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扶蘇高論邀荊晨
離開大殿的扶蘇,把荊晨帶到了一處房間,好茶好座,即刻讓陪押的蒙恬幾人給荊晨鬆開枷鎖手腳鐐。
蒙恬詫異;任囂並章邯幾人不肯。
「沒聽到嗎?我再說一遍,給我把枷鎖手腳鐐鬆開。」扶蘇展現皇子身份的聲嚴肅色,再次要求,這是面沖任囂幾人的。荊晨情緒動容,露出訝異。
蒙恬回過神來,二話不說卻給荊晨鬆開。
「這……」任囂幾人想制止,但想想,人是自己嚴刑拷打的,就是鬆開,也傷害不了誰,何況有他們幾人在。
不料鬆開後,扶蘇讓他們都出去,要單獨和荊晨說話。
任囂幾人臉色變幻,剛要張嘴,蒙恬抬手止住他們道:「我們只管出去,扶蘇殿下自有道理,而我弟蒙毅是殿下武師,殿下文武雙全,並非手無縛雞之力者。」
如此,任囂警告荊晨:「你要是敢傷殿下一根頭髮、一根汗毛!當心生不如死!」說後就都出去了。
一身束縛脫落後,荊晨渾身頓輕,而他自己確實沒有害扶蘇之心,問:「直說何意。」他觀察扶蘇,溫和的眼神、友善的態度,竟好似自己跟兄弟們與餘烈們一塊那樣。
扶蘇作揖,真摯敬重:「是肯請賢英為秦做事。」
不!荊晨直接拒絕,其實多少也猜了出來。
扶蘇知道會被如此拒絕,懇請荊晨坐下來飲茶靜聽,且聞自己進一步說明,並道自己所說的,絕對與他心思相稱,聽了後,心滿意足。
荊晨不想動秦的一針一線,這茶不喝,桌子凳子絕不碰,若非被押,也絕不多待皇宮一刻。
扶蘇顧慮地往門看了一眼,然後安心說:「你放心,此茶非皇宮用茶,而是我命人從朝歌那兒帶來的材料,是我陰嫚皇妹親手做的,是她的心意,當然,也是我的心意,凳桌也一樣,且無人坐過,現在除了你我和皇妹,沒人知道用意。」
陰嫚…這是番深深觸到荊晨內心深處的話,旋即感受到扶蘇的真摯。
並沒有把不想碰皇宮的一針一線說出,而扶蘇卻看出並早做好準備了,如此照顧到想法,人非常的包容,胸襟非常的廣闊。
荊晨動容,自己是行刺扶蘇父皇之人,扶蘇並無怨心,此刻在面前的是嬴政的長子,其平易近人,在其旁邊,如同與天下百姓待在一塊一樣,有六國百姓的感覺,不止如此,還有如親人一樣的溫柔親切。
荊晨坐了下來,但這並不是答應為秦做事,而是為見到一位英傑,他篤定扶蘇是英傑,在令人不快的秦宮,這自己的死地,自己臨死之際竟有英傑見,而覺有幸,便把扶蘇已倒好的茶拿在手裡對著飲下。
扶蘇讚賞地點了點頭,心想與皇妹的說法果然絲毫不差,進一步說明道:「我知律法嚴苛殘酷,而我持定仁政。我希望你為秦做事,並不是希望你為嚴苛殘酷效力,而是為仁政做事;並且你絕不要為嚴刑峻法加力,哪怕是一點都不要。」
扶蘇不需要說秦法的嚴苛殘酷,好像荊晨不知道一樣,而通過嬴陰嫚,已知道荊晨早對秦法的嚴苛殘酷做過種種事了。
荊晨早從嬴陰嫚口中聽說過扶蘇,曉得扶蘇和陰嫚一樣是不贊同秦法的嚴苛殘酷,而妹妹陰嫚對秦法恰恰是源系哥哥扶蘇並與共的,直言行刺之意道:「琅琊台時,我是欲復仇,回故土後則不同,我等人之行,若下一任為明君,則止。」
扶蘇表示一切想法都已知道,憂心忡忡,面露著為浩浩天下蒼生的著急,說:「你既為六國英傑,只看琅琊與蘭池便是智謀極高,更何況海外搏風打浪,又救回我皇妹,更是勇猛無雙,為天下之絕,你之不世大才,不當命終於此,該為天下繼續付力。」
「陰嫚她……」荊晨知道定是陰嫚向扶蘇救自己。
「皇妹已都對我說了,一樁樁,一件件,我既知你身有絕世之才,我絕不能讓你命喪於此,你必須安然活著,繼續為天下做事。」扶蘇說著,為荊晨倒茶。
荊晨從未想過為秦做事,一直以來都是拒絕的。在海外時徐福哪次邀請他,他都是堅決拒絕,絕不改變,也絕不往其上想。現在卻又有人邀他為秦做事,邀請他的人,不是徐福那樣的人,而是英傑,而是和陰嫚一樣的人,而是和自己一樣欲想天下受好待的人。
荊晨清楚知道眼下自己是必死的,但只要同意此生為秦做事便能活命,既然扶蘇把自己帶此是經過嬴政同意,嬴政自然是有撤銷處決的決策想法。
但荊晨不是為活命而無骨氣之人,也不是背叛兄弟之人,此刻卻往為秦做事上想了,倒不是為命活,而是為天下,然他的骨氣、鐵骨錚錚,並沒有因為扶蘇這些話就答應。他還記得曾經海外幸運遇見項梁時項梁說過的話:我雖與秦亦有仇恨,又受楚王遺托繼承楚,但我今並非只有抗秦之願。七國曾戰無數,此為天下之苦,我不願見之。秦若好待土地,我甚至當為故土投之效力……
扶蘇知道自己的話還不夠,僅僅只是讓荊晨肯往為秦做事上想一想而已,繼續說道:「父皇還未立儲君,我未必一定就是。雖然我一向是眾皇子裡父皇的最大期望,但因為我持仁政,與嚴刑峻法相對,便沒有一定為儲君之必定。我邀你為秦做事,是希望你此後為我做事,助我被立儲君,我們共同為天下付力。若是你這樣的才傑死了,豈不可惜。天下正在律法的嚴苛殘酷的諸般苦楚中,已經很久了,你我此時,嚴當為了天下、為仁政獻力。」
荊晨一時沒說話,因為是深深觸進內心的動容反應。這不是沒有骨氣,也不是背叛兄弟及眾餘烈。一個仁政的天下統治,並不與本心不合,扶蘇剛好是皇子,剛好處在特殊位置,擁有這個可能。
親民、聆聽民聲的扶蘇對秦法操刀直指地說道:「秦法的錯誤在哪裡,嚴苛殘酷在哪裡。比方說,犯了秦法的人,他可能是當地有好名聲的人,生活過得勉強,人又善良,多有助人,如此之人,到頭來卻要被判刑遭法之罪,這是害理誤德。既害理誤德,也不利仁,也就阻良心。如此的法,怎能匡扶人心民心?既叫好名聲的人悲痛,怎能真正令人滿意。若不施仁政,我秦必亡!」
這些話,字字句句如浩雷擊鼓深深落在荊晨之心,一針見血的說出秦法的嚴苛殘酷,正和荊晨攜嬴陰嫚海外歸來見到的那場行刑之看法相同。
睛著眼前人,荊晨內心震撼到無以復加——眼前人是真的明白秦法的問題!秦宮這嚴刑峻法的巢穴里,除了陰嫚,還有一人為浩浩天下蒼生努力著,和自己一樣,唯卻是秦人,是嬴政的兒子,長子!
扶蘇起身至荊晨旁邊跪下作揖:「還請與我同為蒼生共事。」
荊晨下意識要把扶起來,扶蘇不肯並道:「七國曾戰無數,此為天下之苦,此苦本久矣,我不願再見天下戰火,天下不當再苦!懇請務必與我共事!」
荊晨神情複雜,對嬴陰嫚的好兄長說:「我也有此想,但改變不了秦法,也改變不了你父嬴政,是我一直得到的教訓,你應該也了解到我持有此點了,你請起來吧。」
扶蘇仍是不肯起來,反而很是激動:「你若同意,情況就絕不一樣了!以往你是在皇宮外做事,而不是在皇宮內,而皇妹是公主,並不是皇子,我卻不同。
我一生下來,名字就是父皇寄於厚望而起的,我是長子。你在皇宮裡做事,盡展手腳,事事近而非遠,怎不比在皇宮外時。
我們眾皇子,有要交政折於父皇時,父皇常唯兩本複閱,一便是我。且除了仁政,我在父皇那裡,毫無別樣不滿;除了仁政,我樣樣都令父皇贊懇。
這些是你之前絕不知道的。
之前你是絕不知道自己能被秦用,今我來邀,你也看到了,父皇閱我奏摺,同意我帶你來此,故真有可為!」
荊晨大受動容,心想大丈夫雖不情願為秦做事但絕不當對這些話視而不見,對浩浩天下的好皇子說:「你起來吧,我向來並非是人久跪之請才肯答應的這樣的人。」
如此扶蘇才起身,道:「你救了我皇妹,也是我救命恩人了。我雖是皇子,但這一跪,絕無任何不當,且代表帝國,代表全秦。」
如此重情重義、禮賢下士、有血有肉,荊晨心下為之一嘆,面上露著為難之色。
扶蘇傾訴道:「自皇妹回來後,我從皇妹那兒聽不少言,豐得其助,驚奇連連,皆合乎心懷,反覆思想,幸獲天助……想到皇妹說她是被大魚所救,我簡直都要以為真是仙人相助了,今知皇妹那些話皆是從你聽來,而知我已是與你共事了。」說到這裡,看到荊晨還在某樣艱難中陷著、又是目里憂傷,扶蘇忙關心道:「你在擔憂如何向別人交代,將如何面對他們。」
荊晨心中憂傷、茫然……
扶蘇表示明白他的感受,那是仿佛毀掉自己及以往同眾的顛覆的感受,便沉重且堅定地說了一段話:「一個成就大事的人,是不要計較別人的議論;成大事者,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因為要成就大事,不得不負荊前行。我明白賢兄的感受,因我已經受著了。」
荊晨徹底動容了,仿佛看到了高山。負荊…他輕聲張動著口,這正是自己的姓……
「而你我共有此時,我知賢兄是成大事的人,知賢兄能做到,賢兄恰恰言行舉止不出於仇恨,今有賢兄,助我於儲君,以利浩浩天下。」
扶蘇在皇宮裡並不隨波逐流,堅持仁政而不被眾看好,已經是在其所說之話的經歷中了,如同前驅先行在前的體會,今有荊晨得見,便訴說共勉。
荊晨…點了點頭。
扶蘇大喜,趕緊再寫一個奏摺準備呈給父皇。
寫時扶蘇且問:「在大殿內時,你說我父皇是殘暴的人,這話怎麼講?我父皇從未殺過功臣。呂不韋不算是功臣。」
扶蘇此問,非是不明白,而這一點,他不說,荊晨也知道。荊晨回答道:「殘暴乃在秦法。我見過許許多多殘暴的人,把東西握在手裡發揮其自己殘暴來,而秦法就是一個東西,攥在手裡發揮嚴苛殘酷,雖不殺功臣,乃為成就秦法、托住嚴苛殘酷,此不正是殘暴嗎。」
扶蘇點頭,明白說的。
大殿內,百官等得焦急。嬴政沒作什麼解釋,仍然在奏摺所帶來的不息震撼中望著殿門。
終於,扶蘇回到大殿內,旁邊跟著荊晨。滿朝即刻喧嚷起來——為何犯人鬆了綁!
嬴陰嫚心中懸著的大石放下了一半,現在只等父皇最終的意思。
而徐福徹底放心了,自己的命終於是保住了。放鬆之下,不禁不理解了,印象中荊晨絕不會為秦做事的且會比千刀萬剮還難受,這一點,整個皇宮,徐福自認沒有人比自己知道,暗想這能是真心的嗎?想到往後共同為陛下效力,徐福就有眼下不現實的感覺,想到荊晨口口聲聲陛下陛下的樣,就覺得違和,像陛下成了仙一樣的不真實,不由心想:這…這叫我如何相信啊,怕是又一個絕頂叵測的行刺計劃吧。
扶蘇又獻上了一個奏摺。
嬴政過目;不大的奏摺擋住了面容。但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奏摺合上了。滿朝剎安靜,嬴政起身高聲宣布:「朕今日赦免荊軻之子!赦免琅琊重犯!且命為朕皇兒扶蘇的隨輔!」
卻像是對空氣宣話,滿朝沒有一絲聲音,一個個呆若木雞地望著陛下。
但下一刻,滿朝譁然!異口同聲的反對!
蒙恬詫異;任囂並章邯幾人不肯。
「沒聽到嗎?我再說一遍,給我把枷鎖手腳鐐鬆開。」扶蘇展現皇子身份的聲嚴肅色,再次要求,這是面沖任囂幾人的。荊晨情緒動容,露出訝異。
蒙恬回過神來,二話不說卻給荊晨鬆開。
「這……」任囂幾人想制止,但想想,人是自己嚴刑拷打的,就是鬆開,也傷害不了誰,何況有他們幾人在。
不料鬆開後,扶蘇讓他們都出去,要單獨和荊晨說話。
任囂幾人臉色變幻,剛要張嘴,蒙恬抬手止住他們道:「我們只管出去,扶蘇殿下自有道理,而我弟蒙毅是殿下武師,殿下文武雙全,並非手無縛雞之力者。」
如此,任囂警告荊晨:「你要是敢傷殿下一根頭髮、一根汗毛!當心生不如死!」說後就都出去了。
一身束縛脫落後,荊晨渾身頓輕,而他自己確實沒有害扶蘇之心,問:「直說何意。」他觀察扶蘇,溫和的眼神、友善的態度,竟好似自己跟兄弟們與餘烈們一塊那樣。
扶蘇作揖,真摯敬重:「是肯請賢英為秦做事。」
不!荊晨直接拒絕,其實多少也猜了出來。
扶蘇知道會被如此拒絕,懇請荊晨坐下來飲茶靜聽,且聞自己進一步說明,並道自己所說的,絕對與他心思相稱,聽了後,心滿意足。
荊晨不想動秦的一針一線,這茶不喝,桌子凳子絕不碰,若非被押,也絕不多待皇宮一刻。
扶蘇顧慮地往門看了一眼,然後安心說:「你放心,此茶非皇宮用茶,而是我命人從朝歌那兒帶來的材料,是我陰嫚皇妹親手做的,是她的心意,當然,也是我的心意,凳桌也一樣,且無人坐過,現在除了你我和皇妹,沒人知道用意。」
陰嫚…這是番深深觸到荊晨內心深處的話,旋即感受到扶蘇的真摯。
並沒有把不想碰皇宮的一針一線說出,而扶蘇卻看出並早做好準備了,如此照顧到想法,人非常的包容,胸襟非常的廣闊。
荊晨動容,自己是行刺扶蘇父皇之人,扶蘇並無怨心,此刻在面前的是嬴政的長子,其平易近人,在其旁邊,如同與天下百姓待在一塊一樣,有六國百姓的感覺,不止如此,還有如親人一樣的溫柔親切。
荊晨坐了下來,但這並不是答應為秦做事,而是為見到一位英傑,他篤定扶蘇是英傑,在令人不快的秦宮,這自己的死地,自己臨死之際竟有英傑見,而覺有幸,便把扶蘇已倒好的茶拿在手裡對著飲下。
扶蘇讚賞地點了點頭,心想與皇妹的說法果然絲毫不差,進一步說明道:「我知律法嚴苛殘酷,而我持定仁政。我希望你為秦做事,並不是希望你為嚴苛殘酷效力,而是為仁政做事;並且你絕不要為嚴刑峻法加力,哪怕是一點都不要。」
扶蘇不需要說秦法的嚴苛殘酷,好像荊晨不知道一樣,而通過嬴陰嫚,已知道荊晨早對秦法的嚴苛殘酷做過種種事了。
荊晨早從嬴陰嫚口中聽說過扶蘇,曉得扶蘇和陰嫚一樣是不贊同秦法的嚴苛殘酷,而妹妹陰嫚對秦法恰恰是源系哥哥扶蘇並與共的,直言行刺之意道:「琅琊台時,我是欲復仇,回故土後則不同,我等人之行,若下一任為明君,則止。」
扶蘇表示一切想法都已知道,憂心忡忡,面露著為浩浩天下蒼生的著急,說:「你既為六國英傑,只看琅琊與蘭池便是智謀極高,更何況海外搏風打浪,又救回我皇妹,更是勇猛無雙,為天下之絕,你之不世大才,不當命終於此,該為天下繼續付力。」
「陰嫚她……」荊晨知道定是陰嫚向扶蘇救自己。
「皇妹已都對我說了,一樁樁,一件件,我既知你身有絕世之才,我絕不能讓你命喪於此,你必須安然活著,繼續為天下做事。」扶蘇說著,為荊晨倒茶。
荊晨從未想過為秦做事,一直以來都是拒絕的。在海外時徐福哪次邀請他,他都是堅決拒絕,絕不改變,也絕不往其上想。現在卻又有人邀他為秦做事,邀請他的人,不是徐福那樣的人,而是英傑,而是和陰嫚一樣的人,而是和自己一樣欲想天下受好待的人。
荊晨清楚知道眼下自己是必死的,但只要同意此生為秦做事便能活命,既然扶蘇把自己帶此是經過嬴政同意,嬴政自然是有撤銷處決的決策想法。
但荊晨不是為活命而無骨氣之人,也不是背叛兄弟之人,此刻卻往為秦做事上想了,倒不是為命活,而是為天下,然他的骨氣、鐵骨錚錚,並沒有因為扶蘇這些話就答應。他還記得曾經海外幸運遇見項梁時項梁說過的話:我雖與秦亦有仇恨,又受楚王遺托繼承楚,但我今並非只有抗秦之願。七國曾戰無數,此為天下之苦,我不願見之。秦若好待土地,我甚至當為故土投之效力……
扶蘇知道自己的話還不夠,僅僅只是讓荊晨肯往為秦做事上想一想而已,繼續說道:「父皇還未立儲君,我未必一定就是。雖然我一向是眾皇子裡父皇的最大期望,但因為我持仁政,與嚴刑峻法相對,便沒有一定為儲君之必定。我邀你為秦做事,是希望你此後為我做事,助我被立儲君,我們共同為天下付力。若是你這樣的才傑死了,豈不可惜。天下正在律法的嚴苛殘酷的諸般苦楚中,已經很久了,你我此時,嚴當為了天下、為仁政獻力。」
荊晨一時沒說話,因為是深深觸進內心的動容反應。這不是沒有骨氣,也不是背叛兄弟及眾餘烈。一個仁政的天下統治,並不與本心不合,扶蘇剛好是皇子,剛好處在特殊位置,擁有這個可能。
親民、聆聽民聲的扶蘇對秦法操刀直指地說道:「秦法的錯誤在哪裡,嚴苛殘酷在哪裡。比方說,犯了秦法的人,他可能是當地有好名聲的人,生活過得勉強,人又善良,多有助人,如此之人,到頭來卻要被判刑遭法之罪,這是害理誤德。既害理誤德,也不利仁,也就阻良心。如此的法,怎能匡扶人心民心?既叫好名聲的人悲痛,怎能真正令人滿意。若不施仁政,我秦必亡!」
這些話,字字句句如浩雷擊鼓深深落在荊晨之心,一針見血的說出秦法的嚴苛殘酷,正和荊晨攜嬴陰嫚海外歸來見到的那場行刑之看法相同。
睛著眼前人,荊晨內心震撼到無以復加——眼前人是真的明白秦法的問題!秦宮這嚴刑峻法的巢穴里,除了陰嫚,還有一人為浩浩天下蒼生努力著,和自己一樣,唯卻是秦人,是嬴政的兒子,長子!
扶蘇起身至荊晨旁邊跪下作揖:「還請與我同為蒼生共事。」
荊晨下意識要把扶起來,扶蘇不肯並道:「七國曾戰無數,此為天下之苦,此苦本久矣,我不願再見天下戰火,天下不當再苦!懇請務必與我共事!」
荊晨神情複雜,對嬴陰嫚的好兄長說:「我也有此想,但改變不了秦法,也改變不了你父嬴政,是我一直得到的教訓,你應該也了解到我持有此點了,你請起來吧。」
扶蘇仍是不肯起來,反而很是激動:「你若同意,情況就絕不一樣了!以往你是在皇宮外做事,而不是在皇宮內,而皇妹是公主,並不是皇子,我卻不同。
我一生下來,名字就是父皇寄於厚望而起的,我是長子。你在皇宮裡做事,盡展手腳,事事近而非遠,怎不比在皇宮外時。
我們眾皇子,有要交政折於父皇時,父皇常唯兩本複閱,一便是我。且除了仁政,我在父皇那裡,毫無別樣不滿;除了仁政,我樣樣都令父皇贊懇。
這些是你之前絕不知道的。
之前你是絕不知道自己能被秦用,今我來邀,你也看到了,父皇閱我奏摺,同意我帶你來此,故真有可為!」
荊晨大受動容,心想大丈夫雖不情願為秦做事但絕不當對這些話視而不見,對浩浩天下的好皇子說:「你起來吧,我向來並非是人久跪之請才肯答應的這樣的人。」
如此扶蘇才起身,道:「你救了我皇妹,也是我救命恩人了。我雖是皇子,但這一跪,絕無任何不當,且代表帝國,代表全秦。」
如此重情重義、禮賢下士、有血有肉,荊晨心下為之一嘆,面上露著為難之色。
扶蘇傾訴道:「自皇妹回來後,我從皇妹那兒聽不少言,豐得其助,驚奇連連,皆合乎心懷,反覆思想,幸獲天助……想到皇妹說她是被大魚所救,我簡直都要以為真是仙人相助了,今知皇妹那些話皆是從你聽來,而知我已是與你共事了。」說到這裡,看到荊晨還在某樣艱難中陷著、又是目里憂傷,扶蘇忙關心道:「你在擔憂如何向別人交代,將如何面對他們。」
荊晨心中憂傷、茫然……
扶蘇表示明白他的感受,那是仿佛毀掉自己及以往同眾的顛覆的感受,便沉重且堅定地說了一段話:「一個成就大事的人,是不要計較別人的議論;成大事者,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因為要成就大事,不得不負荊前行。我明白賢兄的感受,因我已經受著了。」
荊晨徹底動容了,仿佛看到了高山。負荊…他輕聲張動著口,這正是自己的姓……
「而你我共有此時,我知賢兄是成大事的人,知賢兄能做到,賢兄恰恰言行舉止不出於仇恨,今有賢兄,助我於儲君,以利浩浩天下。」
扶蘇在皇宮裡並不隨波逐流,堅持仁政而不被眾看好,已經是在其所說之話的經歷中了,如同前驅先行在前的體會,今有荊晨得見,便訴說共勉。
荊晨…點了點頭。
扶蘇大喜,趕緊再寫一個奏摺準備呈給父皇。
寫時扶蘇且問:「在大殿內時,你說我父皇是殘暴的人,這話怎麼講?我父皇從未殺過功臣。呂不韋不算是功臣。」
扶蘇此問,非是不明白,而這一點,他不說,荊晨也知道。荊晨回答道:「殘暴乃在秦法。我見過許許多多殘暴的人,把東西握在手裡發揮其自己殘暴來,而秦法就是一個東西,攥在手裡發揮嚴苛殘酷,雖不殺功臣,乃為成就秦法、托住嚴苛殘酷,此不正是殘暴嗎。」
扶蘇點頭,明白說的。
大殿內,百官等得焦急。嬴政沒作什麼解釋,仍然在奏摺所帶來的不息震撼中望著殿門。
終於,扶蘇回到大殿內,旁邊跟著荊晨。滿朝即刻喧嚷起來——為何犯人鬆了綁!
嬴陰嫚心中懸著的大石放下了一半,現在只等父皇最終的意思。
而徐福徹底放心了,自己的命終於是保住了。放鬆之下,不禁不理解了,印象中荊晨絕不會為秦做事的且會比千刀萬剮還難受,這一點,整個皇宮,徐福自認沒有人比自己知道,暗想這能是真心的嗎?想到往後共同為陛下效力,徐福就有眼下不現實的感覺,想到荊晨口口聲聲陛下陛下的樣,就覺得違和,像陛下成了仙一樣的不真實,不由心想:這…這叫我如何相信啊,怕是又一個絕頂叵測的行刺計劃吧。
扶蘇又獻上了一個奏摺。
嬴政過目;不大的奏摺擋住了面容。但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奏摺合上了。滿朝剎安靜,嬴政起身高聲宣布:「朕今日赦免荊軻之子!赦免琅琊重犯!且命為朕皇兒扶蘇的隨輔!」
卻像是對空氣宣話,滿朝沒有一絲聲音,一個個呆若木雞地望著陛下。
但下一刻,滿朝譁然!異口同聲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