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臥龍鳳雛歸雄主
劉曄告訴孫權,自上次江東攻打合淝後,曹丞相已派張遼、樂進率軍駐紮合淝。如果吳侯還想打合淝,可以洗洗睡了。
孫權怒道:「汝敢輕視吾江東豪傑?」
見孫權生氣,劉曄卻不慌不忙的說道:「非也。以吳侯之英明,何不取荊州,藉助長江天險,與曹丞相隔江相望?」
孫權聽後默然。
取荊州,藉助長江天險與曹操劃江而治是「榻上策」非常重要的一環,孫權連做夢都想取荊州啊,所以之前才會不顧盟約,攻打劉備。
劉曄察言觀色,知道孫權心動了,便宣讀曹操……哦不,宣讀天子詔書,封周瑜為江夏太守,程普為南郡太守。
劉曄道:「待李奇、劉備北上之時,吳侯可遣人襲其後,取南郡和江夏易如反掌。事成之後,曹丞相將割江南之地以封吳侯,到時候荊南四郡一鼓可平,願吳侯明察。」
最好的說辭並不是一味的討好,更不是謊言欺詐,而是我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而且我恰恰能夠給你。
劉曄深知這一點。
卻說周瑜在江夏失利,又折了呂蒙之後常有不服之心,時刻都在思索復仇之計。
今聞曹操借天子名義封自己為江夏太守,可以說是出師有名,動機十足了,便上報孫權道:「李奇希望我們攻徐州,而曹操希望我們攻荊州。以瑜之見,徐州利於陸戰,不利於水戰,非我們江東之兵的長處。就算取了徐州,亦難保守。不如先取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充分發揮江東水軍的優勢,再圖後計。」
孫權道:「公瑾所言正合孤意。」
不過孫權也不敢玩大了,同時攻打劉備的江夏和李奇的南郡,不是他能玩得動的。
相比之下,自然是劉備的江夏更容易攻取。
可憐劉備還不知道,正樂呵呵的與諸葛亮商議北伐之計。
劉備親手給諸葛亮泡茶,說:「這是蜀中名茶青城雪芽,想來孔明先生也不陌生了。不知道為什麼,吾與孔明先生一見如故,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諸葛亮道:「亮亦久聞皇叔大名,不知道這次皇叔是否願意與吾主共襄義舉?」
劉備道:「吾與李益州相識多載,李益州曾在古城為官時,吾便欲與他共圖許都。現在李益州兵精糧足,備焉有不從之理。」
諸葛亮道:「我軍兵出江陵,直指襄陽。曹操必派兵救援。則皇叔可以趁著南陽郡的兵馬往襄陽調動時,攻之。」
劉備感動的都要哭了。
因為諸葛亮給他提供的作戰方案是李奇去吸引兵力,而劉備趁虛入南陽。不像別的盟友那樣,讓劉備先打南陽吸引兵力,而李奇卻趁虛襲擊襄陽。
這個方案也是李奇的意思:如果劉備能夠拿下南陽郡,那麼地處南陽南部的襄陽城則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如果要讓劉備先打南陽,劉備願不願意先不說,就算劉備願意,曹操也是從更北的方向調配援軍,而不會從襄陽調配援軍。因為襄陽曹仁的死命令必然是防止李奇北上,而不是防劉備。所以就算劉備先打南陽,也不能起到吸引襄陽兵力的作用。
至此,諸葛亮籌劃五路大軍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當然,他還不知道孫權已經變卦了。
諸葛亮帶著龐統回蜀郡時路過江陵城,李奇已經在江陵城等他了。
沒想到這趟不僅等到了臥龍,還等到了鳳雛。
李奇拉著龐統的手說:「士元啊,自隆中一別,你讓我好找啊。」
龐統一生因相貌而倍受打擊,見李奇這麼稀罕自己,當時就服了。
不過龐統抖了個小聰明,說:「統不才,這些年都在江東替主公考察地理環境和人文氛圍,為主公他日平定江東做準備。」
李奇笑道:「這話我愛聽。」
現在的李奇不僅集齊了臥龍、鳳雛,還集齊了原本屬於劉備的四大軍師。
而此時的劉備正在感慨:「李正泓是個好人啊,用自己來牽制曹軍兵力,卻把趁虛攻打南陽郡的好機會留給了我。」
李奇與四大軍師商議後,決定作出如下部署:
諸葛亮為西線主將,徐庶為參軍,率魏延、張任、孟獲等出陽安關,攻打漢中郡其他區域。戰略目標是拿下西城、上庸、房陵東部三郡;把長安留給馬騰去啃。
李奇東線主將,以法正、龐統為軍師,率趙雲、甘寧、黃忠等出江陵,攻打襄陽。戰略目標是拿下襄陽城。把南陽郡北部留給劉備去啃。
部署完成之後,大家約定日期,同時進入戰時狀態。
曹操既然早就料到李奇會有這一手,自然是有所準備。
除了策反孫權,曹操留夏侯淵在長安屯重兵已防馬騰,又派遣徐晃、李通等將支援東三郡;同時,讓曹仁、滿寵、曹洪、于禁等率軍五萬往當陽一線阻擊李奇。
曹仁欲報曹純之仇,早早的便到了當陽。
滿寵道:「李奇的目標是襄陽城,我們可在當陽至襄陽一線沿途設伏,讓他體會一下什麼叫一步一個坑。」
曹仁道:「伯寧之計需詐敗引李奇入坑,然現在尚未交鋒便行詐敗,是影響士氣也。徒令益州兵恥笑,且辱沒了丞相的虎威。」
滿寵道:「將軍只管在當陽與李奇會戰,寵自領一隊在後方挖掘陷阱設伏。」
曹仁怒斥道:「汝是料定吾必敗於李奇之手麼?」
滿寵無奈,只好與曹仁併力向前。
李奇至當陽時,探得曹仁已在當陽安營紮寨。
雖然當陽距離江陵城更近一些,但是曹仁先至倒也不奇怪。畢竟曹仁憋了很久了,如今就是一頭出籠的猛虎,而李奇為了一步一步吸引敵軍兵力,有意放緩了腳步。這麼一來,益州軍每天都休息的好好的,並沒有那種遠到疲乏的感覺。
雙方安頓完畢,各自思考破敵之策。
李奇見曹仁來得迅猛,便道:「曹仁急,那我們就不急。」
遂分營紮寨,令黃忠、甘寧各守一營,自與趙雲、周倉等守大營。
敵不動,我就不動,敵若動,我再伺機而動。
孫權怒道:「汝敢輕視吾江東豪傑?」
見孫權生氣,劉曄卻不慌不忙的說道:「非也。以吳侯之英明,何不取荊州,藉助長江天險,與曹丞相隔江相望?」
孫權聽後默然。
取荊州,藉助長江天險與曹操劃江而治是「榻上策」非常重要的一環,孫權連做夢都想取荊州啊,所以之前才會不顧盟約,攻打劉備。
劉曄察言觀色,知道孫權心動了,便宣讀曹操……哦不,宣讀天子詔書,封周瑜為江夏太守,程普為南郡太守。
劉曄道:「待李奇、劉備北上之時,吳侯可遣人襲其後,取南郡和江夏易如反掌。事成之後,曹丞相將割江南之地以封吳侯,到時候荊南四郡一鼓可平,願吳侯明察。」
最好的說辭並不是一味的討好,更不是謊言欺詐,而是我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而且我恰恰能夠給你。
劉曄深知這一點。
卻說周瑜在江夏失利,又折了呂蒙之後常有不服之心,時刻都在思索復仇之計。
今聞曹操借天子名義封自己為江夏太守,可以說是出師有名,動機十足了,便上報孫權道:「李奇希望我們攻徐州,而曹操希望我們攻荊州。以瑜之見,徐州利於陸戰,不利於水戰,非我們江東之兵的長處。就算取了徐州,亦難保守。不如先取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充分發揮江東水軍的優勢,再圖後計。」
孫權道:「公瑾所言正合孤意。」
不過孫權也不敢玩大了,同時攻打劉備的江夏和李奇的南郡,不是他能玩得動的。
相比之下,自然是劉備的江夏更容易攻取。
可憐劉備還不知道,正樂呵呵的與諸葛亮商議北伐之計。
劉備親手給諸葛亮泡茶,說:「這是蜀中名茶青城雪芽,想來孔明先生也不陌生了。不知道為什麼,吾與孔明先生一見如故,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諸葛亮道:「亮亦久聞皇叔大名,不知道這次皇叔是否願意與吾主共襄義舉?」
劉備道:「吾與李益州相識多載,李益州曾在古城為官時,吾便欲與他共圖許都。現在李益州兵精糧足,備焉有不從之理。」
諸葛亮道:「我軍兵出江陵,直指襄陽。曹操必派兵救援。則皇叔可以趁著南陽郡的兵馬往襄陽調動時,攻之。」
劉備感動的都要哭了。
因為諸葛亮給他提供的作戰方案是李奇去吸引兵力,而劉備趁虛入南陽。不像別的盟友那樣,讓劉備先打南陽吸引兵力,而李奇卻趁虛襲擊襄陽。
這個方案也是李奇的意思:如果劉備能夠拿下南陽郡,那麼地處南陽南部的襄陽城則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如果要讓劉備先打南陽,劉備願不願意先不說,就算劉備願意,曹操也是從更北的方向調配援軍,而不會從襄陽調配援軍。因為襄陽曹仁的死命令必然是防止李奇北上,而不是防劉備。所以就算劉備先打南陽,也不能起到吸引襄陽兵力的作用。
至此,諸葛亮籌劃五路大軍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當然,他還不知道孫權已經變卦了。
諸葛亮帶著龐統回蜀郡時路過江陵城,李奇已經在江陵城等他了。
沒想到這趟不僅等到了臥龍,還等到了鳳雛。
李奇拉著龐統的手說:「士元啊,自隆中一別,你讓我好找啊。」
龐統一生因相貌而倍受打擊,見李奇這麼稀罕自己,當時就服了。
不過龐統抖了個小聰明,說:「統不才,這些年都在江東替主公考察地理環境和人文氛圍,為主公他日平定江東做準備。」
李奇笑道:「這話我愛聽。」
現在的李奇不僅集齊了臥龍、鳳雛,還集齊了原本屬於劉備的四大軍師。
而此時的劉備正在感慨:「李正泓是個好人啊,用自己來牽制曹軍兵力,卻把趁虛攻打南陽郡的好機會留給了我。」
李奇與四大軍師商議後,決定作出如下部署:
諸葛亮為西線主將,徐庶為參軍,率魏延、張任、孟獲等出陽安關,攻打漢中郡其他區域。戰略目標是拿下西城、上庸、房陵東部三郡;把長安留給馬騰去啃。
李奇東線主將,以法正、龐統為軍師,率趙雲、甘寧、黃忠等出江陵,攻打襄陽。戰略目標是拿下襄陽城。把南陽郡北部留給劉備去啃。
部署完成之後,大家約定日期,同時進入戰時狀態。
曹操既然早就料到李奇會有這一手,自然是有所準備。
除了策反孫權,曹操留夏侯淵在長安屯重兵已防馬騰,又派遣徐晃、李通等將支援東三郡;同時,讓曹仁、滿寵、曹洪、于禁等率軍五萬往當陽一線阻擊李奇。
曹仁欲報曹純之仇,早早的便到了當陽。
滿寵道:「李奇的目標是襄陽城,我們可在當陽至襄陽一線沿途設伏,讓他體會一下什麼叫一步一個坑。」
曹仁道:「伯寧之計需詐敗引李奇入坑,然現在尚未交鋒便行詐敗,是影響士氣也。徒令益州兵恥笑,且辱沒了丞相的虎威。」
滿寵道:「將軍只管在當陽與李奇會戰,寵自領一隊在後方挖掘陷阱設伏。」
曹仁怒斥道:「汝是料定吾必敗於李奇之手麼?」
滿寵無奈,只好與曹仁併力向前。
李奇至當陽時,探得曹仁已在當陽安營紮寨。
雖然當陽距離江陵城更近一些,但是曹仁先至倒也不奇怪。畢竟曹仁憋了很久了,如今就是一頭出籠的猛虎,而李奇為了一步一步吸引敵軍兵力,有意放緩了腳步。這麼一來,益州軍每天都休息的好好的,並沒有那種遠到疲乏的感覺。
雙方安頓完畢,各自思考破敵之策。
李奇見曹仁來得迅猛,便道:「曹仁急,那我們就不急。」
遂分營紮寨,令黃忠、甘寧各守一營,自與趙雲、周倉等守大營。
敵不動,我就不動,敵若動,我再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