們應持審慎的態度,不應輕易下定論。」

  兩人的目光穿過歷史的塵埃,凝視著這片曾經輝煌的建築群。阿房宮,這個在史書中被描繪得如夢似幻的宮殿,如今只剩下了前殿的地基,仿佛是時間的沙漏中遺漏的一粒沙,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李琦輕聲說道:「你看,這些石柱的殘垣斷壁,它們曾經的巍峨與壯觀,如今只能從這些殘存的基石中窺見一斑。」安莉回應道:「是啊,阿房宮的消失,有人說是因為戰火,有人說是因為自然災害,還有人說是因為它太過奢華,被後人所唾棄。」李琦仔細觀察著那些石縫間的泥土,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工匠們留下的溫度:「你看這些地基的線條,多麼規整,即便是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依舊能看出當年的工藝精湛。」安莉補充道:「確實,這些地基不僅僅是為了告訴後人阿房宮的存在,它們更像是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等待著有心人來解讀它們的故事。」兩人看著曾經阿房宮的金碧輝煌又看著如今阿房宮的只剩地基的前殿遺址:「你看,這裡曾經是阿房宮的前殿,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現在,只剩下這些石墩和地基,讓人不禁感慨萬千。」安莉點了點頭,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哀愁:「是啊,這裡曾經是秦始皇用來展示他權力和財富的地方,那些精美的雕刻和彩繪,現在都已化為塵土。」李琦嘆了口氣,繼續說道:「想想那些支撐著宮殿的巨柱,如今只剩下這些基座上的石墩,它們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安莉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在捕捉空氣中殘留的香氣:「我好像能聞到宮女們身上的脂粉香,還有大殿中燃燒的檀香。李琦,你聽,遠處似乎還有宮廷樂聲,悠揚而神秘。」李琦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著,然後緩緩睜開:「是的,那些樂聲和這廢墟的寂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莉,你看這些土地,每一寸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那些精美的磚瓦,如今已化為塵土,與大地融為一體。」安莉:「這些偶爾露出地面的殘片,還保留著一絲往日的光澤。李琦,你看,這些殘片仿佛在告訴我們,無論多麼輝煌的過去,最終都會歸於塵土。」李琦點了點頭,目光落在前殿遺址上:「這裡曾是阿房宮最輝煌的地方,現在只剩下地基的輪廓。安莉,你能想像那些金碧輝煌的屋頂,那些雕刻精美的樑柱,那些色彩斑斕的玉壁麼?」安莉目光遠眺:「那些穿梭其間的宮女和侍衛,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埋藏在這片土地之下。」兩人靜靜地站在那裡,感受著歷史的厚重,心中充滿了對過去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思考。

  「阿房宮的消失,會不會是瞬移呢?歷史學家們有很多猜測,有人說是因為戰亂,有人說是因為自然災害,還有人說是因為它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個神話。」「神話?」「是的,神話。」「阿房宮的傳說中,它不僅僅是一座宮殿,更是一個象徵,一個關於權力、財富和夢想的象徵。有人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它的消失,也許只是這個奇蹟的終結。」兩人沉默了一會兒。「那你覺得,如果阿房宮真的能瞬移,它會去哪裡呢?」安莉笑了笑,她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時空,看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誰知道呢?也許它會去到一個更加和平的時代,一個能夠欣賞它美麗和智慧的時代。」

  李琦若有所思地看著阿房宮著一塊玉璧,繼續說道:「秦始皇還採用了五德終始說來說明他統一天下的合理性。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安莉,你看這塊玉璧,它不僅僅是一塊石頭,秦始皇利用五德終始說來證明他統一天下的合理性。」安莉走近了一些,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好奇和尊敬,她輕聲問道:「五德終始說?那是什麼?」李琦:「這是一種古老的哲學思想,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象徵著天命的轉移。秦始皇認為自己繼承了周朝的火德,而秦朝以水德為尊,水能克火,所以他的統治是順應天命的。」安莉點了點頭,她的目光也變得深邃起來:「所以,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更是一種政治工具,用來鞏固他的統治。」李琦微笑著,對安莉的理解表示讚賞:「正是如此。秦始皇用這一理論來證明他的統一是天命所歸,使人民相信他的統治是合理的。」安莉的目光落在玉璧上,她輕聲說道:「這些古老的力量,它們見證了一個帝國的興衰,一個文明的傳承。」李琦的眼中閃過一絲感慨:「是的,這五德不僅僅是宇宙的力量,更是歷史的見證。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輝煌與滄桑。」阿房宮的空氣中似乎瀰漫著一種神秘的氣息,仿佛那些古老的力量正在悄然甦醒。李琦和安莉都陷入了沉思,他們的心靈似乎與那些流轉在玉石之中的歷史脈動產生了共鳴。

  安莉補充道:「這種宇宙觀也反映了秦代的宗教信仰。他們相信萬物有靈,世間存在許多神仙,這些神仙可以帶來吉祥、福澤和長生不老。」

  李琦:「安莉,我一直在想,秦代的宇宙觀和宗教信仰究竟是怎樣的?它們如何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安莉:「秦代的宇宙觀,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他們相信,世間萬物都充滿了靈性,山川、河流、樹木,甚至是風和雲,都有神靈寄居其中。」李琦點了點頭,示意安莉繼續說下去。安莉:「他們崇拜天象,相信星辰的排列和日月的運行都蘊含著天意。在秦朝的宮殿和廟宇中,祭祀活動頻繁舉行,人們獻上祭品,祈求神靈的庇護。」李琦若有所思地問:「那麼,他們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又是怎樣的呢?」安莉:「長生不老的追求是秦代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方面。秦始皇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派遣方士徐福出海尋找仙草,希望能夠找到長生不老的秘密。這種對長生的渴望,不僅體現在帝王身上,也普遍存在於民間。」李琦聽得入神,他追問道:「那麼,他們是如何與神靈溝通的呢?」安莉:「在那個時代,人們相信存在著一個神秘的仙界,那裡居住著擁有超凡能力的神仙。他們可以騰雲駕霧,長生不老。這些神仙有時會降臨人間,給予人們指引和幫助,有時也會因為人們的不敬而降下災難。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觸犯了神靈。」李琦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感慨地說:「這種信仰,不僅僅是對未知的敬畏,更是一種對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安莉:「這種宇宙觀和宗教信仰,不僅塑造了秦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他們的文化和藝術。

  他們在阿房宮內看到了一個兵器庫,內存有大量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而這些武器統一由一個叫做姜銘的道家工匠看管和維護。此時姜銘正在擦拭一把青銅劍。

  他輕輕地用一塊柔軟的布擦拭著劍身,每一次擦拭都顯得格外小心,仿佛在與一位老友對話。劍身上的銅綠在燈光下閃爍著幽幽的光芒,他對向他請教的弟子講述:「這些兵器,每一件都有它的故事。」姜銘突然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它們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和平,承載了歷史的重量。」他的目光從劍身上移開,轉向了兵器庫的深處。那裡,各式各樣的兵器靜靜地陳列著,每一件都散發著屬於它們自己的獨特氣息。「這些兵器,不僅僅是殺戮的工具,它們也是道家智慧的結晶。」姜銘繼續說道,「我們道家追求的是和諧與自然,但有時候,為了守護這份和諧,不得不拿起武器。」就在這時,兵器庫的門被輕輕推開,一個身影走了進來。那是一個年輕的道士。「姜銘師傅,我特意來向您請教。」年輕道士恭敬地說。姜銘點了點頭,將手中的青銅劍放回原位,然後轉身面對年輕道士。「你想要了解什麼?」他問道。「我想知道,這些兵器中,哪一件是最厲害的?」年輕道士好奇地問。姜銘微微一笑,他指了指兵器庫中的一件件兵器,然後說:「每一件兵器都有它的優勢和局限,最厲害的武器,並不是這些冷冰冰的金屬,而是使用它們的人。」他頓了頓,繼續說道:「一個內心充滿智慧和勇氣的人,即使手中只有一根木棍,也能發揮出巨大的力量。而一個內心充滿恐懼和貪婪的人,即使手持最鋒利的劍,也不過是徒增殺戮。」年輕道士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姜銘的尊敬和對道家哲學的嚮往。「我明白了,姜銘師傅。」他輕聲說道,「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心。」姜銘點了點頭,然後繼續他的擦拭工作。兵器庫再次恢復了寧靜,只有姜銘和年輕道士的對話在空氣中迴蕩,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永恆的真理。

  李琦(好奇地):「安莉,你看這些青銅兵器,它們經過鉻化處理,刀鋒銳利,閃閃發光,這在當時可是相當高超的冶金技術啊。」安莉(點頭):「是啊,李琦。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物保護層,這種處理技術使得兵器具有了防腐抗鏽的特性。你不覺得這很神奇嗎?鉻化處理技術直到20世紀才被發明,而秦代匠人姜銘似乎已經掌握了。」李琦(驚訝):「真的嗎?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這種技術在當時應該是非常先進的。」安莉(思考):「確實,這一直是個謎。不過,除了鉻化處理,這些兵器的合金成分也很特別。它們含有銅、錫,還有微量的鎳、鋁、鐵、鋅等金屬元素,這種合金的硬度非常高,達到了HRC22至24度,這使得兵器更加耐用。」李琦(讚嘆):「這硬度相當於調質後的中碳鋼,真是難以想像古代人是如何做到的。」安莉(微笑):「還有呢,這些兵器的表面光潔度也非常高,這在當時是一種奇蹟。這種光潔度不僅提高了兵器的美觀性,也可能對兵器的性能有所提升。」李琦(好奇):「那這些兵器的保護狀態這麼好,除了鉻化處理,還有其他原因嗎?」安莉(解釋):「有研究指出,可能是生漆污染的結果。這些生漆曾被用來處理兵器的木製部分,可能無意中為兵器提供了保護。而且,兵器的含錫量較高,這也有助於提高兵器的硬度和耐腐蝕性。」李琦(點頭):「看來,這些兵器的保護不僅僅是因為鉻化處理,還有土壤成分和生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長老:李琦,你可知道秦代的工匠們是如何工作的?李琦:長老,我略知一二。秦代的工匠們,他們不僅是物質文化的創造者,更是秦漢帝國的真正塑造者。他們用漆器、青銅器和石塑像堆磊出了一個美學化的物質世界。安莉:那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呢?我聽說秦朝對手工業工匠的培訓和考核非常嚴格。長老:安莉,你說得沒錯。秦朝的工匠們有著嚴格的培訓和考核制度。學徒期一般為兩年,有一定技能的學徒為期一年。對於到學期而未學成者,則要上報內史給與相應的懲罰。李琦:這樣的制度保障了新工匠具有較高的技能。而且,秦代的漆器工藝較為發達,官方設有專門機構。漆器品種包括漆盒、漆盂、漆奩等,均為木質胎,大都里紅外黑,在黑漆上繪有紅色或赭色花紋,紋飾有人物和動物等。安莉:真是精妙絕倫。那秦朝有沒有一種制度,讓工匠們的名字與他們的作品聯繫起來?長老:安莉,你問得好。秦朝實行「物勒工名」制度,即在產品上刻上工匠的名字,這不僅是一種質量保證,也是一種對工匠身份的認可。

  李琦:長老。我一直在探索魯班的學派歸屬問題。長老:那你有什麼發現嗎?李琦:經過我的研究,我發現魯班既不是道家的也不是墨家的。但他與這兩個學派都有關聯。安莉:哦?這倒是個有趣的發現。那他與道家和墨家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李琦:魯班的思想理論基礎依從道家的陰陽五行的術數推演而來,因此人們通常把他認作是道家人物。同時,魯班與墨子有交流,並且魯班是墨家學派群體中的重要成員,他的高超技藝和發明創造離不開墨家學派群體的實際活動。長老:魯班與道家和墨家都有聯繫,但並不屬於其中任何一個學派。安莉:真是個複雜而又有趣的歷史人物。他的技藝和智慧,跨越了學派的界限,影響了後世。李琦:確實如此,知識和技藝的傳承並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學派,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相互交融和影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