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長河畔的千年佛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興國寺離開後,白卿的心卻仍沉浸在那古樸的佛韻之中。但他深知,自己的朝聖之旅如同漫長的修行,下一站——五佛沿寺,正召喚著他。

  前往景泰縣五佛鄉的路途充滿艱辛,長途大巴在蜿蜒的公路上顛簸,窗外的景色從連綿的山巒逐漸變為廣袤的平原,黃河如一條巨龍,在大地的懷抱中奔騰不息。白卿凝視著黃河,心中思索著即將見到的五佛沿寺,它在這黃河之畔,究竟見證了多少歲月的流轉。

  當白卿終於踏入五佛鄉,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田園景象。黃河水滋養著這片土地,農田裡的作物鬱鬱蔥蔥。而五佛沿寺,就安靜地坐落於此,宛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默默守望著這片土地。

  沿著一條鋪滿碎石的小徑,白卿走向寺廟。寺廟的外觀並不宏偉,卻有著一種古樸的韻味。寺門的磚石歷經歲月打磨,顯得斑駁陸離,門楣上的字跡因風雨侵蝕而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其曾經的莊重。

  走進寺內,白卿徑直來到石窟前。石窟的洞口不大,卻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踏入石窟,一股清涼之氣撲面而來,與外面的炎熱形成鮮明對比。窟內光線昏暗,只有幾縷陽光艱難地從狹小的縫隙中擠進來,在佛像上灑下斑駁的光影,仿佛為它們披上了一層夢幻的紗衣。

  首先映入白卿眼帘的是五尊大佛。居中的大佛,端坐在蓮花座上,高達數丈,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卻又讓人忍不住心生敬畏。大佛的面容莊嚴肅穆,線條剛勁有力,仿佛是由天地間最傑出的雕塑家以山川為墨、歲月為筆勾勒而成。其眼神慈悲而深邃,微微低垂,俯瞰著世間萬物,仿佛能洞察眾生的苦難與喜樂。耳朵垂至雙肩,耳垂圓潤厚實,象徵著福氣與智慧的積累。身上的袈裟宛如流動的水波,線條簡潔流暢,卻又不失莊重。從肩膀處自然垂下的褶皺,仿佛在微風中輕輕飄動,細膩地展現出布料的質感。大佛的雙手置於膝上,結著法印,手勢穩健而有力,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能為眾生驅散黑暗,帶來光明與安寧。左右兩側的四尊大佛,形態各異,卻同樣散發著神聖的氣息。右側一尊大佛雙手合十,置於胸前,神態虔誠,仿佛正在向天地諸佛祈禱,為世間眾生祈福消災。他的面容祥和,嘴角微微上揚,似在傳達著對眾生的美好期許。那合十的雙手,手指修長而圓潤,指甲雕琢得細緻入微,仿佛透著生命的溫度。左側一尊大佛手持法器,眼神威嚴,仿佛正準備降妖除魔,守護世間的和平與安寧。法器雕刻得精美絕倫,紋路清晰可見,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工匠的精湛技藝。

  在大佛的周圍,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千餘尊小佛。這些小佛雖身形較小,但雕刻工藝卻絲毫不含糊。每一尊小佛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有的小佛面帶微笑,那笑容純真無邪,仿佛能感染觀者的心靈,讓人忘卻世間煩惱;有的閉目沉思,仿佛在靜謐的世界中領悟佛法的真諦;有的則目光堅定,透露出對佛法的執著與信仰。他們的姿態也各不相同,有的站立,身姿挺拔,似在守護著這片佛國淨土;有的盤坐,雙腿交叉,雙手結印,沉浸在禪定之中;有的側臥,神態安詳,仿佛在享受著佛法的庇佑。這些小佛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而生動的佛國世界,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佛法盛會之中。

  就在白卿沉浸在這震撼的佛國景象中時,一位當地的老者走了進來。老者身著樸素的衣衫,臉上帶著和藹的笑容,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他的眼神卻依然明亮有神。看到白卿專注的樣子,老者主動說道:「小伙子,這五佛沿寺的歷史可悠久了,得追溯到北魏時期。那時候,佛教盛行,從西域來的高僧帶來了先進的佛教文化和雕刻技藝。當地的工匠們懷著對佛的敬畏之心,一錘一鑿地雕刻出這些佛像。當時條件艱苦,沒有如今先進的工具,全靠工匠們的雙手和簡單的鑿子,一點點打磨,每一尊佛像都傾注了他們無數的心血。」

  白卿趕忙恭敬地問道:「大爺,那後來這些朝代修繕,都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

  老者興致勃勃地講起來:「唐朝的時候,國力強盛,佛教也更加興盛。有一位名叫慧遠的高僧雲遊至此,看到五佛沿寺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敗,心中十分不忍。他決定留下來主持修繕工作。慧遠高僧四處化緣,憑藉著他的聲望和對佛法的虔誠,吸引了眾多信徒和能工巧匠的支持。這次修繕規模浩大,不僅對佛像進行了細緻的修復,還在石窟內增添了許多精美的壁畫。那些壁畫色彩鮮艷,描繪的都是佛教的故事,如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菩薩的慈悲救度等。畫師們用細膩的筆觸,將佛國世界的莊嚴與神秘展現得淋漓盡致。可惜後來歷經戰亂和歲月的侵蝕,很多壁畫都遭到了破壞,但僅存的部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輝煌。」

  老者微微嘆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惋惜,接著說:「宋朝的時候,黃河泛濫,洶湧的洪水如猛獸般肆虐而來,差點把寺廟給沖毀了。當時,寺里的僧人和當地的百姓齊心協力,組成了一道道人牆,用沙袋堵住洪水的去路。大家不分晝夜地守護著寺廟,在洪水最危急的時刻,僧人們在佛像前日夜誦經祈福,祈求佛祖保佑。也許是佛祖顯靈,洪水最終退去,寺廟得以保全。後來,大家又紛紛湊錢,對寺廟進行了小規模的修繕,雖然規模比不上唐朝那次,但也讓寺廟恢復了一些生機。」

  「到了明清時期,佛教依然受到百姓的尊崇,這五佛沿寺又經歷了幾次大的修繕。明朝時有一位名叫法明的住持,他對佛教藝術有著極高的造詣。他在修繕過程中,對佛像的細節進行了精心的雕琢,讓佛像更加栩栩如生。清朝時,一位富商路過此地,被五佛沿寺的歷史和文化所打動,慷慨解囊,資助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這才使得五佛沿寺有了如今的規模和模樣。」

  白卿聽著老者的講述,心中對五佛沿寺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再次環顧石窟內的佛像,心中感慨萬千。這些佛像不僅僅是石頭雕刻而成,更是無數人信仰與心血的結晶。它們歷經千年的風雨洗禮,見證了朝代的更迭、戰爭的硝煙、洪水的肆虐,卻依然屹立不倒,靜靜地傳遞著佛法的智慧與力量。走出石窟,白卿在寺廟的庭院中漫步。庭院裡種著幾棵古老的槐樹,粗壯的枝幹向四周伸展,仿佛在為寺廟遮風擋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落在白卿的身上。他坐在槐樹下的石凳上,回想著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從興國寺到五佛沿寺,每一座寺廟都像是一部厚重的史書,記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承載著無數人的信仰與情感。他知道,自己的朝拜之旅還很長,還有更多的寺廟等待著他去探索,每一座寺廟都將是他人生旅程中珍貴的一課,讓他在追尋佛法與歷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領悟生命的真諦。

章節目錄