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大漢之國本
圍觀行刑的百姓人山人海,將周邊街道圍了個水泄不通。
誠然,近年四時不正,災疫橫行,時不時傳來某地賊人作亂,盜賊橫行的消息。但在大漢帝國的首善之地,天子腳下聚眾謀反,這對京城內的老百姓來說還真是個新鮮事。
有人對這群造反之人痛罵不止,有人對其搖頭嘆息,有人則是毫不在意。
不時有人向西邊望去,看著直聳入雲的城樓和巍峨宏偉的城牆,心中不禁納悶:這是能被攻破的嗎?
狂風吹動血紅的「漢」字大旗,發出嘩啦嘩啦的凜冽聲響。
細碎金屬撞擊的聲響起,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民眾們趁著脖子向第一批即將被斬首之人看去。
一雙雙沾滿血漬的腳板,銬著沉重的鐐銬,被拴著連成一串,踩在冰冷地面上,拖著沉重步伐緩緩向行刑台上移動。
在囚犯隊列的兩邊,是頂盔貫甲手持長戟的大漢羽林軍士兵。
直到囚犯們跪成一排,士兵們才退後一步,為劊子手讓出身位。
犯人們一個個蓬頭垢面,根本認不清原本面貌。
每個人都是一臉麻木,恍如夢中。
他們劊子手被剝去外衣,內襯上同樣血跡斑斑,但通過其紋理仍能看出是珍貴的錦緞布料。
血跡斑斑的斷頭砧放置在每個囚犯面前,原本在斷頭砧前應當擺放一籮筐用來盛裝掉落的人頭,但考慮到處斬人數過多,乾脆就扯掉了。
又等待了一小會兒,一個稍顯尖細的嗓音從東市旗亭樓上響起,迴蕩在廣場上的官兵、囚犯與眾多看客的頭頂上方。
「天子親詔,三公、司隸案,驗查宮、省直衛,有事張角道者,斬——!即刻執行,欽此!」
宣讀皇帝詔令之人正是小黃門蹇碩。
隨著「即刻執行」四字出口,刑台上的劊子手從囚犯的身後一腳踹向他們的肩膀,將犯人的上身踩在砧板之上。
囚犯們側著臉,腦袋貼著砧板,眼睛只能看見砧板旁邊粗糙的刑台木頭地面。
他們用餘光能看見劊子手的影子。
他們也能看見,刀影離開了劊子手影子的肩膀,被劊子手影子的雙手緊握著,用力向下一揮。
噗嗤!
鮮血飛濺。
在看客的歡呼聲中,沉重的頭顱滾落一地。
一批又一批,一顆又一顆,東市內人頭滾滾。
長長的囚犯縱隊不住縮短,一輪又一輪的斬首,仿佛無休無止。
原本還會發出歡呼的民眾,在這一輪又一輪的處刑過程中也逐漸麻木,呆呆地看著人頭滾地。
廣場上萬馬齊喑。
洛陽城內,司徒府中,司徒袁隗正在與前太尉楊賜對弈。
「這次的動靜是不是有些大了?」
楊賜漫不經心地問道。
袁隗笑了笑道:「大嗎?若是夠大,伯獻的上書還能被陛下視而不見?」
「那也不該如此。次陽啊,你這是在動搖國本!」
楊賜的語調升高了些許。
「動搖國本嗎?伯獻以為,這大漢的本,還需某來動搖嗎?你我姻親之家,三公之族,這大漢的本就是咱們兩家。」
楊賜摸向棋子的手停了下來,他緩緩起身。
「楊家是大漢的楊家。」
留下這麼一句話,楊賜拂袖離去。
袁隗倒也不在意,「哼,你楊家不要,我袁家可要得!」
楊震性烈如火、楊秉剛正不阿、楊賜犯顏直諫,楊家祖上各個都以大漢重臣自居。
袁隗也早知道楊家「愚忠」,終究是邁不出那一步,提前與之聯姻,成為利益共同體,免得到時楊家做出什麼蠢事出來。
楊賜作為楊氏話事人,在發覺不對勁之後曾言辭懇切地上書天子,希望劉宏能夠提早防範太平道眾。
奈何劉宏登基以來,叛亂太過頻繁,但每次都能輕鬆鎮壓,不由讓他失掉了戒心。
心如死灰的楊賜也只能選擇辭官,保留自己最後一份忠節。
他已經老了,累了,也看透了。
楊氏下一輩中的楊彪是袁逢的女婿,這朝堂終究是要被袁氏統一的。
是年,弘農楊氏正式退出政爭,大漢朝堂徹底淪為宦官與袁氏的戰場。
三月初三,得知戰況之緊急的天子,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將京畿地區的防備工作全權委託。
伊洛平原關隘眾多,北面有連綿不斷的北邙山,再往北有天塹黃河。
平原自西往東,分別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脈、外方山脈、嵩山山脈,在這些群山中有京畿八關隘——函谷關、廣城關、伊闕關、大谷關、轘轅關、旋門(虎牢)關、小平津和孟津。
朝廷在這八個重要關卡一一設置校尉官,分派軍隊駐守。
三月初五,天子召集群臣,尋求解決意見。
北地太守皇甫嵩認為應當解除黨禁,將少府、西園中的錢財、馬匹分賞將士以提振士氣。
與此同時,要求解除黨禁的上書如同雪花般落在天子案頭。
內外交困,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天子此時的處境再合適不過。
天子笑了,他真的笑了。
他在笑自己,堂堂大漢天子,竟然落得如此境地,竟然無法控制國之子民,竟然難逃成為傀儡結局。
他叫來劉洪,詢問道:「朕決定同意解除黨禁。」
劉洪早就料到會是如此,並不意外。
「臣能為陛下做什麼?」
「解除黨禁後,便是推舉有能之士率軍平叛。愛卿可願為朕分憂?」
「臣,萬死,不辭!」
天子負手而立,淡淡道:「諫議大夫朱儁、北地太守皇甫嵩,他們都會率軍出征。愛卿的學生是冀州常山人士,朱刺史在廣陽也可為汝奧援,朕希望愛卿可以掃清冀州叛軍主力。」
「臣,必不負所托!」
劉洪再叩首。
兩日後,天子下詔,開黨錮,任命御史大夫劉洪為北中郎將,持節,總領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將士,及幽、冀兵馬,前往冀州平定叛軍主力。
諫議大夫朱儁為右中郎將,與北地太守左中郎將皇甫嵩鎮壓關東叛軍。
然而,就在大軍即將出征之前,皇甫嵩的護軍司馬傅燮向天子上書稱,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希望處斬十常侍!
誠然,近年四時不正,災疫橫行,時不時傳來某地賊人作亂,盜賊橫行的消息。但在大漢帝國的首善之地,天子腳下聚眾謀反,這對京城內的老百姓來說還真是個新鮮事。
有人對這群造反之人痛罵不止,有人對其搖頭嘆息,有人則是毫不在意。
不時有人向西邊望去,看著直聳入雲的城樓和巍峨宏偉的城牆,心中不禁納悶:這是能被攻破的嗎?
狂風吹動血紅的「漢」字大旗,發出嘩啦嘩啦的凜冽聲響。
細碎金屬撞擊的聲響起,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民眾們趁著脖子向第一批即將被斬首之人看去。
一雙雙沾滿血漬的腳板,銬著沉重的鐐銬,被拴著連成一串,踩在冰冷地面上,拖著沉重步伐緩緩向行刑台上移動。
在囚犯隊列的兩邊,是頂盔貫甲手持長戟的大漢羽林軍士兵。
直到囚犯們跪成一排,士兵們才退後一步,為劊子手讓出身位。
犯人們一個個蓬頭垢面,根本認不清原本面貌。
每個人都是一臉麻木,恍如夢中。
他們劊子手被剝去外衣,內襯上同樣血跡斑斑,但通過其紋理仍能看出是珍貴的錦緞布料。
血跡斑斑的斷頭砧放置在每個囚犯面前,原本在斷頭砧前應當擺放一籮筐用來盛裝掉落的人頭,但考慮到處斬人數過多,乾脆就扯掉了。
又等待了一小會兒,一個稍顯尖細的嗓音從東市旗亭樓上響起,迴蕩在廣場上的官兵、囚犯與眾多看客的頭頂上方。
「天子親詔,三公、司隸案,驗查宮、省直衛,有事張角道者,斬——!即刻執行,欽此!」
宣讀皇帝詔令之人正是小黃門蹇碩。
隨著「即刻執行」四字出口,刑台上的劊子手從囚犯的身後一腳踹向他們的肩膀,將犯人的上身踩在砧板之上。
囚犯們側著臉,腦袋貼著砧板,眼睛只能看見砧板旁邊粗糙的刑台木頭地面。
他們用餘光能看見劊子手的影子。
他們也能看見,刀影離開了劊子手影子的肩膀,被劊子手影子的雙手緊握著,用力向下一揮。
噗嗤!
鮮血飛濺。
在看客的歡呼聲中,沉重的頭顱滾落一地。
一批又一批,一顆又一顆,東市內人頭滾滾。
長長的囚犯縱隊不住縮短,一輪又一輪的斬首,仿佛無休無止。
原本還會發出歡呼的民眾,在這一輪又一輪的處刑過程中也逐漸麻木,呆呆地看著人頭滾地。
廣場上萬馬齊喑。
洛陽城內,司徒府中,司徒袁隗正在與前太尉楊賜對弈。
「這次的動靜是不是有些大了?」
楊賜漫不經心地問道。
袁隗笑了笑道:「大嗎?若是夠大,伯獻的上書還能被陛下視而不見?」
「那也不該如此。次陽啊,你這是在動搖國本!」
楊賜的語調升高了些許。
「動搖國本嗎?伯獻以為,這大漢的本,還需某來動搖嗎?你我姻親之家,三公之族,這大漢的本就是咱們兩家。」
楊賜摸向棋子的手停了下來,他緩緩起身。
「楊家是大漢的楊家。」
留下這麼一句話,楊賜拂袖離去。
袁隗倒也不在意,「哼,你楊家不要,我袁家可要得!」
楊震性烈如火、楊秉剛正不阿、楊賜犯顏直諫,楊家祖上各個都以大漢重臣自居。
袁隗也早知道楊家「愚忠」,終究是邁不出那一步,提前與之聯姻,成為利益共同體,免得到時楊家做出什麼蠢事出來。
楊賜作為楊氏話事人,在發覺不對勁之後曾言辭懇切地上書天子,希望劉宏能夠提早防範太平道眾。
奈何劉宏登基以來,叛亂太過頻繁,但每次都能輕鬆鎮壓,不由讓他失掉了戒心。
心如死灰的楊賜也只能選擇辭官,保留自己最後一份忠節。
他已經老了,累了,也看透了。
楊氏下一輩中的楊彪是袁逢的女婿,這朝堂終究是要被袁氏統一的。
是年,弘農楊氏正式退出政爭,大漢朝堂徹底淪為宦官與袁氏的戰場。
三月初三,得知戰況之緊急的天子,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將京畿地區的防備工作全權委託。
伊洛平原關隘眾多,北面有連綿不斷的北邙山,再往北有天塹黃河。
平原自西往東,分別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脈、外方山脈、嵩山山脈,在這些群山中有京畿八關隘——函谷關、廣城關、伊闕關、大谷關、轘轅關、旋門(虎牢)關、小平津和孟津。
朝廷在這八個重要關卡一一設置校尉官,分派軍隊駐守。
三月初五,天子召集群臣,尋求解決意見。
北地太守皇甫嵩認為應當解除黨禁,將少府、西園中的錢財、馬匹分賞將士以提振士氣。
與此同時,要求解除黨禁的上書如同雪花般落在天子案頭。
內外交困,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天子此時的處境再合適不過。
天子笑了,他真的笑了。
他在笑自己,堂堂大漢天子,竟然落得如此境地,竟然無法控制國之子民,竟然難逃成為傀儡結局。
他叫來劉洪,詢問道:「朕決定同意解除黨禁。」
劉洪早就料到會是如此,並不意外。
「臣能為陛下做什麼?」
「解除黨禁後,便是推舉有能之士率軍平叛。愛卿可願為朕分憂?」
「臣,萬死,不辭!」
天子負手而立,淡淡道:「諫議大夫朱儁、北地太守皇甫嵩,他們都會率軍出征。愛卿的學生是冀州常山人士,朱刺史在廣陽也可為汝奧援,朕希望愛卿可以掃清冀州叛軍主力。」
「臣,必不負所托!」
劉洪再叩首。
兩日後,天子下詔,開黨錮,任命御史大夫劉洪為北中郎將,持節,總領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將士,及幽、冀兵馬,前往冀州平定叛軍主力。
諫議大夫朱儁為右中郎將,與北地太守左中郎將皇甫嵩鎮壓關東叛軍。
然而,就在大軍即將出征之前,皇甫嵩的護軍司馬傅燮向天子上書稱,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希望處斬十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