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日參加了寶相寺的年會。又再見寶相寺。

  上次到寶相寺怕是在六年之前了,如今一提起寶相寺只是記得去過,而什麼容貌之類的卻渾然記不清了。當下踏入寺中,種種回憶好似潮水一般翻騰而來,慢慢清晰了。

  寶相寺,這所寺廟不會被中國所聞知的。人們入耳的都是什麼少林寺,白馬寺,五台山普陀寺之類。這區區一所小小的寶相寺又怎會入了廣大人民的法眼呢?不過在我看來,即使這寶相寺這麼的沒名氣,他也比上述種種的大寺廟好,比上述種種的大寺廟清高!那些寺廟,收著高昂的門票,香火要錢,紀念品要錢。可這一所寶相寺,既不收門票,還送義餐。這種兼濟天下的精神不才是一個寺院要有點嗎?

  不過這寶相寺也是越來越摩登了,六年前這是木門,現在是玻璃門。六年前是粗麻布衣,現在有了帽子。六年前是人丁冷落,現在是人滿為患。寶相寺是在時代的潮流中更新自己的,不只是單單叫做什麼「佛學世俗化」,很有創新,也在不停的放低自己的底線,這種方式,我欣賞。

  但是,更讓我欣賞的是在福建看到的苦行僧。兩個苦行僧,沒有寺沒有庵,山上兩間破屋子,一方小菜園,最高級的物品應該是一個洗衣機。苦行僧從來不會降低自己的底線,不論事物的對與錯,只堅持自己的底線。如果有一個人要死了,向他求救,但是觸犯了他的底線,他是不會救的,這是死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底線的。用自己最倔強的方式堅守著所有的規則。

  大部分都是像我這樣的俗家子弟,不守清規戒律,不吃齋念佛,學是學了,也不按照那個做。事實上我的確是這樣想的,佛說眾生平等,講求普渡眾生,這不是很好嗎?眾生平等不是一種大善的思考方式?普渡眾生不是對天下的一種仁義?佛學的盡頭是什麼?有人會告訴你嗎?既然這個盡頭無比的渺茫,那何不用自己的方式貫徹這種大善?

  佛寺是很安靜的,即使在很多人嘈雜的環境下仍能感受到一股寧靜。不必說,就是不學佛,常常去寺廟裡走動走動也是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的,佛寺的陽光很好,下雨也有屋檐擋著,是度假甚至是休閒的好地方。

  今日來的人也很多,期中不乏有各式各樣的熟人,只不過我都認不出來了。是對各位左打量右打量,說不出的熟悉,到對方自報姓名,才恍然大悟,激動的跳腳,一邊說著抱歉的話。還好沒遇到那些自報姓名也認不出的人,不然可是不合適了。

  寶相寺貼了紙窗花,掛了紅燈籠。長的是喜氣洋洋了,但這脫不了這是佛寺的本質。胭脂俗粉下還是一顆善心。用金錢的腐臭來包裹那個棗仁,吸引來的人們雖是被腐臭所吸引,但我們會給他看那個棗仁,讓他也變成棗仁。這是現在寶相寺的做法,廣結善緣,喜結良緣。

  要回去了,不知下次來是什麼時候了。

  安利,

  歡喜,

  隨喜,

  南無阿彌陀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