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爭論
劉偉達本想買張普通火車票去南方,可他觀察了幾次,那普通票的車廂中,始終擠滿了人。那人挨人,人擠人的場景,在他的印象中,可能連只蚊子都甭想從人縫中飛過。
這行程又不是一天,得要好幾天。於是,劉偉達咬咬牙,跺跺腳,狠下心來買了張臥鋪票。這樣人是不擠了,可錢花的他心疼。
那時,普遍的還比較窮。個人出門,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省錢,買臥鋪票的大都是出差的工作人員。這還是一些機關和大的單位。小機關或小企業,不到萬不得已,還不敢這麼鋪張。
劉偉達去南方的海城,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他早就有了這種打算,只是他一直在猶豫。這次販賣農藥的失敗,才堅定了他的決心,果斷採取了行動。
他之所以選擇不辭而別,是由於他不想讓人知道,不然就可能半途而廢。王桂花、孩子、小姨,這三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影響了他,就有可能使他的心軟了下來……
去之前,劉偉達還是做了點功課。他有個高中同學,名字叫周海龍,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市裡的一家國有大企業工作,兩人之間常有書信來往。
經過了這幾年的改革開放,海城初具了規模,已經在向外輸出模式了。「三來一補」、「合資」、「三資企業」、「商品房」、「土地使用年限」、「首付」、「月供」、「內聯」……這是從沒有聽說過的新玩意,通過宣傳機器,不斷的擠進人們的耳孔,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很多人內心當中,產生了某種躍躍欲試的衝動。但衝動過後,去不去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是「內聯」這種方式,周海龍被廠里派往了海城,任辦事處主任。他們將廠里的產品運往海城,從那裡銷往國外,賺取寶貴的外匯。在那裡的工作人員,則按海城的營銷方式拿提成。那幾年,周海龍倒也賺的盆滿缽滿,漸漸躊躇滿志起來,這為後來他與廠里領導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在海城,劉偉達還認識一個人,他叫楊啟虎,小學時的同學。
他家那時真叫一個苦,兄弟姊妹四個,挨肩出生的。父親是一個錢要用兩個錢的人,對老婆和兒女有些不管不問,有了錢,就只管自己買酒醉買煙抽。這當然會引起他老婆極大的不滿,在他這裡得不到溫情,她就到別的男人那裡去找。不同的時期,前後就有了好幾個情人。
這還了得,老婆明的偷人,這在農村,就是奇恥大辱。夫妻倆打了幾場惡架,打著打著,兩人就打散了。
母親遠嫁了他鄉,父親則以酒澆愁,這幾個孩子,經歷過的苦就可想而知了。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都沒錯。楊啟虎長大後,就早早地結了婚。這可不是什麼明媒正娶,而是他用了非常的手段,將鄰村的一個姑娘先「法辦」了,生米煮成了熟飯,那姑娘只好忍辱負重,含著淚嫁給了他。
兩人結婚後,聽人說海城是個遍地出黃金的地方,稀里糊塗的就跑了去……這可能是最早的盲流,大字識不了幾個,實在是因為太窮,就沒了任何的顧慮,反正在哪裡都一樣,因而就敢於冒險。
幾年後,兩人從海城回來探親,不但衣著光鮮,而且手指上還帶了枚大大的戒指。認識他們的人,都認為這夫妻兩人發了。
好奇中又羨慕的人,就問這兩人,在海城幹什麼工作,短短這幾年就發了。這兩人要麼就海吹一陣,要麼就含糊其詞,始終沒有說出在那邊做什麼工作。
劉偉達去海城,受楊啟虎的影響較大。他這樣都能發財,我好賴也是個大學生,總不會混的比他差吧。
哪裡有什麼遍地黃金。劉偉達去了後,才知道這兩人在那裡並沒有做什么正經事。楊啟虎的老婆在伺候一個台灣來的老頭,說是保姆,還不如說是他的性夥伴。
楊啟虎睜隻眼,閉隻眼,無奈的時候,自己也充當皮條客。這個時候,他哪是什麼山中之王的老虎,可能連一條哈叭狗都不如。
這是一趟近幾十個小時的旅程,車箱內擁擠不堪,汗臭味、菸草味、尿騷味,還有各種說不出的味,瀰漫了整個車箱。騷動的經濟,對金錢的渴望與占有,使得很多冒險之徒,順著這幾條大動脈,源源不斷的湧向了海城……
後來,劉偉達分析了這些早期盲目涌去的人,性格上都是些賭徒。
這些人的DNA中,肯定有過多的不安份因子。有窮的在家混不下去的,像楊啟虎這樣,奔過來就是碰碰運氣。有在單位混的不如人意,想過來證明一下自己,周海龍後來辭職來到海城,就屬於這種。有像他這樣的,就是奔著掙大錢來的。當然,很多不知天高地厚躊躇滿志的年青大學生,也被夾裹了進來。
這要是在戰爭年代,這些有賭徒性格的人,不是窮兇惡極的土匪,就可能是打江山的英雄,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可現在是和平年代了,用不著他們,但他們肯定也不會閒著,遊蕩、冒險、聲色犬馬,爭勝好強……絕不會虛度一生。
海城已到了人滿為患的地步,三教九流,各色雜人,充斥了大街小巷,甚至鄉村。這裡早已成了資本的市場,可那些敢於冒險的人,還是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湧來。
早期來海城淘金的人,無論他後來是否成功,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的經歷和所受的苦難,每個人都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書。
劉偉達買的是臥鋪票,擁擠不會有了,但渾濁的空氣,卻如影隨行,他感到有些窒息。一上了火車,就直挺挺的躺在了臨時屬於他的那張窄窄的懸空小床上,他什麼都沒想,可能是前幾天思前想後想多了,腦子暫時出現了休克。可時間不長,他的腦子又活躍緊張了起來,這窄窄的床,怎麼看都像那運屍的小床,四個人一抬,眨眼人就沒了。
這一想,劉偉達迅速的坐了起來。他環顧了一下四周,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六張床,四張是空的。有人的那張床上,那人正在蒙頭大睡,也可能是假寐。要是這個人也是去海城淘金的,恐怕現在的心情,也和自己差不多,處在嚮往、迷茫、憂慮當中,心情哪裡會好!
這時,劉偉達有些後悔了,不該這麼衝動。可一想到那一萬多元債務,他就只有華山一條路了,掙錢還債。這就像唱片的唱針一樣,只能順著往前轉,絕對不能退著往迴轉了。沒有了退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
頹然的他,再次倒在了那張剛剛還被他認為是運屍的小床上,腦子再次陷入到了一片空白之中。隆隆的火車聲,單調、沉悶,撕扯著他的耳膜。
到了下一站,這小小的空間一下就被擠滿了,湧進來四個人。三個是年輕人,二男一女,像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另一個則和劉偉達年齡相仿。
隨著這四個人的到來,特別是這三個年輕人的到來,這小小空間中,一改先前的沉悶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
可能屁股還沒有坐穩,那兩個年輕的小伙子,竟旁若無人的說開了。
「到了海城,一定要混出個人樣才回來。」
「那是,不混出個人樣來,能有臉回來嗎!」
「聽說海城那邊遍地有商機,隨便的一抓,就能抓出十來個百萬富翁。聽說一磚頭砸出去,就能砸到五個經理。」
「這也太誇張了吧,哪有這麼多經理?」
「抬槓了,抬槓了,我家門口的駒子,高中沒畢業,就一個人去了海城。去年過年他回來了,衣著光鮮,梳著大背頭,皮鞋擦的賊亮,走起路來高昂了頭,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他那個老娘,平時畏縮的狠,可打駒子回來的那天起,竟像打了雞血般的,興奮的不行。」
「真的嗎?」
「這還有假。駒子高中沒畢業都混的人模人樣,我們都大學畢業了,還能比他混的差?」
「不會的,不會的,一定比他混的好!」
這兩人談話的神氣和口氣,實足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話是有些牛氣烘烘,但確實能提精神,一直坐在那裡默不做聲的那位姑娘,突然「噗哧」一聲,竟笑出了聲。
那兩個口若懸河的青年,被這突然出現的笑聲,打斷了談話,兩人沉默了會。可能兩人誤會了這笑聲的含義,就抬起頭看了看那姑娘,其中一個狐疑的說:
「你難道不信?」
「信呀,我就是到那裡去找機會,看來你們也是去那邊的了。」
「是的,是的,我倆是同學,結伴去闖天下。」
「現在,我們也算是熟人了,到了那邊,可要提攜哦。」
說過了這句話,姑娘又「咯咯」的笑了起來,是那種銀鈴般的笑聲。
這純真的笑聲,一下就拉近了三人的距離。這兩個小伙子,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一定……一定……」
有了這姑娘的加入,那兩個小伙子的口才,似乎陡然提高了八倍。什麼志向了,去了幹什麼了,要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滔滔不絕。一番豪言壯語後,兩個小伙子自然就轉移了話題,不能總是說雄心壯志,也要來點插科打諢,逗逗樂。
兩人就用廣播裡學來的半生不熟的海城話相互逗笑,每說上一段,總是以「得啦……得啦……」收尾。那個「啦」字,被他倆故意拖的又長又軟,有時還加進點怪調。
聽到這怪腔怪調,就是不想笑,也會忍俊不禁。
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其餘的三人,不約而同的先後加入了這討論的行列,劉偉達是最後一個加進來說話的。
一上車就蒙頭大睡的那人,此時露出了他的尊容。
他帶著副眼鏡,頭髮蓬鬆,面容有些憔悴,模樣上極像個教師。就是他率先加入到這三個年輕人的談話當中,而且一出口話就很長。
「海城那邊,不但說話滑稽可笑,就是飲食,也是不敢苟同的,煲湯是那邊最下力氣、最講究的飲食文化。早年間,一個姑娘嫁不嫁的出去,不看別的,就看她煲湯的功夫到不到家。那裡人吃的很雜,什麼都敢吃,蛇,甚至老鼠都敢吃。煮稀飯時,在裡面加入雞肉,魚肉,海鮮……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腥味難當。這幾年,聽說吃起了什麼猴頭宴,更是聞所未聞。」
「猴頭宴?」大家不約而同的都豎起了耳朵,想知道這個聽說都沒聽說過的猴頭宴,到底是什麼吃法。
劉偉達就是被這個故事吸引了,他坐了起來。
那教師模樣的人,見大家都想聽,就來了勁,他也坐了起來,但他仍沒有激動,而是非常平靜地往下說。
「吃客們將一隻活的猴子頭頂的毛剃乾洗淨後,置在一個中間挖了圓圓小孔的桌子下面。這圓孔的大小,僅能露出猴子的頭頂。桌上一隻早已配好了各種作料的火鍋,在熱力的作用下,火鍋中的液體在翻滾中不斷的吱吱冒著熱氣。這時,殘忍的一刻到了,穿著潔白工作服的服務生走上前來,他手裡拿著一個小小的鐵錘,對準猴子的天靈蓋小心猛烈的擊打了幾下,天靈蓋被打開了,白色的糊狀的腦汁仍在蠕動。食客們紛紛拿起手中的小勺,舀半勺腦汁,在火鍋中稍稍燙一下,送到嘴中吞咽下去……」
「哇……哇……哇……」,還沒等這個教師模樣的人說完,一直皺著眉頭勉強在聽的那姑娘,「哇哇」的吐了起來,直到把黃膽都吐了出來。
「這些人簡直就是畜牲!」一個大學生憤憤地說。
「就是要吃,也要將猴子殺死了再吃。活生生地吃猴腦,太殘忍了。」另一個大學生接著說。
「不能再往下說了,這會讓人毛骨悚然,睡不著覺的。」一直憂鬱了一張臉沒有說話的那位後來者,可能是實在忍不住了,他脫口而出,說了這句話。
可能他覺得要說的意思,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接著又說:
「那裡不全是光明一片,還有很多齷齪的東西在大行其道,詐騙、做假證、按摩女(實質是妓女)、惡霸……這些灰色的東西,也向全國各地漫延。好的經驗在那裡,敗壞風氣的源頭,也在那裡。」
這話讓所有的人心中一震。是呀,這幾年,辦假證的,打花牌的,強賣強買的,開發廊的……突然多了起來。而且開發廊的,多是年輕漂亮的女性。
一陣沉默。
各人想著各人的心事。這海城之行,是福是禍?心中突然沒了底。
「社會風氣變了,舉止、禮節、言談、飲食、儀表、習慣、靈魂,都會跟著在變。那裡,可能是人還原成了猴子,佛也許就成了財神爺。」
劉偉達終於開口了,他本想打破這種壓抑的沉默。可這種學究式的腔調,實在不合時宜,大家還在沉默當中,可能沒人聽進了他這句話,至少是沒聽懂他這句話的意思。
見沒人接茬,劉偉達像是要引起別人注意似的,又說了一段。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是長期形成的,別人無可厚非。越是落後的地方,吃的就越是駭人聽聞。現在北方的某些地方,還是一鍋大雜燴,沒的選擇呀。但吃猴腦這種事,肯定是騷包乖張殘暴的極少數有錢人,才會幹出這人神共憤的事來。」
怎麼還是一副說教的面孔,劉偉達自知,不能再說了,再說人家會反感,誰是來聽你說教的。可這段話,還是打破了沉默,有人說話了。
說話的仍是那位教師模樣的人,他可能故事講完了,還想發表點感想。
「食客們吃的是喜笑顏開,可桌下的猴子呢,卻可憐的在嘰嘰哭泣。」
這話再次引起了人們心中的極大憤慨。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並由此議論又引發出了別的議論,爭的是面紅耳赤,全忘了這可是萍水相逢,初次見面。
這行程又不是一天,得要好幾天。於是,劉偉達咬咬牙,跺跺腳,狠下心來買了張臥鋪票。這樣人是不擠了,可錢花的他心疼。
那時,普遍的還比較窮。個人出門,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省錢,買臥鋪票的大都是出差的工作人員。這還是一些機關和大的單位。小機關或小企業,不到萬不得已,還不敢這麼鋪張。
劉偉達去南方的海城,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他早就有了這種打算,只是他一直在猶豫。這次販賣農藥的失敗,才堅定了他的決心,果斷採取了行動。
他之所以選擇不辭而別,是由於他不想讓人知道,不然就可能半途而廢。王桂花、孩子、小姨,這三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影響了他,就有可能使他的心軟了下來……
去之前,劉偉達還是做了點功課。他有個高中同學,名字叫周海龍,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市裡的一家國有大企業工作,兩人之間常有書信來往。
經過了這幾年的改革開放,海城初具了規模,已經在向外輸出模式了。「三來一補」、「合資」、「三資企業」、「商品房」、「土地使用年限」、「首付」、「月供」、「內聯」……這是從沒有聽說過的新玩意,通過宣傳機器,不斷的擠進人們的耳孔,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很多人內心當中,產生了某種躍躍欲試的衝動。但衝動過後,去不去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是「內聯」這種方式,周海龍被廠里派往了海城,任辦事處主任。他們將廠里的產品運往海城,從那裡銷往國外,賺取寶貴的外匯。在那裡的工作人員,則按海城的營銷方式拿提成。那幾年,周海龍倒也賺的盆滿缽滿,漸漸躊躇滿志起來,這為後來他與廠里領導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在海城,劉偉達還認識一個人,他叫楊啟虎,小學時的同學。
他家那時真叫一個苦,兄弟姊妹四個,挨肩出生的。父親是一個錢要用兩個錢的人,對老婆和兒女有些不管不問,有了錢,就只管自己買酒醉買煙抽。這當然會引起他老婆極大的不滿,在他這裡得不到溫情,她就到別的男人那裡去找。不同的時期,前後就有了好幾個情人。
這還了得,老婆明的偷人,這在農村,就是奇恥大辱。夫妻倆打了幾場惡架,打著打著,兩人就打散了。
母親遠嫁了他鄉,父親則以酒澆愁,這幾個孩子,經歷過的苦就可想而知了。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都沒錯。楊啟虎長大後,就早早地結了婚。這可不是什麼明媒正娶,而是他用了非常的手段,將鄰村的一個姑娘先「法辦」了,生米煮成了熟飯,那姑娘只好忍辱負重,含著淚嫁給了他。
兩人結婚後,聽人說海城是個遍地出黃金的地方,稀里糊塗的就跑了去……這可能是最早的盲流,大字識不了幾個,實在是因為太窮,就沒了任何的顧慮,反正在哪裡都一樣,因而就敢於冒險。
幾年後,兩人從海城回來探親,不但衣著光鮮,而且手指上還帶了枚大大的戒指。認識他們的人,都認為這夫妻兩人發了。
好奇中又羨慕的人,就問這兩人,在海城幹什麼工作,短短這幾年就發了。這兩人要麼就海吹一陣,要麼就含糊其詞,始終沒有說出在那邊做什麼工作。
劉偉達去海城,受楊啟虎的影響較大。他這樣都能發財,我好賴也是個大學生,總不會混的比他差吧。
哪裡有什麼遍地黃金。劉偉達去了後,才知道這兩人在那裡並沒有做什么正經事。楊啟虎的老婆在伺候一個台灣來的老頭,說是保姆,還不如說是他的性夥伴。
楊啟虎睜隻眼,閉隻眼,無奈的時候,自己也充當皮條客。這個時候,他哪是什麼山中之王的老虎,可能連一條哈叭狗都不如。
這是一趟近幾十個小時的旅程,車箱內擁擠不堪,汗臭味、菸草味、尿騷味,還有各種說不出的味,瀰漫了整個車箱。騷動的經濟,對金錢的渴望與占有,使得很多冒險之徒,順著這幾條大動脈,源源不斷的湧向了海城……
後來,劉偉達分析了這些早期盲目涌去的人,性格上都是些賭徒。
這些人的DNA中,肯定有過多的不安份因子。有窮的在家混不下去的,像楊啟虎這樣,奔過來就是碰碰運氣。有在單位混的不如人意,想過來證明一下自己,周海龍後來辭職來到海城,就屬於這種。有像他這樣的,就是奔著掙大錢來的。當然,很多不知天高地厚躊躇滿志的年青大學生,也被夾裹了進來。
這要是在戰爭年代,這些有賭徒性格的人,不是窮兇惡極的土匪,就可能是打江山的英雄,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可現在是和平年代了,用不著他們,但他們肯定也不會閒著,遊蕩、冒險、聲色犬馬,爭勝好強……絕不會虛度一生。
海城已到了人滿為患的地步,三教九流,各色雜人,充斥了大街小巷,甚至鄉村。這裡早已成了資本的市場,可那些敢於冒險的人,還是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湧來。
早期來海城淘金的人,無論他後來是否成功,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的經歷和所受的苦難,每個人都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書。
劉偉達買的是臥鋪票,擁擠不會有了,但渾濁的空氣,卻如影隨行,他感到有些窒息。一上了火車,就直挺挺的躺在了臨時屬於他的那張窄窄的懸空小床上,他什麼都沒想,可能是前幾天思前想後想多了,腦子暫時出現了休克。可時間不長,他的腦子又活躍緊張了起來,這窄窄的床,怎麼看都像那運屍的小床,四個人一抬,眨眼人就沒了。
這一想,劉偉達迅速的坐了起來。他環顧了一下四周,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六張床,四張是空的。有人的那張床上,那人正在蒙頭大睡,也可能是假寐。要是這個人也是去海城淘金的,恐怕現在的心情,也和自己差不多,處在嚮往、迷茫、憂慮當中,心情哪裡會好!
這時,劉偉達有些後悔了,不該這麼衝動。可一想到那一萬多元債務,他就只有華山一條路了,掙錢還債。這就像唱片的唱針一樣,只能順著往前轉,絕對不能退著往迴轉了。沒有了退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
頹然的他,再次倒在了那張剛剛還被他認為是運屍的小床上,腦子再次陷入到了一片空白之中。隆隆的火車聲,單調、沉悶,撕扯著他的耳膜。
到了下一站,這小小的空間一下就被擠滿了,湧進來四個人。三個是年輕人,二男一女,像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另一個則和劉偉達年齡相仿。
隨著這四個人的到來,特別是這三個年輕人的到來,這小小空間中,一改先前的沉悶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
可能屁股還沒有坐穩,那兩個年輕的小伙子,竟旁若無人的說開了。
「到了海城,一定要混出個人樣才回來。」
「那是,不混出個人樣來,能有臉回來嗎!」
「聽說海城那邊遍地有商機,隨便的一抓,就能抓出十來個百萬富翁。聽說一磚頭砸出去,就能砸到五個經理。」
「這也太誇張了吧,哪有這麼多經理?」
「抬槓了,抬槓了,我家門口的駒子,高中沒畢業,就一個人去了海城。去年過年他回來了,衣著光鮮,梳著大背頭,皮鞋擦的賊亮,走起路來高昂了頭,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他那個老娘,平時畏縮的狠,可打駒子回來的那天起,竟像打了雞血般的,興奮的不行。」
「真的嗎?」
「這還有假。駒子高中沒畢業都混的人模人樣,我們都大學畢業了,還能比他混的差?」
「不會的,不會的,一定比他混的好!」
這兩人談話的神氣和口氣,實足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話是有些牛氣烘烘,但確實能提精神,一直坐在那裡默不做聲的那位姑娘,突然「噗哧」一聲,竟笑出了聲。
那兩個口若懸河的青年,被這突然出現的笑聲,打斷了談話,兩人沉默了會。可能兩人誤會了這笑聲的含義,就抬起頭看了看那姑娘,其中一個狐疑的說:
「你難道不信?」
「信呀,我就是到那裡去找機會,看來你們也是去那邊的了。」
「是的,是的,我倆是同學,結伴去闖天下。」
「現在,我們也算是熟人了,到了那邊,可要提攜哦。」
說過了這句話,姑娘又「咯咯」的笑了起來,是那種銀鈴般的笑聲。
這純真的笑聲,一下就拉近了三人的距離。這兩個小伙子,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一定……一定……」
有了這姑娘的加入,那兩個小伙子的口才,似乎陡然提高了八倍。什麼志向了,去了幹什麼了,要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滔滔不絕。一番豪言壯語後,兩個小伙子自然就轉移了話題,不能總是說雄心壯志,也要來點插科打諢,逗逗樂。
兩人就用廣播裡學來的半生不熟的海城話相互逗笑,每說上一段,總是以「得啦……得啦……」收尾。那個「啦」字,被他倆故意拖的又長又軟,有時還加進點怪調。
聽到這怪腔怪調,就是不想笑,也會忍俊不禁。
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其餘的三人,不約而同的先後加入了這討論的行列,劉偉達是最後一個加進來說話的。
一上車就蒙頭大睡的那人,此時露出了他的尊容。
他帶著副眼鏡,頭髮蓬鬆,面容有些憔悴,模樣上極像個教師。就是他率先加入到這三個年輕人的談話當中,而且一出口話就很長。
「海城那邊,不但說話滑稽可笑,就是飲食,也是不敢苟同的,煲湯是那邊最下力氣、最講究的飲食文化。早年間,一個姑娘嫁不嫁的出去,不看別的,就看她煲湯的功夫到不到家。那裡人吃的很雜,什麼都敢吃,蛇,甚至老鼠都敢吃。煮稀飯時,在裡面加入雞肉,魚肉,海鮮……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腥味難當。這幾年,聽說吃起了什麼猴頭宴,更是聞所未聞。」
「猴頭宴?」大家不約而同的都豎起了耳朵,想知道這個聽說都沒聽說過的猴頭宴,到底是什麼吃法。
劉偉達就是被這個故事吸引了,他坐了起來。
那教師模樣的人,見大家都想聽,就來了勁,他也坐了起來,但他仍沒有激動,而是非常平靜地往下說。
「吃客們將一隻活的猴子頭頂的毛剃乾洗淨後,置在一個中間挖了圓圓小孔的桌子下面。這圓孔的大小,僅能露出猴子的頭頂。桌上一隻早已配好了各種作料的火鍋,在熱力的作用下,火鍋中的液體在翻滾中不斷的吱吱冒著熱氣。這時,殘忍的一刻到了,穿著潔白工作服的服務生走上前來,他手裡拿著一個小小的鐵錘,對準猴子的天靈蓋小心猛烈的擊打了幾下,天靈蓋被打開了,白色的糊狀的腦汁仍在蠕動。食客們紛紛拿起手中的小勺,舀半勺腦汁,在火鍋中稍稍燙一下,送到嘴中吞咽下去……」
「哇……哇……哇……」,還沒等這個教師模樣的人說完,一直皺著眉頭勉強在聽的那姑娘,「哇哇」的吐了起來,直到把黃膽都吐了出來。
「這些人簡直就是畜牲!」一個大學生憤憤地說。
「就是要吃,也要將猴子殺死了再吃。活生生地吃猴腦,太殘忍了。」另一個大學生接著說。
「不能再往下說了,這會讓人毛骨悚然,睡不著覺的。」一直憂鬱了一張臉沒有說話的那位後來者,可能是實在忍不住了,他脫口而出,說了這句話。
可能他覺得要說的意思,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接著又說:
「那裡不全是光明一片,還有很多齷齪的東西在大行其道,詐騙、做假證、按摩女(實質是妓女)、惡霸……這些灰色的東西,也向全國各地漫延。好的經驗在那裡,敗壞風氣的源頭,也在那裡。」
這話讓所有的人心中一震。是呀,這幾年,辦假證的,打花牌的,強賣強買的,開發廊的……突然多了起來。而且開發廊的,多是年輕漂亮的女性。
一陣沉默。
各人想著各人的心事。這海城之行,是福是禍?心中突然沒了底。
「社會風氣變了,舉止、禮節、言談、飲食、儀表、習慣、靈魂,都會跟著在變。那裡,可能是人還原成了猴子,佛也許就成了財神爺。」
劉偉達終於開口了,他本想打破這種壓抑的沉默。可這種學究式的腔調,實在不合時宜,大家還在沉默當中,可能沒人聽進了他這句話,至少是沒聽懂他這句話的意思。
見沒人接茬,劉偉達像是要引起別人注意似的,又說了一段。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是長期形成的,別人無可厚非。越是落後的地方,吃的就越是駭人聽聞。現在北方的某些地方,還是一鍋大雜燴,沒的選擇呀。但吃猴腦這種事,肯定是騷包乖張殘暴的極少數有錢人,才會幹出這人神共憤的事來。」
怎麼還是一副說教的面孔,劉偉達自知,不能再說了,再說人家會反感,誰是來聽你說教的。可這段話,還是打破了沉默,有人說話了。
說話的仍是那位教師模樣的人,他可能故事講完了,還想發表點感想。
「食客們吃的是喜笑顏開,可桌下的猴子呢,卻可憐的在嘰嘰哭泣。」
這話再次引起了人們心中的極大憤慨。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並由此議論又引發出了別的議論,爭的是面紅耳赤,全忘了這可是萍水相逢,初次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