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651穩一些
第652章 651穩一些
「稿費還是太高吧?以後還得降一降?」唐植桐撓撓頭,這年頭的文化人吃香,在別人看來,動動筆桿子,一天就能賺到比普通工人還要多的工資,確實非常不合理。
「這是大趨勢。」葉志娟點頭肯定道,看唐植桐沒有再補充的意思,遂直接道:「我知道你是個心裡有數的,但作為長輩,多少還是要囑咐幾句。」
「嗯,您說。」唐植桐端正坐姿,表現出自己的態度。
「這次手冊的事情,你李姨非常重視,也非常欣賞,所以才專門去要了個題字。對於編纂委員會的同志們,你李姨也是真心愛護。」
「前兩年,因為稿費的事情,有些人拿的太多,工作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
唐植桐一邊聽著,一邊點頭,不光買四合院,還抱著狗去理髮店給狗理髮,這日子好了,想要的就更多了,覺得自己支棱了,把手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
「你李姨不希望編委會的同志們在這方面有閃失,所以才在收到手冊稿費後,力壓了下來,每位同志只是象徵性的給了一點,大頭用來給有志青年配備醫療器械、及必備的藥品。」
「當時大家商討出來的辦法,誰的人誰負責回去做思想工作。你算是手冊的發起人,同時也是我的人,這話理應由我來告訴你。」葉志娟跟唐植桐說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謝謝媽,我丁點兒意見都沒有。」唐植桐鬆了一口氣,以為葉志娟喊自己上來就是交代這件事。
「不止這些。後來手冊加印了一次,稿費又到了。二版在即,也會有相應的稿費。一次還好,再有二次、三次,你李姨擔心下面的同志有意見,前天專門開會再次強調了這個問題。」
「媽,感謝李姨關照、愛護,我沒有任何意見。」唐植桐再次表態,同時內心非常佩服李姨在這方面的敏銳,看問題太准了,防患於未然吶。
「嗯,你能理解,我非常欣慰。不過我還是要給你說一下這個錢後面怎麼安排,你有權知道。」
「婦聯這邊肯定不會挪用,現在第一批有志青年培訓已經初顯成效,後面還會安排第二批、第三批。」
「人吃馬嚼,醫療器械等等吧,都不是小數目,而且都是需要錢的,婦聯在這裡面要承擔責任,不能全推給衛生部門。」
唐植桐點頭表示理解,通俗一點講,光動嘴不出力,分功勞的時候都會沒底氣。
「後續的稿費,你李姨還是原來的意思,適當的給編委會同志發一些,再拿出一部分做期刊,大頭還是用在四九城農村醫療條件改善上。不足的地方,婦聯再想辦法解決。」葉志娟點題道。
「媽,我還是那句話,我這邊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後續的那部分就別給我了,畢竟後面這稿我也沒出什麼力,拿著心裡也不踏實。」唐植桐表現的很痛快,三瓜倆棗也富不了人,既然是響應,乾脆就做的漂亮一點。
「滑頭,你不拿,讓別人怎麼拿?給多少你就拿多少。」葉志娟指指唐植桐,笑道。
「成,那我就擎等著。」唐植桐也笑了。
「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句,以後儘量不要寫稿子投稿發表,發也要發一些站在人民立場上寫的內容。比如那首《一分錢》就很好。」葉志娟頓了頓,繼續說道:「如果缺錢,你倆可以找我開口。」
「不缺,不缺。之前確實是因為手頭沒錢,想了個取巧的法子。我倆現在工資拿到手有一百好幾呢,盡夠用了。」唐植桐連連擺手,葉志娟也不容易,雖然工資高,但還要給婆婆那邊寄錢。
唐植桐雖然沒有細細研究過稿費的變遷,但也知道這只是個取巧的法子,所以郵編推廣的那一波軟文大多用的化名,就是圖個穩妥。
「相比要投稿賺點稿費,我覺得還是發揮一下你的聰明才智,發明東西靠譜一點。」
「你可別想看一些小東西,外面有的是單位搶著做。」
「不僅能增加就業崗位、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能為國家創造外匯,這可是大功!」
葉志娟為女婿指明了方向,著重強調道。
「行,聽您的。我盡力。」唐植桐撓撓頭,這個有點為難,畢竟自己也不知道外面什麼情況,不知道人家到底需要啥,實在不行,只能鼓搗出來,讓有關部門的同志去篩選。
「這方面也不會虧了你,後續會有僑匯券。」葉志娟將「僑匯券」三個字咬的特別重,強調意味十足。
「啊?還能有這個??」唐植桐有些吃驚,這是他沒想到的,還以為純粹就是發揚風格呢。
「肯定會有,前陣子我不是拿回來過嗎?」葉志娟笑了,接下來給女婿講了一下這裡面的門道。
唐植桐聽的認真,待葉志娟講完,總結一下,大體的意思就是:外匯是到不了個人手裡的,但僑匯券是可以的,外匯進來後,會在結算後根據完成情況或事先談好的比例分僑匯券。
當然,這個分不會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單位或部門為單位,單位分到了,再論功行賞,將僑匯券分到個人。
唐植桐今兒好好上了一課,這個甭管多少,都得收著,無論是葉志娟用,還是唐家用,都能起到一個遮擋食物來源的作用。
如果能分的多一點就完美了,光靠僑匯券就能將家人養的白白胖胖的。
「後續僑匯券分下來,我再轉交給你。時間差不多了,你去郵電學院吧。」葉志娟交代完,看了眼掛鍾,開始趕人。
「好嘞,媽。」唐植桐站起身來,朝小舅子招招手:「敬民,過來。」
敬民的氣性還沒消,看到唐植桐喊自己,把頭扭向一邊,從鼻孔里發出一聲「哼」。
「哎呀,可惜了這瓶柿子醬,想送也送不出去,看來只能帶學校去分給同學吃了,真讓人為難。」唐植桐從挎包里掏出那瓶番茄醬,裝模作樣的說道。
聽到「柿子醬」時,敬民的頭就不受控的轉了過來,在看到唐植桐手裡那瓶番茄醬後,敬民的嘴裡不受控的開始分泌口水,就連腳都不聽使喚了,朝唐植桐走過去。
「還生氣嗎?」看小舅子朝自己走過來,唐植桐笑眯眯的問道。
「姐夫這麼疼我,我怎麼會生姐夫的氣呢?」敬民將嘴裡的口水咽下,小嘴嘚吧嘚吧,猶如抹了蜜。
「得,沖你這句話,這柿子醬就得給。拿好嘍。」唐植桐不再逗小舅子,將生理鹽水瓶子塞到敬民懷裡,揉了揉他腦袋,跟葉志娟告別:「媽,我走了。」
去郵電學院的路上,唐植桐回味著葉志娟說的關於稿酬的話。
時間準確,連文件名都有,可見是下了功夫的,而且她也明說了是前天特意打聽的,若不是為了自個,恐怕她不會去關注這方面的信息。
唐植桐知道不少文人會在起風后受罪,但對裡面的來龍去脈並不十分清楚。
今天丈母娘講的這些都是自己知識的盲點,一旦說開了,就如同迷霧散開,能站在高處看到十公里外的景象一般,豁然開朗。
現在想來,投稿已經不再是合理合法賺快錢的最好辦法了。
唐植桐前前後後參加了好幾次押運,最近的這次,押運出去、進來的刊物比之前少了很多,當時還以為百姓為了顧住吃喝,將不必要的消費給停了,現在一琢磨,有些刊物很可能是直接停刊了……
刊物少了,發表的陣地就少了,但靠文字生活的人並不會少,倖存下來的報刊錄稿就會變得嚴格,競爭壓力會增大,更何況稿費還一降再降?
有了丈母娘今天的提點,唐植桐決定以後不投文字稿了,歌曲也觀望一下,詩歌就算了,自個一直對那玩意不來電。
總之呢,有人提點,能避免踩雷,實乃人生之大幸!
有人提點,也不能阻止唐植桐逃課,下午直接逃課去了押運處,今兒還要過去把手錶交給馬大小姐呢。
收到手錶後的馬薇非常高興,為表達自己的謝意,給了唐植桐一包黃豆、兩盒煙,黃豆有斤把沉的樣子:「黃豆是給你的,煙是給方處的,麻煩科長轉交一下。」
「嗐,跟我你就甭客氣了。能給你幫上忙我也很高興,平日裡要不是你在財務科守著,我還不知道自己得多焦頭爛額呢。煙的話,我過去給方處。」唐植桐將黃豆和手錶的收據一同交給馬薇,這玩意是手錶唯一的購買憑證,同時也可作為維修憑證,前提是有保修的話。
「那科長也甭跟我客氣,科里的事我看著點,有事給你打電話。」馬薇爽利道。
「好嘞!」兩人三言兩句達成一致。
托人辦事嘛,意思意思是很正常的,尤其買的還是緊俏物資。
唐植桐拿著煙徑直去了方圓辦公室,有唐植桐出面,方圓沒有拒絕。
「圓哥,我還是得早走一會,去接妹妹放學。街上的乞討的越來越多了,我不太放心。」方圓也不是旁人,唐植桐實事求是的說道。
「去吧,注意安全。」方圓點點頭,他也注意到了街上的情況,那些乞討的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流民,自家附近也有。
唐植桐出了押運處,這回沒走正陽門,而是繞道陶然亭,往北走和平門。
正陽門前賣吃的門頭多,像什麼全聚德、便宜房、鴻賓樓、豐澤園、慶晏樓、老正興、恆升館、晉陽居、聚祥公、正明齋、月盛齋、復順齋,都在這一塊,相距並不遠。
既然是乞討,肯定優先選這種富人消費得起的地方。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總有一些富有同情心的人,會賞乞丐三瓜倆棗的。
前門那邊乞丐多,並不是說其他地方沒有,胡同里也有,只不過少一些。
鐵轆軲把的情報中心的情報員們也說過這事,唐植桐擔水的時候聽了一耳朵,這些乞討的大多是附近的農民,因為外地的已經很難再進城了。
儘管是繞著繁華的地方走,唐植桐還是看到了三三兩兩的乞丐,有的已經明顯水腫,步履蹣跚,也看到了有人願意施捨。
有個小腳老太太,嘴上一邊嘟囔著「造孽」,一邊將一小塊窩頭給到水腫的乞丐,換來乞丐的感恩戴德。
這年頭,誰家的糧食都不多,碰到上門乞討的,一般會給個一兩分錢打發走,給吃食的很少。
唐植桐看著那水腫的臉龐,心裡同樣不落忍,停下車給了五毛錢。
青黃不接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指的青色的糧食還沒熟,黃色、成熟的糧食已經吃完,大多發生在新糧還沒到收割的時候。
但眼下來看,青黃不接已經不能僅僅看顏色了,放眼望去,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已無糧下鍋。
冬天難熬,實在熬不住還有根繩子。
現在是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難熬,家裡已經沒糧食,再堅持幾天,野菜就發芽了,這是希望;但令人絕望的是現在手裡沒吃的。
實在沒轍,才舍了臉面出門上街,好好的人,誰又願意捨棄尊嚴做乞丐呢?
這幾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對糧食都充滿了期盼和渴望,最真切的反映在新生兒取名上,新生兒不少都叫滿倉、滿囤、盈倉、盈盈、小滿、豐豐等,非常直接,但也非常樸素。
回到家後,唐植桐問道:「媽,最近您碰到過乞討要飯的嗎?」
「有。」張桂芳點點頭。
「給乾糧別多給,儘可能的給點錢。」唐植桐並不阻止張桂芳發善心,在老一輩人眼裡,扶危濟貧是積德行善,這種樸素的價值觀還是值得提倡的。
「知道,以前你奶奶交代過。給乾糧會讓人家惦記,即便是給,也不能給好的。給錢也不能給多了。」
「嘿,還是奶奶想的周到。」唐植桐沒想到奶奶還交代母親這些事情,可能是當時自己小,沒留意吧。
(本章完)
「稿費還是太高吧?以後還得降一降?」唐植桐撓撓頭,這年頭的文化人吃香,在別人看來,動動筆桿子,一天就能賺到比普通工人還要多的工資,確實非常不合理。
「這是大趨勢。」葉志娟點頭肯定道,看唐植桐沒有再補充的意思,遂直接道:「我知道你是個心裡有數的,但作為長輩,多少還是要囑咐幾句。」
「嗯,您說。」唐植桐端正坐姿,表現出自己的態度。
「這次手冊的事情,你李姨非常重視,也非常欣賞,所以才專門去要了個題字。對於編纂委員會的同志們,你李姨也是真心愛護。」
「前兩年,因為稿費的事情,有些人拿的太多,工作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
唐植桐一邊聽著,一邊點頭,不光買四合院,還抱著狗去理髮店給狗理髮,這日子好了,想要的就更多了,覺得自己支棱了,把手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
「你李姨不希望編委會的同志們在這方面有閃失,所以才在收到手冊稿費後,力壓了下來,每位同志只是象徵性的給了一點,大頭用來給有志青年配備醫療器械、及必備的藥品。」
「當時大家商討出來的辦法,誰的人誰負責回去做思想工作。你算是手冊的發起人,同時也是我的人,這話理應由我來告訴你。」葉志娟跟唐植桐說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謝謝媽,我丁點兒意見都沒有。」唐植桐鬆了一口氣,以為葉志娟喊自己上來就是交代這件事。
「不止這些。後來手冊加印了一次,稿費又到了。二版在即,也會有相應的稿費。一次還好,再有二次、三次,你李姨擔心下面的同志有意見,前天專門開會再次強調了這個問題。」
「媽,感謝李姨關照、愛護,我沒有任何意見。」唐植桐再次表態,同時內心非常佩服李姨在這方面的敏銳,看問題太准了,防患於未然吶。
「嗯,你能理解,我非常欣慰。不過我還是要給你說一下這個錢後面怎麼安排,你有權知道。」
「婦聯這邊肯定不會挪用,現在第一批有志青年培訓已經初顯成效,後面還會安排第二批、第三批。」
「人吃馬嚼,醫療器械等等吧,都不是小數目,而且都是需要錢的,婦聯在這裡面要承擔責任,不能全推給衛生部門。」
唐植桐點頭表示理解,通俗一點講,光動嘴不出力,分功勞的時候都會沒底氣。
「後續的稿費,你李姨還是原來的意思,適當的給編委會同志發一些,再拿出一部分做期刊,大頭還是用在四九城農村醫療條件改善上。不足的地方,婦聯再想辦法解決。」葉志娟點題道。
「媽,我還是那句話,我這邊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後續的那部分就別給我了,畢竟後面這稿我也沒出什麼力,拿著心裡也不踏實。」唐植桐表現的很痛快,三瓜倆棗也富不了人,既然是響應,乾脆就做的漂亮一點。
「滑頭,你不拿,讓別人怎麼拿?給多少你就拿多少。」葉志娟指指唐植桐,笑道。
「成,那我就擎等著。」唐植桐也笑了。
「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句,以後儘量不要寫稿子投稿發表,發也要發一些站在人民立場上寫的內容。比如那首《一分錢》就很好。」葉志娟頓了頓,繼續說道:「如果缺錢,你倆可以找我開口。」
「不缺,不缺。之前確實是因為手頭沒錢,想了個取巧的法子。我倆現在工資拿到手有一百好幾呢,盡夠用了。」唐植桐連連擺手,葉志娟也不容易,雖然工資高,但還要給婆婆那邊寄錢。
唐植桐雖然沒有細細研究過稿費的變遷,但也知道這只是個取巧的法子,所以郵編推廣的那一波軟文大多用的化名,就是圖個穩妥。
「相比要投稿賺點稿費,我覺得還是發揮一下你的聰明才智,發明東西靠譜一點。」
「你可別想看一些小東西,外面有的是單位搶著做。」
「不僅能增加就業崗位、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能為國家創造外匯,這可是大功!」
葉志娟為女婿指明了方向,著重強調道。
「行,聽您的。我盡力。」唐植桐撓撓頭,這個有點為難,畢竟自己也不知道外面什麼情況,不知道人家到底需要啥,實在不行,只能鼓搗出來,讓有關部門的同志去篩選。
「這方面也不會虧了你,後續會有僑匯券。」葉志娟將「僑匯券」三個字咬的特別重,強調意味十足。
「啊?還能有這個??」唐植桐有些吃驚,這是他沒想到的,還以為純粹就是發揚風格呢。
「肯定會有,前陣子我不是拿回來過嗎?」葉志娟笑了,接下來給女婿講了一下這裡面的門道。
唐植桐聽的認真,待葉志娟講完,總結一下,大體的意思就是:外匯是到不了個人手裡的,但僑匯券是可以的,外匯進來後,會在結算後根據完成情況或事先談好的比例分僑匯券。
當然,這個分不會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單位或部門為單位,單位分到了,再論功行賞,將僑匯券分到個人。
唐植桐今兒好好上了一課,這個甭管多少,都得收著,無論是葉志娟用,還是唐家用,都能起到一個遮擋食物來源的作用。
如果能分的多一點就完美了,光靠僑匯券就能將家人養的白白胖胖的。
「後續僑匯券分下來,我再轉交給你。時間差不多了,你去郵電學院吧。」葉志娟交代完,看了眼掛鍾,開始趕人。
「好嘞,媽。」唐植桐站起身來,朝小舅子招招手:「敬民,過來。」
敬民的氣性還沒消,看到唐植桐喊自己,把頭扭向一邊,從鼻孔里發出一聲「哼」。
「哎呀,可惜了這瓶柿子醬,想送也送不出去,看來只能帶學校去分給同學吃了,真讓人為難。」唐植桐從挎包里掏出那瓶番茄醬,裝模作樣的說道。
聽到「柿子醬」時,敬民的頭就不受控的轉了過來,在看到唐植桐手裡那瓶番茄醬後,敬民的嘴裡不受控的開始分泌口水,就連腳都不聽使喚了,朝唐植桐走過去。
「還生氣嗎?」看小舅子朝自己走過來,唐植桐笑眯眯的問道。
「姐夫這麼疼我,我怎麼會生姐夫的氣呢?」敬民將嘴裡的口水咽下,小嘴嘚吧嘚吧,猶如抹了蜜。
「得,沖你這句話,這柿子醬就得給。拿好嘍。」唐植桐不再逗小舅子,將生理鹽水瓶子塞到敬民懷裡,揉了揉他腦袋,跟葉志娟告別:「媽,我走了。」
去郵電學院的路上,唐植桐回味著葉志娟說的關於稿酬的話。
時間準確,連文件名都有,可見是下了功夫的,而且她也明說了是前天特意打聽的,若不是為了自個,恐怕她不會去關注這方面的信息。
唐植桐知道不少文人會在起風后受罪,但對裡面的來龍去脈並不十分清楚。
今天丈母娘講的這些都是自己知識的盲點,一旦說開了,就如同迷霧散開,能站在高處看到十公里外的景象一般,豁然開朗。
現在想來,投稿已經不再是合理合法賺快錢的最好辦法了。
唐植桐前前後後參加了好幾次押運,最近的這次,押運出去、進來的刊物比之前少了很多,當時還以為百姓為了顧住吃喝,將不必要的消費給停了,現在一琢磨,有些刊物很可能是直接停刊了……
刊物少了,發表的陣地就少了,但靠文字生活的人並不會少,倖存下來的報刊錄稿就會變得嚴格,競爭壓力會增大,更何況稿費還一降再降?
有了丈母娘今天的提點,唐植桐決定以後不投文字稿了,歌曲也觀望一下,詩歌就算了,自個一直對那玩意不來電。
總之呢,有人提點,能避免踩雷,實乃人生之大幸!
有人提點,也不能阻止唐植桐逃課,下午直接逃課去了押運處,今兒還要過去把手錶交給馬大小姐呢。
收到手錶後的馬薇非常高興,為表達自己的謝意,給了唐植桐一包黃豆、兩盒煙,黃豆有斤把沉的樣子:「黃豆是給你的,煙是給方處的,麻煩科長轉交一下。」
「嗐,跟我你就甭客氣了。能給你幫上忙我也很高興,平日裡要不是你在財務科守著,我還不知道自己得多焦頭爛額呢。煙的話,我過去給方處。」唐植桐將黃豆和手錶的收據一同交給馬薇,這玩意是手錶唯一的購買憑證,同時也可作為維修憑證,前提是有保修的話。
「那科長也甭跟我客氣,科里的事我看著點,有事給你打電話。」馬薇爽利道。
「好嘞!」兩人三言兩句達成一致。
托人辦事嘛,意思意思是很正常的,尤其買的還是緊俏物資。
唐植桐拿著煙徑直去了方圓辦公室,有唐植桐出面,方圓沒有拒絕。
「圓哥,我還是得早走一會,去接妹妹放學。街上的乞討的越來越多了,我不太放心。」方圓也不是旁人,唐植桐實事求是的說道。
「去吧,注意安全。」方圓點點頭,他也注意到了街上的情況,那些乞討的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流民,自家附近也有。
唐植桐出了押運處,這回沒走正陽門,而是繞道陶然亭,往北走和平門。
正陽門前賣吃的門頭多,像什麼全聚德、便宜房、鴻賓樓、豐澤園、慶晏樓、老正興、恆升館、晉陽居、聚祥公、正明齋、月盛齋、復順齋,都在這一塊,相距並不遠。
既然是乞討,肯定優先選這種富人消費得起的地方。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總有一些富有同情心的人,會賞乞丐三瓜倆棗的。
前門那邊乞丐多,並不是說其他地方沒有,胡同里也有,只不過少一些。
鐵轆軲把的情報中心的情報員們也說過這事,唐植桐擔水的時候聽了一耳朵,這些乞討的大多是附近的農民,因為外地的已經很難再進城了。
儘管是繞著繁華的地方走,唐植桐還是看到了三三兩兩的乞丐,有的已經明顯水腫,步履蹣跚,也看到了有人願意施捨。
有個小腳老太太,嘴上一邊嘟囔著「造孽」,一邊將一小塊窩頭給到水腫的乞丐,換來乞丐的感恩戴德。
這年頭,誰家的糧食都不多,碰到上門乞討的,一般會給個一兩分錢打發走,給吃食的很少。
唐植桐看著那水腫的臉龐,心裡同樣不落忍,停下車給了五毛錢。
青黃不接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指的青色的糧食還沒熟,黃色、成熟的糧食已經吃完,大多發生在新糧還沒到收割的時候。
但眼下來看,青黃不接已經不能僅僅看顏色了,放眼望去,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已無糧下鍋。
冬天難熬,實在熬不住還有根繩子。
現在是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難熬,家裡已經沒糧食,再堅持幾天,野菜就發芽了,這是希望;但令人絕望的是現在手裡沒吃的。
實在沒轍,才舍了臉面出門上街,好好的人,誰又願意捨棄尊嚴做乞丐呢?
這幾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對糧食都充滿了期盼和渴望,最真切的反映在新生兒取名上,新生兒不少都叫滿倉、滿囤、盈倉、盈盈、小滿、豐豐等,非常直接,但也非常樸素。
回到家後,唐植桐問道:「媽,最近您碰到過乞討要飯的嗎?」
「有。」張桂芳點點頭。
「給乾糧別多給,儘可能的給點錢。」唐植桐並不阻止張桂芳發善心,在老一輩人眼裡,扶危濟貧是積德行善,這種樸素的價值觀還是值得提倡的。
「知道,以前你奶奶交代過。給乾糧會讓人家惦記,即便是給,也不能給好的。給錢也不能給多了。」
「嘿,還是奶奶想的周到。」唐植桐沒想到奶奶還交代母親這些事情,可能是當時自己小,沒留意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