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做全職媽媽真難
依宛母女二人在BJ的親子學習,8月18日下午結束之後,兩人便迅速拉上早早打包好的行李,直奔機場,晚上八點左右抵達上海虹橋機場,孩他爸已經等在了出口,女兒一看見許久未見的爸爸的身影,便歡天喜地地跑了過去,邊跑邊呼喚著:「爸爸,爸爸,我最親愛的爸爸!」爸爸很是歡心,俯身抱起衝過來的女兒,也甚是親昵地親了一口:「親女兒,想死爸爸了!」依宛拖著自己的行李箱,順手拉起女兒丟在半道的她的行李箱,緩緩走了出來,看著親密的父女倆兒,心裡美滋滋的。和和美美、其樂融融、整整齊齊的一家人,多好啊!
依宛走到出口時,爸爸也放下了女兒,趕緊上前接過老婆手裡的兩個行李箱,來了一句:「老婆,你看起來挺累的,這段時間辛苦你啦!」依宛只是笑笑,一家人終於又聚在一起了心裡雖然很歡喜,但埋在心底的疑惑,還有待確認,總還是沒那麼精神,老公見到她興致不高的樣子,還以為是舟車勞頓累著了,便有此一說。
一家三口終於團聚,齊齊整整的一起朝地下停車庫走去,一路上女兒都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跟爸爸分享自己在武當上學的十步拳和射箭;自己製作道具和服裝,自己參與表演的戲劇;老師彈的古琴和吹的口琴;武當山金頂上看到的蝴蝶;太子洞裡住著的九十多歲的老道長;老道長講的《了凡四訓》;中醫課上學的靜功和動功;同班學習的一個皮實的小男孩;媽媽給她揉腹揉到破氣,老師如何抓了幾個穴位,幫她把神氣又凝聚回來;她會刮砂和艾灸了,幫媽媽刮痧了,自己「刮骨療傷」疼得直流淚;回去也要幫爸爸刮一刮等等......女兒像是要把爸爸缺席這兩個月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說一遍一樣,從出口到車庫,再到上車,以及回家的路上,這一路都沒有停過,說得手舞足蹈,時不時還來跟媽媽確認一些細節,讓媽媽也成為她講述過程中的補充者。聽著她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各種經歷,爸爸很受感染,陪著她一起開心。依宛也感覺很安慰,自己的付出還是很有意義的。
想當年女兒剛出生,就因為白細胞偏高,住進了保溫箱,每天都無法見面。剛生完孩子的依宛,日日以淚洗面,到依宛恢復的差不多,要出院的時候,還不能抱著孩子回家。只能在出院前,利用預約嬰兒撫觸的機會,遠遠看著護士給女兒撫觸按摩,聽著孩子已經哭到嘶啞的聲音,看著他小小手背上大大的滯留針頭,依宛淚流不止,發哥也只能一隻手抹淚,一隻手緊緊摟著依宛的肩膀,給她強有力的支撐。再看看旁邊新生兒病房,一個個保溫箱裡,都是哭泣不止,小手亂抓的無助嬰兒,他們實在不捨得孩子,繼續在這樣沒有溫度,沒有至愛的人的環境裡,繼續呆下去。於是強烈要求下午化驗之後,無論白細胞有沒有降下來,孩子都必須出院,一切後果當父母的自己負責。
交涉完畢,依宛中午先行出院,傷心地回到家。好在下午終於接到醫院電話,通知指標恢復正常,可以接孩子出院了,發哥和外婆趕回醫院,將女兒抱回家,第一時間放到了依宛的懷裡,依宛喜極而泣,趕緊開始給孩子餵奶,感受母女間最美好的接觸。自此之後,她的一顆心便牢牢和女兒綁在了一起,時刻把女兒的健康快樂放在了第一位。
可女兒一百天依宛休完產假回歸職場後,就只能把孩子交給奶奶,自己早出晚歸,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面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依宛很是心疼,但最心疼的還是每天下班回來,看見倔強的女兒,不肯吃奶,餓到胃部凹陷,整個小人前胸貼著後背的時候,依宛幾度要求離職,回家帶孩子,全家人都不同意。因為依宛的工作能力和事業前景一片大好,孩他爸事業也剛剛起步,自覺無力獨自承擔家庭壓力,依宛便一直做著位居總監的服裝設計工作,幫發哥分擔家庭壓力……
母女二人在這種局面里煎熬了五個月,女兒的身體越來越糟糕。一百天她去上班時已經養到10斤的女兒,到八個月時,整整5個月時間,才長了3斤而已,每月都掛號去看的兒保科專家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憤怒地說道:「把你的家人都叫進來,有些話你不方便說我來說……你們這絕對是餵養方式的問題,平時都誰帶的?這孩子的皮脂率(不足0.5)已經達到非洲難民的水平了,堂堂的大上海,還能把孩子養成這樣,簡直荒唐。告訴你們,如果一周歲之前,她的身體還調整不過來,這孩子就沒了,你們自己考慮吧,到底是要媽媽的工作,還是要孩子」?
有了醫生的這番話,大家終於同意依宛離職,回家潛心帶孩子……這些年下來,女兒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性格開朗,運動能力、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強,自我意識也很清晰,還很貼心有愛,總之方方面面都讓依宛很放心,每次看著女兒,就覺得自己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用心陪伴女兒成長的選擇很明智,可是目前岌岌可危的夫妻關係,似乎又讓她覺得女人啊,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事業,那可是重要的家庭話語權,和自己不容被忽視的關鍵所在,哎做女人真難,做放棄事業全職在家的女人更難……
依宛走到出口時,爸爸也放下了女兒,趕緊上前接過老婆手裡的兩個行李箱,來了一句:「老婆,你看起來挺累的,這段時間辛苦你啦!」依宛只是笑笑,一家人終於又聚在一起了心裡雖然很歡喜,但埋在心底的疑惑,還有待確認,總還是沒那麼精神,老公見到她興致不高的樣子,還以為是舟車勞頓累著了,便有此一說。
一家三口終於團聚,齊齊整整的一起朝地下停車庫走去,一路上女兒都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跟爸爸分享自己在武當上學的十步拳和射箭;自己製作道具和服裝,自己參與表演的戲劇;老師彈的古琴和吹的口琴;武當山金頂上看到的蝴蝶;太子洞裡住著的九十多歲的老道長;老道長講的《了凡四訓》;中醫課上學的靜功和動功;同班學習的一個皮實的小男孩;媽媽給她揉腹揉到破氣,老師如何抓了幾個穴位,幫她把神氣又凝聚回來;她會刮砂和艾灸了,幫媽媽刮痧了,自己「刮骨療傷」疼得直流淚;回去也要幫爸爸刮一刮等等......女兒像是要把爸爸缺席這兩個月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說一遍一樣,從出口到車庫,再到上車,以及回家的路上,這一路都沒有停過,說得手舞足蹈,時不時還來跟媽媽確認一些細節,讓媽媽也成為她講述過程中的補充者。聽著她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各種經歷,爸爸很受感染,陪著她一起開心。依宛也感覺很安慰,自己的付出還是很有意義的。
想當年女兒剛出生,就因為白細胞偏高,住進了保溫箱,每天都無法見面。剛生完孩子的依宛,日日以淚洗面,到依宛恢復的差不多,要出院的時候,還不能抱著孩子回家。只能在出院前,利用預約嬰兒撫觸的機會,遠遠看著護士給女兒撫觸按摩,聽著孩子已經哭到嘶啞的聲音,看著他小小手背上大大的滯留針頭,依宛淚流不止,發哥也只能一隻手抹淚,一隻手緊緊摟著依宛的肩膀,給她強有力的支撐。再看看旁邊新生兒病房,一個個保溫箱裡,都是哭泣不止,小手亂抓的無助嬰兒,他們實在不捨得孩子,繼續在這樣沒有溫度,沒有至愛的人的環境裡,繼續呆下去。於是強烈要求下午化驗之後,無論白細胞有沒有降下來,孩子都必須出院,一切後果當父母的自己負責。
交涉完畢,依宛中午先行出院,傷心地回到家。好在下午終於接到醫院電話,通知指標恢復正常,可以接孩子出院了,發哥和外婆趕回醫院,將女兒抱回家,第一時間放到了依宛的懷裡,依宛喜極而泣,趕緊開始給孩子餵奶,感受母女間最美好的接觸。自此之後,她的一顆心便牢牢和女兒綁在了一起,時刻把女兒的健康快樂放在了第一位。
可女兒一百天依宛休完產假回歸職場後,就只能把孩子交給奶奶,自己早出晚歸,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面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依宛很是心疼,但最心疼的還是每天下班回來,看見倔強的女兒,不肯吃奶,餓到胃部凹陷,整個小人前胸貼著後背的時候,依宛幾度要求離職,回家帶孩子,全家人都不同意。因為依宛的工作能力和事業前景一片大好,孩他爸事業也剛剛起步,自覺無力獨自承擔家庭壓力,依宛便一直做著位居總監的服裝設計工作,幫發哥分擔家庭壓力……
母女二人在這種局面里煎熬了五個月,女兒的身體越來越糟糕。一百天她去上班時已經養到10斤的女兒,到八個月時,整整5個月時間,才長了3斤而已,每月都掛號去看的兒保科專家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憤怒地說道:「把你的家人都叫進來,有些話你不方便說我來說……你們這絕對是餵養方式的問題,平時都誰帶的?這孩子的皮脂率(不足0.5)已經達到非洲難民的水平了,堂堂的大上海,還能把孩子養成這樣,簡直荒唐。告訴你們,如果一周歲之前,她的身體還調整不過來,這孩子就沒了,你們自己考慮吧,到底是要媽媽的工作,還是要孩子」?
有了醫生的這番話,大家終於同意依宛離職,回家潛心帶孩子……這些年下來,女兒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性格開朗,運動能力、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強,自我意識也很清晰,還很貼心有愛,總之方方面面都讓依宛很放心,每次看著女兒,就覺得自己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用心陪伴女兒成長的選擇很明智,可是目前岌岌可危的夫妻關係,似乎又讓她覺得女人啊,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事業,那可是重要的家庭話語權,和自己不容被忽視的關鍵所在,哎做女人真難,做放棄事業全職在家的女人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