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險境
這是個不知姓名的故事,我姑且將其取名為《異世代仙俠紀事》,也不知是否妥帖。
它發生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卻又充滿奇幻,仿佛兩個陌生的世界,但其實是同一個世界的一體兩面。這兩個世界曾經交融在一起,然後不可避免地分離,最後又不可預料地碰撞。
誰催動了這個碰撞的發生?陳湘韻?蘇薈?安汭?張少齡?或許誰也不是。
故事發生的時候,一場災難將至,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便見的是暗流涌動、風雲際會、戰火紛飛,到最後又回歸一場平靜。
這是一個壯烈的故事,不知何年何月發生,不在何地何處演變。它只是某個痴人的夢中囈語,瘋言瘋話。
你想知道故事的究竟?且聽我慢慢說來。
這篇故事很長,若要說起,還得從一個小山村開始。
……
晴日高天,萬里空闊,有飛鳥翔集,翠竹依依,清水流脫。
陳家村坐落在一脈青凸綠聳之中,與山川秀麗,物候新奇為伴;若放在千百年前戰亂時代,這是避世就閒的好去處,但世道不同了,而今科技發達,經濟飛升,早是安逸太平之世,身在山溝溝里不僅交通不便,而且容易至於窮困潦倒的地步,若要賺錢,便要到遙遠的異水他鄉去,與家人常年分別。
所以近幾年來,陳家村的人越來越少,剩下只還二十幾戶人家。
故事便是這裡開始,從這簡單二十戶里的一家開始……
這一年春月時,流感又來了,恰如往常。村裡的人們並不在意,依然正常的過活,而今醫藥發達,病痛哪兒還有這麼嚇人?病了也不過是打幾天針吃幾服藥,總能好的。
但有些身體孱弱的老人不同,村頭家陳老頭便在前兩天得病死了。他的兒女紛紛回來操辦喪事,辦的十分隆重,不僅買了副好棺材,還請了樂隊天天奏樂訴情,更重要的是花重金請了一位道長,揚言是要為老父親送行。
二兒子有不同意見,他是一名知識分子,有自己的看法,當日裡便與道長辯論道:「這人各有命,死了自然入土,怎麼還需要做法呢?」
老道長卻說道:「老人家是病死的,並非壽終正寢,黃泉路上恐有不順啊。」
二兒子笑了笑,鄙夷道:「死了就是天命到了,什麼壽終正寢,難道那閻王爺的生死簿上還能少畫這一筆?」
老道長道:「你說對了,天上有知而地下有所不知,正是命數未了進不得鬼門關,才需要我來做法叩開關門讓老人家順利進去。」
二兒子還想辯論,卻被老大一把拉住了。這人是老大請來的,花了許多錢,而且他心裡信這些,容不得有人詆毀,便說到:「別再說了,你難道想老爹成孤魂野鬼?」
老二不好爭辯,便不說話了。老三是一名女子,從來就人微言輕,這裡也不說話,任由大哥安排。
道長進了屋裡,對著靈位一通納拜,然後便端坐如屍,有模有樣的做起法來。
這時候樂隊也挺了,村子裡得到了少許的安靜。附近家的王婆得空罵了句:「吵吵吵,吵的不嫌煩?!」卻也沒人聽見。
村口,一個破衣爛衫的乞丐,抗著拐杖,提著酒壺,自娛自樂地唱著歌走了進來,只聽其唱道:「莫說老鍾閒人,壺中無酒心中悶;此悶更比萬愁苦,可憐萬年一竿身。」悶了口酒,又轉了調調,唱到:「世上鬼魂何處尋,蒼天作蓋地作墳;小鬼淒淒長哭泣,大鬼嫉嫉又害人;晝日當然見不得,夜晚方才顯真身;勸爾莫作虧心事,善惡到頭終有分。」此人正是流轉於各個村子的乞丐,人喚「破料鍾」,近幾日賴在陳家村。
……
那道長坐了一會兒,也不知做沒做法,站起來時,老大便殷勤地上前問道:「道長,你看還有什麼需要安排的?」
道長擺了擺手,道:「布置並無不妥,只是老人家塵念未了,陰魂未定,仍在棺外啊。」
此言一出,靈堂眾人俱是一驚,都紛紛坐遠了許多。
道長卻很淡定,說到:「你去拿些白米來,我簡單施一法術,令老人家塵念斷絕,安然魂歸。」
老大照做拿來白米一袋,道長將白米在棺槨周圍撒了,搖著鈴兒,舉著桃木劍,一跳一跳地繞著轉圈,口裡念念有詞,沒人聽得懂說的是什麼。道長轉了數圈,忽然在棺槨前站定,大喝一聲,雙手猛拍過去,只聽「嘭」地一聲,倏而一陣白煙升起,隨風消散。
四下大驚,陳家老大連忙上前問道:「發生什麼事兒了?」
道長依然鎮定,說到:「此魂已安然入棺,不必擔心,操辦喪事即可。」
老大聽聞大喜,口中道謝,手裡已拿出幾張紅票子來。道長推開,道:「誒,我等行事不為錢財,陳先生多禮啦。」
老大執意要給,道長見推脫不得,只好收了錢財,說到:「這錢就當是對濟世救人者的資助,算是陳先生的功德一件了。」
二人皆笑,相談著出了門。裡面的鄰里鄉親這時候才敢說話,都贊這道長是有本事的真人,唯有陳家二兒子依然不屑。
後來陳家操辦喪事,處處都還由道長把持。出殯前一天,道長突然說道:「不好啊陳先生,這日子與老先生生辰犯沖,不好下葬啊。」
「這……道長,這可是你算得時間啊。」
「時間是我算得不假,可那是萬萬不得已之選啊,晚了老先生怨念難消,早了恐下葬時做法難成,所以才挑的這個日子,沒曾想那日是陰日,老先生生時為老陽之日,這有所忌諱啊。」
「道長,應該不成大問題吧。」
「誒,就怕老先生心中怨恨,化為惡鬼,難以超生啊。」
「這……那你說說該怎麼解?」
「我所了解,陳老先生一生窮困潦倒,吃了不少苦頭,這可能是其怨念之一,若有兩萬元現金用以做法,恐怕可以消除老先生之怨念,轉禍為福啊。」
「這……要兩萬塊……」老大思忖著,說到:「要不道長,還是算了吧,就明日準時下葬,老先生應該不會有怨念的。」
它發生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卻又充滿奇幻,仿佛兩個陌生的世界,但其實是同一個世界的一體兩面。這兩個世界曾經交融在一起,然後不可避免地分離,最後又不可預料地碰撞。
誰催動了這個碰撞的發生?陳湘韻?蘇薈?安汭?張少齡?或許誰也不是。
故事發生的時候,一場災難將至,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便見的是暗流涌動、風雲際會、戰火紛飛,到最後又回歸一場平靜。
這是一個壯烈的故事,不知何年何月發生,不在何地何處演變。它只是某個痴人的夢中囈語,瘋言瘋話。
你想知道故事的究竟?且聽我慢慢說來。
這篇故事很長,若要說起,還得從一個小山村開始。
……
晴日高天,萬里空闊,有飛鳥翔集,翠竹依依,清水流脫。
陳家村坐落在一脈青凸綠聳之中,與山川秀麗,物候新奇為伴;若放在千百年前戰亂時代,這是避世就閒的好去處,但世道不同了,而今科技發達,經濟飛升,早是安逸太平之世,身在山溝溝里不僅交通不便,而且容易至於窮困潦倒的地步,若要賺錢,便要到遙遠的異水他鄉去,與家人常年分別。
所以近幾年來,陳家村的人越來越少,剩下只還二十幾戶人家。
故事便是這裡開始,從這簡單二十戶里的一家開始……
這一年春月時,流感又來了,恰如往常。村裡的人們並不在意,依然正常的過活,而今醫藥發達,病痛哪兒還有這麼嚇人?病了也不過是打幾天針吃幾服藥,總能好的。
但有些身體孱弱的老人不同,村頭家陳老頭便在前兩天得病死了。他的兒女紛紛回來操辦喪事,辦的十分隆重,不僅買了副好棺材,還請了樂隊天天奏樂訴情,更重要的是花重金請了一位道長,揚言是要為老父親送行。
二兒子有不同意見,他是一名知識分子,有自己的看法,當日裡便與道長辯論道:「這人各有命,死了自然入土,怎麼還需要做法呢?」
老道長卻說道:「老人家是病死的,並非壽終正寢,黃泉路上恐有不順啊。」
二兒子笑了笑,鄙夷道:「死了就是天命到了,什麼壽終正寢,難道那閻王爺的生死簿上還能少畫這一筆?」
老道長道:「你說對了,天上有知而地下有所不知,正是命數未了進不得鬼門關,才需要我來做法叩開關門讓老人家順利進去。」
二兒子還想辯論,卻被老大一把拉住了。這人是老大請來的,花了許多錢,而且他心裡信這些,容不得有人詆毀,便說到:「別再說了,你難道想老爹成孤魂野鬼?」
老二不好爭辯,便不說話了。老三是一名女子,從來就人微言輕,這裡也不說話,任由大哥安排。
道長進了屋裡,對著靈位一通納拜,然後便端坐如屍,有模有樣的做起法來。
這時候樂隊也挺了,村子裡得到了少許的安靜。附近家的王婆得空罵了句:「吵吵吵,吵的不嫌煩?!」卻也沒人聽見。
村口,一個破衣爛衫的乞丐,抗著拐杖,提著酒壺,自娛自樂地唱著歌走了進來,只聽其唱道:「莫說老鍾閒人,壺中無酒心中悶;此悶更比萬愁苦,可憐萬年一竿身。」悶了口酒,又轉了調調,唱到:「世上鬼魂何處尋,蒼天作蓋地作墳;小鬼淒淒長哭泣,大鬼嫉嫉又害人;晝日當然見不得,夜晚方才顯真身;勸爾莫作虧心事,善惡到頭終有分。」此人正是流轉於各個村子的乞丐,人喚「破料鍾」,近幾日賴在陳家村。
……
那道長坐了一會兒,也不知做沒做法,站起來時,老大便殷勤地上前問道:「道長,你看還有什麼需要安排的?」
道長擺了擺手,道:「布置並無不妥,只是老人家塵念未了,陰魂未定,仍在棺外啊。」
此言一出,靈堂眾人俱是一驚,都紛紛坐遠了許多。
道長卻很淡定,說到:「你去拿些白米來,我簡單施一法術,令老人家塵念斷絕,安然魂歸。」
老大照做拿來白米一袋,道長將白米在棺槨周圍撒了,搖著鈴兒,舉著桃木劍,一跳一跳地繞著轉圈,口裡念念有詞,沒人聽得懂說的是什麼。道長轉了數圈,忽然在棺槨前站定,大喝一聲,雙手猛拍過去,只聽「嘭」地一聲,倏而一陣白煙升起,隨風消散。
四下大驚,陳家老大連忙上前問道:「發生什麼事兒了?」
道長依然鎮定,說到:「此魂已安然入棺,不必擔心,操辦喪事即可。」
老大聽聞大喜,口中道謝,手裡已拿出幾張紅票子來。道長推開,道:「誒,我等行事不為錢財,陳先生多禮啦。」
老大執意要給,道長見推脫不得,只好收了錢財,說到:「這錢就當是對濟世救人者的資助,算是陳先生的功德一件了。」
二人皆笑,相談著出了門。裡面的鄰里鄉親這時候才敢說話,都贊這道長是有本事的真人,唯有陳家二兒子依然不屑。
後來陳家操辦喪事,處處都還由道長把持。出殯前一天,道長突然說道:「不好啊陳先生,這日子與老先生生辰犯沖,不好下葬啊。」
「這……道長,這可是你算得時間啊。」
「時間是我算得不假,可那是萬萬不得已之選啊,晚了老先生怨念難消,早了恐下葬時做法難成,所以才挑的這個日子,沒曾想那日是陰日,老先生生時為老陽之日,這有所忌諱啊。」
「道長,應該不成大問題吧。」
「誒,就怕老先生心中怨恨,化為惡鬼,難以超生啊。」
「這……那你說說該怎麼解?」
「我所了解,陳老先生一生窮困潦倒,吃了不少苦頭,這可能是其怨念之一,若有兩萬元現金用以做法,恐怕可以消除老先生之怨念,轉禍為福啊。」
「這……要兩萬塊……」老大思忖著,說到:「要不道長,還是算了吧,就明日準時下葬,老先生應該不會有怨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