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菜市口斬真韃子
儘管洪水抵達臨清城之前,朱慈烺派出大量騎士沿街示警,通知百姓避難。
然而,玉帶城有七八條大街,上百條小巷子,實在太大了。僅提前半個時辰通知,難免有所遺漏。
等到洪水灌入城中,沿大街湧進民宅,很多人已經來不及撤退。
經過事後清點,僅臨清一城,不幸溺死的百姓就多達好幾百人。
其中,大部分是捨不得家當的老者,一些不信邪的二愣子,還有一些足不出戶,沒能及時收到消息的宅男宅女。
據陳子龍啟稟,張秋等沿河市鎮也很類似,總有叫了也不跑的人。全部死難者加起來,應該有兩三千之數。
至於洪災造成的房屋和財物損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難以估算。
放水是為了打仗,打仗是為了避免敗亡,再重來一次,朱慈烺也只能這樣選擇。
但事後賑災是朝廷的分內之事,身為大明太子,朱慈烺覺得自己不能推脫。
可如今全軍兩萬多人,人吃馬嚼,每天的開銷都很大。
後勤參贊程正葵多次啟奏,十七萬兩軍餉只夠用三個月,省著花最多四個月,在找到能安心收稅的地盤之前,必須勤儉節約,不能大手大腳。
所以,這批賑災銀只能落在八旗俘虜的頭上,不能全埋了。
鑑於真韃子太招人痛恨,每天都會莫名其妙死上幾個,還是儘快處理為妙。
於是,朱慈烺找來方以智、程正葵、凌駉和陳子龍四人,讓他們分別代表三法司和兵部,按「五殺一不殺」的原則,儘快公審。
陳子龍覺得公審這個主意不錯。
就在兩年前,清軍一次性屠了臨清八十萬百姓,罪孽太深了。
城內家家都有人死在八旗兵手上,戶戶都與清軍有著血海深仇。
「曾入關劫掠者,殺」這一條,很合臨清百姓的胃口。看到仇人死在眼前,因放水淹城而產生的抱怨,應該能抵消不少。
凌駉問道:「剩下的人呢?殿下是不是打算……等韃子交了贖金後撕票,再坑韃子一筆?」
「不不不,既然收了贖金,咱們就得放人,怎麼能撕票呢?」
朱慈烺提醒凌駉,前幾天下令誅殺兩白旗,痛打兩紅旗,優待正藍旗,就是想讓八旗自己起內訌。
若不將一批真韃子放回去傳播,就成了演戲給瞎子看,達不到效果了。
豪格打仗很厲害,他一個人的作用,超過兩三百個真韃。
為了激多爾袞三兄弟對付他,放一批沒血債的八旗兵回去,是值得的。
再說了,石廷柱答應為每個真韃出價一百兩,每個假韃出價二十兩,挺大方的。做生意,可不能坑大方的主顧。
說著,朱慈烺又嘆道:「做生意嘛,講究長做長有。這次咱們收錢撕票,下次就沒有生意可以做了。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啊!」
方、程、凌、陳四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很快就理解了太子的意圖。
清軍說起來很厲害,實則依仗漢蒙八旗而已,真正的滿八旗並不占多數。有人估算過,滿八旗的旗丁總數不足十萬,是很稀少的。
八旗之中,又以努爾哈赤親領的兩黃旗最為龐大,正黃旗45個牛錄,鑲黃旗20個牛錄,共計65個牛錄。
後來,努爾哈赤病死,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瓜分了兩黃旗,改為兩白旗。也就是說,三個人加起來還是65個牛錄。
多爾袞自領25個,麾下直領旗丁才7500人左右。
臨清之戰一次性消滅兩白旗兩百餘人,夠這三兄弟心痛的了。
只要明軍持之以恆地誅殺兩白旗,少殺正藍旗,兩白旗必定衰落。為了補充實力,多爾袞遲早忍不住對豪格、阿巴泰動手。
這是詭計,也是陽謀。
除非幾個旗主大公無私,肯補償一些牛錄給多爾袞,否則很難破解。
第二天,士兵們在菜市口搭起一個高台,四人端坐檯上,公開審判此戰所有俘虜。
方、程二人吸取滄州公審的教訓,將相同罪行的五十人分為一隊,統一宣讀罪狀和處罰。
每宣判一次死罪,就讓五十個劊子手當街處決,絕不拖延。
臨清百姓對韃子本就恨得牙痒痒,看到八旗兵成排成列地跪在菜市口,個個嚇得屎尿流出褲襠,心頭均湧起說不出的痛快。
「殺得好,殺得好!」
「殿下給臨清八十萬亡魂報仇,積大德了呀!」
「打韃子,太子殿下是真行呀,可不是打麻匪那一套。」
每當處決一批死囚,台下百姓便一擁而上,手腳齊出搶奪滾下高台的首級。
為了搶奪一顆人頭,有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打了好幾架。
大家都說,僅處死一半真韃,未免有點太可惜。
要知道,為了祭奠清軍屠城時死去的親人,很多人願意高價購買一顆首級。
其中,真韃頭顱是街邊黑市的搶手貨,價格高達十兩銀子一顆,而且供不應求,有多少都賣光。
很多人搶不到真韃的首級,只能退而求其次,以500文一顆求購假韃首級。
朱慈烺聽說真韃首級在黑市越炒越貴,感覺錯失了一次絕好商機,惋惜得自拍大腿。
這玩意,應該留著自己賣呀!
公審處死了三百多個真韃,光人頭就能賣三千多兩,夠撫恤很多百姓了。
想到人頭也能傳播疫病,朱慈烺下令拉一車石灰到菜市口,免費發給搶到頭顱的幸運兒。
一番鬧哄哄下來,全城沉浸在大仇得報的痛快之中,之前對太子的怨言,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次洪水淹得值了。
-----------------
公審之後的第二天,倖存的八旗俘虜再次被帶到城外。
趙大勇知道這些真韃是沒那麼壞的部分,有些才第一次上戰場,明顯客氣了一些。
他告訴俘虜們,挖這個大坑是為了掩埋淹死的清軍,免得傳播瘟疫。
太子殿下打算在上面立一些木碑,刻上死者的名字,好讓多爾袞得知手下葬於此處。
趙大勇道:「老子可不太樂意給他們立碑。所以,你們若還不肯動手挖,老子就將屍首全扔在野地里,讓野狗叼去吃了算了。」
(本卷完)
然而,玉帶城有七八條大街,上百條小巷子,實在太大了。僅提前半個時辰通知,難免有所遺漏。
等到洪水灌入城中,沿大街湧進民宅,很多人已經來不及撤退。
經過事後清點,僅臨清一城,不幸溺死的百姓就多達好幾百人。
其中,大部分是捨不得家當的老者,一些不信邪的二愣子,還有一些足不出戶,沒能及時收到消息的宅男宅女。
據陳子龍啟稟,張秋等沿河市鎮也很類似,總有叫了也不跑的人。全部死難者加起來,應該有兩三千之數。
至於洪災造成的房屋和財物損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難以估算。
放水是為了打仗,打仗是為了避免敗亡,再重來一次,朱慈烺也只能這樣選擇。
但事後賑災是朝廷的分內之事,身為大明太子,朱慈烺覺得自己不能推脫。
可如今全軍兩萬多人,人吃馬嚼,每天的開銷都很大。
後勤參贊程正葵多次啟奏,十七萬兩軍餉只夠用三個月,省著花最多四個月,在找到能安心收稅的地盤之前,必須勤儉節約,不能大手大腳。
所以,這批賑災銀只能落在八旗俘虜的頭上,不能全埋了。
鑑於真韃子太招人痛恨,每天都會莫名其妙死上幾個,還是儘快處理為妙。
於是,朱慈烺找來方以智、程正葵、凌駉和陳子龍四人,讓他們分別代表三法司和兵部,按「五殺一不殺」的原則,儘快公審。
陳子龍覺得公審這個主意不錯。
就在兩年前,清軍一次性屠了臨清八十萬百姓,罪孽太深了。
城內家家都有人死在八旗兵手上,戶戶都與清軍有著血海深仇。
「曾入關劫掠者,殺」這一條,很合臨清百姓的胃口。看到仇人死在眼前,因放水淹城而產生的抱怨,應該能抵消不少。
凌駉問道:「剩下的人呢?殿下是不是打算……等韃子交了贖金後撕票,再坑韃子一筆?」
「不不不,既然收了贖金,咱們就得放人,怎麼能撕票呢?」
朱慈烺提醒凌駉,前幾天下令誅殺兩白旗,痛打兩紅旗,優待正藍旗,就是想讓八旗自己起內訌。
若不將一批真韃子放回去傳播,就成了演戲給瞎子看,達不到效果了。
豪格打仗很厲害,他一個人的作用,超過兩三百個真韃。
為了激多爾袞三兄弟對付他,放一批沒血債的八旗兵回去,是值得的。
再說了,石廷柱答應為每個真韃出價一百兩,每個假韃出價二十兩,挺大方的。做生意,可不能坑大方的主顧。
說著,朱慈烺又嘆道:「做生意嘛,講究長做長有。這次咱們收錢撕票,下次就沒有生意可以做了。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啊!」
方、程、凌、陳四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很快就理解了太子的意圖。
清軍說起來很厲害,實則依仗漢蒙八旗而已,真正的滿八旗並不占多數。有人估算過,滿八旗的旗丁總數不足十萬,是很稀少的。
八旗之中,又以努爾哈赤親領的兩黃旗最為龐大,正黃旗45個牛錄,鑲黃旗20個牛錄,共計65個牛錄。
後來,努爾哈赤病死,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瓜分了兩黃旗,改為兩白旗。也就是說,三個人加起來還是65個牛錄。
多爾袞自領25個,麾下直領旗丁才7500人左右。
臨清之戰一次性消滅兩白旗兩百餘人,夠這三兄弟心痛的了。
只要明軍持之以恆地誅殺兩白旗,少殺正藍旗,兩白旗必定衰落。為了補充實力,多爾袞遲早忍不住對豪格、阿巴泰動手。
這是詭計,也是陽謀。
除非幾個旗主大公無私,肯補償一些牛錄給多爾袞,否則很難破解。
第二天,士兵們在菜市口搭起一個高台,四人端坐檯上,公開審判此戰所有俘虜。
方、程二人吸取滄州公審的教訓,將相同罪行的五十人分為一隊,統一宣讀罪狀和處罰。
每宣判一次死罪,就讓五十個劊子手當街處決,絕不拖延。
臨清百姓對韃子本就恨得牙痒痒,看到八旗兵成排成列地跪在菜市口,個個嚇得屎尿流出褲襠,心頭均湧起說不出的痛快。
「殺得好,殺得好!」
「殿下給臨清八十萬亡魂報仇,積大德了呀!」
「打韃子,太子殿下是真行呀,可不是打麻匪那一套。」
每當處決一批死囚,台下百姓便一擁而上,手腳齊出搶奪滾下高台的首級。
為了搶奪一顆人頭,有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打了好幾架。
大家都說,僅處死一半真韃,未免有點太可惜。
要知道,為了祭奠清軍屠城時死去的親人,很多人願意高價購買一顆首級。
其中,真韃頭顱是街邊黑市的搶手貨,價格高達十兩銀子一顆,而且供不應求,有多少都賣光。
很多人搶不到真韃的首級,只能退而求其次,以500文一顆求購假韃首級。
朱慈烺聽說真韃首級在黑市越炒越貴,感覺錯失了一次絕好商機,惋惜得自拍大腿。
這玩意,應該留著自己賣呀!
公審處死了三百多個真韃,光人頭就能賣三千多兩,夠撫恤很多百姓了。
想到人頭也能傳播疫病,朱慈烺下令拉一車石灰到菜市口,免費發給搶到頭顱的幸運兒。
一番鬧哄哄下來,全城沉浸在大仇得報的痛快之中,之前對太子的怨言,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次洪水淹得值了。
-----------------
公審之後的第二天,倖存的八旗俘虜再次被帶到城外。
趙大勇知道這些真韃是沒那麼壞的部分,有些才第一次上戰場,明顯客氣了一些。
他告訴俘虜們,挖這個大坑是為了掩埋淹死的清軍,免得傳播瘟疫。
太子殿下打算在上面立一些木碑,刻上死者的名字,好讓多爾袞得知手下葬於此處。
趙大勇道:「老子可不太樂意給他們立碑。所以,你們若還不肯動手挖,老子就將屍首全扔在野地里,讓野狗叼去吃了算了。」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