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章 工廠摸底
剛進入12月天氣轉冷,路上還有積水,顯然昨晚是下過暴雨。
筲其灣工業區,陳易峰穿著一件大棉衣,顯得大個子許多,跟在工廠的總經理後面,要視察這家玩具工廠。
在這之前,陳易峰已經看過其他的工廠,表示很失望,工廠的工人紀律鬆散,抽菸吐痰等現象很普遍,簡直像在雜貨市場上,效益能好就見鬼。
今天見到這家玩具廠,印象好了幾分,起碼工廠的陳列算比較有規劃的布局,工人也一排排在工作,一邊工作一邊閒聊,這些在所難免。
工廠總經理也介紹了這家玩具廠在這一帶算是中型的廠房,每年生產的玩具轉出口有2000萬港元。扣除人工等開支,產生的年利潤有300萬,說起這個數字還蠻驕傲的(行,他有驕傲的資本,因為其他工廠更差)
因為這些工廠缺乏管理,導致有幾家倒閉,陳易峰也明白家裡怕是看不上這些工廠了,不過想來也是理解的,房地產,金融如此火爆,過誰還願意踏踏實實的干工廠,賺一分一毫的利潤。
有句話這麼說的做了暴利的房地產生意後,很難有耐心回去做針線活了,當然不是全部人,只不過干房地產和金融的比重高很多,還是有一批實業家專事工業製品的。
這十多家工廠如果不採取措施,明年的石油危機將會倒閉三分之二,在思考片刻無果後,決定在石油危機前放掉那些工廠,保留兩三家工廠。
看完工廠再到訪天天報社公司後,不論人員配置,員工數量比收購時擴大了幾倍,不再是十來個員工的小報社。
社長孫東鴻知道今天少東家過來報社,準時到門口迎接
「小陳生,歡迎來到報社啊」
「孫社長,你叫我阿峰得了」
打過招呼後,進入辦公室,了解報社的近況。自從收購天天日報以來,公司投入初始資金100萬,用來招聘人員,擴充記者團隊,還有增加渠道部門專門對接報亭,雜誌行等渠道,改革編輯部門引入年輕人。
據孫社長介紹道,現階段《天天日報》已經是港島銷量排在第三位,未收購時進不了前十。而粉腸馬氏2年前創辦的《東方日報》已經排到第五,奮起直追,競爭異常激烈。
孫社長,我的媽媽跟你打個招呼了吧,她的事業比較忙,有什麼大事情可以向她匯報,但是平常的事務,由我代我母親拿主意。
當然專業的事,還是專業的你,來主持執行,我僅提供意見,而且是過來學習的
「小峰,我也是報社的老行尊了,對於年輕人我們報社是非常歡迎的,我們報社的平均年齡是同行中最低的,我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共事」
「報社上,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活,很少有年輕人喜歡,你能來我是真心的高興,哈哈」
「陳夫人給報社立下規矩,報社要保持公正公平,不偏向政治上的任何一方,保持社會的公信力,正常運轉下去就行,公司一切都良好」
「天天日報在報刊行業發展還算平穩,穩中有進,特別是自收購以來按照,版面的改變,渠道也越來越廣,記者團隊龐大,最重要的編輯部門給了很多年輕人的機會,是其他報社做不到的事情。」
「孫社長,對《東方日報》怎麼看,他們的增長速度非常的快,對我們影響會不會很大」
「馬氏的《東方日報》……」孫社長猶豫片刻還是小聲的說道
「馬氏辦的日報,我聽說是洗嘿¥辦的,他們大把的撒錢,到處挖人,不過名聲不太好,做我們這行的,都是有風骨的人,不太喜歡東方報業,不過人家大方啊,還是有人抵不住誘惑的」
對於東方日報,陳易峰僅是關注一下而已,人家砸錢把報社搞起來,不可能天天日報也跟吧!
生意場到處都是競爭,不可能扼殺別人的發展的,略出陰招,對他們造不成太大的影響,他們名聲本來就不好,還是有大把人買他們的報紙。
陳易峰知道在港島除了成人雜誌,港島的報刊發行大都不賺錢,收入來自GG。在很多人看來,港島的傳媒GG鋪天蓋地,泛濫成災。一份成功的報刊,應該賺很多,實則不然,一份報紙才賣幾個錢,扣除運營團隊,印刷,渠道分成,還真的就靠GG收入了。
等90年代港島進入電子信息社會後,報刊雜誌類媒體,競爭會愈加激烈,會倒閉一大批。
港島傳媒業一直未太平過。一位資深報業人說:報刊林立,飽和得插入一枚針也會激起浪花。現在卻不斷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彈。
不過在90年代。有一份雜誌,港島最為出名的《壹周刊》是肥佬黎(佐丹奴的老闆)花千萬的代價,創辦兩年時間銷量破10萬大關,霸榜暢銷雜誌金榜
GG費收入達到600萬,除去開支,每月能賺200萬(注意是90年代哦,投資2年回本,金榜才賺200萬個月)。
好景不長,粉腸馬看《壹周刊》辦得如此有聲有色,決定也分一杯羹,創辦《東周刊》,在兩家戰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煙再起,鄭經瀚出版業的奇才創辦《星期天周刊》扔出1000萬的銀光彈加入戰場。
三國混戰,八卦周刊領域殺得天地失色日月無光,最後他們誰贏了?打到後面各自舔傷口,都輸給了網際網路。
對於《天天日報》保持增長勢頭就好,紙媒競爭太激烈了,不求能創造太大的利潤,陳易峰也僅是看上報刊的政治資源。
陳易峰真正有興趣的是電視台,影響力超過紙媒報刊太多了。
最後一站來到紅磡的港龍火柴廠,占地49萬平方英尺的大廠,是陳家經營得最好的工廠,原本是過去上海火柴大王的產業,他的後人無心經營轉讓。
雖然製造工藝落後,而且工人歲數都偏大,都是手工細活,這家廠里維持著幾百個家庭的開支,看著工作間裡的工作氛圍還不錯,工人們偶爾會嘮嘮家常,大多數還是專心製作。
這家工廠劉家人在時,就管理的非常好,是按計件生產模式,本來就不是技術活,火柴廠的經營講究市場,你市場大出口訂單大你就能養活更多的工人
辦工廠是個苦力活,工廠賺錢嗎?如果很賺錢,港島的工業應該非常發達。當陳易峰深入工廠去了解會發現
工廠的利潤真的靠一針一線,一分一毫,干出來的。(這年代的機器還不發達,很多工藝品依靠熟練工人)
來到紅磡怎麼不到青洲英坭水泥廠看看?因為青洲英坭廠是美怡旗下的產業,美怡內部不穩定,而且是上市企業的產業,陳易峰也沒權利參與到青洲英坭裡面。
今天的摸底的所有工廠及報社是100%陳家所有,坐上母親助理的車回中環。
經過剛今年通車的紅磡隧道,這裡已經車水馬龍,隧道已經有少少塞車。
回到中環母親的辦公室,將自家工廠的情況如實告訴林母,還建議出售那些效益不好的工廠,保留幾家工廠,如紅磡的火柴廠,筲其灣的玩具工廠,電子工廠,天天報報社。
最後組建工業集團,統一管理等等。
筲其灣工業區,陳易峰穿著一件大棉衣,顯得大個子許多,跟在工廠的總經理後面,要視察這家玩具工廠。
在這之前,陳易峰已經看過其他的工廠,表示很失望,工廠的工人紀律鬆散,抽菸吐痰等現象很普遍,簡直像在雜貨市場上,效益能好就見鬼。
今天見到這家玩具廠,印象好了幾分,起碼工廠的陳列算比較有規劃的布局,工人也一排排在工作,一邊工作一邊閒聊,這些在所難免。
工廠總經理也介紹了這家玩具廠在這一帶算是中型的廠房,每年生產的玩具轉出口有2000萬港元。扣除人工等開支,產生的年利潤有300萬,說起這個數字還蠻驕傲的(行,他有驕傲的資本,因為其他工廠更差)
因為這些工廠缺乏管理,導致有幾家倒閉,陳易峰也明白家裡怕是看不上這些工廠了,不過想來也是理解的,房地產,金融如此火爆,過誰還願意踏踏實實的干工廠,賺一分一毫的利潤。
有句話這麼說的做了暴利的房地產生意後,很難有耐心回去做針線活了,當然不是全部人,只不過干房地產和金融的比重高很多,還是有一批實業家專事工業製品的。
這十多家工廠如果不採取措施,明年的石油危機將會倒閉三分之二,在思考片刻無果後,決定在石油危機前放掉那些工廠,保留兩三家工廠。
看完工廠再到訪天天報社公司後,不論人員配置,員工數量比收購時擴大了幾倍,不再是十來個員工的小報社。
社長孫東鴻知道今天少東家過來報社,準時到門口迎接
「小陳生,歡迎來到報社啊」
「孫社長,你叫我阿峰得了」
打過招呼後,進入辦公室,了解報社的近況。自從收購天天日報以來,公司投入初始資金100萬,用來招聘人員,擴充記者團隊,還有增加渠道部門專門對接報亭,雜誌行等渠道,改革編輯部門引入年輕人。
據孫社長介紹道,現階段《天天日報》已經是港島銷量排在第三位,未收購時進不了前十。而粉腸馬氏2年前創辦的《東方日報》已經排到第五,奮起直追,競爭異常激烈。
孫社長,我的媽媽跟你打個招呼了吧,她的事業比較忙,有什麼大事情可以向她匯報,但是平常的事務,由我代我母親拿主意。
當然專業的事,還是專業的你,來主持執行,我僅提供意見,而且是過來學習的
「小峰,我也是報社的老行尊了,對於年輕人我們報社是非常歡迎的,我們報社的平均年齡是同行中最低的,我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共事」
「報社上,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活,很少有年輕人喜歡,你能來我是真心的高興,哈哈」
「陳夫人給報社立下規矩,報社要保持公正公平,不偏向政治上的任何一方,保持社會的公信力,正常運轉下去就行,公司一切都良好」
「天天日報在報刊行業發展還算平穩,穩中有進,特別是自收購以來按照,版面的改變,渠道也越來越廣,記者團隊龐大,最重要的編輯部門給了很多年輕人的機會,是其他報社做不到的事情。」
「孫社長,對《東方日報》怎麼看,他們的增長速度非常的快,對我們影響會不會很大」
「馬氏的《東方日報》……」孫社長猶豫片刻還是小聲的說道
「馬氏辦的日報,我聽說是洗嘿¥辦的,他們大把的撒錢,到處挖人,不過名聲不太好,做我們這行的,都是有風骨的人,不太喜歡東方報業,不過人家大方啊,還是有人抵不住誘惑的」
對於東方日報,陳易峰僅是關注一下而已,人家砸錢把報社搞起來,不可能天天日報也跟吧!
生意場到處都是競爭,不可能扼殺別人的發展的,略出陰招,對他們造不成太大的影響,他們名聲本來就不好,還是有大把人買他們的報紙。
陳易峰知道在港島除了成人雜誌,港島的報刊發行大都不賺錢,收入來自GG。在很多人看來,港島的傳媒GG鋪天蓋地,泛濫成災。一份成功的報刊,應該賺很多,實則不然,一份報紙才賣幾個錢,扣除運營團隊,印刷,渠道分成,還真的就靠GG收入了。
等90年代港島進入電子信息社會後,報刊雜誌類媒體,競爭會愈加激烈,會倒閉一大批。
港島傳媒業一直未太平過。一位資深報業人說:報刊林立,飽和得插入一枚針也會激起浪花。現在卻不斷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彈。
不過在90年代。有一份雜誌,港島最為出名的《壹周刊》是肥佬黎(佐丹奴的老闆)花千萬的代價,創辦兩年時間銷量破10萬大關,霸榜暢銷雜誌金榜
GG費收入達到600萬,除去開支,每月能賺200萬(注意是90年代哦,投資2年回本,金榜才賺200萬個月)。
好景不長,粉腸馬看《壹周刊》辦得如此有聲有色,決定也分一杯羹,創辦《東周刊》,在兩家戰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煙再起,鄭經瀚出版業的奇才創辦《星期天周刊》扔出1000萬的銀光彈加入戰場。
三國混戰,八卦周刊領域殺得天地失色日月無光,最後他們誰贏了?打到後面各自舔傷口,都輸給了網際網路。
對於《天天日報》保持增長勢頭就好,紙媒競爭太激烈了,不求能創造太大的利潤,陳易峰也僅是看上報刊的政治資源。
陳易峰真正有興趣的是電視台,影響力超過紙媒報刊太多了。
最後一站來到紅磡的港龍火柴廠,占地49萬平方英尺的大廠,是陳家經營得最好的工廠,原本是過去上海火柴大王的產業,他的後人無心經營轉讓。
雖然製造工藝落後,而且工人歲數都偏大,都是手工細活,這家廠里維持著幾百個家庭的開支,看著工作間裡的工作氛圍還不錯,工人們偶爾會嘮嘮家常,大多數還是專心製作。
這家工廠劉家人在時,就管理的非常好,是按計件生產模式,本來就不是技術活,火柴廠的經營講究市場,你市場大出口訂單大你就能養活更多的工人
辦工廠是個苦力活,工廠賺錢嗎?如果很賺錢,港島的工業應該非常發達。當陳易峰深入工廠去了解會發現
工廠的利潤真的靠一針一線,一分一毫,干出來的。(這年代的機器還不發達,很多工藝品依靠熟練工人)
來到紅磡怎麼不到青洲英坭水泥廠看看?因為青洲英坭廠是美怡旗下的產業,美怡內部不穩定,而且是上市企業的產業,陳易峰也沒權利參與到青洲英坭裡面。
今天的摸底的所有工廠及報社是100%陳家所有,坐上母親助理的車回中環。
經過剛今年通車的紅磡隧道,這裡已經車水馬龍,隧道已經有少少塞車。
回到中環母親的辦公室,將自家工廠的情況如實告訴林母,還建議出售那些效益不好的工廠,保留幾家工廠,如紅磡的火柴廠,筲其灣的玩具工廠,電子工廠,天天報報社。
最後組建工業集團,統一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