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兗州,我要定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4章 兗州,我要定了!

  五月,安次大營。

  大帳內,呂范神情憂愁,說道:一「據鍾君遣人來報,今歲並、雍二州已經三月無雨,二州諸郡大旱,作物減產,乃至歉收。故大軍若繼續征伐幽州,恐糧草難以如期運抵,需多由幽州供給。」

  「而幽州同樣是七十餘日無雨,各郡或多或少缺糧。加之薊縣府庫三百多萬石糧草盡數被運往易京,故今幽州已無餘糧,牧伯言他將盡力徵集兵糧。」

  春雨的推遲,雖讓張虞輕易通行北古口,但隨之而來便是嚴重的旱情。

  今旱情不僅存在於幽州,而是遍布整個中原,從十幾、二十天,持續到七、

  八十天,缺之河流灌溉的農田,將會大幅度減產。

  作物的減產將會直接影響到軍事,鍾見並、雍二州持續性乾旱,不得不告知張虞,以便張虞看能否就食幽州。而不料幽州與山西二州一樣,同樣是乾旱減產。

  張虞眉頭微皺,說道:「今軍中糧草能撐多少天?」

  在薊縣整兵半月,張虞探聽到公孫瓚的動向之後,便率兵渡過清泉河,

  南下至安次,隔易水而望燕南界。

  「半月!」

  呂范說道:「劉幽州盡力徵集糧草,應該能維續數月,但具體能籌集多少,范不敢斷言。以今形勢之見,君侯需速破公孫瓚。而莫能速破公孫瓚,

  則要早作退兵打算!」

  張虞心中雖說煩悶,但依舊是平淡頜首,表示了解今下形勢。

  張虞自我斟酌少許,看向帳中文武,問道:「今天大旱為天災,而非人禍,故不知諸位有何見解?」

  趙咨率先開口,說道:「君侯出兵幽州,一為征討公孫瓚,二為屯兵於幽燕。今已表舉閻、祖二君坐鎮燕北,又挫敗公孫瓚兵馬,席捲幽州五郡,

  故咨以為事已濟也!」

  「眼下河北大旱,糧草匱乏難給,府庫無餘糧,而大事已成。故不如率車撤回并州,待來年再謀河北之事。」

  「撤軍嗎?」

  張虞有所猶豫,繼續看向郭圖、荀攸、賈翊等人。

  荀攸眉說道:「公孫瓚屯糧三百萬石,足以與我軍相持兩年,我軍不宜與之久耗,故呂君所言有理,要麼早破公孫瓚,要麼按時撤軍!」

  「而以攸之見,公孫瓚立基於易京,外有溝壑,內為重樓,其若兵敗於燕南,當會避難入易京,故是為不可速勝之地。」

  「且今公孫勢弱,而公孫與袁氏互盟,二者相恃為強。我軍急取公孫,

  則袁氏必會出兵援之,不如緩軍以待生變。故以今之勢,攸以為君侯可撤軍矣!」

  張虞說道:「公孫瓚手中尚有數萬兵馬,我恐率兵撤離,幽州形勢將會生變。」

  「君侯之憂不無道理!」

  賈翊授須而笑,說道:「君侯何不如在撤軍前,率部挫敗公孫瓚,令公孫瓚不敢貿然復犯幽州。」

  「賈君高見!」

  郭圖說道:!「公孫瓚無遠謀,其人恃勇鬥狠,性情驕縱。不妨驕其心,

  誘其出兵。」

  「計從何出?」張虞問道。

  賈翊笑了笑,說道:「君侯何不如從糧草下手!」

  「賈君多智!」

  荀攸瞬間明白賈翊之意,笑道:「今天下大旱,眾人盡知。而公孫瓚搬空幽州兵糧,故他更知我軍之窘境。如其意,順其心,君侯將能大勝!」

  「糧草?」

  見荀、賈二人講得雲遮霧繞,郭圖心中暗暗叫苦,這兩人鬼主意是真多,自己已是跟不上節奏,得虧君侯器重他,要不然早讓荀攸、賈翊二人爬到他頭上去。

  郭圖絞盡腦汁,終漸領心得,說道:「今既欲以糧草匱乏而誘公孫瓚出兵,君侯不如遣公孫瓚故吏投敵,令其將消息透露於公孫瓚。」

  張虞僅思慮片刻,便露出讚許之色,說道:「諸君智謀深遠,今可從之!」

  君臣共處之默契,莫過於統一一致思想,尤其是君主能判斷對選項。如像袁紹般糾結選項,遲遲不能扶擇,則是為兵家大忌。

  打就打,撤就撤,便是如此簡單!


  其中有問題那便想辦法解決,瞻前顧後則就難成大事。

  劉邦能勝項羽,除了知人善用外,便是行事果斷,從不瞻前顧後,大不了失敗了再來。且劉邦作出的選擇,其正確率非常高,遠勝尋常人。而選擇正確率會高,本質在於劉邦懂得變通。

  變通者,不單單懂得長袖善舞,會與人交際。更重要是不會思想固執,

  不會偏信自己與他人,而是能依據環境做出合適的選擇。而變通之特徵,則是絕大多數人不具備之品質。

  張虞自品讀劉邦平生以來,漸漸讓自己學會懂得變通,而變通之首要便是空我,自己不能篤信任何言論,而是儘量根據屬下所匯報內容去做出合適的選項。

  在張虞與眾人商議軍事時,候騎急步入帳,說道:「稟君侯,安邑急報!」

  郭圖第一時間起身,代張虞收下軍報,

  「蓋述!」

  「諾!」

  郭圖攤開軍報,瀏覽上下內容時,神情為之興奮,說道:「君侯,曹操東征徐州時,其部下陳宮、王楷,與陳留太守張邈叛曹操,迎兗州牧呂布入充。」

  「鍾君得知此事,做主調撥五百匹馬,一千石鹽資助呂布。而袁術則資三千步騎與呂布,以助呂布討伐曹操。今呂布下濮陽,正略東郡諸縣。」

  郭圖恭賀道:、「恭賀君侯,謀劃已成。今呂布如能驅曹操出充州,則袁紹側翼有危。待君侯伐袁紹,令兗、燕二州出兵,則冀州莫能御也!」

  今不僅郭圖欣喜,呂范、賈翊、荀攸等心腹文武無不喜悅。

  曹操與袁紹之間的關係雖說微妙,但曹操某種程度上保障了袁紹側翼的安全。而呂布名聲雖不好,獨立性也強,但至少屬於親張一派勢力。今呂布襲取了充州,趕曹操出充州,整體情況將會有利於張虞。

  而讓呂布襲充州之事,張虞與心腹多有商議。大部分人認為呂布難以入主充州,而唯獨張虞與郭圖強力推行,故才有呂布出任充州牧一事。

  「君侯遠謀,昔范不能知深意!」呂范慚愧道。

  張虞微露喜色,笑道:,「昔劉岱亡而曹操立,我與公則議此事時,公則便言曹操與張邈遲早兵戎相見,今是為公則參議之功!」

  郭圖在軍事上雖差了點,但在人心判斷上拿捏很準,典型就是當初曹操入主充州時,他向張虞料斷張與曹操之間的關係變化。而正是因郭圖有此才能,加上其資歷深厚,張虞才拜郭圖為軍師參軍,督理軍事。

  郭圖心中暗爽,臉上卻是謙遜,說道:「拙劣之見,不敢稱道!」

  荀攸沉吟少許,說道:「充州為冀州側翼,如曹操不濟,袁紹必會出兵插手,君侯需有所防備。」

  張虞收斂神情,說道:「「公達言之有理,呂布兵少將寡,初入充州,依靠兗州大族。而曹操兵馬甚眾,治兗州多時,於郡縣有功,二者當會爭奪兗州。」

  因此令人通知鍾君,我今遠在幽州,充州之事讓他自料。務必儘量資助呂布,尤其是軍馬供給。呂布以騎卒為長,他若無騎則非曹操之敵。」

  「諾!」

  歷史上,曹操與呂布爭奪充州,二者戰鬥格外激烈。呂布憑藉帳下騎兵讓曹操吃盡苦頭,甚至曹操一度想放棄兗州,心生投靠袁紹,或東取徐州之念。

  最終,曹操依靠袁紹源源不斷的幫助,漸漸占據戰場優勢。因戰爭頻繁,呂布帳下軍馬得不到補充,及糧草匱乏之故,漸非曹操之敵,最終敗走徐州。

  而曹操雖戰勝呂布,但他付出的代價同樣很大,他將東郡割讓於袁紹,

  甚至袁紹能將手伸至充、徐之間。

  故曹操在困難局面下,放棄了原先根據地東郡,選擇西迎天子於潁川許縣,才在中原打開局面,以天子名義委任官職,與袁紹搶奪河南話語權。

  而今位面,張虞既用呂布攪亂充州局勢,那麼他就不會坐視呂布被曹操擊敗。他與袁術將會共同資助呂布,袁術給兵,他給馬;袁術給糧,他給鹽。若呂布不行,甚至他不介意遣兵出關,協助呂布與曹操做戰。

  簡而言之,充州,他要定了!

  賈翊提醒道:「君侯,充州為長遠之事,呂、曹爭奪驟難見分曉。而公孫瓚屯兵易南,今欲撤軍歸晉,莫要忽視大意。」

  「善!」

  張虞點頭而笑,說道:「已有破公孫之策,且看公孫瓚入我爾!」

  ps:《三國志》:「洪在州二年,群盜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