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湟水之畔的佛國遺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瞿曇寺離開後,那深山古剎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悠揚梵音,始終縈繞在白卿心間,久久不散。他懷著對下一段未知旅程的期待,毅然踏上了前往QH省XN市的路途,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坐落於教場街東南端的大佛寺。一路上,車窗外的景色如同流動的畫卷,從連綿起伏的山巒逐漸過渡到繁華熱鬧的都市街景,每一處變換都仿佛在訴說著不同的故事。當白卿終於踏入XN市區,這座城市獨有的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氣息,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緊緊地吸引著他。

  順著街道的指引,白卿來到了教場街。大佛寺就靜靜地矗立在街的東南端,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鱗次櫛比的商鋪,喧囂與熱鬧交織在一起。然而,當白卿逐漸靠近大佛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卻如同輕柔的紗幔,悄然將他籠罩,仿佛在一瞬間隔絕了外界的一切紛擾。大佛寺的山門並不高大,卻透露出一種歷經歲月沉澱的古樸韻味。朱紅色的大門在歲月的侵蝕下,顏色已經略顯斑駁,門上的銅釘雖然有了些許磨損,但依然堅固地鑲嵌在門上,仿佛在默默堅守著這座寺廟的歷史。門楣上「大佛寺」三個字,字體蒼勁有力,每一筆每一划都仿佛承載著千年的歷史重量,向每一位到訪者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走進寺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巧而精緻的庭院。庭院的地面由一塊塊青石板鋪就而成,這些青石板經過無數人的踩踏,表面已經被打磨得光滑如鏡,反射著柔和的光線。庭院中央擺放著一座古樸的香爐,香爐中香菸裊裊升騰,散發出淡淡的檀香味,那香味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讓人的內心瞬間平靜下來。香爐的四周,擺放著幾盆盛開得正艷的鮮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瓣嬌艷欲滴,與翠綠的枝葉相互映襯,為整個古樸的庭院增添了幾分盎然的生機與活力。庭院的兩側是幾間廂房,廂房的門窗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蓮花、祥雲、瑞獸等佛教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刀法細膩入微,線條流暢自然,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穿過庭院,白卿來到了供奉大佛的主殿。主殿的建築風格獨特,巧妙地融合了藏漢兩種文化的特色。飛檐斗拱高高翹起,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彰顯出一種莊重而威嚴的氣勢。殿門兩側各有一尊護法神像,他們身姿矯健,面容威嚴,仿佛是守護佛法的忠誠衛士。左邊的護法神像怒目圓睜,雙眼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邪惡,雙唇緊緊抿著,透露出一種堅毅與果敢;右手緊握著一把金剛杵,金剛杵上的紋理清晰可見,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隨時準備降妖除魔。右邊的護法神像則神情肅穆,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他手持一把寶劍,劍身閃爍著寒光,仿佛能夠斬斷一切煩惱與苦難。

  走進主殿,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讓人瞬間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殿內的光線略顯昏暗,幾縷陽光透過天窗灑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給整個大殿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圍。在這光影的交織中,一尊高達26米的大佛像巍然屹立,如同一位慈悲的巨人,俯瞰著世間萬物。佛像的面容慈祥而寧靜,雙目微微閉合,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悲憫著眾生的苦難。面部的線條柔和而流暢,從額頭到下巴,每一處曲線都恰到好處,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感。佛像的耳垂極為修長,幾乎垂到了肩部,這不僅是福氣與智慧的象徵,更給人一種沉穩而莊重的感覺。

  佛像身著一襲鮮艷的紅色袈裟,袈裟的顏色如同燃燒的火焰,鮮艷奪目,卻又不失莊重。上面繡著精美的金色花紋,這些花紋細膩而繁複,有蓮花綻放的圖案,寓意著純潔與神聖;有祥雲繚繞的圖案,象徵著吉祥與安寧。金線在光線的映照下閃爍著微光,仿佛賦予了袈裟生命,使其更加生動逼真。袈裟的褶皺自然而流暢,仿佛是被微風輕輕吹動,每一道褶皺都仿佛在訴說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從肩膀處自然下垂的褶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展現出了布料的質感與重量感。

  佛像的雙手結著禪定印,穩穩地置於膝上。手掌寬大而厚實,給人一種堅實可靠的感覺。手指修長且圓潤,指甲雕刻得細緻入微,仿佛透著生命的光澤,每一個關節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夠活動自如。佛像的底座是一朵巨大的蓮花,蓮花的花瓣層層疊疊,向外舒展。花瓣的邊緣微微捲曲,仿佛在輕輕搖曳,每一片花瓣上都雕刻著細膩的紋理,從花心到花瓣邊緣,紋理清晰可見,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蓮花的顏色潔白如雪,與紅色的袈裟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凸顯出佛像的神聖與莊嚴。白卿站在佛像前,仰望著這尊宏偉的佛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畏之情,感嘆道:「這尊佛像實在是太壯觀了,如此高大的佛像,雕刻起來一定耗費了無數的心血。」

  這時,一位年輕的僧人面帶微笑,緩緩走了過來,說道:「施主說得沒錯,這尊佛像的建造確實歷經了千辛萬苦。公元990年,當時的西寧地區佛教盛行,信眾們為了供奉這尊大佛,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大家懷著對佛法的虔誠之心,召集了來自各地的能工巧匠。這些工匠們都是技藝精湛的高手,他們帶著對佛法的敬畏和對藝術的執著,投身到了佛像的雕刻工作中。」


  年輕僧人頓了頓,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敬佩,繼續說道:「在雕刻過程中,工匠們遇到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由於佛像高達26米,要保證佛像的比例協調,每一處細節都恰到好處,這需要極高的技藝和耐心。而且,在高處進行精細雕刻,不僅危險,而且對工匠的體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但是,沒有一個工匠退縮,他們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雕琢著。」

  白卿好奇地問道:「那在雕刻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一些特別的事情呢?」

  年輕僧人思索了一下,說道:「據說,在佛像雕刻到關鍵部位時,突然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暴雨。連續幾天幾夜的暴雨,讓施工現場變得泥濘不堪,雕刻工作被迫暫停。工匠們心急如焚,擔心佛像會受到影響。然而,就在大家感到絕望的時候,雨突然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絢麗的彩虹。彩虹的一端正好落在佛像所在的位置,工匠們都認為這是佛法顯靈,給予他們的鼓勵。從那以後,工匠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最終成功完成了這尊偉大的佛像。」

  白卿聽得入神,又問道:「那這大佛寺在歷史上還有其他的故事嗎?」

  年輕僧人點了點頭,說道:「大佛寺在歷史上曾經是XN市城內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地位十分重要。在元朝時期,一位名叫八思巴的高僧曾經來到大佛寺講經說法。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他學識淵博,精通佛法,在佛教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年輕僧人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時代,神情激動地描述著:「當時,聽聞八思巴大師要來大佛寺講經,整個西寧城都轟動了。四面八方的信眾紛紛趕來,大佛寺內擠滿了人,甚至連寺外的街道都被圍得水泄不通。講經那天,八思巴大師端坐在法座上,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如同洪鐘一般,傳遍了整個寺院。他深入淺出地講解佛法,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啟發,對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從那以後,大佛寺的名聲更加遠揚,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前來朝拜。」

  「到了明朝,大佛寺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當時,一位名叫宗喀巴的大師對大佛寺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他對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主持下,大佛寺的建築更加宏偉,佛像也更加莊嚴。」

  白卿聽得津津有味,對大佛寺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繼續在寺內參觀,發現主殿的牆壁上繪製著許多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色彩鮮艷,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光彩。內容豐富多樣,有佛教故事、神話傳說,還有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

  在一幅壁畫前,白卿停下了腳步。這幅壁畫描繪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場景。畫面中,釋迦牟尼佛端坐在菩提樹下,菩提樹的枝葉繁茂,仿佛一把巨大的綠傘,為佛祖遮擋著陽光。佛祖的面容寧靜祥和,雙眼微微閉合,仿佛進入了深深的禪定之中。在佛祖的周圍,各種奇異的花草競相綻放,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有許多前來朝拜的眾生,他們形態各異,有虔誠合十的信徒,有身披袈裟的僧人,還有各種神獸。這些人物和神獸的表情生動逼真,有的面露敬畏之色,有的充滿喜悅之情,仿佛在共同見證這一神聖的時刻。壁畫的線條流暢自然,色彩搭配和諧,每一種顏色都恰到好處,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參觀完主殿,白卿來到了寺後的花園。花園裡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松柏、銀杏、牡丹等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此時正值春季,牡丹花開得正艷,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朵朵、一簇簇,爭奇鬥豔。微風拂過,花朵輕輕搖曳,仿佛在翩翩起舞。花園的中央有一座小亭子,亭子的四周擺放著幾張石凳。亭子的頂部由幾根紅色的柱子支撐著,柱子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寓意著吉祥如意。白卿走進亭子,坐在石凳上,感受著周圍的寧靜與美好。這時,一位老僧人走了過來,他身著一襲灰色的僧袍,手持一把掃帚,正在清掃著花園裡的落葉。白卿起身,向老僧人問好,並請教了一些關於佛教修行的問題。

  老僧人微笑著看著白卿,說道:「佛教修行,講究的是一個『心』字。心中有佛,處處皆佛。修行並非僅僅局限於在寺廟裡誦經拜佛,更重要的是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慈悲為懷,善良待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嗔不怒,用智慧去化解。」

  白卿聽了老僧人的話,心中深受啟發,說道:「大師,您的話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為修行就是要遠離塵世,沒想到在生活中也能修行。」

  老僧人點了點頭,說道:「沒錯,生活就是一場修行。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行的機緣。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領悟,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佛法的真諦。」

  白卿在大佛寺里度過了一段寧靜而充實的時光,對佛教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的感悟。當夕陽的餘暉灑在大佛寺的屋頂上,給整個寺廟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白卿懷著不舍的心情離開了這座古老的寺廟。他知道,自己的朝拜之旅還將繼續,而大佛寺的這段經歷,將成為他人生中一段寶貴的財富,激勵著他在追尋佛法智慧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