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定遠之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於已經是酉時了,整個城市都被籠罩在夜色之中。

  而鄭縣縣城在陳封之前的改造中,地形也變得有些複雜,若沒有人幫忙帶路,是很難在城中找到一條通往城內的道路的。

  而夜色的籠罩更是讓城內變成了一個迷宮,若非皇甫嵩的大軍現在有著張遼在前方帶路,或許皇甫嵩的部隊在城內也要拖延上一段時間。

  不過,陳封在布置鄭縣縣城防務的時候,張遼也是一旁幫忙張羅。

  因此雖然天色較晚,但張遼和他的部下依然能在夜色之中為皇甫嵩的軍隊找到一條前往城內的路徑。

  很快,在張遼的指引下,皇甫嵩就抵達了先前張繡軍主力匯聚的廣場之上。

  在這裡,雖然張繡已經給士兵們說清了是非,並盡力讓部隊脫離混亂。

  但在這片黑暗之中,許多士兵都已經是伸手不見五指,再加上先前被人偷襲的經歷,讓這些士兵大多失去了安全感以及與上級將領的聯繫。

  直到皇甫嵩帶著支援的一萬多部隊趕到廣場東邊的時候,張繡最終也只是重新聚攏了大概五千多士兵,其他的士兵則依然沒有能夠回歸建制,讓張繡難以進行指揮。

  若張繡在後續的戰鬥中將這些亂軍混入隊伍之中,不僅難以提升張繡部的戰鬥力不說,還很有可能會令張繡部在戰鬥中因為這些亂軍的崩潰而引起連鎖反應。

  如此嚴重的後果讓張繡也不得不放棄這些還沒有恢復的亂兵,只能用手中的部隊去與前來支援陳封的部隊進行交戰。

  然而,當張繡發現黑壓壓的敵人出現在自己身前,並且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時候,張繡的心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尤其是這支部隊出現的方向正是他來時的方向,這不僅意味著張繡軍的後路已經被包抄了,更意味著張繡留在城外的傷兵很可能也被眼前的部隊給擊潰了。

  這般思考之下,張繡部幾乎就不可能再有援軍抵達。

  即使將城內進攻其他方向的部隊調回本部,張繡也沒有把握能帶著如此多疲勞之兵,衝破敵人的包圍,然後在敵人的追殺中逃出生天。

  就在張繡的臉色不斷變化的同時,他身邊一直跟隨張繡的謀士,也是先前幫助張繡起家的好友,也不禁規勸道:

  「張將軍,敵軍勢大,我們此戰多半是要敗了。既然這般,我們不妨主動投誠,或許還能與敵人談出一個不錯的條件。」

  楊定遠的話語讓張繡也回過神來,急切道:

  「定遠,你這是何意?未戰先怯,乃是兵家大忌啊!」

  楊定遠卻是苦笑著望向了自己部隊東邊那一直在出現的黑影,曰:

  「張將軍,並非是我膽怯,而是眼前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即使我們拼死一戰,多半也是死路一條。既然如此,我們何不直接投靠朝廷,隨後爭取一個有利條件呢?」

  楊定遠說到這裡,也是解釋起他如此思考的原因:

  「當今朝廷兵力不多,就眼前這些部隊,很可能也是長安守軍想,現在也只是冒險一搏罷了。若是他們要吃下我們,定然也要承受我軍的反撲,隨後會受到不小的損失。「

  「而即使朝廷滅掉我軍,他們後續依然要面對近十萬大軍的圍攻。在如此龐大的壓力之下,朝廷自然不會希望手中的力量被過多削弱。而我們如果主動投靠,便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將會成為朝堂眼中的典型。」

  「並且我們主動投靠對朝廷也有不小的好處。其一,朝廷可以避免我們反撲造成的傷害,其二,我們歸降之後,理論上也可以成為朝廷的援兵,增加朝廷的勢力。其三,我們的投靠可以作為一個範例,讓楊定,董承等人明白歸降也未嘗不可。」

  「有這三點存在,我想我們投誠朝廷非但不會拒絕,反而要對我們大加封賞才是。」

  「若將軍信任於我,可親自帶領大軍做出決一死戰的模樣,然後再由我親自前去朝廷大軍之中,與其中大將商量一番議和,不知將軍可否願意?」

  楊定遠的話語讓張繡陷入了深思,不得不說,楊定遠的思路是張繡先前萬萬沒有想到過的。

  畢竟先前的張繡可謂是意氣風發,他手中的這三萬多部隊,即使放在反長安的臨時聯盟之中,也是排名第一的精銳部隊。

  當時的張繡自然是想著攻破長安,後續什麼榮譽,金錢自然是任由他索取。

  但現在兵敗在即,張繡也終於是放下了心中的那些痴念,開始思考起後路。


  不用懷疑的一點是,如果他真的要拼死反抗的話,朝廷方面絕對不會給他一條活路。

  而他帶著殘兵敗將也很難在夜色之中在朝廷大軍的包圍之下突破出去,其結局自然也是死路一條。

  就算他僥倖突破了重圍,但對於張繡而言也並非就是一件好事。

  兵力大幅度衰減的張繡軍能在董卓舊部聯盟之中受到什麼待遇,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可別以為弘農城的聯軍是就是萬事一心了,他們分別出自不同將領的部隊,原先在董卓麾下說不定就有一些貓膩。

  現在壓在上頭的董卓和各大將死了,這些下級的部下們能聚在一起反抗長安,一來是考慮自己的後路,不希望將性命放在別人的仁慈心上。

  二來嘛,這些聚集起來的將領們大多心中存在不小的野心,否則他們也不會聯合起來,試圖攻破長安搶奪天子了。

  其中,年輕氣盛的張繡更是非常囂張,即使在弘農聯軍中也稱得上是惹人現眼,在弘農城中張繡就時常表示他攻下長安後,要怎麼怎麼樣,如此行徑也在暗中得罪了不少人。

  若非張繡軍兵強馬壯,或許張繡早就被其他小勢力的不滿給吞噬了。

  而他如果僥倖突圍成功,憑藉現在的殘兵敗將,回到弘農城中怕是遲早要被人清算。

  一想到要被自己瞧不起的小嘍嘍們清算,張繡就感到了萬分不甘。

  反觀楊定遠的提議,無疑就非常有建設性。

  只是投靠朝廷而已,張繡至少能保住性命,或許在長安局勢危急的時候,張繡還能重新獲得帶兵的機會呢。

  更別說投靠了朝廷後,他張繡也算是有了官身,後續做什麼事情也將有著朝廷照應,也就不用像先前那般在弘農城中受人掣肘了。

  當然,不管張繡心思幾何,他投降後的待遇問題,也絕不是皇甫嵩和王允兩人就可以輕易決定了。

  第一個投靠的反賊自然典型,但問題是張繡軍也給幫助長安的陳封部和呂布部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若是長安想要寬恕張繡的話,還要看陳封和呂布的意見如何,以及朝廷中的那些大臣的意見如何。

  可別小瞧的那些大臣,雖然他們現在都非常聽王允和皇甫嵩的話,但他們的身後大多有著在地方上雄霸一方的世家作為後盾。

  即使王允再看他們不爽,王允也很難對這些大臣做些什麼。

  說到底,王允殺董卓最大的願景,還是想要長安城恢復安定,讓漢室恢復威嚴。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王允也不得不承認,光靠他已然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只有讓天下世家們重新認可朝廷,得到了這些地頭蛇的支持後,長安城中的天子和朝堂或許才能擁有一定的權力。

  後續中興大漢,才不會是一個鏡花水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