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挖出惡毒的種子
我每天穿梭於這四方的高牆之內,面對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員,那些被命運捉弄、被衝動驅使、被欲望裹挾的過往,他們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一段段令人唏噓的故事。而每次見到像晨陽這樣的未成年犯人,我的心便會不由自主地揪緊。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本應在校園裡追逐夢想、在陽光下肆意歡笑,可人生的軌跡在懵懂之際就被硬生生地扭轉。
在正式與晨陽接觸之前,我仔細翻閱了他的案卷,逐字逐句地研讀,試圖拼湊出他成長路上那些破碎的片段。隨著一頁頁紙張的翻過,我心中五味雜陳,一個孩子,竟早早地要面對如此複雜的成人世界,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家庭中的爭吵、指責、冷漠,像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著晨陽幼小的心靈。
我意識到,要幫助晨陽走出這片心靈的泥沼,必須制定一套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方案,引導他正視過去。於是,我想到了繪畫療法。對於一個不善言辭、內心世界豐富卻又緊閉心門的孩子來說,畫筆或許能成為他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讓那些被壓抑在心底的情感、夢想與渴望,通過色彩與線條得以釋放。
初見晨陽,他個子高高的,身姿挺拔,即便身著那身略顯沉悶的囚服,也難掩周身散發的青春氣息。他有著一張陽光帥氣的臉龐,眼眸深邃而明亮,若是在校園的籃球場上,想必會是眾多同學矚目的焦點。
我鼓勵他通過畫筆抒發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晨陽猶豫了一下,還是拿起了畫筆。我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只見他筆觸略顯稚嫩卻又無比專注,一開始,他的手還有些微微顫抖,似乎在猶豫該從何處下筆。但隨著線條在紙上逐漸蔓延,他似乎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不一會兒,一幅畫漸漸在紙上成形。畫中是一座房子,看起來不算大。房子的煙囪冒著裊裊青煙,還有圍起來的幾隻小雞,仿佛在訴說著生活中的煙火氣。
我問他:「這個房子是不是小了點。」
晨陽說:「家的大小並不重要,只要一家人圓圓滿滿就好。」
房子外面有三個人,我問他這是誰?晨陽指著他們告訴我,分別是爸爸、媽媽和他自己。我特意指著拉他手的女士問:「晨陽,這是媽媽還是小娟阿姨呀?」他抬頭看了看我,眼神里堅定地說:「是媽媽。」他給這幅畫取名為「其樂融融」。
從這幅畫的筆觸來看,線條雖不流暢但卻柔和,色彩搭配也偏向暖色調,整體構圖簡單而和諧。我能感受到,晨陽內心深處其實是一個特別渴望陽光、嚮往溫暖家庭生活的男孩。同時我也十分心痛,誰能看出這是個 16歲孩子的畫呀,這分明是個 5歲孩子所嚮往的世界。
隨著幾次探訪,我又讓他畫一幅畫,他畫了一幅服刑 14年後所憧憬的生活:畫面中有一個溫馨的家,是一座帶有小花園的獨棟房子,花園裡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家裡有溫柔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在等待著他,孩子們在門口嬉笑玩耍,妻子站在一旁微笑著看著他們。他自己下班採購後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提著滿滿的購物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親朋好友時常來串門,大家圍坐在院子裡的石桌旁,喝茶聊天,父母健在,一家人歡聲笑語。只是畫中已經沒有出現爺爺奶奶,我知道,他已經接受了服刑結束後再也見不到他們的現實。他給這幅畫取名叫「老有所依」。看著這幅畫,我仿佛能看到晨陽心中那團從未熄滅的希望之火。儘管他身處困境,但依然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
從這些畫中,我洞察到了晨陽內心深處對溫暖的極度渴望。他渴望一個完整的家,渴望被愛,渴望過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這些畫作就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他的內心世界,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幫助他的決心。
通過這樣一次次深入的交談,我逐步引導晨陽去剖析自己內心的變化。起初,他只是沉浸在對過往痛苦經歷的回憶中,眼神里滿是懊悔與無助。我讓他試著從那些記憶的碎片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曾經發生的事。
我問他:「晨陽,你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沒離婚時,家裡最讓你開心的事是什麼嗎?」晨陽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追憶,緩緩說道:「我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去公園放風箏,那時候爸媽都笑著,我在草地上跑來跑去,特別開心。」我接著引導他:「那後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家裡不一樣了?」晨陽的眼神又黯淡下去,聲音低沉地說:「後來他們就經常吵架,我放學都不敢回家,怕聽到他們又在吵。」
我讓他詳細描述父母吵架時他的感受,晨陽緊閉雙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痛苦的時刻,他顫抖著說:「我特別害怕,心都快跳出來了,就躲在房間角落裡,捂著耳朵,可他們的聲音還是傳進來,我覺得世界都要塌了。」
在後續的心理輔導中,我開始慢慢引導晨陽走進他內心深處的那片心靈沼澤。他漸漸明白,父母離婚這件事本身並不可怕,而是過程中的爭吵,才是給他帶來無盡痛苦的罪魁禍首。每次父母激烈爭吵,那高分貝的怒吼、猙獰的面容,都如同噩夢一般深深烙印在晨陽的腦海里。他在風暴中心瑟瑟發抖,卻又無力逃離。
而且,晨陽的親媽還不斷地給他心理暗示,總是在抱怨父親的不是。每次見面,親媽都會拉著他哭訴:「你爸就是個沒良心的,我當初對他多好啊。他現在跟那個小娟阿姨過得那麼瀟灑。。。」這些話都是一種心理暗示,像毒刺一樣,一根根扎進晨陽的心裡,讓他對父親的怨恨與日俱增。
再談到繼母小娟阿姨進入生活後的種種,晨陽起初滿是牴觸,認為小娟阿姨是破壞他家庭的「外人」。我引導他去回憶小娟阿姨照顧他的細節,晨陽沉默許久後說:「她每天會給我做好吃的,晚上還會給我端水果,可我當時就覺得她是在討好我,為了取代我媽。」我幫他分析,這其實是他受親媽影響,先入為主產生的偏見,小娟阿姨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溝通和相處方式上出了問題。
同時,親媽時常挑撥他與小娟阿姨的關係,問他:「小娟阿姨對你好不好啊?她有沒有欺負你?要是有,你可一定要跟媽說。」久而久之,晨陽內心便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提及那次手機事件,晨陽情緒有些激動,他說:「我當時就覺得小娟阿姨故意針對我,我爸還不分青紅皂白打我,我恨死他們了。」我讓他冷靜下來,問他:「那你現在回頭看,如果你當時換一種方式處理,比如跟他們心平氣和地解釋,會不會不一樣?」晨陽陷入沉思,過了一會兒,他小聲說:「可能……會吧。」
通過這一次次對話,晨陽開始逐漸看清,自己內心的仇恨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在家庭矛盾的漩渦中,被恐懼、誤解、偏見一步步滋養壯大。他意識到,自己當初衝動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徹底毀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也明白,認識到這些,就是改變的開始,他有了掙脫過去束縛、重新走向新生的勇氣。
走出監獄,我在思索,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晨陽走到今天這步,爸爸媽媽繼母都有責任。家庭本應是孩子成長的溫暖港灣,可在晨陽最需要愛與引導的時候,父母的爭吵、離異,讓他的世界搖搖欲墜。
父親常年不會正常溝通,遇到問題要麼選擇爭吵,要麼就是打罵,給晨陽做了極其糟糕的示範,讓他在潛移默化中也習得了這種錯誤的處理方式;繼母小娟阿姨雖有照顧他的心意,卻因方式不當,與他產生諸多矛盾;而晨陽的親生母親,在孩子面對新家庭的不適時,沒能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溝通,任由矛盾激化。
他們每一個人不經意的疏忽、情緒的失控,都像一道道裂痕,最終讓這個家支離破碎,也讓晨陽在迷茫與痛苦中走向歧途。
在正式與晨陽接觸之前,我仔細翻閱了他的案卷,逐字逐句地研讀,試圖拼湊出他成長路上那些破碎的片段。隨著一頁頁紙張的翻過,我心中五味雜陳,一個孩子,竟早早地要面對如此複雜的成人世界,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家庭中的爭吵、指責、冷漠,像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著晨陽幼小的心靈。
我意識到,要幫助晨陽走出這片心靈的泥沼,必須制定一套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方案,引導他正視過去。於是,我想到了繪畫療法。對於一個不善言辭、內心世界豐富卻又緊閉心門的孩子來說,畫筆或許能成為他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讓那些被壓抑在心底的情感、夢想與渴望,通過色彩與線條得以釋放。
初見晨陽,他個子高高的,身姿挺拔,即便身著那身略顯沉悶的囚服,也難掩周身散發的青春氣息。他有著一張陽光帥氣的臉龐,眼眸深邃而明亮,若是在校園的籃球場上,想必會是眾多同學矚目的焦點。
我鼓勵他通過畫筆抒發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晨陽猶豫了一下,還是拿起了畫筆。我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只見他筆觸略顯稚嫩卻又無比專注,一開始,他的手還有些微微顫抖,似乎在猶豫該從何處下筆。但隨著線條在紙上逐漸蔓延,他似乎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不一會兒,一幅畫漸漸在紙上成形。畫中是一座房子,看起來不算大。房子的煙囪冒著裊裊青煙,還有圍起來的幾隻小雞,仿佛在訴說著生活中的煙火氣。
我問他:「這個房子是不是小了點。」
晨陽說:「家的大小並不重要,只要一家人圓圓滿滿就好。」
房子外面有三個人,我問他這是誰?晨陽指著他們告訴我,分別是爸爸、媽媽和他自己。我特意指著拉他手的女士問:「晨陽,這是媽媽還是小娟阿姨呀?」他抬頭看了看我,眼神里堅定地說:「是媽媽。」他給這幅畫取名為「其樂融融」。
從這幅畫的筆觸來看,線條雖不流暢但卻柔和,色彩搭配也偏向暖色調,整體構圖簡單而和諧。我能感受到,晨陽內心深處其實是一個特別渴望陽光、嚮往溫暖家庭生活的男孩。同時我也十分心痛,誰能看出這是個 16歲孩子的畫呀,這分明是個 5歲孩子所嚮往的世界。
隨著幾次探訪,我又讓他畫一幅畫,他畫了一幅服刑 14年後所憧憬的生活:畫面中有一個溫馨的家,是一座帶有小花園的獨棟房子,花園裡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家裡有溫柔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在等待著他,孩子們在門口嬉笑玩耍,妻子站在一旁微笑著看著他們。他自己下班採購後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提著滿滿的購物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親朋好友時常來串門,大家圍坐在院子裡的石桌旁,喝茶聊天,父母健在,一家人歡聲笑語。只是畫中已經沒有出現爺爺奶奶,我知道,他已經接受了服刑結束後再也見不到他們的現實。他給這幅畫取名叫「老有所依」。看著這幅畫,我仿佛能看到晨陽心中那團從未熄滅的希望之火。儘管他身處困境,但依然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
從這些畫中,我洞察到了晨陽內心深處對溫暖的極度渴望。他渴望一個完整的家,渴望被愛,渴望過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這些畫作就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他的內心世界,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幫助他的決心。
通過這樣一次次深入的交談,我逐步引導晨陽去剖析自己內心的變化。起初,他只是沉浸在對過往痛苦經歷的回憶中,眼神里滿是懊悔與無助。我讓他試著從那些記憶的碎片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曾經發生的事。
我問他:「晨陽,你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沒離婚時,家裡最讓你開心的事是什麼嗎?」晨陽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追憶,緩緩說道:「我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去公園放風箏,那時候爸媽都笑著,我在草地上跑來跑去,特別開心。」我接著引導他:「那後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家裡不一樣了?」晨陽的眼神又黯淡下去,聲音低沉地說:「後來他們就經常吵架,我放學都不敢回家,怕聽到他們又在吵。」
我讓他詳細描述父母吵架時他的感受,晨陽緊閉雙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痛苦的時刻,他顫抖著說:「我特別害怕,心都快跳出來了,就躲在房間角落裡,捂著耳朵,可他們的聲音還是傳進來,我覺得世界都要塌了。」
在後續的心理輔導中,我開始慢慢引導晨陽走進他內心深處的那片心靈沼澤。他漸漸明白,父母離婚這件事本身並不可怕,而是過程中的爭吵,才是給他帶來無盡痛苦的罪魁禍首。每次父母激烈爭吵,那高分貝的怒吼、猙獰的面容,都如同噩夢一般深深烙印在晨陽的腦海里。他在風暴中心瑟瑟發抖,卻又無力逃離。
而且,晨陽的親媽還不斷地給他心理暗示,總是在抱怨父親的不是。每次見面,親媽都會拉著他哭訴:「你爸就是個沒良心的,我當初對他多好啊。他現在跟那個小娟阿姨過得那麼瀟灑。。。」這些話都是一種心理暗示,像毒刺一樣,一根根扎進晨陽的心裡,讓他對父親的怨恨與日俱增。
再談到繼母小娟阿姨進入生活後的種種,晨陽起初滿是牴觸,認為小娟阿姨是破壞他家庭的「外人」。我引導他去回憶小娟阿姨照顧他的細節,晨陽沉默許久後說:「她每天會給我做好吃的,晚上還會給我端水果,可我當時就覺得她是在討好我,為了取代我媽。」我幫他分析,這其實是他受親媽影響,先入為主產生的偏見,小娟阿姨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溝通和相處方式上出了問題。
同時,親媽時常挑撥他與小娟阿姨的關係,問他:「小娟阿姨對你好不好啊?她有沒有欺負你?要是有,你可一定要跟媽說。」久而久之,晨陽內心便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提及那次手機事件,晨陽情緒有些激動,他說:「我當時就覺得小娟阿姨故意針對我,我爸還不分青紅皂白打我,我恨死他們了。」我讓他冷靜下來,問他:「那你現在回頭看,如果你當時換一種方式處理,比如跟他們心平氣和地解釋,會不會不一樣?」晨陽陷入沉思,過了一會兒,他小聲說:「可能……會吧。」
通過這一次次對話,晨陽開始逐漸看清,自己內心的仇恨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在家庭矛盾的漩渦中,被恐懼、誤解、偏見一步步滋養壯大。他意識到,自己當初衝動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徹底毀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也明白,認識到這些,就是改變的開始,他有了掙脫過去束縛、重新走向新生的勇氣。
走出監獄,我在思索,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晨陽走到今天這步,爸爸媽媽繼母都有責任。家庭本應是孩子成長的溫暖港灣,可在晨陽最需要愛與引導的時候,父母的爭吵、離異,讓他的世界搖搖欲墜。
父親常年不會正常溝通,遇到問題要麼選擇爭吵,要麼就是打罵,給晨陽做了極其糟糕的示範,讓他在潛移默化中也習得了這種錯誤的處理方式;繼母小娟阿姨雖有照顧他的心意,卻因方式不當,與他產生諸多矛盾;而晨陽的親生母親,在孩子面對新家庭的不適時,沒能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溝通,任由矛盾激化。
他們每一個人不經意的疏忽、情緒的失控,都像一道道裂痕,最終讓這個家支離破碎,也讓晨陽在迷茫與痛苦中走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