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太子看不上!
「孤要放棄亞獻之位!」
大明宮內,李弘鄭重宣布道。
「太子仁孝!」
百官不由一嘆,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太子愚孝呀!」
戴至德心中無奈,他早就聽說,上官儀任宰相之時,李弘曾經多次維護皇后,甚至皇后之所以能夠在巫蠱之禍中全身而退,甚至更進一步,其中並非沒有李弘的助攻。
李弘環視四周,哪裡不知道一眾留守官員的想法,當下解釋道:「孤之所以放棄亞獻之位,乃是因為父皇母后泰山封禪,定然耽誤國事,孤留守監國,足以讓父皇安心泰山封禪。」
「太子所慮周全!」張柬之恭維道。
留守官員不可置否的點了點頭,歷代帝王泰山封禪,也沒有見耽誤國事,李弘的解釋極為牽強。
「還有孤認為一個亞獻之位,遠沒有馳道重要!」李弘鄭重道。
「馳道?」
一眾留守官員不由一愣,不解的看著李弘。
「父皇母后前往泰山封禪,本宮將會重新監國掌握大權,趁此期間,足以完成洛陽段馳道的選址和路線,徹底解決馳道最大的阻力!」李弘厲聲道。
「完成洛陽段秦馳道的選址?」
一眾關中世家官員眼睛一亮,重開秦馳道乃是長安為了奪回帝都的利器,而洛陽為了爭取最大限度的獲取帝都的好處,自然會不遺餘力的阻撓秦馳道修建。
而洛陽前往泰山封禪,一來一回足以消耗大量的時間,足以讓長安完成洛陽段秦馳道布局。
「太子英明!」
這一次,長安留守官員心悅誠服的俯首道。
「立即回令洛陽,就說孤多謝父皇母后的厚愛,然而天下沒有亞獻的太子,只有泰山封禪的帝王,假如孤日後繼承大統,效仿父皇勵精圖治,創出一番功績,跟隨父皇腳步,親自前往泰山封禪!如此方可激勵大唐歷代帝王奮發圖強,讓我大唐傳承萬世。」
一眾留守官員霍然一震,深深的看著李弘稚嫩的身影,仿佛看到太宗李世民在世,此刻無人懷疑,一旦李弘繼位,必然能夠帶領大唐開創盛世。
當下,一份奏摺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洛陽傳遞而去。
……………………
第二日,
朝堂上關於亞獻的爭議再起,皇后一黨,自然力爭讓武媚娘亞獻。
而李唐皇室卻力爭太子亞獻,不願讓武媚娘擔任泰山封禪亞獻,有了泰山封禪亞獻的名義,武媚娘的地位將會徹底穩固,權力大增,恐怕再難制約。
「臣等也贊同太子擔任亞獻一職。」太子一派的張文瓘也出列支持李弘擔任亞獻。
「太子一派!」
武媚娘心中冷哼,堂堂右相又豈能會導向還未成年的太子,不過是皇上的授意罷了。
而很顯然張文瓘支持李弘擔任亞獻,很顯然李治不希望自己權力太大。
然而武媚娘卻不得不爭,正如李弘曾言,他必須以身入局,方可保證武媚娘的安全,而武媚娘必須保證自己的皇后之位,除掉所有威脅,方可保證李弘嫡長子的身份。
很顯然在太子一派的介入下,武媚娘很快落入下風。
「諸位莫急!太子還未傳回消息!如果太子同意擔任亞獻,本宮自然樂見其成。」武媚娘聲音平靜道。
「皇后慈愛太子,我等敬佩!」韓王李元嘉頓時出言相激,以防武媚娘反水。
「報!長安急報!」
就在此刻,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朝堂之上。
霎那間,所有人都盯著這份急報,太子的態度將會決定亞獻之爭。
「念!」李治直截了當道。
張文瓘接過李弘的奏摺,頓時朗聲念道:「…………兒臣叩謝父皇母后厚愛,然而兒臣卻無法接受亞獻之位。」
「什麼?」
一時之間,百官譁然,誰也沒有想到李弘竟然主動放棄亞獻之位。
那可是泰山封禪的亞獻之位,古往今來,哪一個帝王不夢寐以求泰山封禪,李弘作為太子又豈能輕易捨棄泰山封禪的亞獻之位。
這一次,就連李治也面露失望之色,一個對皇后言聽計從,過分愚孝的太子,並不符合他的要求。
張文瓘繼續念道:「然而泰山非功績卓絕的帝王不可封禪,兒臣寸功未立,有何資格擔任亞獻之位…………。」
百官聽到了李弘的自謙,微微點頭,李弘剛剛成年,並無治國之功勞,就連皇室津津樂道重開秦馳道,也不過才試車成功,並未完全修通。
「而且天下沒有願意擔任亞獻的太子,只有泰山封禪的帝王,兒臣日後定然追隨父皇的腳步,日後勵精圖治,創下一番功績,親自前往泰山封禪。」張文瓘臉色古怪念道。
滿朝百官嘴角一抽,他們沒有想到洛陽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的亞獻之位,李弘竟然看不上!
「看不上?」
武媚娘不由一愣,她沒有想到弘兒不願擔任亞獻之位,並非是仁孝,不願意和他相爭,竟然是看不上亞獻,他想做出一番功績,日後登基後親自前往泰山封禪。
「…………大唐皇帝世代以泰山封禪為榮,世代奮發圖強,方可讓大唐傳承萬世!」
張文瓘讀完李弘奏摺,不由感慨連連。
他雖然也希望李弘擔下泰山封禪亞獻之位,如今卻被李弘的雄心壯志所震撼,大唐的確不需要亞獻的太子,而是需要泰山封禪的帝王。
「好,太子有如此雄心壯志,朕心中大慰!」
李治不顧身體虛弱,拍案而起道。
他曾經擔心李弘對武媚娘愚孝,擔心李弘日後無法抗衡武媚娘,讓大唐重演呂后之事。
如今看來他的擔憂是多餘的了,李弘能夠有如此雄心壯志,實乃皇家之幸,而且李弘所言不假,泰山封禪乃是帝王最大的榮耀,如果歷朝歷代都以泰山封禪為榮,做出一番功績,前往泰山封禪,那大唐傳承萬世恐怕並非是一句狂妄之言。
「傳旨,此次泰山封禪,皇后為亞獻,宰相許敬宗帶領文武百官、大唐宗室終獻。」李治一錘定音道。
大明宮內,李弘鄭重宣布道。
「太子仁孝!」
百官不由一嘆,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太子愚孝呀!」
戴至德心中無奈,他早就聽說,上官儀任宰相之時,李弘曾經多次維護皇后,甚至皇后之所以能夠在巫蠱之禍中全身而退,甚至更進一步,其中並非沒有李弘的助攻。
李弘環視四周,哪裡不知道一眾留守官員的想法,當下解釋道:「孤之所以放棄亞獻之位,乃是因為父皇母后泰山封禪,定然耽誤國事,孤留守監國,足以讓父皇安心泰山封禪。」
「太子所慮周全!」張柬之恭維道。
留守官員不可置否的點了點頭,歷代帝王泰山封禪,也沒有見耽誤國事,李弘的解釋極為牽強。
「還有孤認為一個亞獻之位,遠沒有馳道重要!」李弘鄭重道。
「馳道?」
一眾留守官員不由一愣,不解的看著李弘。
「父皇母后前往泰山封禪,本宮將會重新監國掌握大權,趁此期間,足以完成洛陽段馳道的選址和路線,徹底解決馳道最大的阻力!」李弘厲聲道。
「完成洛陽段秦馳道的選址?」
一眾關中世家官員眼睛一亮,重開秦馳道乃是長安為了奪回帝都的利器,而洛陽為了爭取最大限度的獲取帝都的好處,自然會不遺餘力的阻撓秦馳道修建。
而洛陽前往泰山封禪,一來一回足以消耗大量的時間,足以讓長安完成洛陽段秦馳道布局。
「太子英明!」
這一次,長安留守官員心悅誠服的俯首道。
「立即回令洛陽,就說孤多謝父皇母后的厚愛,然而天下沒有亞獻的太子,只有泰山封禪的帝王,假如孤日後繼承大統,效仿父皇勵精圖治,創出一番功績,跟隨父皇腳步,親自前往泰山封禪!如此方可激勵大唐歷代帝王奮發圖強,讓我大唐傳承萬世。」
一眾留守官員霍然一震,深深的看著李弘稚嫩的身影,仿佛看到太宗李世民在世,此刻無人懷疑,一旦李弘繼位,必然能夠帶領大唐開創盛世。
當下,一份奏摺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洛陽傳遞而去。
……………………
第二日,
朝堂上關於亞獻的爭議再起,皇后一黨,自然力爭讓武媚娘亞獻。
而李唐皇室卻力爭太子亞獻,不願讓武媚娘擔任泰山封禪亞獻,有了泰山封禪亞獻的名義,武媚娘的地位將會徹底穩固,權力大增,恐怕再難制約。
「臣等也贊同太子擔任亞獻一職。」太子一派的張文瓘也出列支持李弘擔任亞獻。
「太子一派!」
武媚娘心中冷哼,堂堂右相又豈能會導向還未成年的太子,不過是皇上的授意罷了。
而很顯然張文瓘支持李弘擔任亞獻,很顯然李治不希望自己權力太大。
然而武媚娘卻不得不爭,正如李弘曾言,他必須以身入局,方可保證武媚娘的安全,而武媚娘必須保證自己的皇后之位,除掉所有威脅,方可保證李弘嫡長子的身份。
很顯然在太子一派的介入下,武媚娘很快落入下風。
「諸位莫急!太子還未傳回消息!如果太子同意擔任亞獻,本宮自然樂見其成。」武媚娘聲音平靜道。
「皇后慈愛太子,我等敬佩!」韓王李元嘉頓時出言相激,以防武媚娘反水。
「報!長安急報!」
就在此刻,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朝堂之上。
霎那間,所有人都盯著這份急報,太子的態度將會決定亞獻之爭。
「念!」李治直截了當道。
張文瓘接過李弘的奏摺,頓時朗聲念道:「…………兒臣叩謝父皇母后厚愛,然而兒臣卻無法接受亞獻之位。」
「什麼?」
一時之間,百官譁然,誰也沒有想到李弘竟然主動放棄亞獻之位。
那可是泰山封禪的亞獻之位,古往今來,哪一個帝王不夢寐以求泰山封禪,李弘作為太子又豈能輕易捨棄泰山封禪的亞獻之位。
這一次,就連李治也面露失望之色,一個對皇后言聽計從,過分愚孝的太子,並不符合他的要求。
張文瓘繼續念道:「然而泰山非功績卓絕的帝王不可封禪,兒臣寸功未立,有何資格擔任亞獻之位…………。」
百官聽到了李弘的自謙,微微點頭,李弘剛剛成年,並無治國之功勞,就連皇室津津樂道重開秦馳道,也不過才試車成功,並未完全修通。
「而且天下沒有願意擔任亞獻的太子,只有泰山封禪的帝王,兒臣日後定然追隨父皇的腳步,日後勵精圖治,創下一番功績,親自前往泰山封禪。」張文瓘臉色古怪念道。
滿朝百官嘴角一抽,他們沒有想到洛陽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的亞獻之位,李弘竟然看不上!
「看不上?」
武媚娘不由一愣,她沒有想到弘兒不願擔任亞獻之位,並非是仁孝,不願意和他相爭,竟然是看不上亞獻,他想做出一番功績,日後登基後親自前往泰山封禪。
「…………大唐皇帝世代以泰山封禪為榮,世代奮發圖強,方可讓大唐傳承萬世!」
張文瓘讀完李弘奏摺,不由感慨連連。
他雖然也希望李弘擔下泰山封禪亞獻之位,如今卻被李弘的雄心壯志所震撼,大唐的確不需要亞獻的太子,而是需要泰山封禪的帝王。
「好,太子有如此雄心壯志,朕心中大慰!」
李治不顧身體虛弱,拍案而起道。
他曾經擔心李弘對武媚娘愚孝,擔心李弘日後無法抗衡武媚娘,讓大唐重演呂后之事。
如今看來他的擔憂是多餘的了,李弘能夠有如此雄心壯志,實乃皇家之幸,而且李弘所言不假,泰山封禪乃是帝王最大的榮耀,如果歷朝歷代都以泰山封禪為榮,做出一番功績,前往泰山封禪,那大唐傳承萬世恐怕並非是一句狂妄之言。
「傳旨,此次泰山封禪,皇后為亞獻,宰相許敬宗帶領文武百官、大唐宗室終獻。」李治一錘定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